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變現實!地球資源充分利用後,該去太空「淘金」了

2021-01-15 DeepTech深科技

演繹 inSite 第三十一期節目

中國人的「太空淘金夢」

——開啟小行星採礦之旅

蘇萌

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

蘇萌 @ 演繹 inSite 演講視頻:

以下為蘇萌演講文字稿:

(根據演講現場整理,基於原意有所刪減,完整版請看視頻)


大家好我是蘇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中國人的「太空淘金夢」——開啟小行星採礦之旅。


阿波羅計劃在 50 年前—— 1969 年的 7 月 20 號,讓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表面,那麼 50 年過去了,人類走向太空的腳步應該去哪裡呢?


今年年初,中國的登月探測器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到月球的背面,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軟著陸到月球背面進行科學探測的科考裝置。未來,嫦娥四號的信號將會從月球的背面成功地傳回地球。


圖 | 嫦娥 4 號月球探測器(來源:CNSA/CLEP)


除了月球,人類已經把想像力的觸角伸向了更深的太空和更遙遠的太陽系。馬斯克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是:「走向太空是根植在人類心中的流浪的火種」。其實,人類是不能永遠只生活在地球上的。將來,如果我們只能在地球上終老,遇到一件太空中可能會遇到的這種災難,就像恐龍或者之前許多的物種一樣在地球上消失。因此,當我們的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就要走出地球、走向太空。


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5 年或是 10 年,人類就會在月球的表面、火星的表面建立人類長期能夠居住的基地,使得我們真正走出地球。


就在去年,美國 NASA 的火星探測器發現:在火星的地表下有大量的水存在,所以我們其實可以在火星利用當地的資源建設起我們在火星生存的家園,而到時候我們需要充分利用太空的資源使得人類可以走出地球。


人類為什麼想要走向太空?


其實,回過頭來看,為什麼大家會感興趣走向太空?為什麼人類這一物種需要走向太空?其實作為一個天文學家或者研究宇宙的一個科學家,我們仰望星空的原動力或者人類對自然的好奇心,是使得我們的文明可以持續不斷向前發展的原動力。


(來源:Pixabay)


作為研究宇宙的科學家,其實是在回答一些曾經是哲學家會關心的問題:比如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水是從哪來的?生命是如何在這樣的一個藍色星球上起源的?所有的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科學問題,而我們就試圖去回答這樣的問題。


在過去的 20 年,我覺得宇宙學最大的一個進展是,認知到宇宙中大量存在著我們不知道的東西,我們把它他稱之為:暗物質和暗能量,所以我們今天對宇宙的認知,其實就在顛覆我們曾經認為的常識。


我覺得,每一個人心目中的宇宙都是不一樣的。比如 400 年前文藝復興之後,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無非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經過 400 年短短的文明發展,我們今天對宇宙進行了非常科學的描述,甚至可以進入到精確宇宙學的時代,對宇宙的年齡的測算可以精確到小數點之後。


我們用科學的方式去了解這個世界,就是通過人類技術的發展、科技的革命,去建設一代又一代越來越強大的望遠鏡,並且把很多探測裝置發射到深空中,通過這些衛星可以採集越來越多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的分析,告訴我們宇宙是怎麼回事,回答一些最基本的科學問題。


天文學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目前的發展模式遇到了一些瓶頸,為了回答一些最基礎的科學問題,我們是在尋求政府的不同組織的經費支持,完全是用花錢的狀態去回答科學家的問題。比如哈勃望遠鏡的下一代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在上天之前大概耗資了 100 億美金,我們花了將近 700 億人民幣來試圖發射一個望遠鏡,使得它能夠採集一些信號,回答一些最基本的科學問題。


圖 | 哈勃望遠鏡(來源:Pixabay)


這個領域本身需要完成一些自內而外的模式上的變化,進一步通過自身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可以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不僅需要更多公眾的支持,更需要這個學科能夠產生更多的價值反哺社會的發展。


對普通公眾而言,最感興趣的話題或許是:有沒有外星人,外星人在哪裡,人類是不是孤獨的?所以我覺得這本質上也是我們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為什麼要去探索太空的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內在的一種因為孤獨而產生的焦慮感。我們希望知道自己是不是孤獨的,地球是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有生命,至少是高等生命存在的環境


其實不僅在今天,在上世紀 50 年代二戰之後,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叫恩裡科·費米,當時他最有名的事情是領導了曼哈頓計劃。他問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問題,就是如果宇宙中有智慧文明的存在,那麼為什麼我們文明發展到今天還沒有看到,或者說需要什麼樣的探測手段,才可以真正回答這個問題,這被定義為費米悖論


那這個悖論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的時間,對外星文明的想像遠遠地超過了科學家的範疇。在好萊塢的很多科幻電影也在討論這樣一個主題,人類如果真正遇到了外星文明會出現什麼樣的事情,包括我們國家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科幻電影在想像人類跟外星人偶遇的故事。


現在正處於文明 0.7 時代


從更大的層面來講,不管地球文明是不是孤獨的,我們可以對文明進行這樣一個分類,就是如果有一天人類可以把地球上所有的資源都充分利用,我們把它定義為文明 1.0


如果將來人類能走出地球,把地球所環繞的恆星,也就是太陽的資源或者太陽系的資源充分利用,我們把它定義為文明 2.0


如果我們真正有一天走出太陽系,走向銀河系,把整個星系的能源和資源充分的利用,我們把它定義為文明 3.0


那,今天的地球文明處於什麼階段呢?首先我們沒有走出地球,還沒有把地球的資源充分利用,所以顯然要比 1.0 更低一些,大概在 0.7,這是目前學界的大致判斷。



宇宙誕生到今天是 138.1 億年,如果把宇宙的這麼長的時間壓縮成 1 年,那文明出現在最後的 1 秒鐘都不到的時間,所以幾萬年人類的文明其實就只是一瞬間。而且文明發展的速度是難以置信的,過去的 10 年、20 年我們能想像今天的生活嗎?未來的 10 年、20 年、50 年也將完全超出我們的想像,因為科技的發展非常迅速,某種程度上是爆炸式的發展。


就在兩年前,夏威夷的一個望遠鏡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天體,用夏威夷語來說叫 Oumuamua,翻譯過來是「遠方的使者」。發現以後對這個天體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跟蹤,不管是它的形狀軌道還是運動方式,跟我們認知到的幾百萬顆太陽系天體完全不同,後來發現這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個從太陽系外面跑到太陽系裡面的物體,被人類的望遠鏡捕捉到,然後又迅速離開。


圖 | Oumuamua藝術概念圖(來源:ESA/Hubble, NASA, ESO, M. Kornmesser)


它具有非常奇特的性質,以至於我們現在沒有一個科學的解釋告訴大家,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我曾經在哈佛大學留學時的天文系主任 AviLoeb,看到這個物體的信號以後非常激動,他認為有可能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看到了其他文明曾經存在過的證據。


我們今天看到了很多類似地球的行星,而這樣的觀測在 10 年前是不可想像的,20 年前我們甚至認為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在宇宙中是非常稀少的,而今天天文學的觀測告訴我們,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就至少有多少個行星,也就是說幾乎每一顆恆星周圍都存在著一顆行星甚至一個太陽系,所以在這樣龐大繁雜的行星系統裡,我們可以充分想像有文明的存在,但是文明在哪裡,是需要天文學家進一步的觀察及科學研究,需要有更強大的望遠鏡幫助我們回答。


比如在太陽系旁邊最近的恆星比鄰星,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它是一個孤獨的恆星,就在兩年前,首次發現比鄰星旁邊有一個行星系統,裡面有一顆行星的大小跟地球類似,所以原則上這個行星上就有可能存在著生命。而這樣一個距離在宇宙尺度上來講是近在咫尺,所以霍金在去世之前就提出了突破攝星計劃,我們原則上應該用一個探測器抵近觀測,來告訴人類有沒有生命。


那麼如何做到這件事情呢?比鄰星離我們 4.3 光年,也就是光要跑 4.3 年的時間,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跑到這樣的一個最近的恆星呢?


霍金提出來的方案是把一個非常輕非常小的探測器加速到 20% 的光速,用今天的科技發展能達到最大限度的一個能力,在未來的 20 年或 25 年的時間裡,去告訴我們 Proxima b 上是不是有生命。


天文學發展遭遇瓶頸


那麼,所有的這些告訴我們天文學需要發展,但僅靠人類的好奇心、政府的支持和有限的資源已經使天文的發展遇到了一個瓶頸。但是,目前科學家對太空環境的了解,為人類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


太空裡其實存在著大量資源,這些資源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漂浮在太空中,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資源帶回到地球使用,或者在去往火星的過程中使用這些太空資源,那將極大降低天文科學探索的成本,並且使得這個「天文探索——商業價值——回饋天文」形成了閉環。


就像人工智慧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還只能是實驗室裡裡研發的一個項目。但今天,大家都對人工智慧耳熟能詳,並且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這個影響產生的社會價值就可以反哺到人工智慧本身的發展。我覺得類似這樣的事情在每一個學科都會發生,而且我相信天文學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階段,那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開採太空資源這一手段,真正突破地球的局限,使人類進入一個多星球的時代。


作為一個天文學家反覆在回答一些起源的問題,太空資源在哪裡?怎麼去開採?其實還是要回到最開始,我們是從哪來的?地球是從哪來的?


最開始,太陽系就是一團高溫且密度很低的氣體,在引力的作用下這團氣體慢慢坍縮成一個盤狀的結構,這個盤狀的結構又碎裂形成一個一個的天體,包括火星、地球、月球、木星等。可以想像有很多物質最終沒有變成行星的一部分,只是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塊,它們就在太陽系裡面漂浮著,自從 46 億年前太陽系形成以來就一直漂浮著,而這些石塊其實就是我們通向太空,通向文明 1.0,跨越 2.0 的物質來源。


(來源:Pixabay)


這些小天體大部分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主要是有一個小行星帶,我們把它叫做主帶,主帶上的小行星由於引力的影響,會時不時跑到地球周圍。我們現在發現大概有兩萬多顆小天體,它們不僅含有非常豐富的太空資源,而且比月球、火星的資源要容易開採很多倍,所以這些小天體將會成為我們走向太空的第一步。


其實小天體離我們並不遙遠,比如在兩年前有一個火流星的事件發生在雲南的香格裡拉,大概是一個直徑 10 米左右的小天體進入了大氣層。所以這樣的天體其實時不時的都會進入到大氣層,10 米的比較多,如果是更大的小天體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


6500 萬年前恐龍突然滅絕了,現在學術界大部分人會認為是由於一顆直徑 10 公裡到 12 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到了今天墨西哥灣的地方,形成了全球的災難。所以 10 公裡的小天體會毀掉地球上大部分的物種,造成災難性的事件,不過這樣的事件發生概率很小,但是 10 米到 10 公裡之間還有大量大小不同的小天體分布在地球周圍。


目前科學家認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文明誕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地球上的水是由遠古時候的彗星帶來的,這些小天體反覆撞擊地球,使得地球的環境發生周期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就是我們文明跨越性進展的重要原因,最近的一次小天體撞擊事件,大概是一個 300 米左右的小天體撞擊到了今天美國的猶他州。


(來源:Pixabay)


如果真的有小行星撞擊到地球,人類應該如何去面對?人類今天真的有能力去應對這樣的事情嗎?其實霍金在臨終之前就表達了對地球的擔憂,人類面對太多的不確定性,但還沒有找到拯救自己的方式。


就在幾個月前,有類似的一個模擬實驗,假設一個直徑100米的小天體要撞到地球了,我們是不是有辦法去逃避,或者改變小行星的軌道避免災難發生?


但結論很令人失望,經過整個人類不同組織群體的協調後發現,如果直徑100米的小天體真的要進入到地球的大氣,要砸向地表的話,我們是沒有辦法的,今天的科技還無法避免這類災難的發生


這個模擬按照小行星落點去判斷大概會有多少人傷亡,如果落到北京附近,100 米直徑的小天體大概會造成千萬人的傷亡,發生的概率雖然很低,但一旦發生就是災難性的。


再舉一個例子:在 2029 年,會有一個直徑 600 米的小天體與地球擦肩而過,它的軌道甚至比地球的同步軌道,也就是地球發射的衛星的軌道還要低,離地球的距離大概就是 3 萬公裡左右,而地球的直徑不過 1 萬多公裡,像這樣的小天體萬一砸到地球上,就會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來源:NASA/JPL-Caltech)


那我們今天探測小天體的技術已經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


人類已經成功地實現了抵近並且著陸到小天體、小行星、彗星上,進行就地的研究,並且把上面的物質採回來供科學家研究,它們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比如有一個幾年前從地球旁邊擦肩而過的小天體,上面有很多的鉑系金屬,或者說重金屬,這些金屬的含量高到什麼程度呢?一個 1 公裡乘半公裡的小天體,上面含有的鉑金含量,比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的鉑金還要多,我們確定的知道地球周圍的小天體裡面,有著比地球多數千倍數萬倍的太空資源,所以原則上我們可以利用太空資源來服務人類社會。


圖 | 小行星採礦方案(來源:起源太空)


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悄然興起的領域,其實太空採礦面臨的技術障礙和資金難關其實不是最大的,而是大家總是覺得到太空去採東西回來是很科幻的一件事情,但我們就是要把科幻變成現實,我們想做的就是真正一步一步走起來,從離地球最近的近地小天體開始。


現在,全球大概有 20 多家小行星採礦公司,我們最近成立了中國的第一個小行星採礦公司叫「起源太空」。雖然太空採礦這件事可能看似比較遙遠,但我相信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會跟全世界的小天體科學家和工程師一起向這個方向努力。


                                                            

幾百年前,是著名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為了東方的香料和黃金來到這片土地,大航海時代其實就是西方文明對全球資源的掠奪和整合的過程。那麼從大航海時代到了今天的大航天時代,在這樣一個變革性的時代,人類要真正從地球走向太空,作為一個中國的科學家,作為一家中國的公司,我們承載著更多的使命!我的演講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End-


演繹inSite 是 DeepTech 近期推出的一檔青年科學家劇場式演講欄目,內容聚焦「硬核」科學的現實應用價值,追尋從「科學」到「科技」再到「產業」的實現過程。從發起至今,已邀請到近四十位青年科學家就各熱門議題展開討論,節目在多個視頻平臺收穫了數百萬點擊。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們將定期分享科學家們在演繹inSite 上的演講,一起為新知發聲,打造未來洞見者。


癌症解藥就在每個病人身上?展望AI驅動的個性化治療時代

可承受近3輛特斯拉跑車的重量,4D列印陶瓷是如何形成的?


在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抖音、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Bilibili、一點資訊上尋找 @演繹inSite


和我們一起保持探索世界的好奇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APP 觀看更多演繹inSite 精彩節目


相關焦點

  • 太空探礦者競相開採月球資源 未來,月球旅行有望成現實
    雖然沒有明確地把重點放在月球上,但這兩家公司都通過技術從近地小行星(NEAs)中探測和提取資源,從而在未來太空採礦市場中開闢出自己的一片區域。  由於它們靠近地球,許多富含水分的NEAs比月球容易得多。由於這個原因,行星資源將這些天體稱為「太陽系的低懸果實」,並正在開發一個太空望遠鏡平臺來分析NEAs來確定它們的成分。然後,利用這些數據分析NEAs物質用於原材料的前景。
  • 太空開採礦石是科幻?太空淘金是未來趨勢,中國也不甘落後
    大家都看過科幻電影《阿凡達》,這部影片講述了在未來世界,地球的物質稀缺,人類為取得外星球的資源,開啟了外星球資源的掠奪,將外星球的資源帶回地球,這部科幻電影的故事情節給人們留下對太空探索無限的遐想三年後,在《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Google創始人拉裡·佩奇與前CEO埃裡克
  • 科幻成為現實!太空太陽能發電站來了
    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型太陽能發電站向地球發射了大量的能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俄羅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主要是對作家有所啟發。
  • 充分利用好課程資源 學好初中物理
    1.重視教科書等文字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倡導不受某一種教科書的束縛,吸收和利用各種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資源。教師應根據本校特點和學生的需求,精選課程資源,充實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參考、比較不同版本的教科書,有選擇地利用這些資源。
  • 人工重力——從科幻到現實
    現在就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當一回吹毛求疵的死理性派,來分析下在大家熟知的幾部太空科幻作品中,所展現的人工重力的科幻和現實。本文作者:Saturn V,已經為其開啟獨立讚賞帳戶。眾所周知在地球上生活的一切無時無刻都在承受著大約9.8m/s^2的加速度,在1G環境下經過數千年進化而來的人類,使得我們的身體非常依賴這個看似是負擔的加速度。長時間的失重狀態會導致骨質疏鬆變脆,肌肉萎縮變軟,甚至由於沒有重力幫助身體判定上下左右,人類會失去空間感和方向感。
  • 「火星生意」三部曲:失落的夢想、狂野的淘金潮和荒誕的PPT項目
    地球上有一群人等待這顆神秘的紅色星球更多秘密被揭開。2020年,火星探索熱潮再度到來。仰望天空時,飛躍地球、火星探寶、移民太空等等科幻小說和電影片段會在腦海中划過,只是,夢想背後,還有融合著落差、狂野和荒誕的火星生意,有的故事已上演,有的仍繼續。01序幕:一「箭」升空,追!
  • 「火星生意」三部曲:失落的夢想、狂野的淘金潮和荒誕的PPT項目
    地球上有一群人等待這顆神秘的紅色星球更多秘密被揭開。 2020年,火星探索熱潮再度到來。仰望天空時,飛躍地球、火星探寶、移民太空等等科幻小說和電影片段會在腦海中划過,只是,夢想背後,還有融合著落差、狂野和荒誕的火星生意,有的故事已上演,有的仍繼續。 01 序幕:一「箭」升空,追! 製造火箭,是在探索火星過程中看得見的生意。
  • 面向萬億美元太空資源市場,「起源太空」11月發射全球第一個太空...
    文:劉年華編輯:石亞瓊2009年,科幻電影《阿凡達》上映,前往潘多拉星球採礦的故事情節,為無數觀眾播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三年後,在《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Google創始人拉裡·佩奇與前CEO埃裡克·施密特等人的支持下,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正式成立。
  • 第4170回:行星採礦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
    在全球金屬消費量日漸攀升、地球能源緊缺的今天,開發利用小行星資源是人類外空探索能力不斷增強的必然結果,可以預見,大規模開發利用外空自然資源將成為21世紀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有效手段。,該公司為了開拓市場的最初計劃是製造小型(30到50公斤)的太空望遠鏡做為地球和天文觀測。
  • 送你上太空?《太空救援》首映禮將科幻照進現實
    送你上太空?《太空救援》首映禮將科幻照進現實  「今天的科幻就是明天的科技,2018年長徵五號發射、嫦娥四號探月、北鬥衛星組網,35次發射次數將創歷史新高,我們的科幻片能不能想辦法跟上這個節奏?」航天事業的薪火相傳需要更多新鮮血液的加入,為了讓有夢的心看見真實的航天,該片為觀眾奉上一次真實的太空之旅——只要關注@電影太空救援 官方微博,參與微博曬票根活動,就有可能獲得超音速飛行體驗,直飛2萬米高空親身感受衝破地球的驚喜!看電影就有機會體驗太空飛行,這樣的驚喜史無前例!
  • 最反科幻的科幻電影——《飛向太空》
    而後者一上來就打破了對電影語言地固有的認知,以電影本身去表達精神思想,這也逼迫觀眾必須主動地去靠近體會,因此喪失了大批觀眾。《飛向太空》影片直譯為《索拉裡斯》或《索拉裡斯星》,它被影迷譽為科幻電影中的科幻,也被稱作是一部講述關於科幻電影的科幻作品。《飛向太空》改編自波蘭科幻小說作家萊姆的小說《索拉裡斯星》。
  • 科幻中 我們為什麼拋棄地球?-科幻,拋棄,地球,宇宙, ——快科技...
    有一天,地球會死亡或爆炸。假如幸運的話,我們中的一些人會離開這裡。科幻作品總是描寫我們拋棄死亡地球的故事,這也包括近期的電影《遺落戰境》和《重返地球》。果殼網總結了科幻作品中人類離開死亡地球的所有原因。注意:這裡不包含為數眾多的地球毀滅且無人生還的作品,否則這份列表就太長了。也就是說,下邊列出的是科幻作品中地球被下狠手的各種原因。
  • 科幻神劇第一名,《浩瀚蒼穹/無垠的太空》第五季回歸!
    ,《浩瀚蒼穹/無垠的太空》第五季回歸!,引發了地球,火星和地帶之間的新衝突。同時,會通過Amos在巴爾的摩的經歷 ,Amos一行人經歷千辛萬險,最終就是在美國東北部一個湖泊一帶的富人區逃離地球的。,《浩瀚蒼穹/無垠的太空》第五季回歸!
  • 《星際探索》:披著太空科幻的外衣,實則是一部公路文藝片
    從1902年的《月球旅行記》開始,無數電影人都把無盡的想像和精彩的故事賦予到太空和宇宙中去。美國1961年開始施行阿波羅登月計劃,轟轟烈烈的太空探索更是影響了無數電影人。1968年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以其對太空瑰麗的想像和深刻的哲思,真正開創了太空科幻電影這一類型,對後世的很多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穿越星際遨遊太空 必玩太空科幻遊戲盤點
    點開網頁,各路討論紛紛聚焦在黑洞是啥、相對論咋回事、什麼是五維空間等物理學原理上,文青影評家們終於找到了秀逼格的創新點,這時候要不懂平行宇宙你都不好意思上豆瓣談感想,而理聰們給影片測bug的技能則更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相信太空遊戲迷們已經抑制不住嚮往太空那顆心,想在遊戲的太空中翱翔了。小編精心為大家挑出一些太空相關的科幻遊戲,讓大家在太空遊戲裡感受星際穿越的樂趣。
  • 《流浪地球》票房超 26 億!太空探索為什麼能成為科幻寵兒?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可見「太空探索」再一次成為科幻影片內核。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仰望星空,憧憬遙遠的太空深處,這是我們血脈中就藏著的遺傳密碼。
  • 致力於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起源太空完成5000萬元天使及天使+輪融資
    經緯中國合伙人左凌燁表示:「深空資源利用是備受關注的議題,我國在這方面人才稀缺、時機緊迫。起源太空是目前國內進度最領先,最有希望實現『找、探、落、採、返』的商業團隊,創始人有全球頂級的科研背景,同時在商業層面有靈敏嗅覺,更具備突出的學習能力。對於整項事業的可行性,我們熱切期待最終實現的礦藏開採及返回,更看好幾年內就能帶來巨大價值的獨家數據、資源和衍生產出。
  • 《流浪地球》上天 中國科幻電影突破卡門線
    《流浪地球》片名上太空 吳京角色引航天員共鳴   《流浪地球》是一部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科幻電影,影片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等領銜主演,講述太陽膨脹即將吞沒地球,人類為了生存,決定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一事。
  • 太空採礦將成為地球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
    打開APP 太空採礦將成為地球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1-18 11:03:58 隨著人口高峰即將到來,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也日益嚴峻——漁業崩潰、瀝青砂耗盡以及野生動物不見蹤跡的枯木林。 多麼慘澹的前景!疫情肆虐再加上災難性的山火,未來形勢更加令人憂心忡忡。但是,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在這個星球上發展和繁榮,我們將不得不面對這一現實。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問題是:我們從哪裡獲得資源? 有些人認為,解決方案在外太空。
  • 《太空救援》在京首映 將科幻照進現實
    1月9日,以「暢享太空」為主題的《太空救援》首映發布會在京舉行。作為一部真實還原人類歷史上公認的太空救援奇蹟——拯救「禮炮七號」空間站的太空災難片,《太空救援》在俄羅斯上映即迎來口碑票房雙豐收,首周末票房達到700萬美金,打破了俄羅斯本土首周票房記錄,IMDB評分高達7.3分, 被譽為「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太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