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帆
近年來,「太空採礦」這一話題熱度遞增,但輻射和重力是面臨的兩大難題。現在,有研究團隊找到了克服的方法。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近期,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表示,未來人類有可能通過在自轉的小行星內部打孔,建立一個空間站,進而開採小行星內部有價值的礦物。
未來人類的空間站可能建在一個自轉的小行星內部。圖片來源:Daily Mail該團隊已證明了此方法在數學方面的可行性,即在太空中選擇一個幾百英尺直徑的小行星,並在其內部鑽出空間,建造一個圓柱形的空間站。
這項研究前不久發表在美國阿奇夫論文預印本網站上。
目前,大多關於太空採礦的設想是,將探測器發射到小行星上,直接開採礦物和稀有金屬。但由於一般小行星的質量遠小於地球,表面重力不足以保證開採機械及其他工具的正常運轉,要在它們表面實現採礦,幾乎不可能實現。此外,還需要屏蔽宇宙射線對人類和採礦設備的影響。
維也納大學研究團隊負責人Thomas Maindl博士表示,他們的研究計劃有兩個主要優勢,其一,內部建站能避免設備或人員受到輻射的損害,保證採礦工作。
他對《New Scientist》表示:「如果我們發現一顆足夠穩定的小行星,甚至可能不需要鋁牆或其他東西(來防輻射)。」
上述解決方案還克服了重力問題。據西班牙《阿貝賽報》報導,研究團隊認為,空間站建在自轉小行星內部,會產生人造重力,可讓開採工作正常進行。
但Thomas Maindl指出,「要對小行星資源進行真正開採,至少還要等20年左右。」
如果將空間站直接建在一個自轉的小行星內部,會產生人造重力。圖片來源:Daily Mail關於行星的選擇條件,研究團隊稱,它需要由堅硬的巖石組成,每分鐘旋轉1-3次以提供足夠的離心力,與火星表面的重力相當,大約是地球重力的38%。
該研究團隊表示,這足以讓機械在行星上保持直立並充分發揮作用。
科學界對這一設想也有反對的聲音。有觀點認為,目前人類對小行星的物理構造所知不足,在其內部建造一個空間站,可能導致它不穩定甚至碎裂。除了目前人類對許多小行星可用的有限信息外,還需要了解其物理性質的細節。
NASA設想的太空探測器 圖片來源:NASA上述研究項目尚未有任何可視的形象設計出現,它可能是一個簡單的洞穴,也可能是一個類似於國際空間站的複雜太空飛行器。
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些初創公司萌生了開採近地小行星以獲取寶貴資源的想法,並在持續不斷的探索中。
NASA設想的開採過程 圖片來源:NASA近地小行星(NEAs),指的是那些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的小行星。歐洲航天局稱,大約有1萬顆已知的小行星是NEAs。
一般來說,天體主要由碳、矽或金屬組成,礦業公司最感興趣的是金屬小行星。
金屬小行星上不尋常的礦物塊富含貴金屬,包括昂貴的鉑,以及鎳、鐵和金等。目前鉑市價約2.99萬美元/公斤。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估計,目前鎖定的太空巖石中的資源總價值,相當於地球上每人可平攤到750億英鎊(約為10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