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變材料及相變乳狀液的熱性能

2020-12-01 建設工程教育網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城市白天電力能耗逐年增加,而夜間耗電量小且電價便宜,「削峰填谷」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途徑。目前,多種蓄冷系統被廣泛使用來消減白天耗電量並蓄積冷量。但是,除了冰晶製冰方式(需要專門的動態製冰機)以外,各種固態蓄冰方式(包括冰球)的蒸發溫度至少要達到-8 ~ -10℃或者更低,與之配套二次冷媒的溫度也必須在-6℃以下,這使得大量蒸發溫度在零上的高效冷水空調機組無法,而且蒸發溫度越低,製冷係數也越低,電耗就會越大[3].潛熱型功能熱流體則不然,它的蓄冷溫度可以與空調工況吻合得很好,同時蓄積大量冷量。

  潛熱型功能熱流體是由特製的相變材料微粒(尺寸為μm量級)和單相傳熱流體水混合構成的一種固液多相流體,分為相變乳狀液和微膠囊乳狀液[1].相變乳狀液將相變材料直接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其傳熱性能優於微膠囊乳狀液,但是易堵塞管道;微膠囊乳狀液是用高分子聚合物包裹相變材料形成微囊,該微囊被分散在水中又形成乳液,由於有聚合物外殼包裹,微膠囊乳狀液不易堵塞管道,但傳熱性能要遜於相變乳狀液。潛熱型功能熱流體的蓄冷密度比較大,材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最獨特的地方還在於乳液發生相變前後都能夠保持流動狀態,這為實現蓄釋冷過程中的強化傳熱創造了條件。藉助對流與導熱相似理論,我們已經建立了功能熱流體管內湍流流動的內熱源模型, 並指出了潛熱型功能熱流體換熱強化的物理機制[4-10].

  天津大學趙鎮南[11-12]、日本的H. Inaba等[13]對相變材料為十四烷(C14H30,融點5.8℃,潛熱229kJ/kg) 的相變乳狀液的熱物性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本文系統的介紹了十四烷為相變材料的相變乳狀液的相變性能。嘗試了新相變材料「十四烷與十六烷的二元混合物」,測量了其相變溫度和潛熱,並尋找到溫度適宜的相變材料。通過添加乳化劑製備了20wt%新相變材料的乳狀液,測量了相變乳狀液的相變溫度和潛熱。

  2 以十四烷為相變材料的相變乳狀液

  相變材料十四烷C14H30:購自遼寧省撫順市撫順化工廠。

  2.1 相變材料十四烷的相變溫度與相變熱的確定

  2.1.1 DSC測量方法

  用DSC2910示差掃描量熱儀測定熱特性,用高純標準樣品校準溫度及熱焓,高純氮氣保護,氮氣流量為50mL/min,試樣量為1~3mg,掃描溫度範圍為-30 OC~ 30 OC.測量時先從30 OC降溫至-30 OC,再重新升溫至30 OC,十四烷質量為1.800mg, 加熱和冷卻速率為5OC/min,升降溫過程融解熱基本相同,降溫過程為207.61J/g,升溫過程為192.62J/g,接近理論潛熱229J/g.但升降溫過程相變溫度有顯著差異,十四烷的融點為5.39 OC,比較接近理論值5.8 OC,而降溫過程則由於DSC測樣量過少(僅為1.800mg),發生了明顯的過冷,凝固點僅為1.68 OC.

  2.1.2 參比溫度法原理及測量結果

  根據參比溫度法原理[2],自行搭建了實驗臺,測量了相變材料降溫過程的凝固點。

  測試裝置如圖1所示。熱針指銅-康銅型熱電偶(直徑0.5mm),沿中心軸線方向放在針狀套管中,測溫精度±0.3℃。熱針與HP34970A數據採集儀連接,通過PC機來記錄相變材料的溫度變化。相變材料和水分別放在相同規格的試管(試管的半徑為6mm,管長為10.5cm)內,它們在試管中的Bi數(Bi=hR/2k,R為試管半徑,k為相變材料的導熱係數,h為試管外空氣的自然對流換熱係數)均小於0.1,故可認為試管內液體溫度是均勻一致的,其傳熱分析可採用集總熱容法。

  測量時,先將裝有液體PCM、水、空氣的試管放入恆溫箱(或冰箱)中,恆溫箱初始溫度To>Tm(相變材料的相變溫度),溫度達到To後,調節恆溫箱的溫度,使其以1℃/min的速度降至0℃左右。PCM在降溫過程中發生凝固,凝固溫度記錄在HP數據採集儀中。

  選用合適的十四烷與十六烷的混合物作為相變材料,可以將相變乳狀液的溫度控制在空調冷凍水工況7℃~12℃之間,從而改善了相變乳狀液的熱性能。

相關焦點

  • 基於微通道平板換熱器的相變材料放熱性能影響研究
    結果表明:換熱器的結構對換熱性能有著重要的影響,相比於普通的平板式換熱器,微通道換熱器能明顯地降低相變材料放熱時間;流體流速增大放熱速度有所提高,但是容易導致速度場溫度場不均勻,換熱性能提升有限。相變材料凝固總時間隨相變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對於相變蓄熱產品,需按照設計時間對相變單元相變材料厚度進行選型。最後以仿真結果製備相變樣機、搭建儲/放熱系統,並對比實驗數據驗證模擬結果。
  • 「文獻筆記」文獻綜述類:相變儲熱材料相關研究進展
    但是,由於太陽能來源的間歇性,太陽能熱發電離不開儲熱系統,而儲熱材料是儲熱系統的核心,一般可以分為顯熱儲熱材料,相變儲熱材料和化學反應儲熱材料。由於相變材料的單獨應用難以獲得較理想的相變溫度和儲熱效果,常將相變材料與載體物質相組合來形成一種外形上可保持固體形狀、具有不流動性的複合相變儲熱材料,這也是目前太陽能熱發電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認識鋰電池相變材料冷卻系統
    相變潛熱,單位質量的物質,從一個相態轉化到另一個相態,過程中溫度不發生變化,整個過程中吸收或者放出的熱量總和,叫做相變潛熱。一種物質的相變潛熱,與發生相變時的溫度、相變前後的體積變化以及系統壓力變化率成正比。相變材料,雖然自然界和工業中存在著很多種發生相變並伴隨有熱量吸放的材料,但工程上,主要指那些相變過程中溫度變化範圍比較窄,潛熱量大的材料。
  • 相變傳熱技術及相變節能器
    相變傳熱技術相變傳熱技術是指利用工質相變時的汽化潛熱,進行熱量的快速傳導。在密封的真空管道內部,加入適量的可以相變的工質,常用的工質主要為R23、R134a、R410a、R407c等環保型冷媒。當管的一端受熱時,液體蒸發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壓差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熱量,並凝結成液體,液體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細力的作用流回蒸發段。如此循環不己,將熱量由管的一端傳至另—端。其導熱能力超過任何已知金屬的導熱能力。
  • 無損測試材料相變溫度的利器——相變溫度分析儀
    武漢嘉儀通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以薄膜物性檢測為戰略定位的高科技企業,一直專注於薄膜材料物理性能分析與檢測儀器的自主研發,擁有一系列自主研發的熱學相關分析儀器。其中,相變溫度分析儀是嘉儀通熱學分析儀器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產品之一。
  • FTC相變保溫材料的特點及應用
    它利用相變調溫機理,通過蓄能介質的相態變化實現對熱能儲存,改善室內熱循環質量。當環境溫度低於一定值時,相變材料由液態凝結為固態,釋放熱量;當環境溫度高於一定值時,相變材料由固態熔化為液態,吸收熱量。     相變材料還可利用相變調溫機理,使電負荷「削峰平谷」,充分利用低谷電價,降低住戶用能成本,減少能源浪費。
  • 二氧化釩——多種刺激響應相變材料及其應用
    二氧化釩(VO2)是一種強關聯電子體系二元氧化物,由於其內部電子、軌道、晶格和自旋的強相互作用,外界微小刺激引起的局域電子和晶體結構的變化即可誘導VO2發生可逆的金屬-絕緣體相變。伴隨相變,VO2的晶體結構、電阻、紅外光透過率、折射率和磁化率等發生急劇的變化。正是因為VO2近室溫的相變溫度和相變前後物理化學性質的突變,使其在電子、軍事、日常生活等方面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 上海矽酸鹽所等相變過程中材料熱導率研究取得進展
    例如,Cu2S、Ag2S等具有一級相變,其電性能在相變時不存在拐點,很平滑地從低溫相變化至高溫相,但它們的熱導率卻出現了反常的拐點,在相變時低於低溫相和高溫相的數值;即使對具有二級相變的Cu2Se,採用直接測量的熱容值和杜隆珀替Dulong-Petit理論熱容值分別計算得到的熱導率,在相變區域具有截然相反的變化趨勢。
  • 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在人體彎曲動作中,柔性器件仍保持穩定的熱管理性能。本報訊(記者劉萬生通訊員寇豔)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熱化學研究組(DNL1903)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通過簡單易行的合成策略,開發出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
  • 科學家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廣泛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
  • 科學網—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在人體彎曲動作中,柔性器件仍保持穩定的熱管理性能。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寇豔)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 什麼是相變保溫材料FTC
    本材料突破傳統保溫材料單一熱阻性能,具有熱熔性和熱阻性兩大絕熱性。通過二元相變原理,相變潛熱值大,具有較高蓄熱密度,蓄、放熱過程近似等溫的特點,節能效果明顯。經國家建設部科技成果鑑定,專家一致認為「該產品引進了相變蓄能機理,潛熱值較大,通過材料相變,熔化吸熱,凝結放熱使室內溫度相對平衡,達到建築節能,推廣後會有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該項研究成果對相變蓄能在建築相關應用領域有技術方面的推進,具有國內先進水平。」
  • 我國科學家將相變儲能材料膜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
    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廣泛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傳統相變儲能材料一般利用其固液相變行為進行儲能與控溫,然而,固相材料剛性大、不具備柔性;液相材料在相變過程中會發生洩漏,無法應用於柔性可穿戴器件熱管理。
  • 界面相變是LCO材料衰降的主要因素嗎?
    界面衰降通常被認為是層狀結構正極材料衰降的主要原因,近日北京工業大學的ChangdongQin(第一作者)和Pengfei Yan(通訊作者)、Manling Sui(通訊作者)等人對LCO材料在循環過程中的界面相變對於材料衰降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LCO材料的表面結構相變並不是引起材料性能衰降的主要原因。
  • 相變蓄熱技術+材料研究 解決效率偏低成本較高等問題
    本文針對太陽能相變蓄熱技術和相變蓄熱材料做了實驗研究,發現利用相變蓄熱技術能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1 相變蓄熱的特點相變、熱傳導及對流是相變過程中常見的3 種物理現象,相變傳熱問題又稱為Stefan 問題。其中,對流主要發生在液態區域,導熱主要發生在固態區域,它們都比單一的熱傳導和熱對流要複雜得多。
  • 高低溫環境內可實現能源循環利用的光敏相變材料
    相變材料由於可以在相態轉變過程中實現熱量的存儲與釋放而成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相變材料的相變過程主要依靠環境溫度改變,缺乏其他有效的控制手段,因此限制了其在不同溫度環境中的能量存儲與可控釋放。同時,由於分子結構的限制,目前有機相變材料在低溫環境下難以保持較高的能量密度和較寬的相變溫度區間,使得其在極端環境能量應用領域面臨巨大的挑戰。
  • 動力電池用相變材料:國內外導熱和儲能性能測試中存在的問題
    摘要:針對動力電池熱管理系統用複合相變材料,對複合相變材料熱性能測試中國內外普遍存在的大量錯誤現象進行了分析,列出了各種典型錯誤現象和錯誤案例,指出了產生這些錯誤的主要原因,明確了後續工作的方向和內容。
  • Trans Tianjin Univ | 用於鋰離子電池熱管理系統的新型複合相變材料石蠟/SiC
    提出了一種新型的複合相變材料,SiC/石蠟的CPCM,並研究了相變焓和傳熱速率。2. 通過在電池組中填充複合相變材料,用以緩解鋰離子電池的溫升。複合相變材料的最佳比例為5%SiC和95%石蠟的CPCM,其相變焓達到199.4 J/g,洩漏率為4.6%。3. 構建了三維電池組模型。
  • 大連化物所史全/吳忠帥合作《ESM》: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
    (DNL1903)研究員史全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研究員吳忠帥團隊合作,通過簡單易行的合成策略,開發出一種柔性相變儲能材料膜,並將其與柔性石墨烯膜相結合應用於可穿戴熱管理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