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採礦對環境影響幾何?

2020-08-02 中國礦業報

◎韓見 劉盼盼/譯

世界急需依靠資源推動綠色轉型。隨著我們越來越關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向著脫碳方向發展,鈷、鋰和銅等新能源礦產資源的消費量將呈現快速增長。

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估計,鈷的需求從2018年到2050年將增長450%,才可以確保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

深海採礦對環境影響幾何?

任何礦物的開採都會對環境和社會造成影響。但是,近年來,隨著不安全的工作條件以及與勞工權利濫用等問題,鈷這種礦產資源引起了大家特別的關注。

降低鈷含量或無鈷的新電池技術正在研發中,但很難確定這些技術能多大程度的降低鈷的總需求。專家認為,目前還沒有什麼材料可替代鈷的穩定作用,只有儘可能降低鈷用量,未來兩三年內還無法做到完全去鈷。

這時候需要注意的是,深海採礦有潛力提供鈷和其他金屬。有關科學家強調,我們對深海及其生態系統的了解是有限的,採礦對深海生物多樣性,深海棲息地和漁業的潛在影響仍在研究中。但另一些專家對這樣一種觀點提出了質疑,即深海採礦對海洋環境產生了影響,但對陸地的影響一樣可以得到減輕。

面對這種不確定性,斐濟總理、萬那杜總理、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理和80多個相關組織呼籲,暫停深海採礦10年,直到深海採礦潛在影響能得到進一步控制和管理。

迫在眉睫的選擇即將到來

深海採礦對環境影響幾何?

世界面臨著一個嚴峻的選擇:是繼續進行海底開採,還是停下來進行研究並深入地研究所面臨的問題。

國際海底管理局的成立是為了組織、規範和控制國界以外海底採礦活動。其法規規定了環境規章、利益共享的財務支付制度以及其他標準和準則。

國際海底管理局已經起草了深海礦物的開採法規,將在2020年10月的大會或2021年的大會上公布。一旦法規最終確定並被成員國採納,便可以籤發海底開採合同,以便開始採礦。

與此同時,在專屬經濟區擁有礦產資源的國家(該國擁有使用海洋資源的獨特權利)也正在探索採礦技術並制定自己的法規。為了減少對礦產進口的依賴,早在2017年,日本就成功地嘗試了從深海海底開採礦物。庫克群島也考慮在2021年頒發勘探許可證,以實現其經濟從旅遊業向經濟多樣化的轉變。

30多年來,一些國家的政府和海底採礦公司一直在探索海底開採技術。

製造公司等不起

深海採礦對環境影響幾何?

到目前為止,汽車、電子、電池、航空和能源開發公司在深海採礦的爭論中一直保持沉默。但是深海開採的鈷可能會在十年內實現。

像蘋果、谷歌、微軟、戴爾和特斯拉在2019年所證明的那樣,公司原材料採購選擇可能會影響聲譽,並面臨法律的後果。那一年,這五家公司被國際人權組織提起聯邦訴訟,原因是這五家公司涉嫌使用剛果民主共和國童工開採的鈷。

深海鈷礦開採也可能會引起同樣的爭議,並且可能對製造商帶來同樣的法律和聲譽風險。

同時,汽車和電子製造商越來越認識到其鈷採購決策的戰略重要性。

寶馬(BMW)、特斯拉(Tesla)、三星(Samsung)和SK innovation已開始繞過它們的製造零件的供應商,與採礦公司直接籤訂採購合同。對於這些製造商而言,要獲得穩定,合乎道德的鈷供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難得的機會

據估計,一些地區的海底鈷礦產儲量可能高達 94000噸,約為當前陸地鈷儲量的6倍。如果可以負責任的開採,那麼這些新的礦產資源就有可能極大地促進低碳轉型。如果不注重環境的保護,我們有可能對海洋贈送給我們的物種、棲息地和生態系統造成長期的不利影響。

我們要決定是否前進以及如何前進。在做出決定前我們一定要有心理準備,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進行海洋採礦的礦業公司,都必須慎之又慎。

今天,我們在深海採礦方面做出的那些決定,很有可能會對礦物供應鏈、全球礦產經濟、一些國家的經濟、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未來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產生重要影響。

英文來源:Minging.com

相關焦點

  • PNAS刊文建議深海採礦環境影響評估重視中層水域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7月9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布題為《觀點:評估深海採礦的環境風險時必須考慮中層水域生態系統》(Opinion: Midwater ecosystems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risks of deep-sea mining)的文章稱,來自世界各地的19位海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深海採礦不僅對採礦作業周圍海域構成重大風險,而且還對海底數百至數千英尺的水域構成重大威脅,威脅著巨大的中層水域生態系統。
  • 國際研究團隊警告稱——深海採礦對海洋環境和生態影響不容忽視
    圖片來源:網絡(gizmodo.com.au)科技日報記者 劉海英海洋礦產資源豐富,隨著相關技術不斷發展,人類對深海礦藏的興趣越來越大。但一國際研究團隊最近警告稱,深海採礦不僅對採礦區海底環境構成風險,還會嚴重威脅礦區之上深海中層水域的生態環境。他們建議,深海採礦應謹慎行事,在更全面地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採取行動。
  • 深海採礦會帶來哪些環境變化?10大採樣工具全方位採樣跟蹤調查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11日電 題:深海採礦會帶來哪些環境變化?10大採樣工具全方位採樣跟蹤調查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多金屬結核是深海蘊藏的一種重要礦產資源,開採它會帶來哪些環境影響?連日來,中國大洋38航次科考隊員在南海進行1000米級多金屬結核採礦試驗區的選址與環境背景調查。
  • 深海採礦是人類發展的新曙光?
    科學家們現拓展了一條資源開採的新思路:深海採礦(Deep-sea mining)。然而,目前海洋礦床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科學家們也沒有得出非常多堅實的結論,得到的實驗數據和結論也是具有探索性的;而這正暗示著深海採礦蘊含的無限可能性,其戰略意義和發展前景正逐漸嶄露頭角。 首先要了解一個問題就是,深海採礦是做什麼?
  • 生產iPhone稀有金屬將耗盡 深海採礦可行嗎?
    這些礦物通常並非直接採礦所得,而是其他礦物的副產物。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回收利用也不是長久之計。這些金屬在任何設備中使用的數量都相當少,這讓回收過程變得困難而昂貴。為此,擔心礦物短缺已經讓採礦公司盯準尚未被開發的資源——深海。
  • 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
    10月10日,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冶集團董事長國文清赴長沙礦冶院為深海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現場調研中心建設情況,並對長沙礦冶院科技業務未來發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中冶集團董事長國文清與長沙礦冶院部分班子成員合影海洋採礦科技中心由海洋採礦大數據中心、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區、科普教育展館等組成,承載著海洋採礦大數據集成、分析與應用,深海採礦技術成果展示,海洋知識普及與海洋文化傳播的使命,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在深海的極端環境,孕育了外形連也很「極端」?
    一種星蟲動物(Sipuncula worm) 其實,這些深海生物之所以長成這樣,很大程度上是受深海的特殊環境所迫。例如,為了適應深海的高壓,它們往往演化出了纖薄的皮膚和骨骼、體內的含水量也比普通魚類更高。由於抵達深海的光線十分微弱,很多魚類擁有碩大的眼睛,從而儘可能看清環境。
  • 海底採礦:中國準備好了嗎?
    相比之下,中國的揚礦泵管系統海試最深的採礦深度僅為304米,而和「蛟龍」同屬「七龍探海」序列的「鯤龍」集礦車,最深的採礦深度也僅是海下500米。不過,中南大學主攻深海作業裝備設計與控制的劉少軍教授認為,不能單純以完成過的水深來評價一個國家在深海採礦研發方面的能力,而應當考慮國家在這方面已有的研究基礎和相關的工業水平。
  • 如何平衡人類對金屬的需求和對環境的影響
    設定標準的內在壓力在於如何平衡金屬生產帶來的經濟利益和其對環境的潛在破環。支持者表示,深海採礦可以避免一些開採陸地礦藏的弊端並降低可再生技術的成本。但是一些科學家警告說,不要過快地從勘探階段進入開採階段,因為我們對深海環境及其支持的生命都知之甚少。「總體來說,我認為我們現在不可能客觀地評估深海採礦會涉及的所有風險,」Jeff Drazen說,「這是地球上人類認識得最少的生態系統。」
  • 創遠高新分享:未來採礦技術發展及展望
    深地採礦關鍵難題   深地採礦面臨的關鍵難題:一是深部高應力問題。深部高應力可能導致破壞性的地壓活動,包括巖爆、塌方、冒頂、突水等由採礦開挖引起的動力災害。二是巖性惡化問題。淺部的硬巖到深部變成軟巖,彈性體變成潛塑性體,這給支護和採礦安全造成很大負擔,嚴重影響採礦效率和效益。三是深井高溫環境問題。
  • 全球首個海底採礦項目VS中國唯一海底金礦,海底礦產被鎖定了!
    有人將目光投向了深海。海底蘊含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深海採礦一直是近些年來的熱門話題。一組科學家曾向國際相關組織提出建議,呼籲暫停對深海開採許可證的發放。(索爾瓦拉一期項目中的主切割機示意圖)一、多家公司對海底資源虎視眈眈目前礦產資源的開發程度與人們未來的需求並不匹配,陸地資源早已被過度開採,礦物供不應求促使越來越多的公司考慮在海底作業。
  • 長沙礦冶研究院舉行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儀式
    10月10日,隸屬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的長沙礦冶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舉行了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採礦科技中心揭牌儀式。據悉,該科技中心是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大數據挖掘、梳理、利用的平臺,也是海洋採礦科技成果的展示平臺和海洋科技科普的平臺,主要功能是處理、加工、存儲、開發五礦礦區的資源、環境、地形地貌數據,以及其他海洋資源、環境、物理海洋數據的收集、存貯、共享。正式運行後,該科技中心將為我國海洋資源技術開發及國際同行提供數據服務,兼備我國海洋資源開發成果展示和科普功能。
  • 最硬核的深海動物,也要被我們搞滅絕了
    圖片:Michal Maňas / Wikimedia Commons「硬核」蝸牛危在旦夕2019年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鱗腳蝸牛列入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讓它成為了首個因採礦威脅而被宣告瀕危的深海動物。消息發布時,多家公司正在申請勘探性質的採礦許可。
  • 研究稱,從海底收集電動車電池金屬比採礦危害更少
    一般獲取銅、鎳、鈷、錳等金屬的傳統方式是通過陸地開採,不但會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還可能給開採地區帶來環境危害,甚至對更廣泛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汙染。那有什麼辦法能降低這種環境危害呢?最近一項由加拿大深海採礦公司DeepGreen Metals資助的獨立研究給出了一個答案:海洋。
  • 【科普時間】多金屬結核採礦車簡介
    上期我們講到當前世界深海採礦研發,採礦車-流體提升是主流方案,如下圖所示。
  • 各國科研技術力量摩拳擦掌,深海礦物資源爭奪戰箭在弦上
    來自全球一百六十多個成員國的代表在會上討論未來全球深海礦產開發的相關議程。會場外,十幾名環保志願者默默地舉著黃色標語,上書「No deep sea mining」(反對深海採礦),和平示威持續了半天時間,並未擾動當地交通與治安。在一些環保專家看來,深海採礦會引發一些特有物種的滅絕,破壞深海沉積物固碳作用使氣候變化加劇,影響全球幾十億人的食物安全。
  • 開採深海噴口可能會危及珍貴的生態系統
    深海是地球上人們最不了解的地方之一。這些水中充滿了從海底深處抽取的礦物質,當它們接觸到深海的冰冷的冷水時,這些礦物質就會凝固。這意味著噴口的礦物質含量非常的高。科學家們認為,僅僅一個噴口就能滿足日本全國一年的鋅需求量。然而,人們對提取所有這些元素所造成的生態影響知之甚少。尤其是那些使構造板塊遠離巖漿熱水的不活躍噴口更是如此,對這些噴口的研究甚至比活躍的噴口更少。當然,構造板塊一直在運動。
  • 中國海洋採礦船舶技術「出海」
    目前,該裝備船舶技術已經投產建造,首套整船裝備「精採系列」採礦船預計將於今年12月正式建造完成並投產。來自印尼的國家錫礦公司在會上簽約,成為此項技術及整船裝備的首個國際項目採購商和運維合作方。此外,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也在活動當天與上述設計研發單位籤訂海底鎬鈦礦的聯合開發協議。
  • 「海翼」「海鬥一號」——打通深海探測最後一公裡的國產利器
    與此同時,利用自主研發的全海深機械手,開展了沉積物取樣、標誌物布放、水樣採集等萬米深海作業,利用高清攝像系統獲取了清晰的影像資料,為探索深海地質環境特點以及生物演化機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海翼」號 同樣由瀋陽自動化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突破了水下滑翔機長航時技術的瓶頸,解決了水下滑翔機環境海流自主感知的技術問題,打破了國際技術封鎖,使我國水下滑翔機總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 海底採礦時代到來
    海底採礦效果圖。 □文森特·尼維爾加特 2017年秋天爆出一則新聞:有家日本企業從衝繩島附近1600多米深的海底開採出了礦石。這一前無古人的壯舉宣告了海底採礦時代的到來! 毫無疑問,地球資源開採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不論在日本還是其他國家,眾多企業爭先恐後地湧向大洋洋底,發掘金屬礦藏,加拿大鸚鵡螺礦業公司就是其中一員,它計劃從2019年開始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附近1700米深的海底開採銅礦。 其實該想法由來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