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採礦將成為地球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

2020-11-29 電子發燒友

太空採礦將成為地球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1-18 11:03:58

北京時間11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接下來的50年裡,即便是保守估計,也將有20億至30億人湧入汽車、房屋和最新科技產品等市場。隨著人口高峰即將到來,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也日益嚴峻——漁業崩潰、瀝青砂耗盡以及野生動物不見蹤跡的枯木林。

多麼慘澹的前景!疫情肆虐再加上災難性的山火,未來形勢更加令人憂心忡忡。但是,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在這個星球上發展和繁榮,我們將不得不面對這一現實。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是:我們從哪裡獲得資源?

有些人認為,解決方案在外太空。

在2016年的Recode大會上,傑夫·貝索斯雲淡風輕地建議,我們「不希望生活在一個倒退的世界裡,一個我們不得不控制人口增長的世界。」根據貝索斯暢想的未來,「地球將被規劃為住宅區和輕工業區。」像採礦這類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的作業,將轉移到地球之外。

貝索斯的暢想更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但人類也確實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奔向太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會放棄重工業。我們學習製造在冰冷的太空中維持生命所需要的東西,以便及時讓我們的地球喘口氣。

建立太空工業基礎的競賽也已經開始:馬斯克許諾2028年之前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貝索斯自己的太空公司藍色起源正在研究「人類在月球上的可持續生存」;NASA的月球門戶(Lunar Gateway)是一個永久性的空間站,計劃於2020年底之前投入使用。

四十年來,火箭發射成本已從每公斤8.5萬美元降至不到每公斤1000美元。NASA希望在未來數年內可以將發射成本進一步壓縮到每公斤100美元以下。這一趨勢,讓太空開採倡導者兼Skycorp的執行長丹尼斯·溫戈越來越確信,太空開採的新時代已近在咫尺。他再次強調說:「在月球上開展工業活動,可以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加美好。」

溫戈認為,將原材料從月球運回地球,無異於「將泥土從雅加達運回美國」。與之相反的是,太空開採將設法在冰冷、遙遠的採集地直接就地加工原材料,從而追求利潤最大化。溫戈設想,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太陽能月球基地將可以為採礦作業提供千兆瓦級的電力。

在溫戈看來,月球表面是進行工業加工的理想場所。溫戈計算得出,「地球上所能得到的最佳真空度為10-5託爾」。(大約是海平面標準壓力的一億分之一)。「但是在月球表面,真空度是10-12託爾。」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有效地將月球浮土(覆蓋在月球表面的碎石)加工成有價值的材料。

溫戈說,當你「將浮土加熱到2000攝氏度以上時,其中所含的金屬氧化物會分解成金屬和氧氣。氧氣可以壓縮存儲起來,或用於呼吸。」這可以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系統。雖然不能完完全全地物盡其用,但這個系統可以讓採礦中的廢棄物遠離我們賴以生存的賦予生命的生態系統。

溫戈認為,月球可以成為新開採技術、發電廠和組裝協議的試驗場所。經過驗證的作業,然後可以從地球和月球向外繼續輻射到小行星帶。據估計,小行星帶的礦物尤其豐富。儘管建立地球外工業的前期成本非常高,但最終的回報或許超出我們的想像。

開誠布公

太空開採帶來的經濟和生態利益,讓菲利普·梅茨格非常同意溫戈的想法。梅茨格是中佛羅裡達大學太空研究所的一名行星科學家。梅茨格謹慎地表示,「我們很快將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這是不可避免的。隨著機器和人工智慧的不斷改善,以及地球上這些行業帶來的環境影響和成本日益增加」,太空開採將越來越可行。但是,如果沒有思慮周到的透明度和立法措施,新的太空工業潮可能會導致無法預料的災難。

前NASA導航員、現德克薩斯大學航空工程與工程力學教授莫利巴·哈爾,對健康的外太空資源開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未來的擴張過程中,哈爾認為,我們可以從古代的原始土地管理方法中汲取經驗。

他說,當評估一個新領域,如月球或小行星時,「這並不意味我們不能開採資源,甚至也不意味著我們不能賺更多錢。這只是說明,我們不能將這些東西視為己有。」按著這個思路,立法可以指定礦產豐富的空間領土為公共資源。獲取資源的價格將隨之由管理者承擔。而用來起草這類立法的契約自1980年代以來一直在發展,意味著它們可以作為未來立法的基礎。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我們的地球將如釋重負。毫無疑問,外太空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我們如何供養未來數十億人類的解決方案也觸手可及。太空開採是一種富有前景的多極解決方案。但我們肩上的責任也是重大的:避免前人犯下的生態錯誤。
責編AJX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我國將發射太空採礦探測機器人,太空資源爭奪賽開始
    長期以來,進行太空開採的可能性吸引了人們的想像,甚至激發了商業公司投資。現在,我國太空創業公司正朝著測試其探索能力的第一步邁進,以識別和提取離地球資源。北京宇宙空間資源公司「原點空間」 將於11月啟動其首個「太空採礦機器人」。
  • 太空採礦是否是環保選擇?
    但是,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在這個星球上發展和繁榮,我們將不得不面對這一現實。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是:我們從哪裡獲得資源?  有些人認為,解決方案在外太空。根據貝索斯暢想的未來,「地球將被規劃為住宅區和輕工業區。」像採礦這類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的作業,將轉移到地球之外。  貝索斯的暢想更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但人類也確實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 微生物將「佔領」太空?研究者稱:它們將代替人類去外星「採礦」
    微生物將「佔領」太空?在地球上,很多巖石中都存在著很多稀有元素,這些元素想要提取出來並不容易。前段時間,通過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微生物竟然可以幫助人類提取這些很難獲得的稀有元素。這個發現帶給了科學家們新的啟發:是不是可以在太空中同樣利用微生物,幫助人類進行太空採礦呢?畢竟地球上的資源終有一天會枯竭,人類也必須從太空中去獲取新的資源,才可以維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 宇宙擁有無限資源,科學使小行星採礦成為可能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的是金屬小行星探測科學和小行星開採技術,小行星確實很可能成為未來人類獲得資源的主要途徑,因為宇宙中的資源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是無限的,這與地球資源完全不同,而且在太空中開採小行星完全不需要考慮汙染問題。
  • 不遠億萬裡為私企太空採礦趟路
    儘管還存在不確定性,但太空機構和太空採礦公司還將繼續下一代小行星探索的計劃和行動。  不遠億萬裡為私企太空採礦趟路  本報記者 房琳琳  專門開發小行星採礦技術的「行星資源」公司總裁和執行長克瑞斯・洛維奇對NASA任務表示衷心祝福,他認為,從太空巖石中採集資源將「釋放探索太陽系帶來的經濟潛力」。  「行星資源」公司科學顧問、亞利桑那大學行星科學家、項目首席研究員丹特・勞雷塔說:「『奧西裡斯-REx』確實是個開拓者,任何打算在小行星上採礦的團隊都將從我們開創性的技術中獲益。」
  • 第4170回:行星採礦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
    在全球金屬消費量日漸攀升、地球能源緊缺的今天,開發利用小行星資源是人類外空探索能力不斷增強的必然結果,可以預見,大規模開發利用外空自然資源將成為21世紀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有效手段。行星資源公司的目的是要借著開發與實踐小行星採礦的技術以「擴大地球的天然資源基礎」。部分消息指出行星資源公司是由 Arkyd Astronautics 改名而來,但其中一位聯席主席埃裡克·安德森(原太空探險公司創辦人)則表示 Arkyd Astronautics 將會成為行星資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 法媒:中國將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科幻電影中的太空採礦將要成為現實?據法國《資本》網站報導,位於北京的中國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的公司- 起源太空將於11月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研究開採小行星的礦產資源問題。根據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的旗艦刊物《IEEE 綜覽》透露,這一太空採礦機器人將通過長徵系列火箭來發射,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 我國公布太空採礦機器人,下月升空驗證技術,未來將開採貴重礦物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礦業資源的開採,時至今日,人類的採礦活動都是在地層中尋礦採礦,而隨著宇航技術的發展,未來人類終將會進入太空採礦,而太空尋礦採礦的目標就是小行星了。至於上面的黃金、鉑、等金屬,其含量也同樣比地球表面可開採部分的蘊藏量多得多,有人估計靈神星上面的礦物價值可達七萬億億美元,若將其上的礦物都運送到地球上的話,大部分重金屬礦物價格都會大幅度下跌,黃金的價格將比生鐵還便宜,全球商品經濟價格系統將會被徹底顛覆。
  • 太空採礦檢驗國際法邊界
    兩家公司都已在今年年初測試了低地球軌道技術,並且雄心勃勃地表示,將在2020年底前發射小行星探測飛船,在21世紀20年代後期全面開展採礦作業。深空工業公司首席科學家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說,最易獲得的資源是水。水是維持生命的必需物質,同時也可電解為氫氣和氧氣,用作燃料。
  • 中國將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
    照片:新華網/鄭濤濤/蓋蒂圖片社長期以來,進行太空開採的可能性吸引了人們的想像,甚至激發了商業風險現在,中國的一家太空創業公司正朝著測試能力的第一步邁進,以識別和提取離地球資源。北京起源太空將於11月啟動其首個「太空採礦機器人」。它是一顆小型衛星(約30公斤),打算進入500公裡高的太陽同步軌道。它將由中國長徵系列火箭作為輔助載荷發射。
  • 太空「生物採礦」有望成真:科學家研究用細菌開採小行星礦藏
    「生物採礦」早已在地球上成為現實。現在,美國和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他們認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那麼,究竟什麼是太空「生物採礦」?它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大利益呢?
  • 小行星採礦新思路: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
    「生物採礦」早已在地球上成為現實。現在,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科學家路易斯•澤亞和傑瑟•科蘭格羅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分子、細胞與發生生物學專家塔德格·福沃德指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你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
  • 行星資源的小行星採礦目標與衛星發射更加接近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那麼在太陽同步的極地軌道上,將會有一個小腦盒大小的Arkyd-6,它將證明行星資源的下一個宇宙飛船,一個叫做Arkyd-301的小行星探礦機所需的技術。他補充說:「我們正在將這種遙感技術應用於Arkyd-301平臺上,它具有更先進的科學成像儀,能夠收集校準的光譜數據,用於探測其他行星上的水信號。」在地球軌道上展示行星資源「Arkyd-6」太空飛行器。行星資源的代表說,地球上的水是促使太陽系大規模探索的關鍵資源。
  • 停止摧殘我們的地球母親,小行星採礦離我們還有多遠?
    現在,小行星採礦就有這樣的問題:它太昂貴了,還無法取代地球上的採礦業。如果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寶貴資源需要花費數萬億美元來獲取,那它就是毫無意義的。其實小行星採礦的原理很簡單。最基本的技術路線是選擇一顆小行星,把它移動到一個容易處理的地方,然後將其拆解,變成可用的產品。不幸的是,所有的這些都與人類尚未解決的基本問題相衝突。進入太空是代價高昂的,僅僅是到達近地軌道,每公斤載荷所需的火箭燃料就要花費數千美元,而進入高軌道則還要再多花數千美元。
  • 小行星採礦成美國財富密碼?100億億美元小行星能解資源危機?
    近年來,各國科學家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小行星資源開發方案。現有的開採設想有露天採礦,豎井開採,磁吸等。露天採礦是在某些類型的小行星上,使用鏟子或螺旋鑽從表面刮下材料,或者對於較大的碎片,可以使用"主動抓斗"將其刮除;豎井開採是在小行星上埋一個雷,然後通過豎井提取物質;而面對金屬含量高的小行星則可以直接通過磁鐵收集。
  • 太空採礦效率提升400倍!插上科學的翅膀,微生物都能成「明星」
    作者:文/星球科普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未來幾十年裡,人類或許能實現在遠離地球的其他星球上(例如:月球或火星)工作和生活。到那時,我們需要大量的物資來維持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的基本生存條件。而國際空間站(ISS)的一項最新研究向我們揭示了,如何通過微生物技術使人類在外太空的採礦效率提高400%,這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 為什麼川普要在月球上採礦?
    薩拉·克魯達斯說「在月球上採礦將有助於人類在太空中進一步旅行,到達像火星這樣的地方。」薩拉是一名太空記者,她說月球可以成為「星際加油站」——因為它擁有火箭燃料所需的資源,比如氫和氧。在太空中有一個加油站意味著火箭可以在擔心燃料耗盡之前飛向更遠的太空。
  • 「工業之美」太空採礦新設想:在小行星內部建設空間站,能克服輻射...
    圖片來源:Daily Mail該團隊已證明了此方法在數學方面的可行性,即在太空中選擇一個幾百英尺直徑的小行星,並在其內部鑽出空間,建造一個圓柱形的空間站。這項研究前不久發表在美國阿奇夫論文預印本網站上。目前,大多關於太空採礦的設想是,將探測器發射到小行星上,直接開採礦物和稀有金屬。
  • 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2018年秋季正式開學,分為碩士課程和博士課程,將設1-2個分科,每科招收24名學生。  太空採礦專業主要研究太空中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太空採礦不同地球採礦,涉及到的學科門類非常龐大,包含航空航天學、地質學、礦物學、採礦學、材料學、遙感學、機器人學等眾多學科。
  • 地球資源充分利用後,該去太空「淘金」了
    太空裡其實存在著大量資源,這些資源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漂浮在太空中,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資源帶回到地球使用,或者在去往火星的過程中使用這些太空資源,那將極大降低天文科學探索的成本,並且使得這個「天文探索——商業價值——回饋天文」形成了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