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原子尺度的二維MOFs逐步形成過程與生長機理

2020-09-22 化學加

華東理工大學劉培念課題組設計了C3對稱的苯基炔氯前驅體分子,通過多個C-Cl鍵的可控逐步脫除反應,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炔-金屬二維MOFs的分步生長過程監測,闡明了二維MOFs形成的逐步反應機理。

二維MOFs(2D-Metal Organic Frameworks)是由金屬中心與有機配體相互連接而構成的二維材料,在結構和性質上具有出色的可調性。為了獲得新穎的結構和優異的性能,對二維MOFs生長機制進行深入認識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由於二維MOFs的形成過程具有高度的動態性和複雜性,對其分步生長的過程進行監測,並在原子尺度理解其生長機理仍然是一大挑戰。

圖一、炔-金屬二維MOFs逐步形成過程與機理

華東理工大學的劉培念教授課題組近年來聚焦於表面合成及反應機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J. Am. Chem. Soc. 2018, 140, 570;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4617; Nat. Commun., 2018, 9, 2322; Nat. Commun. 2019, 10, 2414)。最近,他們設計了C3對稱的苯基炔氯前驅體分子,利用炔氯官能團中C-Cl鍵較高的穩定性,實現了多個C-Cl鍵的可控逐步脫除反應;並利用炔基和過渡金屬間較強的pπ-dπ作用來穩定金屬有機中間體,成功實現了Au(111)表面上炔-金屬二維MOFs的分步生長過程監測,並在原子尺度闡明了二維MOFs形成的逐步反應機理(圖一)

圖二、原子尺度下炔-金屬二維MOFs的逐步生長過程監測

在超高真空條件下,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作為表徵手段,他們發現隨著退火溫度從150 K到503 K的不斷升高,三個炔-氯鍵在金襯底的促進下可以可控地逐個發生活化,分別生成金屬有機單體,二聚體、鋸齒狀鏈、手性網格等中間體,最後手性網格發生解聚和重組形成熱力學穩定的蜂窩狀炔-金屬二維MOFs(圖二)。結合STM實驗觀測和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他們對非常罕見的手性網格的形成機制以及其向蜂窩狀結構轉化的內在驅動力進行了探究。

圖三、氯原子促進的炔-金屬鍵斷裂能壘的DFT計算

此外,炔-金屬鍵的斷裂/形成反應的可逆性對形成熱力學穩定的炔-金屬二維MOFs至關重要。基於STM觀測和DFT計算的結果,他們發現炔-金屬鍵的斷裂反應能壘在氯原子的協助下大幅降低,進而揭示了氯原子在炔-金屬鍵斷裂過程中的促進作用,闡明了大面積、規則的炔-金屬有機網格結構形成的內在機制(圖三)。

相關成果近期以&34;為題在線發表於J. Am. Chem. Soc. 2020, doi:10.1021/jacs.0c04311,論文的第一作者是該課題組的博士後舒晨輝和博士研究生何燕,通訊作者是劉培念教授。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34;重大研究計劃的資助。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劉培念課題組JACS:原子尺度的二維MOFs逐步形成過程與...
    ,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炔-金屬二維MOFs的分步生長過程監測,闡明了二維MOFs形成的逐步反應機理。然而,由於二維MOFs的形成過程具有高度的動態性和複雜性,對其分步生長的過程進行監測,並在原子尺度理解其生長機理仍然是一大挑戰。
  • 二維材料外延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特性與共性
    vdW外延生長的一個顯著優點是,弱的層間相互作用(沒有特定的化學鍵形成)避免了常規外延生長中常遇到的晶格失配問題。此外,這種弱vdW層間耦合還可以將不同的二維材料簡單地堆疊形成vdW異質結,開啟了新型功能材料設計的一個重要方向。
  • 二維二硫化鉬催化動力學生長:氣-液-原子-固態(VLAS)生長機理
    非對稱晶體形貌或其表面在生長時,應遵循Wulff結構,使表面自由能最小化。對二維材料生長的研究中,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二維二硫化鉬在近平衡的條件下,會生長出三角形或偶然生長出六邊形單晶薄片;與此相比,二維或者其他晶體在非平衡的條件下生長,會生長出樹突狀或沉澱狀等低對稱形貌。
  • 「JACS」華東理工:金屬有機網絡(MON)生長機制的可視化
    金屬-有機網絡(MON)是最近引起重大關注的新興領域的二維(2D)材料。此外,在MON的設計和製備,與一流的結構、化學和功能可調諧性取得了非凡的進展。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原子解析度,在定義明確的表面上構造的MONs可以被直接可視化,這提供了在原子尺度上研究其生長機制的機會。
  • 科技:科學家創造了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
    導語:科學家創造了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臥龍崗大學(UOW)的科學家與中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合作,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在電子和電子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量子計算。該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出版的「 科學進展」雜誌上。
  • 中科院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化學氣相沉積法生長二維材料:可控制備、高質量材料及生長機理
    然而,當前製備化合物二維材料主要以固相前驅體為原料,其升華和擴散過程複雜且難以控制、生長體系中材料製備反應和副反應共存,這給材料製備的可控性、重複性和高質量材料的獲取帶來了巨大挑戰。CVD生長化合物二維材料示意圖及其中涉及的關鍵難題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低維材料與器件實驗室成會明、劉碧錄團隊受邀在綜述期刊《材料研究述評》(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 《化學氣相沉積法生長化合物二維材料: 可控制備、高質量材料及生長機理》(
  • 進展 | 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中美科學家發現了第一種二維冰相—新聞—科學網
    然而,是否有穩定存在的二維冰,學術界一直有很大爭議。 近日,北京大學、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以及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利用高分辨qPlus型原子力顯微鏡技術,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二維冰的存在,並以原子級解析度拍到了二維冰的形成過程,揭示其特殊的生長機制。北京時間1月2日,該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科院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Rose於1831年在金中發現五重孿晶以來,科研人員已在近百種材料中發現了五重孿晶結構並開展了大量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但由於無法在原子尺度直接觀察形成過程,其形成機理一直難以定論。  此次研究人員發現,在約3納米的金、鉑和鈀納米顆粒的聚集生長過程中,納米顆粒可以通過顆粒間的取向粘附形成起始的兩個孿晶界面,然後經原子表面擴散和高能晶界形成及分解(機理1)或不全位錯的滑移(機理2)形成五重孿晶結構。兩種形成機理主要取決於顆粒取向粘附後所形成表面結構。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傅強、包信和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實驗室自行研製的光發射電子顯微鏡/低能電子顯微鏡(PEEM/LEEM)並結合其他表面技術開展了二維原子晶體表界面過程的原位動態研究,發現二維原子晶體與固體表面形成的二維空間可以作為表面反應的納米反應器,並提出了
  • 進展|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雲層中水分子在灰塵礦物質表面的聚集造成的降水/降雪、生物礦物質的形成等物理/化學過程等,都與基於結構物態相變的物理機制有關。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奚嘯翔團隊在二維電荷密度波形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Saeed Bahramy合作,對一系列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中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理提出了新的理解。研究成果以&34;為題,2020年5月15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2406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715-w )。固體材料往往在低溫下發生相變,產生全新的物理性質。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新一代核心器件的出現已是必然,而實現新一代晶片製造技術必然是原子尺度的。 ACSM對製造理論與技術的推動將是全新的,在第一代基於經驗與藝術的製造以及第二代的精密與超精密製造中,量子效應是不明顯的。對於ACSM,製造對象是原子尺度的,在原子尺度上,量子效應對製造過程與結果產生直接影響,這是製造Ⅲ與製造Ⅱ、製造Ⅰ的根本區別:ACSM的基礎理論體系基於量子理論。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 ——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3)製造Ⅲ:製造對象與過程直接作用於原子,材料在原子量級去除、轉移或增加,實現原子與近原子尺度製造(atomic and close-to-atomic scale manufacturing,ACSM)。製造的本質是加工,當加工的尺度從微米、納米向著原子尺度邁進時,原子尺度下的材料去除、遷移或增加等現象已無法通過經典理論進行解釋。
  • 《Scripta Mater》高分辨觀測揭示鋼中碳氮化物的析出和生長機理!
    因此,在鋼加工過程中以及在高溫服役期間,合理的調整和保持這些析出物的尺寸對於獲得和維持最終部件的強度至關重要。所以進一步了解這些析出物在原子級尺度上的形核與生長機理,將能夠為開發更好的合金和解決合金機械性能退化的問題提供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