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視教科書等文字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倡導不受某一種教科書的束縛,吸收和利用各種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程資源。教師應根據本校特點和學生的需求,精選課程資源,充實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參考、比較不同版本的教科書,有選擇地利用這些資源。
各種科技圖書、科技期刊和報紙是物理課程的重要文字課程資源。了解學校圖書館的藏書情況,指導學生有效地閱讀科技圖書、科技期刊和報紙,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熱情,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自主地學習。
2.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物理教學離不開現實的物理情境。但是,學生的直接經驗、學校的實驗室條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讓學生做太多的現場參觀,因此,切合學習實際的音像資料是十分必要的。
音像資料的收集與選擇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收集學生難以見到的、有重要物理意義的、展示科學技術發展的實況錄像,例如航天發射、大型船閘、蒙古包外的風力發電機、小山村的水磨、雷射手術等。
(2)利用快錄、慢錄、顯微攝影等技術手段拍攝的音像資料,向學生展示物理過程的細節。例如,利用慢錄快放展示顏料在液體中的擴散;用快錄慢放展示足球受力後的形變及運動方向的變化。
(3)收集課堂上難以完成的實驗錄像資料。例如託裡拆利實驗錄像。
音像資料可以使用一些動畫對科學知識進行說明,但不宜過多。音像資料的主要功能應該是幫助學生接觸科學現實。
掛圖是展示物理情境的有效手段,應該繼續開發這方面的教學資料。計算機多媒體軟體以其交互性和超文本連結的能力顯示了它在科學教育中的巨大發展潛力。在物理課的學習中提倡智能型軟體,學生輸入條件後它按照科學規律自動給出正確的情境。
教師應製作適合物理教學的計算機多媒體軟體。重點開發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和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課件。
例如,凸透鏡的焦距由學生給定後,用滑鼠拖動「物體」,計算機就按科學規律給出物體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虛實都由機器正確地呈現出來。這種教學軟體可以豐富學生對於物理情境的感性認識,深化對於科學規律的理解。對於中學實驗室中不能完成的實驗,這類軟體的意義更為重要。
3. 開發實驗室的課程資源
《標準》的很多教學內容要求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來學習,因此應該逐步做到大部分物理課在實驗室中進行,要為達到這一目標創造條件。
學校和教師應該根據標準的要求安排足夠的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應該充分利用實驗室現有的器材,尤其應該利用多年閒置的器材開發新的實驗。
學校實驗室應該為師生利用身邊的物品、廉價的材料進行物理實驗提供便利。有些成功的實驗可以作為學校的常規實驗保留下來。
廣大的農村課程資源相對貧乏,能夠擁有圖書館、科學館、實驗室、網際網路實屬不易。實驗室裡的器材大多缺乏且老化過時,用之不是誤差過大就是現象不明顯。作為教師要善於改進及利用身邊的物品替代,讓學生更加親切的體驗到物理就在身邊。一支鉛筆可用於研究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即使是鞋刷也能用來演示摩擦力的方向,用雞蛋做大氣壓實驗、水滴作透鏡……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解決實驗器材的不足,為將實驗課搬到教室提供條件,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物理源於生活又為生活服務。
4. 充分開發和利用社會教育資源
社會教育資源主要來源於報刊、電視、科技館、展覽會、少年宮、公共圖書館,以及工廠、農村、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為了讓所有學生都受到良好的科學教育,除了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之外,充分開發社會性的教育資源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電視是一種普及的大眾傳播媒介,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利用電視進行科學教育。一方面,向學生介紹電視中的科學教育欄目(如CCTV10 科教頻道),例如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向學生預報某個節目,建議學生收看並寫出記錄或進行討論、交流。要使學生養成習慣,關心電視中的科學節目。另一方面,要通過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使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養成關心科技發展的習慣。
例如,看到我國「神州十號」飛船成功發射並返回後,組織學生了解火箭、飛船以及它們環繞地球飛行的有關知識,探究其中能量轉化的關係,並且利用實驗室和生活中器材去製造火箭模型。學生親自參加討論和探究活動,他們提出的方法雖然可能很不完善,有的甚至是不可行的,但學生經歷的探究過程將使他們永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