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太空,設想還是幻想

2021-01-08 人民網

  地球上頻發的戰爭、環境危機、核汙染,使人們開始把人類未來的夢想建立在開發地球以外的空間上,世界各國紛紛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太空移民計劃,打算在其他星球上打造人類的第二家園。

  地震、海嘯、核洩漏……在災害頻發的現狀下,不少科學家都在探尋著與地球生存環境相近,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最近,美國天文學家藉助天文望遠鏡,又發現了5顆類地行星,其中3顆可能適合生命居住。而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近日也表示人類要想生存下去,唯一的途徑是儘快向外太空移民。

  在雄心勃勃的私營公司的引領下,一個向地球外移民,並且適應全新世界的新時代初露曙光。來自貝寶公司的億萬富翁埃倫·馬斯科已經宣布以火星為目標;極地探險家斯耶格倫夫婦也在設計去往火星的個人探險;而歐洲一個由私人資助的「火星一號」項目也希望在2023年前在火星上建立人類殖民地。太空移民的時代是否就要到來了呢?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緣何移民:人口增長和滅絕風險是主因

  主持人:您覺得有沒有必要進行太空移民呢?

  李競:我認為目前太空移民還並沒有那麼緊迫,而且太空移民絕非輕而易舉,嫦娥住在廣寒宮的愜意和自得,只能是永遠的神話,但是按照現在的科技發展來說,未來太空移民是有可能實現的。

  龐之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認為進行太空移民的可能性會越來越高。但是還是一個比較遙遠的事情。太空移民的必要性在於,地球上的人類數量會越來越多,到2050年地球人口總數將達到90億,當地球人口達到110億以上的時候,地球的土地、礦藏、水等資源都將面臨非常緊張的局面,地球將不堪重負,當人口達到160億以上的時候就要考慮實施太空移民了。另外,如果人類只局限於生活在地球上,一場全球性的戰爭、疫病或者一次小行星撞擊這樣的宇宙災難,就會將人類置於滅亡的風險中,因此可以考慮先把一部分人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這樣一旦地球毀滅人類還可以繼續繁衍。

  何去何從:火星或成移民首選星球

  主持人:如果要進行太空移民,您認為去哪個星球比較合適?

  龐之浩:就目前人類已經了解的宇宙,綜合距離以及人類生存環境來說,應該是火星最適合太空移民。火星相對來說距離地球較近,其實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星球是月球,但是月球上沒有大氣;除月球外,金星距離地球最近,但是金星過於濃密的大氣使其大氣壓強是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海洋中1000米深度時的壓強,而且由於被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覆蓋,金星表面溫度也極高;除了這兩個星球外,距離地球最近的就是火星,而且與其他行星相比,火星的環境與地球最為相似,火星上有四季、大氣和重力。

  李競:雖然火星是目前太陽系中和地球相似度最高的一個星球,但與地球大氣不同,火星大氣含氧量非常稀薄,氣體介質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為主,由於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1%不能保存熱量,導致其表面溫度極低,最低溫度可達零下100攝氏度。而且由於火星上極低的氣壓,使得即便有非液態的水存在,也會從非液態直接升華變成氣態,而不可能變成地球生命最需要的液態水。

  龐之浩:正因如此,為了改造火星環境科學家已經設想出了很多方案。例如一些科學家計劃在火星上建設化工廠、核電站,不停地製造溫室氣體,產生溫室效應,使火星上零下幾十攝氏度的溫度上升到零下幾攝氏度,增加火星大氣密度;一些科學家提出在火星軌道上設置幾個巨型反光鏡,把太陽光反射到火星上,提高火星表面溫度;還有一些科學家提出,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使二氧化碳逐漸變成氧氣,為了加快生成氧氣的速度,要在火星上大規模種植植物,並培育出能釋放更多氧氣的「超級植物」。通過改造,我認為未來人類有可能會將火星改造成人類第二個家園,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面臨困難:關鍵需要大推力重型火箭

  主持人:目前人類移民太空面臨著哪些問題和困難?

  龐之浩:人們離開地球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擺脫地心引力。只有把載人火星飛船成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移民火星便離成功近了一步。因此我認為要進行太空移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研製出大推力的重型火箭。因為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大約重50噸,所以飛得更遠、載人更多的載人火星飛船會更重。美國、俄羅斯和歐洲針對火星登陸進行的研究表明,登陸火星任務最合適的人數應為4人或6人,這表明需要設計一個相當大的飛船來提供4或6個人在漫長的任務執行過程中所需要的生存環境以及氧氣、食物、水、燃料等物資。如果大批量移民的話,飛船搭載的人數還會更多,火箭的負重載荷就會更大。

  然而即使研製出重型火箭,太空移民的道路依然充滿艱辛。乘坐普通的飛船從地球到火星往返至少要520天,這麼長的飛行時間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第一是心理問題。因為即使研製出重型火箭,飛船的體積也不可能無限擴大,飛行乘組的幾個人要在狹小的飛船空間裡度過500多天,必然會產生心理問題。

  第二是輻射問題。眾所周知,地球強大的磁場是保護人類免遭外太空各種致命輻射的生死屏障,因此當飛行器在地球軌道飛行時,地球磁場能夠為其屏蔽掉大量輻射,但是如果長時間在宇宙空間飛行,遠離地球,就會面臨很嚴重的輻射問題。科學家曾經考慮採取被動防禦輻射和主動防禦輻射。被動防禦輻射就是加厚飛船的艙壁,但這樣做又會加重運載負擔;主動防禦輻射就是通過技術在飛船周圍產生人工強磁場,使射向飛船的輻射粒子偏離,但是這種方法在技術上又太複雜,難以實現。所以,對於防輻射屏蔽技術還需進一步攻關。

  第三是失重問題。長期在太空飛行,人體一直處於失重狀態會對健康產生很大影響,造成肌肉萎縮、骨骼脫鈣、心血管受損等。科學家曾設想通過人造重力減輕長期失重對身體的影響,但是也由於技術複雜、成本高昂難以實施。

  解決方法:核動力火箭加小行星中轉

  主持人:目前有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龐之浩:針對這些難題科學家已經想出了幾個解決的方法。

  由於長時間的宇宙航行意味著航天員要承受更多宇宙射線的輻射,伴隨心理和生理上的問題,因此要實現太空移民最根本的方法就需要儘量縮短宇宙

  航行的時間,即研製出全新的推進系統。為此,科學家已提出採用核動力火箭或可變比衝磁等離子體火箭等代替常規火箭發射飛船。

  可變比衝磁等離子體火箭是利用無線電波電離加熱推進劑,並用磁場加速產生的等離子體產生推力,它功率大、推力大、比衝高。一旦該火箭研製成功,利用其發射飛船,飛船隻需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抵達火星,但是目前看來這個技術實現的難度非常大。

  因此現在核動力火箭的呼聲比較高,一些大國包括美國、俄羅斯在內都將研究重心放在了核動力火箭身上。用核動力火箭發射飛船速度很快,可以大大減少飛船飛向火星的時間,利用目前的化學火箭發射飛船需要8個月左右的時間到達火星,而利用核動力火箭發射飛船則只需2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抵達。

  此前,美國的「普羅米修斯計劃」曾打算研製核動力飛船,但是核動力飛船會產生很強的核輻射,相當於航天員每天拍8次x光片。由於當時的技術難以解決這一問題,因此該計劃被擱淺,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核輻射的問題有可能得以解決。因此目前來看,核動力火箭以及核動力飛船,是人類到達火星或其他遙遠類地行星的一個捷徑。據美國媒體近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稱,太陽和其他恆星的動力源——核聚變,將來可用於助推火箭,使航天員最快能夠在30天內往返火星。當然如果想大規模的移民還需要研製出更先進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運輸系統,只有有了這樣的運輸系統,太空移民才可能實現。

  此外,科學家還提出可以先載人登陸小行星,然後以小行星作為中轉站,再登陸火星或其他類地行星。雖然小行星上可能有水和礦藏,可以作為太空移民的中轉站,但是它與地球的距離較遠,因此,最近美國計劃在今後10年內捕獲一顆小行星,把它移動至近月球軌道,這也是人類為了登陸火星進行的一種嘗試。

  建造新家:模擬地球環境循環利用資源

  主持人:在短期內把人類送上火星或其他類地行星後,下一步就要在星球上建造人類基地了,那麼在建造基地時要考慮哪些問題?

  龐之浩:以建造火星基地為例,建造火星基地首先要考慮選址的問題,就像在地球上大多數人都居住在肥沃的平原地帶,沙漠地區人跡罕至一樣,由於火星沙塵暴很厲害,是地球12級颱風強度的好幾倍,而且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火星基地最好建在能夠防沙塵暴、輻射或者有水的地方。應在火星的隱蔽處修建住宅,使用有效降低輻射的材料建造房屋。

  李競:太空環境是一個充滿微重力、高真空、宇宙高能粒子輻射、宇宙磁場等有害因素的綜合體,這些因素顯然對地球上的人和生物是有害的。因此要想移民火星或其他類地行星,就要在火星或其他類地行星上建立一個密閉的地球環境系統,在該系統內要有適宜的溫度、溼度和壓力等,使人類可以自由的生存其中。

  龐之浩:雖然火星基地可能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但是人類始終都要從這個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因此航天服就顯得至關重要。由於火星引力是地球的1/3,所以我們現在使用的地球軌道艙外航天服,在火星上都派不上用場。因為無論是我國的「飛天號」艙外航天服,還是俄羅斯的「海鷹號」艙外航天服重量都達到120千克,這樣的航天服在火星上穿就會過重,導致航天員無法負荷,因此要研製出質量輕便,又能保證航天員安全的適合火星上使用的航天服。

  此外,還要儘可能的對火星上的資源進行利用。地球離火星很遠,即使研製出了先進的運輸工具,完全依靠從地球運送能源成本也將非常昂貴,因此最好能在火星上實現就地取材,並且打造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讓資源循環利用起來。

  李競:我覺得有必要在地球和火星之間設立空間站作為火星基地的後勤。這個空間站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大量儲備物資和能源以備不時之需。目前,在太空運行的空間站共有10個,建設空間站的技術我們已經掌握。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100萬人或實現移居,全民移居要成真?
    天問1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也開始了向火星進軍的計劃,說起對火星移居最感興趣的莫過於馬斯克了。馬斯克曾經聲稱要在10年內建造1000艘宇宙飛船,將100萬人送到火星,這真的能實現嗎?但人類始終未放棄火星,還是看到了它可供改造的條件。馬斯克曾經就提出過設想,把火星的南北極用原子彈炸掉,大量的冰川融化,將會改善氣候,改變大氣成分。這樣的想法聽起來很美好,但真要實施起來卻是困難重重的,畢竟原子彈的核輻射威力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 人類幻想的「移居金星」為啥不可能?它的環境惡劣到超乎想像……
    從古至今,每當人們仰望星空,往往會忍不住幻想:在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有沒有可能實現「星際旅行」?人類幻想的「移居金星」,可能性有多大?移居金星,可能性有多大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很多人在聽到金星大氣中檢測到磷化氫的消息時如此興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心存在著一個浪漫的想像:金星會不會有外星人?未來能否去金星旅行?
  • 移居太空將要實現?科學家發現「第二地球」,地表溫度剛剛好!
    為了人類能夠更加長遠的發展,人類迫切需要尋找「第二地球」,這樣在未來倘若地球真的不再適合人類生存,那麼人類還可以移居太空,繼續生存下去。但是要想尋找出一顆適宜生命生存的星球還是非常艱難的,因為這顆星球首先要有充足的水資源、氧氣以及大氣層等因素,這樣才有可能會誕生生命,不過在科學家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科學家終於發現了「第二地球」。
  • 火星南極或藏有4個「湖泊」,人類移居太空希望更大了?
    人類移居太空希望更大了?在發現新的3個湖泊之後,科學家們也明確指出了,儘管在火星南極的冰川底部溫度極低,但高鹽水含量仍能保持水的液態。同時在火星南極溫度最高的時候,火星基地冰川也可能出現融化,但是這不太可能形成一個新的湖泊,那麼唯一的可能性也就只有原始湖泊的存在,也就是在之前就已經有一個湖泊的存在。
  • 世界首富貝佐斯的小目標:在地球軌道建造太空城市
    2020年,人類的探測器開始扎堆飛向火星,雖然人類一直嚮往著到地球之外的地方生活,但以目前的科學水平,想要移居火星還有些不切實際。看過電影《極樂空間》的人,應該都對電影裡的那個太空城市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我們普通人可能只是想想而已,而世界首富貝佐斯如果也這麼想的話,那還真有可能實現。
  • 世界首富貝佐斯的小目標:在地球軌道建造太空城市
    2020年,人類的探測器開始扎堆飛向火星,雖然人類一直嚮往著到地球之外的地方生活,但以目前的科學水平,想要移居火星還有些不切實際。看過電影《極樂空間》的人,應該都對電影裡的那個太空城市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 人類移居太空的首選地是火星?
    過去,人們在各種科幻電影裡,都把火星當作移民太空的目的地。隨著人類對太空及火星探測的逐步深入和對這顆星球探索的深入,發現火星與地球很接近。火星之所以可能成為人類太空移民的首選目標地,首先是因為它與地球同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是與地球相對距離比較近的鄰居之一。不僅如此,經過人類多年的火星探測和研究,我們發現,火星與地球相似之處很多。
  • 專家稱移居太空可能性越來越高 火星或成首選(全文)
    專家稱移居太空可能性越來越高 火星或成首選地球上頻發的戰爭、環境危機、核汙染,使人們開始把人類未來的夢想建立在開發地球以外的空間上李競:我認為目前太空移民還並沒有那麼緊迫,而且太空移民絕非輕而易舉,嫦娥住在廣寒宮的愜意和自得,只能是永遠的神話,但是按照現在的科技發展來說,未來太空移民是有可能實現的。龐之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認為進行太空移民的可能性會越來越高。但是還是一個比較遙遠的事情。
  • 科學家找到人類壽命延長方法:移居太空殖民地
    現在英國《獨立報》報導稱,星際協會(BIS)科學家Jerry Stone給出的消息稱,20年內會有千萬人類移居繞行地球軌道的太空殖民地,而生活在殖民地的人類,壽命會比在地球時長。至於生活在太空殖民地的人類,會與居於地球的人類有何不同?
  • 人類移居外星球要過三關 可選擇星系有五個(圖)
    人類移居外星球要過三關 可選擇星系有五個(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18日 10:25 來源:     來源:《環球時報》    移民外星是出路    移居外星球,是人類一個長久的夢想。
  • 人類20年內移居太空殖民地?壽命會更長久!
    隨著地球生態惡化,人類不斷在透過各種方法,尋求地球之外的宜居地,包括類地行星、太空殖民地等。
  • 人類將移居火星,在改造火星計劃中,它們被定為火星首批「居民」
    此後,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科學家們開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膽想像,幻想著宇宙飛船在太空中翱翔人類經過百年探索,最終選定火星為移居目標其實,早在幾百年前古人就有移居外星球的想法,但局於科技的限制,只是想想而已,並沒有付出行動。
  • 太空電梯改變人類生活方式
    >太空電梯,最早提出這個設想的是人類宇宙航行之父的俄國航空航天航空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這是他在1895年參觀法國艾菲爾鐵塔工地時想出來的。他本人非常推崇向太空殖民,並且認為「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一直生活在搖籃裡」,同時也認為人類的科技水平會得到大力發展,最終能夠操控一切,包括時間在內。由於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太空電梯的時候並沒有火箭等技術,所以他的這一切都停留在設想裡,直到1960年,俄國的一位工程師尤裡·阿爾楚塔諾夫將他的設想具現化了。
  • 美國設想"太空裝鏡子"反射陽光 給地球降溫(圖)
    美國設想"太空裝鏡子"反射陽光 給地球降溫(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9日 22:22 來源:     來源:東方早報太空鏡子反射陽光示意圖    美建議太空裝鏡子反射陽光     全球變暖已成為人類必須面對的重大環境問題。
  • 太空移民,真的靠譜嗎
    要想真的像太空移民形成太空移民村,真的靠譜嗎,能可行嗎?目前航空航天發展的條件已經向我們表明,載人飛船是離開地球最安全的方式。雖然這樣做仍然有成本上的問題,但是相對於一些科學家提出的離心機等設想,載人航天技術相對成熟,風險最低。與此同時,人類建設成功的多個太空空間站也給相關設想帶來更大的支持。
  • 長篇幻想故事漫畫《問太空》開篇話語
    ,已有的幻想故事框架高度相似。把心中構思的幻想故事——用故事漫畫的形式表達出來,乃是我今生一大快事,所以,編繪故事漫畫之理想堅持到現在(痴心無悔)。萬事開頭難,今年春天,一天凌晨在睡夢中,漫畫《問太空》新故事情節靈感閃現,警醒!
  • 研究發現月球兩極有水冰,未來可以移居月球了嗎?
    ━━━━━釋疑1 未來是否可移居月球?  大多數人更關心的問題是,水冰的發現是否意味著人類有望移居月球?楊宇光稱,月球的環境非常惡劣,完全不適宜人類居住,移民月球的可能性很小。上個月義大利科學家宣布在火星發現液態湖,激起人們移居火星的設想,但就人類目前掌握的技術來看,火星也不適宜作為移民的目的地。
  • 「移居金星」為啥不可能?
    2020-09-16 17:22:09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移居金星」為啥不可能?它的環境惡劣到超乎想像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6日電(記者 上官雲)從古至今,每當人們仰望星空,往往會忍不住幻想:在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人類有沒有可能實現「星際旅行」?日前一則熱搜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這個話題的關注。
  • 美俄兩國做出實驗,移居計劃受考驗!
    人類如今的科技是非常先進的,登上太空對於人類來說已經不再是一件難事了,於是人類又有了新的計劃,想要將人類移居太空,並且還制定了登陸月球,登陸火星等計劃,畢竟地球的環境已經不再樂觀了。可是太空環境與地球環境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宇宙環境是非常複雜的,沒有地球這樣的大氣環境,沒有重力,甚至還有危害人類生命的輻射。人類要想在太空中繁衍後代,還是非常艱難的,但人類移居外太空提出的太空移居計劃並不是隨便說說而已,科學家進行了很多實驗。曾經俄羅斯讓兩名太空人在空間站內就進行了這樣的實驗,但是以失敗告終。
  • 移居火星 也許只是夢境一場
    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移居火星的話題又在網絡上熱議。事實上,科學幻想終究還是幻想級別,如果我們深度探究火星移民計劃和宇宙飛船的體量不是一個數量級,所以要想突破,還是存在巨大難度。但是太空的情況就很不一樣。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在太空環境中會受到宇宙射線和微重力的影響,可導致人類的骨密度在一個月的時間內下降1%到1.5%,這相當於中老年人在地球上一年流失的骨密度量。由於重力發生改變,人類的肌肉含量在幾天時間內會流失20%,心臟也會萎縮。當然這些可以通過鍛鍊延機能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