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發射太空採礦探測機器人,太空資源爭奪賽開始

2020-09-17 註銷001

長期以來,進行太空開採的可能性吸引了人們的想像,甚至激發了商業公司投資。現在,我國太空創業公司正朝著測試其探索能力的第一步邁進,以識別和提取離地球資源。

北京宇宙空間資源公司「原點空間」 將於11月啟動其首個「太空採礦機器人」。NEO-1是一顆小型衛星(約30公斤),打算進入500公裡高的太陽同步軌道。它將由中國長徵系列火箭作為輔助載荷發射。

這個小型太空飛行器將不會進行實際的開採;相反,它將只是測試技術。「目標是驗證和演示多種採礦功能,例如太空飛行器的軌道操縱,模擬的小天體捕獲,智能的太空飛行器識別和控制,」 原點空間 聯合創始人於天鴻說。

成立於2017年的 原點空間 公司自稱是中國第一家專注於空間資源利用的公司。在2014年我國決定開放該行業之後,中國的私人太空部門應運而生。由於小行星採礦業經常被稱為潛在的68萬億人民幣產業,因此,專注於這一領域的公司加入了很多其他類似公司,開發火箭和小型衛星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一個任務名為「小哈勃」的圓網一號定於2021年發射。 與該公司的子公司」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達成了開發衛星的交易。

「小哈勃」衛星將攜帶一個光學望遠鏡,旨在觀察和監視近地小行星。原點空間公司指出,確定合適的目標是空間資源利用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原點空間 「還將探索目標對準月球,將發射「NEO-2」的日期定為2021年末或2022年初。

於說,登月計劃尚未完成,但最終包括登月。暫定的任務簡介設想了前往我們天體鄰居的間接旅程。該太空飛行器將首先發射到低地球軌道,然後通過機載推進逐漸提升其軌道,直到到達月球軌道。在完成觀測目標之後,太空飛行器將在月球表面進行硬著陸。

NASA局長吉姆·布萊登斯汀上周宣布該機構將在商業公司收集月球物質後從商業公司購買月球長石和巖石樣品後,空間資源問題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但是太空資源公司仍然面臨無數挑戰,包括物流及資源的提取等問題。

獲取更多每日科技新資訊,歡迎訂閱關注「科技全頻」。

相關焦點

  • 法媒:中國將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科幻電影中的太空採礦將要成為現實?據法國《資本》網站報導,位於北京的中國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的公司- 起源太空將於11月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研究開採小行星的礦產資源問題。根據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的旗艦刊物《IEEE 綜覽》透露,這一太空採礦機器人將通過長徵系列火箭來發射,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 我國公布太空採礦機器人,下月升空驗證技術,未來將開採貴重礦物
    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礦業資源的開採,時至今日,人類的採礦活動都是在地層中尋礦採礦,而隨著宇航技術的發展,未來人類終將會進入太空採礦,而太空尋礦採礦的目標就是小行星了。,向太空發射自主採礦設備價格高昂,因此不具備現實的可行性,不過任何事業都是從0起步的,世界上一些航天大國已經開始進行一些地外天體的土壤和巖石的取樣工作,比如美國50年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就曾經從月球上取回月壤和月巖;日本的隼鳥號探測器也從龍宮小行星上獲取了小行星樣本,目前正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而我國即將發射的嫦娥五號
  • 中國將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
    照片:新華網/鄭濤濤/蓋蒂圖片社長期以來,進行太空開採的可能性吸引了人們的想像,甚至激發了商業風險現在,中國的一家太空創業公司正朝著測試能力的第一步邁進,以識別和提取離地球資源。北京起源太空將於11月啟動其首個「太空採礦機器人」。它是一顆小型衛星(約30公斤),打算進入500公裡高的太陽同步軌道。它將由中國長徵系列火箭作為輔助載荷發射。
  • 面向萬億美元太空資源市場,「起源太空」11月發射全球第一個太空...
    起源太空認為,如果能引領行業第一個實現在軌採礦驗證,就能迎來真正的行業曙光。今年11月,起源太空即將發射NEO-01太空採礦機器人,對飛行器軌道機動、模擬小天體捕獲控制、智能飛行器識別與控制等多個功能進行驗證和展示。這將是國際上第一個商業公司製作的太空採礦機器人,對太空資源開採行業具有裡程碑意義。
  • 第4170回:行星採礦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
    行星資源公司的目的是要借著開發與實踐小行星採礦的技術以「擴大地球的天然資源基礎」。部分消息指出行星資源公司是由 Arkyd Astronautics 改名而來,但其中一位聯席主席埃裡克·安德森(原太空探險公司創辦人)則表示 Arkyd Astronautics 將會成為行星資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 不遠億萬裡為私企太空採礦趟路
    [導讀] 奧西裡斯-REx」發射9分鐘後,火箭引擎工作狀態良好。儘管還存在不確定性,但太空機構和太空採礦公司還將繼續下一代小行星探索的計劃和行動。  不遠億萬裡為私企太空採礦趟路  本報記者 房琳琳
  • 太空採礦將成為地球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
    打開APP 太空採礦將成為地球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1-18 11:03:58 像採礦這類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的作業,將轉移到地球之外。 貝索斯的暢想更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但人類也確實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 人類徵服太空的七大步驟,從太空探測器開始
    太空是人類最後的也是最大的一塊處女地。人類首先將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 然後再去徵服太陽周圍的整個空間!人類文明徵服星空就像愚公移山,人類已經開始了徵服星空的徵程。新地平線號飛越冥王星,將衝出太陽系。第一步,發射太空探測器。從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上天,人類一直不斷的在向星空發射探測器。人類發射的探測器已經拜訪了太陽系所有的行星。
  • 行星資源的小行星採礦目標與衛星發射更加接近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那麼在太陽同步的極地軌道上,將會有一個小腦盒大小的Arkyd-6,它將證明行星資源的下一個宇宙飛船,一個叫做Arkyd-301的小行星探礦機所需的技術。他補充說:「我們正在將這種遙感技術應用於Arkyd-301平臺上,它具有更先進的科學成像儀,能夠收集校準的光譜數據,用於探測其他行星上的水信號。」在地球軌道上展示行星資源「Arkyd-6」太空飛行器。行星資源的代表說,地球上的水是促使太陽系大規模探索的關鍵資源。
  • 印度計劃年底將美女機器人送入太空,2022年前將發射載人宇宙飛船
    17年前的2003年10月15日,神州大地上一片歡騰,我國的神舟五號飛船順利發射,成功的將我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送上太空!從那一刻開始,我國就成為世界第三個能夠獨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然而17年過去了,直到今天也還沒有第四個可以獨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 太空掀起「淘金熱」,一顆小行星價值頗豐,資源爭奪戰或將打響
    而在地球上,隨著人口的激增,資源的爭奪也越來越激烈,一些國家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至今都處在戰亂之中。軍事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肉無法離開石化資源。 此外,黃金、鑽石以及一些稀有元素等等也是人們爭奪的對象,黃金作為貨幣在很久以前就具有收藏和升值的意義,但卻有科學家大膽地預言,未來人類對資源的爭搶不再局限於地球,而是發展到了遙遠的太空中。
  • 太空採礦檢驗國際法邊界
    《外層空間條約》規定,太空「屬於全人類」,禁止近100個締約國殖民外星天體或在外星天體上開展軍事活動。但現在,隨著小行星採礦越來越逼近現實,相關條款正考慮進行更新——在該條約籤訂之初難以想像的可能性如今卻幾近實現。
  • 新世界太空爭霸賽——我們正在參與的21世紀終極競爭
    在爭奪太空深處的路上,我們又進了一大步。隨著人類對地球狀況的危機感不斷加深,開始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間。探索太空,把人類的足跡擴展到太空已順理成章。從這個意義上講,登陸月球、探測火星是偉大地理發現時代的延續。「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說過: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 基於現實的考慮,美國總統川普4月初籤署命令,授予美國在太空採礦的權利,便展現了欲將太空「私有化」的企圖。
  • 致力於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起源太空完成5000萬元天使及天使+輪融資
    經緯中國合伙人左凌燁表示:「深空資源利用是備受關注的議題,我國在這方面人才稀缺、時機緊迫。起源太空是目前國內進度最領先,最有希望實現『找、探、落、採、返』的商業團隊,創始人有全球頂級的科研背景,同時在商業層面有靈敏嗅覺,更具備突出的學習能力。對於整項事業的可行性,我們熱切期待最終實現的礦藏開採及返回,更看好幾年內就能帶來巨大價值的獨家數據、資源和衍生產出。
  • 中國探測火星為爭奪太空主導權?中方:說法不符事實
    中國探測火星是為爭奪太空主導權?中方:這種說法不符合事實中新社北京7月24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的航天事業是人類和平探索和利用外空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用於和平目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就中國發射火星探測器一事答問時說。當日有記者援引部分外媒觀點說,中國躋身火星探測行列是為加大對太空主導權的爭奪。
  • 起源太空發射新型紫外探測器進入太空,相關技術國內首次在軌驗證
    起源太空作為中國第一家「小行星採礦」公司,已經建成全球最完善的太空資源資料庫,本次發射紫外相機的主要目標是開展小天體與大氣層撞擊事件的實時監測,從而進一步補充太空資源資料庫。另闢蹊徑,突破傳統倍增管形式紫外探測器組件的現實困境,無需真空高壓等工作環境,因此體積、功耗更小,器件成本更低,面陣規模可以更大,同時可以進行譜段擴展以滿足更寬譜段的探測需求。因此,該技術除了能夠滿足起源太空的太空資源探測目的之外,還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例如:紫外預警領域;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領域,包括日地空間環境探測、太陽探測等;刑偵、天氣預報、火災告警以及海洋油汙監測等民生應用領域。
  • 太空採礦是否是環保選擇?
    根據貝索斯暢想的未來,「地球將被規劃為住宅區和輕工業區。」像採礦這類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的作業,將轉移到地球之外。  貝索斯的暢想更像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但人類也確實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四十年來,火箭發射成本已從每公斤8.5萬美元降至不到每公斤1000美元。NASA希望在未來數年內可以將發射成本進一步壓縮到每公斤100美元以下。這一趨勢,讓太空開採倡導者兼Skycorp的執行長丹尼斯·溫戈越來越確信,太空開採的新時代已近在咫尺。他再次強調說:「在月球上開展工業活動,可以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加美好。」
  • 太空「生物採礦」有望成真:科學家研究用細菌開採小行星礦藏
    「生物採礦」早已在地球上成為現實。現在,美國和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他們認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那麼,究竟什麼是太空「生物採礦」?它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大利益呢?
  • 和上億公裡小行星伴飛8個月,太空船將有大動作,已確定4個採礦點
    趣味探索訊 在現如今的外太空中,並非所有物體都是自然天體,近幾十年來,人類先後向外太空發射了數千個人造衛星和多個太空船。儘管大多數人造衛星只在地球1萬公裡內太空中飛行,但還是有多個太空船擺脫了地球引力,去探索數億公裡的外太空。
  • 行星礦業一個潛在的萬億美元產業,中國正式加入太空資源爭奪戰
    中國將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一家中國公司開始了開採太空資源的第一步長期以來,太空採礦的可能性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甚至激發了商業冒險。現在,中國的一家太空初創公司正在為測試識別和開採地球外資源的能力邁出第一步。總部位於北京的私營空間資源公司Origin Space將於11月推出其首個「太空採礦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