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研究出製備具有良好塑性的大型非晶合金板材的有效方法

2020-09-03 特鑄雜誌


非晶態合金具有多種獨特的力學性能,如高彈性極限(2%)、高強度和高硬度,作為結構材料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然而,非晶合金產品尺寸和形狀的限制以及非晶合金缺乏塑性,阻礙了其廣泛應用,同時目前還沒有成熟的工藝來連續生產非晶態合金的板材或板材產品。而雙輥薄帶連鑄技術是製造合金板材產品的有效方法,廣泛應用於鎂基和鋁基合金板材的製造,其具有冷卻速度快、流變速度快、壓力可控等特點,是製備高塑性非晶合金的有效方法。然而在生產非晶合金板材方面,雙輥薄帶連鑄仍然是一項不成熟的技術,目前文獻中尚未出現關於雙輥鑄軋純非晶合金板材力學性能的報導。

在此背景下,東北大學袁國教授課題組對雙輥鑄軋非晶合金板的製備方法進行了改進,並於《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Zr55Cu30Al10Ni5 Amorphous Alloy Sheets with Large Plasticity Fabricated by Twin-Roll Strip Casting」的論文,採用立式雙輥薄帶連鑄工藝連續製備,得到了大面積純非晶合金板。在高軋制力下製備的非晶合金板具有高能量狀態和良好的塑性,為製備具有良好機械性能的非晶合金板提供了指導。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sea.2020.139904

文中對比了在40和120 kN軋制力下製備的Zr55Cu30Al10Ni5合金板,分別稱為「S1」和「S2」。由於較低的出口溫度抑制了S2板材的表面氧化,從而賦予其更高的強度,S2板材相較於S1具有更好的表面質量。


圖1 雙輥薄帶連鑄工藝示意圖和用雙輥薄帶連鑄製備的合金板照片


從各種方法得到的數據證實S1和S2是純非晶合金。亮場TEM圖像顯示S1和S2樣品的微觀結構不同,推斷S2中觀察到的組織不均勻性很可能是在高壓和高流變率下的雙輥薄帶連鑄過程中引入的,從而提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非晶合金非均勻結構的形成機理。

DSC分析結果表明, S2的自由體積含量大於S1,這是由於S1較高的出口溫度下自由體積的部分湮滅。因此,在雙輥鑄軋過程中增加軋制力可以降低非晶合金板的出口溫度,有利於獲得高自由體積含量的非晶合金板。

圖2合金薄板的光學顯微照片(a,b)、帶有插入SAED圖案的TEM顯微照片(c,e)、HRTEM圖像(d,f)、XRD圖案(g)和DSC曲線(h, 400-750K)


拉伸試驗中,隨著拉應力的增加,S1和S2與大多數非晶合金一樣,在破壞前沒有明顯的塑性變形,表現出約2%的彈性應變極限。相比之下,S1和S2在壓縮試驗中表現出明顯的塑性變形。尤其是樣品S2,在壓縮過程中的工程應變超過62%,這大大超過了先前報告的2–5%。與S1相比,S2硬度較低,塑性變形較大,這意味著非晶態結構中的自由體積含量較高,此觀察結果與DSC分析結果吻合。



圖3拉伸(a)、壓縮(b)、三點彎曲(c)應力-應變曲線


SEM結果表明,S2表現出比S1更大的塑性,S2中的不均勻結構阻礙了剪切帶的線性傳播,促進了剪切帶的大量萌發。這一觀察結果表明納米尺度的結構不均勻性有助於剪切帶的多重形核,並促進剪切帶的分支和交叉,從而增強加工硬化和塑性。

三點彎曲應力-應變曲線顯示,S2表現出更好的彎曲變形能力,SEM顯微照片也顯示其側面出現了許多剪切帶。由於S2剪切帶間距與試樣厚度之比遠小於非晶合金板彎曲試樣的剪切帶間距隨板厚線性變化的平均值,說明S2具有良好的彎曲變形能力。


圖4拉伸斷口試樣S1(a-b)、S2(c-e)和壓縮試樣S1(f)、S2(g-h)以及彎曲測試樣S1(i)、S2(j)的SEM圖像


綜上所述,雙輥薄帶連鑄在高軋制力下製備的非晶合金板材具有高能量狀態、高自由體積含量和組織不均勻性。由於組織特徵決定了非晶合金的塑性,同時由於多個剪切帶的均勻形成對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至關重要,因此可以認為S2良好的塑性來自於雙輥鑄軋獲得的非均勻組織。文末,作者期望該研究結果對非晶合金中非均勻結構形成機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並為超塑性非晶合金的製備提供新的思路。

相關焦點

  • 鎳鈦記憶合金板 具有良好塑性的合金板
    原標題:鎳鈦記憶合金板具有良好塑性的合金板顧名思義鎳鈦記憶合金板是一種由鎳和鈦組成的合金板,鎳鈦合金板由於受到溫度和機械壓力的改變而存在兩種不同的晶體結構相,即奧氏體相和馬氏體相。
  • 科學家研究出解決非晶合金材料老化難題的新方法
    這些方法都能發揮一定的恢復(rejuvenation)作用,使非晶的某些性能如塑性變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汪衛華研究組和劍橋合作的表面噴丸方法可大大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Nature Mater 5, 857-860 (2006)】; 他們發展的一種簡單室溫纏繞法可以方便、有效地調製非晶中的流動單元濃度,實現非晶合金中的室溫塑性變形【Phys. Rev.
  • 金屬所等發現非晶合金在均勻塑性變形下具有高度回春現象
    但如何最大程度地實現非晶合金回春,仍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研究非晶合金的回春現象,對於認識非晶的微觀結構和原子排列,理解其變形行為和機制以及提高其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非平衡金屬材料研究部研究員李毅,金屬所博士潘傑、王寅霄,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荻、郭強,以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Greer合作,通過室溫均勻塑性變形的方法實現非晶合金高度回春,得到等效於冷速高達1010K/s的非晶合金。  非晶合金回春的方法之一是通過對材料塑性變形實現的。
  • 鄭州輕研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成功開發航空航天用鋁鋰合金超塑性板材
    日前,鄭州輕研合金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航空航天用鋁鋰合金超塑性板材成功完成交付,板材寬幅1.2m、長度4m、厚度1.5~3mm。與普通鋁鋰合金板材相比,該合金板具有晶粒細小、強度高、塑性好,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板材高溫伸長率達到500%,可在高溫條件下超塑性等材製造成型。
  • 半固態工藝及深冷處理TiZr基非晶複合材料的研究
    目前,對於BMGs的改性主要集中在以內生法或外加法製備含有晶體相增韌的非晶複合材料(BMGCs)。其中,非晶複合材料(BMGCs)不僅具有非晶合金特殊的物理和化學性能,而且通過引入強韌的第二相,能夠阻止單一剪切帶的快速擴展,誘發多重剪切帶,改善了非晶合金的脆性。但是,BMGCs尺寸小、形狀簡單的難題仍然制約著應用。
  • 合金概念股有哪些?非晶合金材料股票有哪些?
    1960年美國Duwez教授發明用快淬工藝製備非晶態合金為始。其間,非晶軟磁合金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67年開始,直到1988年。  非晶合金是由超急冷凝固,合金凝固時原子來不及有序排列結晶,得到的固態合金是長程無序結構,沒有晶態合金的晶粒、晶界存在。這種非晶合金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能,由於它的性能優異、工藝簡單,從80年代開始成為國內外材料科學界的研究開發重點。鐵基非晶合金是由80%Fe及20%Si,B類金屬元素所構成,它具有高飽和磁感應強度(1.54T),磁導率、激磁電流和鐵損等各方面都優於矽鋼片的特點。
  • 「前沿技術」用於電子設備的高塑性氧化物非晶薄膜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資助,芬蘭坦佩雷大學和法國裡昂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研製出緻密的氧化鋁非晶薄膜,發現其在室溫、高應變速率下會發生永久變形但不會破裂
  • 《MSEA》鋅合金劇烈塑性變形的組織性能研究!
    劇烈塑性變形(SPD)作為一種新興的塑性變形方法,可以在變形過程中引入大的應變量,從而有效細化晶粒,在變形過程中通過控制微觀組織,可以獲得同時具有高強度與大塑性的塊體材料。其中高壓扭轉(HPT)與等徑角擠壓變形(ECAP)是目前研究最熱最多的兩種劇烈塑性變形方法。
  • 上海大學重要突破!首個具有優異柔性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
    傳統的無機晶體熱電材料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是塑性和可加工性差。本文發現了迄今為止首個不僅具有優異塑性變形性能,而且具有優良電輸運性能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同時該新材料尚具有巨大的性能優化空間,對熱電材料、非晶材料乃至半導體材料領域都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 物理所非晶合金中流動單元與室溫塑性變形研究獲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汪衛華研究組以金屬玻璃為主要研究體系,在非晶合金塑性形變和玻璃弛豫關係的結構起源研究領域開展工作,並取得了許多成果。他們最近的實驗和計算機模擬顯示,在非晶合金中存在動力學特性和基底不同的流動單元,這些流動單元具有較高的自由能、較低的密度和粘彈性等流動特性。
  • 我校蘇彥慶教授課題組在非晶合金微觀結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哈工大報訊(材料/文)7月30日,我校金屬精密熱加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蘇彥慶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羅伯特·裡奇教授合作研究成果《非晶合金中軟區納米尺度範圍內的梯度原子堆垛結構》(Nanometer-scalegradient atomic packing structure surrounding soft spots in metallic
  • 全新方法!成功製備高強高熱穩定性納米高熵合金
    導讀:本工作首次用雷射蒸發惰性氣體冷凝法製備了平均晶粒尺寸為25 nm 的CoCrFeNiMn納米高熵合金。與SPD製備的納米高熵合金不同,該方法製備的納米高熵合金具有超高的硬度和極佳的熱穩定性。在600 ℃退火1小時後,硬度從484 HV前所未有地增加到791 HV。更令人興奮的是,即使在1100 ℃的高溫退火後,仍能保持原始的高硬度。
  • 塊體非晶合金超聲塑性:一種新型塑性流變形式
    因此,實現非晶合金的室溫快速加工成型,對於該類具有優異性能的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碩士生李信、特別研究助理魏丹、博士生張靖揚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大學馬將研究員、香港城大楊勇教授和中科院力學所王雲江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化學鍍非晶Ni-P合金鍍層耐蝕性研究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摘要:採用化學鍍方法在碳鋼上沉積非晶Ni-P合金鍍層(10.90wt.%),考察Ni-P合金結構、性能及熱處理溫度對耐蝕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在10%HCl溶液中,非晶Ni-P鍍層具有較好的耐蝕性;熱處理影響鍍層的耐蝕性,非晶Ni-P鍍層經200℃熱處理後,可使耐蝕性能提高37%,熱處理溫度達到300℃和400℃時,鍍層分別出現亞穩相和穩定相,耐蝕性能降低,但耐蝕性仍優於鍍態Ni-P鍍層。
  • 《Acta》大塑性變形製備高強高熱穩定性的新型鋁合金
    編輯推薦:本文提出了一種利用大塑性變形製備具有高強度和高熱穩定性的新型可時效強化鋁合金的方法。通過高壓扭轉使合金得到40000左右的剪切應變。理論分析了大塑性變形對顯微結構和性能的影響。本研究提出的改善Al-Zr合金的處理方法,大大提高了合金性能。高強度鋁合金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得到多種應用,尤其是汽車和航空工業領域。
  • 銅基非晶合金的製備方法
    從熱力學的角度來看,如果要獲得大塊非晶材料,就要求合金有極高的玻璃形成能力,這意味著合金組成元素及原子百分比必須保證合金具有極低的玻璃形成臨界冷速。也就是說在合金由液相轉變為晶相時應具有極低的Gibbs自由能差。Gibbs自由能差越低,結晶驅動力 也就越小,因而使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也就越強。
  • 弘益大學:強塑性變形+退火製備高熵合金!性能堪比TWIP鋼
    優化的微觀結構由高比例的高角度晶界(61%-66%)的超細FCC基體(1.7-2 µm)和沿著FCC基體的晶界均勻分布的BCC結構超細顆粒組成(尺寸為0.6-1 µm,體積分數為8%-9.3%),表現出超過1 GPa的高拉伸強度,良好的均勻伸長率為14%-20%。這些拉伸性能可與相變誘發塑性鋼相媲美。
  • 非晶及納米晶--崛起中的高端製造核心材料
    這種非晶合金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能,由於它的性能優異,從 80 年代開始成為國內外材料科學界的研究開發重點。、較低的彈性模量,在過冷液相區會出現超高塑性變形行為,其力學行為(如變形和斷裂等)明顯不同於晶態合金材料,部分種類如 Fe 鐵基非晶還具有優異的磁性能。
  • 進展| 非晶中的動力學缺陷——流變單元研究
    例如基於經典的位錯理論,人們已經實現對許多傳統晶態合金體系進行按需調控並應用於極端服役條件,如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等。然而,對同樣十分重要並被廣泛運用的非晶態材料(或被稱為玻璃態材料),由於無序結構的複雜性,很難直接定義這種結構上的缺陷並建立起與性能的關聯,制約了非晶態材料的高效研發和性能優化。近年來,人們在非晶體系中發現不同微觀區域具有迥異的動力學行為表現,體現為時空的不均勻性。
  • 上海大學駱軍教授團隊發表關於發現柔性無機非晶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傳統的無機晶體熱電材料(如Bi2Te3,GeTe和PbTe等)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是由於晶體結構中較強的離子鍵和/或共價鍵,通常表現出較差的機械性能,特別是塑性和可加工性差,在彎曲、拉伸和壓縮應力下易於斷裂導致器件損壞,限制了熱電材料的實際應用。近年來可穿戴式設備、微型晶片等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基於熱電轉換技術的自供電電池和微型製冷器件等,同時這也對熱電材料的機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