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之美」太空採礦新設想:在小行星內部建設空間站,能克服輻射...

2021-01-15 界面新聞

記者|江帆

近年來,「太空採礦」這一話題熱度遞增,但輻射和重力是面臨的兩大難題。現在,有研究團隊找到了克服的方法。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近期,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表示,未來人類有可能通過在自轉的小行星內部打孔,建立一個空間站,進而開採小行星內部有價值的礦物。

未來人類的空間站可能建在一個自轉的小行星內部。圖片來源:Daily Mail該團隊已證明了此方法在數學方面的可行性,即在太空中選擇一個幾百英尺直徑的小行星,並在其內部鑽出空間,建造一個圓柱形的空間站。

這項研究前不久發表在美國阿奇夫論文預印本網站上。

目前,大多關於太空採礦的設想是,將探測器發射到小行星上,直接開採礦物和稀有金屬。但由於一般小行星的質量遠小於地球,表面重力不足以保證開採機械及其他工具的正常運轉,要在它們表面實現採礦,幾乎不可能實現。此外,還需要屏蔽宇宙射線對人類和採礦設備的影響。

維也納大學研究團隊負責人Thomas Maindl博士表示,他們的研究計劃有兩個主要優勢,其一,內部建站能避免設備或人員受到輻射的損害,保證採礦工作。

他對《New Scientist》表示:「如果我們發現一顆足夠穩定的小行星,甚至可能不需要鋁牆或其他東西(來防輻射)。」

上述解決方案還克服了重力問題。據西班牙《阿貝賽報》報導,研究團隊認為,空間站建在自轉小行星內部,會產生人造重力,可讓開採工作正常進行。

但Thomas Maindl指出,「要對小行星資源進行真正開採,至少還要等20年左右。」

如果將空間站直接建在一個自轉的小行星內部,會產生人造重力。圖片來源:Daily Mail關於行星的選擇條件,研究團隊稱,它需要由堅硬的巖石組成,每分鐘旋轉1-3次以提供足夠的離心力,與火星表面的重力相當,大約是地球重力的38%。

該研究團隊表示,這足以讓機械在行星上保持直立並充分發揮作用。

科學界對這一設想也有反對的聲音。有觀點認為,目前人類對小行星的物理構造所知不足,在其內部建造一個空間站,可能導致它不穩定甚至碎裂。除了目前人類對許多小行星可用的有限信息外,還需要了解其物理性質的細節。

NASA設想的太空探測器 圖片來源:NASA上述研究項目尚未有任何可視的形象設計出現,它可能是一個簡單的洞穴,也可能是一個類似於國際空間站的複雜太空飛行器。

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些初創公司萌生了開採近地小行星以獲取寶貴資源的想法,並在持續不斷的探索中。

NASA設想的開採過程 圖片來源:NASA近地小行星(NEAs),指的是那些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的小行星。歐洲航天局稱,大約有1萬顆已知的小行星是NEAs。

一般來說,天體主要由碳、矽或金屬組成,礦業公司最感興趣的是金屬小行星。

金屬小行星上不尋常的礦物塊富含貴金屬,包括昂貴的鉑,以及鎳、鐵和金等。目前鉑市價約2.99萬美元/公斤。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估計,目前鎖定的太空巖石中的資源總價值,相當於地球上每人可平攤到750億英鎊(約為1000億美元)。

相關焦點

  • 太空「生物採礦」有望成真:科學家研究用細菌開採小行星礦藏
    「生物採礦」早已在地球上成為現實。現在,美國和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利用細菌開採小行星金屬礦藏的可行性。他們認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那麼,究竟什麼是太空「生物採礦」?它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大利益呢?
  • 人類的野心之殖民太空:小行星上富含礦藏和黃金
    雖然小行星帶是小行星的主要來源,但小行星也可以在整個太陽系中發現,它們有三種基本類型,分別是巖石小行星、碳質小行星以及金屬小星星。它們的體積各不相同,大的直徑有幾百米,小的只有房子大小。行星資源公司(Planetary Resources)和深空工業公司(Deep Space Industries)等已經投資小行星採礦,它們可能在2025年之前開始開採。
  • 小行星採礦新思路: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
    這家公司希望利用小型採礦飛船群,開採近地小行星的資源分子、細胞與發生生物學資深專家塔德格·福沃德參與了澤亞的研究。他指出:「這種開採方式的成本低於常規手段。你只需將水和細菌傾瀉到巖石上,就能萃取出金屬。」據悉,他們將在模擬的低重力環境下研究希瓦氏菌萃取月球、火星和小行星風化層模擬物中鐵的效率。澤亞表示太空採礦具有巨大的經濟前景。
  • 美媒關注中國小行星採礦計劃 價值或高達數萬億
    臺灣《聯合報》報導說,大陸對小行星資源開發平臺近期的方案設想是:捕獲一顆小行星,將其控制在可達範圍內,然後開展機器人或載人資源開採,獲取小行星上的稀有資源後返回地球。或者直接利用小行星的礦物資源,開展在軌建造工作等。該方案的遠期設想,是將小行星作為太空中轉站,為人類建立空間設施及星際航行轉移系統提供基礎材料,開展更深遠探測任務。
  • 小行星採礦成美國財富密碼?100億億美元小行星能解資源危機?
    據行星科學家預估,考慮到小行星的規模,其金屬礦產價值高達100億億美元。這可是是2019年全球經濟總量的1萬倍啊。考慮到小行星的價值,如果能成功開採,完全不存在得不償失的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開採的能力。各國設想的小行星開採方案大多數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中。
  • 小行星開採成為太空探索的熱門,想要小行星上採礦發財,困難重重
    科學對於人類來說很重要,我們需要一步一步的腳踏實地,現在很多科學家提出利用小行星來採礦,相信這樣能夠緩解人類的能源問題,同時能夠通過小行星的探索,逐步的實現科學技術的飛躍,那麼這樣的想法真正的很現實嗎?其實答案是不確定,因為小行星採礦有很大的困難。
  • 第4170回:行星採礦太空淘金,深入探索太空基石
    除了工業的提煉和太空或地球上用的貴金屬以外,他們也計劃生產水做為太空中的火箭燃料補給之用。發展必要的技術直到成熟並進行概念驗證來實踐是行星資源公司中長期目標。 行星資源公司另一個目標是發展可改變並控制體積較小的小行星軌道。
  • 太空採礦時代已開啟,小行星帶是目標,小行星帶的相關事實
    關於小行星帶的事實1、小行星帶包含成千上萬個已知的小行星,而還有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個仍未知星際物質。2、儘管大多數小行星的大小都可以小到卵石甚至塵埃顆粒,但已知有200顆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 公裡。直徑在1 公裡或以上的小行星大約有0.7至170萬顆。3、小行星穀神星也是矮行星,並且是太陽系內部最大的小行星。
  • 面向萬億美元太空資源市場,「起源太空」11月發射全球第一個太空...
    緊接著2013年,深空工業公司(Deep Space Industries)成立。兩家第一代小行星採礦公司正式拉開了行業的序幕。阿凡達的故事讓人激動不已,現實卻潑下一盆冷水。兩家公司均沒有逃過七年之癢的宿命,在成立第六年分別被收購。第一代小行星採礦公司完成了引領行業的使命。在吸取了第一代經驗的基礎上,第二代公司接過行業發展的接力棒,繼續開展探索之路。
  • 太空採礦是否是環保選擇?
    這一趨勢,讓太空開採倡導者兼Skycorp的執行長丹尼斯·溫戈越來越確信,太空開採的新時代已近在咫尺。他再次強調說:「在月球上開展工業活動,可以讓我們的地球變得更加美好。」  溫戈認為,將原材料從月球運回地球,無異於「將泥土從雅加達運回美國」。
  • 移居太空,設想還是幻想
    科學家曾設想通過人造重力減輕長期失重對身體的影響,但是也由於技術複雜、成本高昂難以實施。  解決方法:核動力火箭加小行星中轉  主持人:目前有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龐之浩:針對這些難題科學家已經想出了幾個解決的方法。
  • 宇宙擁有無限資源,科學使小行星採礦成為可能
    Psyche小行星探測器還將進行名為深空光子通信的技術演示,Psyche任務小組成員說,該儀器將使用光子將數據傳輸到地球,這是一種比傳統無線電波方法更有效的策略。未來的太空工業,人類的資源將無限那麼在金屬小行星探測任務之後呢?我們可以大膽暢想一下小行星採礦的未來。
  • 法媒:中國將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
    【歐洲時報九天編譯】科幻電影中的太空採礦將要成為現實?據法國《資本》網站報導,位於北京的中國太空資源開採和利用的公司- 起源太空將於11月發射太空採礦機器人,研究開採小行星的礦產資源問題。根據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的旗艦刊物《IEEE 綜覽》透露,這一太空採礦機器人將通過長徵系列火箭來發射,在人類歷史上尚屬首次。
  • 能讓細菌去挖掘小行星嗎?比如這顆價值700萬億美元的小行星
    這是傳統採礦的一種替代方法,傳統採礦通常使用刺激性化學物質來分離黃金或其他金屬。參與Zea項目的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大四學生泰德·福爾德(Tadg Forward)說:實際上,這比常規開採更便宜,只要把水和細菌倒在巖石上,就能得到一種產品。將研究一種名為Shewanella oneidensis的細菌在模擬失重條件下從月球、火星和小行星風化層中提取鐵的性能。
  • 不遠億萬裡為私企太空採礦趟路
    儘管還存在不確定性,但太空機構和太空採礦公司還將繼續下一代小行星探索的計劃和行動。  不遠億萬裡為私企太空採礦趟路  本報記者 房琳琳圖片來源:NASA官方博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再出大招――發射一艘能到小行星「貝努」上採集巖石和灰塵的太空飛行器。這艘被稱為「奧西裡斯-REx」(OSIRIS-REx)的採樣飛船將用7年時間完成任務,科學家希望通過分析樣本以更好地理解太陽系中的行星乃至生命起源。
  • 稀土之爭延燒太空?美國NASA擬砸200億搶先太空採礦
    為防止自己被突然鎖喉,美國才會頻頻出臺政策,想儘快擺脫稀土對中國的依賴,但是稀土產業鏈建設不是那麼容易的,短期內很難達到中國的稀土加工水平。於是,地球上幹不過你,在太空總能行吧,美國也打算玩一把「彎道超車」,將目光轉向地球之外的太空。
  • 太空採礦檢驗國際法邊界
    《外層空間條約》規定,太空「屬於全人類」,禁止近100個締約國殖民外星天體或在外星天體上開展軍事活動。但現在,隨著小行星採礦越來越逼近現實,相關條款正考慮進行更新——在該條約籤訂之初難以想像的可能性如今卻幾近實現。
  • 太空採礦將成為地球資源短缺的解決方案
    建立太空工業基礎的競賽也已經開始:馬斯克許諾2028年之前在火星上建立基地;貝索斯自己的太空公司藍色起源正在研究「人類在月球上的可持續生存」;NASA的月球門戶(Lunar Gateway)是一個永久性的空間站,計劃於2020年底之前投入使用。 四十年來,火箭發射成本已從每公斤8.5萬美元降至不到每公斤1000美元。
  • 停止摧殘我們的地球母親,小行星採礦離我們還有多遠?
    採礦工業是空氣汙染,水汙染和自然景觀破壞的原因之一。一些危險的化學物質,比如氰化物,硫酸和氯被用來提取這些資源,對工人,當地居民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危害。但如果我們可以用一種對任何人都無害的,清潔的方法來取代地球上的採礦工業,會怎麼樣?好吧,其實我們可以,我們只需要抬頭看!
  • 3D列印技術,改變太空製造業的同時,也改變著人類的未來
    如今太空製造(Made In Space)與Thorlabs合作,看他們是否能製造出在太空中使用的高品質光纖。他們的光纖製造者在2017年10月將製造品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目前正在進行第一次試驗,有可能從4公斤的原材料中提取出4公裡長的纖維。如果成功了,這將是首次有人在太空中製造出商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