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a Mater》高分辨觀測揭示鋼中碳氮化物的析出和生長機理!

2020-12-06 騰訊網

析出強化是改善金屬合金機械性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冶金學和晶體學中一直受到密切關注。例如,納米級析出物可有效的提高鐵素體/貝氏體鋼的強度,而不會影響其延展性和可成形性。在煉鋼過程中,通過微合金化元素(例如Ti,Nb和V)與鋼中的碳和氮形成碳氮化物可實現這種納米級析出物的成核和生長,例如碳氮化鈦(TiCN),碳氮化鈮(NbCN)和碳氮化釩(VCN)。

強化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此類納米析出物的微小粒徑和高密度。因此,在鋼加工過程中以及在高溫服役期間,合理的調整和保持這些析出物的尺寸對於獲得和維持最終部件的強度至關重要。所以進一步了解這些析出物在原子級尺度上的形核與生長機理,將能夠為開發更好的合金和解決合金機械性能退化的問題提供新的視角。

近日,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研究者(王紅才博士和李玉嬌博士)通過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結合三維原子探針層析成像(3D-APT),揭示了鋼中碳氮化釩(VCN)在鐵素體中行核和生長的早期階段機理。相關結果近日以題為「Revealing the two-step nucleation and growth mechanism of vanadium carbonitrides in microalloyed steels」發表於Scripta Materialia。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scriptamat.2020.06.041

研究發現,碳氮化釩(VCN)的形成始於V原子在局部取代基體Fe原子而形成的體心立方(bcc)先驅體。這些先驅體與基體保持共格並在其周邊產生彈性應變能。在析出物隨後的生長過程中,彈性應變能隨之不斷增加。孿晶狀面心立方(fcc)中間結構的形成則是析出物自適應應變從而降低能量的途徑。隨著粒子的不斷生長,析出物逐漸失去與基體的共格能力,並成長為圓盤或片狀。同時,孿晶狀的中間晶體結構也轉變為平衡的fcc碳氮化釩(VCN)結構。

這項研究獲得的見解,不僅對於原子尺度模擬鋼中碳氮化物的成核和早期生長過程具有巨大的價值,也同時為其他體系從體心立方到面心立方的晶體轉變過程提供了啟示。

圖1. 鐵素體晶粒中[001]晶向納米尺寸VCN的HR-TEM顯微照片。(a)鐵素體晶格。(b)VCN前驅體。由於Fe被V原子取代而引起的晶格畸變。(c)-(e)VCN沉澱物的生長過程中孿晶狀中間結構的形成。(f)較大的VCN沉澱物與基體失去共格並逐漸變成球形。

圖2. VCN顆粒的3D-APT分析。(a)-(b)用於確定bcc-Fe [001]極(左)和VCN粒子(右)位置的極圖分析。(c)顯示bcc-Fe(200)晶面和VCN析出物的原子分布圖。

*感謝王紅才博士等人對本文的大力支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深度綜述:釩在鐵素體中的析出
    圖2 Fe-V-C-Mn合金中纖維狀VC析出相,730℃等溫15s二、相間析出2.1 相間析出特徵相間析出是釩、鈮、鈦微合金鋼中碳氮化物在鐵素體析出的最主要形式。圖3 相間析出V(C,N)析出相形貌各種不同碳含量的含釩鋼中,V(C,N)均可以在先共析鐵素體和珠光體鐵素體中以相間析出的形式析出,VC或V(C,N)的非均勻形核與相界面的結構特徵相關。相變溫度、冷卻速率、鋼的成分等因素對V(C,N)相間析出的形貌、間距、尺寸大小有明顯影響。
  • 表面滲氮金相組織機理研究
    摘要:以Fe-N 相圖、氮化物晶體結構及相變平衡態為依據,研究分析了滲氮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間隙化合物、γ相的轉變組織以及α-Fe 相中的析出組織的結構特點,並分析了各種相的生長機理及影響因素。大量圖片及數據為實現對滲氮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金相組織進行判定,提供了依據,並彌補了目前行業內滲氮過程中氮化物金相組織結構研究數據較少的狀況。
  • 湖南大學《IJP》:揭示高熵合金位錯和析出物相互作用機理
    導讀:沉澱物不僅在增強強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在保持合金的高韌性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由於解析度和時間的限制,難以通過原位TEM實驗直接觀察到高熵合金(HEA)中納米級析出物與位錯的相互作用。據報導,嚴重的晶格畸變,高熵,緩慢的擴散在HEA的形變和強化機制中起著關鍵作用。例如,CrMnFeCoNi HEA在低至77 K的低溫下顯示出優異的強度和韌性,這歸因於從室溫下的滑移位錯到隨溫度降低而發生的機械納米孿晶的形變過渡。此外,由於高溫熱穩定性高,HEA在高溫下表現出良好的屈服強度和高延性。
  • 釩在鋼中的析出強化作用
    實際情況下,各種因素,如軋制溫度、變形量、冷卻途徑和冷卻速度等,對析出反應、析出相尺寸和數量有很大影響。因此,實際的析出強化效果不一定像Gladman示意圖中所顯示的那樣強烈。在所有微合金化元素的析出相中,釩的析出相具有最高的溶解度,能在相對低的溫度下就能完全固溶於奧氏體中,從而當鋼冷卻至鐵素體區域時,能全部地參與析出強化。因此,釩通常是析出強化作用優先考慮的元素。
  • 香港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析出強化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
    納米析出強化鋼是近年來國內外迅速發展的先進高強鋼之一,其具有高強度、高塑性和良好的焊接性能,在航空航天、交通運輸和海洋工程等領域有重大的應用潛力。但是,高強鋼的晶界處能量高、擴散快,容易形成尺寸粗大的不連續析出相,引起晶界斷裂,嚴重降低材料的強韌性,這也是眾多析出強化合金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 上海大學《Scripta Mater》重要進展!磁場對金屬形核生長的影響
    高品質金屬材料是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的基礎。提升金屬材料品質既是我國發展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的重大需求,也是世界冶金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控制金屬材料品質的核心過程之一是冶金相變過程,而常規的「熱」手段已較難實現對冶金相變過程的有效控制。
  • 香港理工Acta Materialia:納米析出強化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
    ,其具有高強度、高塑性和良好的焊接性能,在航空航天、交通運輸和海洋工程等領域有重大的應用潛力。  最近,香港理工大學焦增寶團隊以NiAl納米析出強化鋼為模型,探索了高強鋼的晶界不連續析出機制及調控機理,發現調控Cu元素的晶內配分和晶界偏析,可以消除晶界處尺寸粗大的不連續析出相,促進NiAl納米相的均勻析出,顯著提高材料的強韌性。
  • 滲氮和氮碳共滲
    ▼表3 滲氮層中氮化物的結構與基本特性    低碳鋼化合物的硬度約為HV300左右,中碳和高碳鋼化合物層硬度為HV500~600,合金鋼化合物層的硬度可以達到HV1000~1200。    滲氮對材料的適應面非常廣,一般的鋼鐵材料和部分非鐵金屬,如鈦及鈦合金等,均可進行滲氮及多元共滲處理。
  • 北科大發表《ACTA》:揭示析出相在不鏽鋼點蝕過程中的作用機理
    點蝕是材料科學中的經典科學問題,一直引起材料研究人員的關注。通常認為,在水環境中不鏽鋼的較低腐蝕速率是由於在鋼表面上存在薄鈍化膜而引起的。但是,這種鈍化膜很容易在未知時間內從隨機位置處發生局部擊穿,這可能會加速鋼下表面的溶解大量研究發現,不鏽鋼中的MnS和磷化物等夾雜是點蝕坑的優先形成位置,從而使不鏽鋼的抗點蝕性降低。例如,Ryan等人分析了316不鏽鋼的成分並且發現與MnS相鄰的基體中有一個Cr貧化區,這證實了點蝕是由MnS引起的。
  • 《Acta Mater》鋁鎂合金中納米尺度β析出相的演變
    5xxx系鋁合金越來越多地被視為結構鋼的替代品,特別是在船舶應用中。這種不可熱處理的合金具有很高的強度重量比,良好的耐腐蝕性以及良好的可焊接性和可成形性。但是,在中等至低溫下在晶界處容易形成β相(Al3Mg2),因此5xxx系列鋁合金易于敏化(sensitization)。
  • 百科|調質鋼與非調質鋼
    一般用這類鋼製作的零件要求具有很好的綜合機械性能,即在保持較高的強度的同時又具有很好的塑性和韌性,人們往往使用調質處理來達到這個目的,所以人們習慣上就把這一類鋼稱作調質鋼。各類機器上的結構零件大量採用調質鋼,是結構鋼中使用最廣泛的一類鋼。
  • 碳載非貴金屬、原子級分散催化劑、晶格應變、鈷硫化物/氮化物
    接下來,闡述了調節C@NPMs電化學性能的潛在設計策略,包括缺陷設計、孔隙率調製、金屬尺寸調節,碳殼調整和多金屬耦合。隨後,分析了C@NPMs在ORR、OER、HER和CO2RR催化的最新進展,涵蓋了這些反應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驟、性能指標和催化機理)。這篇綜述不僅分析了該領域的進展,而且還傳達了方法並提供了見解,可以指導C@NPMs的未來發展和實際應用。
  • 碳對高錳鋼中有哪些影響和作用?
    在含錳在11.6%,矽在0.58%,磷在0.096%,硫在0.032%的情況下,加入不同碳後,檢驗高錳鋼的鑄態和熱處理下的力學性能。從上面的試驗數據可以看出,鑄態時高錳鋼的強度隨碳含量的增加,在一定範圍內增加,硬度隨碳含量的增加不斷提高。鋼的塑性和韌性則隨著碳含量的增加明顯下降。
  • 頂尖論文:首次揭示具有相間析出的鐵素體鋼強化機制
    析出強化是合金的有效強化機制之一,可以提升高達150-300MPa屈服強度。碳化物形成元素Ti、Nb、Mo、Cr和V是高強度低合金(HSLA)鋼中常用的微合金化元素。為了達到顯著的強化效果,在塑性變形過程中限制位錯的運動,析出相應該是高密度細小的。
  • 東北大學:提出強磁場時效多組分納米析出分層結構鋼新策略
    導讀:本文研究了時效過程中的強磁場(HMF)對多組分納米沉澱鋼中富Cu析出物和Ni(AlMn)析出物共沉澱析出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HMF促進了富Cu和Ni(AlMn)共析出物的分層結構的構建。研究認為,時效過程中,由於熱力學變化,HMF增加了二次沉澱的成核速率,從而細化了二次沉澱。
  • 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
    原標題: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來源:知社學術圈鋰離子二次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已在可攜式電子設備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依然不能滿足電動汽車和電網等大容量儲能裝置對高能量密度的需求。
  • :過渡金屬氮化物在電化學能源中的應用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過渡金屬氮化物(TMNs),得益於其獨特的電子結構,高電子導電性,優良的化學穩定性以及機械穩定性,獲得了廣泛的關注與研究。目前,碳材料負載TMNs納米顆粒複合材料被大量開發,表現出四個方面的優勢:(1)碳基材料的限域效應可優化納米顆粒的分散,抑制其擴散和團聚;(2)載體本身優良的導電性促進電荷傳輸;(3)多孔特性可改善電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傳質能力;(4)界面相互作用可調節優化TMNs的電子結構。
  • 碳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獲進展
    ,其中對納米碳催化反應機理本質的認識一直是該領域的難點問題之一。Res.雜誌發表綜述論文,系統總結了過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對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應動力學和機理研究的基礎和關鍵。近反應條件下的分子吸附熱和原位XPS表徵結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親核性較高的氧物種對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貢獻顯著。
  • 低合金耐熱鋼焊接接頭再熱裂紋研究進展
    影響再熱裂紋產生的主要因素有材料成分、接頭組織形態和壁厚、填充材料、預熱和後熱、焊接熱輸入、焊後熱處理工藝、應力和應變等。為了評價再熱裂紋敏感性,研究人員提出了理論計算方法、斷面收縮率評定準則和幾種試驗方法。針對目前工程中出現的新問題,認為需要在新型耐熱鋼、厚壁耐熱鋼和長時運行耐熱鋼再熱裂紋的機理與影響因素預防等方面繼續進行研究。
  • 北科大重要發現:原子尺度揭示鋼的抗氫脆根源
    本文利用高分辨透射電鏡(HRTEM)直接觀察到馬氏體鋼中NbC與Fe基體的半共格界面處存在大量失配位錯,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DFT)和熱脫附譜法(TDS)證實了這些失配位錯核心是NbC作為深氫陷阱的根源,並基於這種理念得到具有優異抗氫脆性能的高強馬氏體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