生產iPhone稀有金屬將耗盡 深海採礦可行嗎?

2020-12-08 環球網

據大眾科學網報導,你可能聽說過「石油峰值」這個詞兒,即石油產量達到最大值並開始下降的關鍵點。可是,你聽說過「銅峰值」嗎?銅可以傳輸電子信號,幫助手機、平板電腦等現代電器正常工作。但讓人日益感到擔憂的是,銅等關鍵礦產的儲量也在降低。

智利銅礦委員會2016年對過去15年間的銅礦勘探數據進行分析後發布報告,發現大多數新發現的銅礦都是2010年前已被發現的。世界從未停止過尋找銅,但我們卻很少發現新的線索。銅甚至還不是讓公司感到最緊張的礦產,畢竟其儲量還是相當豐富的。然而,鉭、鎢、鉬等礦物,需求卻變得越來越緊迫。這些金屬都是製造高科技設備的重要材料,沒有任何替代品。這些礦物通常並非直接採礦所得,而是其他礦物的副產物。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回收利用也不是長久之計。

這些金屬在任何設備中使用的數量都相當少,這讓回收過程變得困難而昂貴。為此,擔心礦物短缺已經讓採礦公司盯準尚未被開發的資源——深海。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地質學家馬克·漢寧頓(Mark Hannington)在2017年美國科學發展協會年會上說:「深海採礦共發布了27張許可證。」

2015年,耶魯科學家強調稱,iPhone上使用的所有62種金屬都已經達到「臨界點」。有些最令人擔憂的礦物可能存在深海中。深海至少是三種適合開採的礦物資源:第一種就是多金屬礦,或稱錳結核體,這種金屬礦多存在於海底。第二種是多金屬硫化物,這些混合物種包括金、銀、銅、鉛、鋅等,還有鉬、碲以及鈦等稀有金屬,它們通常沿著海底形成,多在海底火山口附近。第三種是海底形成的富鈷結殼。多金屬礦是使用現有技術最方便採集的海底礦產。

漢寧頓認為,採礦公司可以前往深海採集這些資源,即使它們在經濟上沒有任何收益。中國控制著稀土礦市場,世界上大多數鉭來自不穩定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了避免全球礦物市場動蕩,許多國家可能需要獨立承擔採礦成本。但是深海採礦涉及的鑽探技術還不成熟,我們目前只探索了深海5%的水域,對深海採礦所知甚少意味著海底採礦可能非常危險。

對Clarion-Clipperton地區礦物分析顯示,海底多金屬礦層並非很厚。漢寧頓說,我們已經已經採集160平方公裡的海底區域,並獲得與陸地典型銅礦儲量相當的資源。然而,事實上每個多金屬礦都是獨立的生態系統,它可能是許多微生物的庇護所。早期證據顯示,海底採礦可能破壞這種生態系統,並引發長期持續的有害影響。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生物海洋學家斯塔西·比尤利(Stace Beaulieu)展示了已經被採礦海底地區的照片,那裡的多金屬礦已經被挖空。26年後,那裡依然空空如也,多金屬礦再未出現過。比尤利說:「生物與多金屬礦的聯繫已經消失,這些礦物對微生物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目前依然不太清楚。」

最後,我們甚至不知道深海中實際上到底有多少礦物存在,現有數據還不完善。比尤利表示:「要想進行類似研究,成本十分高昂。」學術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海底採礦對環境造成的潛在影響,而非對工業的影響。因此,只有甚少的數據支持海底採礦,支持陸地採礦的人更多,畢竟海底採礦存在太多不確定性。

耶魯大學工業經濟學家託馬斯·格雷戴爾(Thomas Graedel)說:「我們需要在陸地資源與海洋資源平衡之間取得量化數據。如果沒有對陸地和海洋各種各樣的深入研究,很難說『我們正耗盡資源』或在哪裡找到資源。」但是很難確定陸地資源何時會耗盡,但毫無疑問,隨著時間推移,深海可能很快就會被以科學探索的名義揭開神秘面紗。到那時,我們或許可以繼續使用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並利用新的資源維持升級。(小小)

相關焦點

  • ...與SWCC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舉辦稀有金屬和採礦用海洋滷水開採...
    國際海水淡化協會日前宣布,它與鹽水轉化合作組織(SWCC)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將於2020年4月8日至9日在沙烏地阿拉伯朱拜爾舉辦稀有金屬和礦物海洋鹽水開採創新國際研討會。該研討會由瑞典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所在肯亞環境、水和農業部的贊助下舉辦,旨在為專家科學家、應用研究人員、實踐者提供一個論壇,和創新者分享他們在礦產和金屬開採方面的最新技術和經驗。專題介紹的重點將是先進到概念證明的技術和系統,這些技術和系統有可能以低於地球採礦和傳統生產方法的成本生產礦物和稀有金屬。
  • 深海採礦對環境影響幾何?
    隨著我們越來越關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向著脫碳方向發展,鈷、鋰和銅等新能源礦產資源的消費量將呈現快速增長。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估計,鈷的需求從2018年到2050年將增長450%,才可以確保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
  • 深海採礦是人類發展的新曙光?
    隨著陸地上較容易獲得的金屬礦石資源因被大肆開採而逐漸枯竭,資源短缺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科學家們現拓展了一條資源開採的新思路:深海採礦(Deep-sea mining)。然而,目前海洋礦床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科學家們也沒有得出非常多堅實的結論,得到的實驗數據和結論也是具有探索性的;而這正暗示著深海採礦蘊含的無限可能性,其戰略意義和發展前景正逐漸嶄露頭角。
  • 【科普時間】多金屬結核採礦車簡介
    海底採礦車的主要任務是採集礦石,並將其運送至提升系統。就本文介紹的專用於多金屬結核開採的海底採礦車而言,它一般包含行走和採集兩個主要功能。多金屬結核賦存的沉積物表層極其稀軟、剪切強度極低,且具有攪動流體特性,能適應這種底質條件的採礦車主要分為兩大類:拖曳式、自行式。具體如下表所示。表1 承載行駛原理主要類型
  • 海底採礦:中國準備好了嗎?
    隨著陸上關鍵金屬儲量逐漸變小,開採難度和成本增大,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都對海底金屬礦產的勘探表現出了巨大的興趣。目前,中國擁有數量最多,涵蓋金屬種類最全的海底金屬勘探許可證。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有可能成為最早進入商業化海底採礦的國家?海底採礦的誘惑陸上金屬的供應能夠持續多久,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緊迫性的現實問題。
  • 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
    海洋採礦科技中心由海洋採礦大數據中心、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區、科普教育展館等組成,承載著海洋採礦大數據集成、分析與應用,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海洋知識普及與海洋文化傳播的使命,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為什麼川普要在月球上採礦?
    第一電臺的新聞節目採訪了一些專家稱為了「在地球之外延長生命」薩拉·克魯達斯說「在月球上採礦將有助於人類在太空中進一步旅行在太空中有一個加油站意味著火箭可以在擔心燃料耗盡之前飛向更遠的太空。「鋰、鈷等需要的金屬主要分布在中國、俄羅斯或剛果等地。而且很難得到他們。」他說,從世界各地不同的供應商採購原材料可能會很複雜,因為這些供應商都有不同的規則。他補充說:「在月球上採礦,如果只有一個實體,可能會更容易。」
  • 日本在太平洋島嶼上開採鋰離子電池所需的稀有金屬
    《讀賣新聞》,一個負責自然資源的政府機構宣布,從日本專屬經濟區的海底成功挖掘出鈷和鎳等稀有金屬。對日本來說,國內稀有金屬生產一直是一個緊迫的問題,因為日本在稀土金屬方面高度依賴中國,而稀土金屬對鋰離子電池的生產至關重要。海底採礦地點位於太平洋南鳥島南海岸,低於海平面約900米。
  • 研究稱,從海底收集電動車電池金屬比採礦危害更少
    一般獲取銅、鎳、鈷、錳等金屬的傳統方式是通過陸地開採,不但會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還可能給開採地區帶來環境危害,甚至對更廣泛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汙染。那有什麼辦法能降低這種環境危害呢?最近一項由加拿大深海採礦公司DeepGreen Metals資助的獨立研究給出了一個答案:海洋。
  • 外星「生物採礦」可行
    這一發現表明,讓微生物進行「生物採礦」是可行的,不但能補充地球資源,還將成為人類定居其他行星的重要條件。稀土元素(REE)具有獨特的磁性或催化性能,是電子器件中的關鍵成分,也在飛彈、智能武器、導航儀、噴氣發動機等軍事高新技術領域有重要應用價值。但是,這些稀土元素的開採難度大、成本高,而且很快將供不應求。而隨著人類開始探索其他行星,找到高效、簡單的提取稀土元素的方法至關重要。
  • 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深地採礦現狀   為了加速金屬礦業現代化,大力提升我國金屬礦業的國際競爭力,「深部高效開採、綠色安全開發、智能化採礦」將成為我國地下金屬礦採礦技術今後一個時期的三大主題。當前國外採深1000米以上的金屬礦山112座。按數量排名,處於前幾位的國家是:加拿大28座,南非27座,澳大利亞11座,美國7座,俄羅斯5座。
  • 國際研究團隊警告稱——深海採礦對海洋環境和生態影響不容忽視
    圖片來源:網絡(gizmodo.com.au)科技日報記者 劉海英海洋礦產資源豐富,隨著相關技術不斷發展,人類對深海礦藏的興趣越來越大。但一國際研究團隊最近警告稱,深海採礦不僅對採礦區海底環境構成風險,還會嚴重威脅礦區之上深海中層水域的生態環境。他們建議,深海採礦應謹慎行事,在更全面地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採取行動。
  • 深海採礦會帶來哪些環境變化?10大採樣工具全方位採樣跟蹤調查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11日電 題:深海採礦會帶來哪些環境變化?10大採樣工具全方位採樣跟蹤調查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多金屬結核是深海蘊藏的一種重要礦產資源,開採它會帶來哪些環境影響?連日來,中國大洋38航次科考隊員在南海進行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區的選址與環境背景調查。
  • 法媒:中國將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科幻電影中的太空採礦將要成為現實?據法國《資本》網站報導,位於北京的中國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的公司- 起源太空將於11月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研究開採小行星的礦產資源問題。根據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的旗艦刊物《IEEE 綜覽》透露,這一太空採礦機器人將通過長徵系列火箭來發射,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 稀有金屬的新來源對現代技術至關重要
    最靠近地表的巖石風化形成了一個粘土礦床,在那裡原始的礦物被分解釋放出稀有金屬,然後這些金屬粘在粘土礦物上。供稿:凱薩琳·古登諾和馬丁·史密斯由聖安德魯斯大學和布萊頓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稀土金屬的新發現來源,稀土金屬對可再生能源生產、行動電話、筆記本電腦和電視等現代技術至關重要。
  • 小行星採礦新思路: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
    「生物採礦」早已在地球上成為現實。現在,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科學家路易斯•澤亞和傑瑟•科蘭格羅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分子、細胞與發生生物學專家塔德格·福沃德指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你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
  • 太空採礦將成為地球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
    隨著人口高峰即將到來,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也日益嚴峻——漁業崩潰、瀝青砂耗盡以及野生動物不見蹤跡的枯木林。 多麼慘澹的前景!疫情肆虐再加上災難性的山火,未來形勢更加令人憂心忡忡。但是,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在這個星球上發展和繁榮,我們將不得不面對這一現實。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是:我們從哪裡獲得資源? 有些人認為,解決方案在外太空。
  • 黃金和鑽石哪個更稀有?是怎麼形成的?
    博科園-科學科普-物理類鑽石是永恆的,黃金是珍貴的,但哪一種更稀有?這種稀有與我們在珠寶店看到的價格有什麼關係嗎?事實證明,答案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明確」。博科園-科學科普:可以在低濃度下找到,存在於地殼中各種各樣的巖石中,但要形成礦床,就必須達到一定的集中度,使採礦在經濟上可行。地殼中黃金的平均濃度「非常非常低」,為十億分之四。為了生產出任何可能具有市場價值的可開採的黃金集中度,黃金礦床的集中度必須高出1250倍。另一方面,鑽石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元素——碳——的高壓形式。以其非受壓的形式,它被稱為石墨——鉛筆裡的東西。
  • 太空採礦是否是環保選擇?
    在接下來的50年裡,即便是保守估計,也將有20億至30億人湧入汽車、房屋和最新科技產品等市場。隨著人口高峰即將到來,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也日益嚴峻——漁業崩潰、瀝青砂耗盡以及野生動物不見蹤跡的枯木林。  多麼慘澹的前景!
  • 最硬核的深海動物,也要被我們搞滅絕了
    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生物學家萊文(Lisa Levin)說:「這則消息的宣布很重要,它提醒政策制定者,深海採礦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可能影響。」人類活動無處不在幾十年來,礦業公司一直希望能提取熱液噴口附近形成的貴重礦物和金屬。當噴口噴出的充滿礦物質的熱水與寒冷的海水混合時,錳和銅之類物質就會沉積到洋底。過去,採集這些沉積物過於困難和昂貴,但如今技術進步了,這種採礦方式變得經濟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