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華東理工:金屬有機網絡(MON)生長機制的可視化

2020-10-04 小材科研

金屬-有機網絡(MON)是最近引起重大關注的新興領域的二維(2D)材料。此外,在MON的設計和製備,與一流的結構、化學和功能可調諧性取得了非凡的進展。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原子解析度,在定義明確的表面上構造的MONs可以被直接可視化,這提供了在原子尺度上研究其生長機制的機會。然而,由於MON的形成過程是高度複雜和動態的,深入了解MON的逐步生長機制是一個重大挑戰。

在這項研究中,華東理工大學劉培念教授課題組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在原子尺度上研究了Ag(111)和Au(111)表面金屬-炔基網絡的生長機制。(Schem1)在1,3,5-三(氯乙基)苯(tCEB) 與Ag(111)的反應中,在393 K處形成蜂窩狀Ag-炔基網絡,只觀察到短鏈的中間體。相比之下,同樣的前驅體在Au(111)上在503 K處形成了蜂窩狀的Au -炔基網絡。步進退火導致了一個逐步演化過程,其中三個Cl -烷基鍵的連續活化導致中間體形成二聚體、鋸齒狀鏈和新型手性網絡。此外,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表明,氯原子在協助金屬-烷基鍵斷裂形成Cl -金屬-烷基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保證了斷裂/形成平衡的可變性,是形成規則的大型金屬有機網絡的關鍵。相關成果近期以「Atomic-Scale Visualization of Stepwise Growth Mechanism of Metal-Alkynyl Networks on Surfaces」為題發表於J. Am. Chem. Soc.上。

Schem1-炔-金屬二維MOFs逐步形成過程與機理

tCEB在150k時沉積在Ag(111)表面,導致無序短鏈結構的形成(圖1a)。圖1b顯示了一個放大的STM圖像,鏈上的突出部分是Ag原子。(兩個苯環之間的長度(12±0.5 a)與DFT-計算的長度(12.1 a)一致。因此,在鏈結構中,tCEB單元中有兩個Cl -烷基鍵被激活,而有一個Cl -烷基鍵完好無損。

圖1-tCEB在Ag(111)上形成蜂窩Ag -炔基網絡的生長過程。

當樣品在300k退火時,形成了不規則的有機金屬網絡,如圖1c所示。圖1d顯示了tCEB的三個cl -烷基鍵都被激活的網絡,結構擬合證實了STM的結果。大規模的統計分析表明,74%的網絡是六角形的,而另外26%是不規則(四、五、七)環,從而表明動能捕獲的發生在室溫下Ag-alkynyl網絡的形成。結果表明,有機金屬的形成網絡Ag(111)是一個快速的過程,逐步增長的機制很難監控當使用溫度發展的方法。

通過將退火溫度提高到393 K,不規則的金屬有機網絡轉變為大規模蜂窩Ag -炔基網絡的單一疇(圖1e)。圖1f顯示了蜂窩Ag -炔基網絡的詳細結構(單位細胞為a = b = 21.3±0.8 a,冗餘角= 120°),與所擬合的化學結構吻合良好。分離的氯原子(綠虛線)被觀察到沿著蜂窩網絡聚集。苯邊緣到氯原子中心的距離為2.7±0.2 A,與DFT-計算的距離一致。此外,通過對分子中的原子(AIM)分析,Cl··H相互作用的鍵能為−71.1 meV,證實了氯原子對蜂窩網絡的穩定作用。在393 K的溫和退火溫度下,Ag(111)表面不規則結構向蜂窩狀Ag -烷基網絡的有效轉變表明Ag -烷基鍵的斷裂/形成反應具有良好的可逆性。這促進了修復不規則環的自愈過程,這些不規則的有機金屬網絡可以提供熱力學穩定的蜂窩網絡。

由於金的反應性比銀低,在金(111)表面形成蜂窩狀的金-炔基網絡可能需要更高的退火溫度,因此,潛在的中間體可能更穩定,更容易通過溫度漸進法進行監測。

在150k的溫度下在Au(111)上沉積了tCEB亞單分子層,形成了兩相。圖2a顯示了tCEB單體和二聚體的緊密排列,其中可以找到未反應的tCEB分子(白虛線)。如圖2b的圖(1)所示,苯中心到Cl末端的長度為5.6±0.2 Å,與DFT計算得到的距離(5.7 Å)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未反應的tCEB濃度較低,小於5%,說明在150 K時,Cl -烷基鍵也可以在Au(111)表面被有效激活。圖2b的圖(2)顯示了一個tCEB,其中一個Cl -烷基被激活形成Cl - Au -烷基。Cl - Au -烷基部分與Cl -烷基有明顯差異;這是因為Au原子明亮的突出,而相鄰C≡C組變得暗淡。苯中心之間的距離和Cl結束反應tCEB測量為8.4±0.2 Å,這是符合DFT計算通過的距離 (8.3Å)。圖2c為150k時在同一樣品中觀察到的另一個相,由tCEB的自組裝二聚體組成。放大的圖2d顯示二聚體中兩個tCEB單元的烷基基團由一個金原子連接。STM測量得到的兩個苯環之間的長度為12±0.5 Å;該值與DFT計算得到的值一致(12.0 Å)。

圖2-tCEB在Au(111)表面的生長過程。

當樣品在300k退火時,得到的結構由46%的二聚體和54%的短鋸齒狀鏈組成(圖2e)。圖2f顯示了具有化學結構的短鋸齒形鏈。隨後,第二個Cl -烷基鍵被激活,將tCEB單元連接成鋸齒狀鏈。兩個Cl - Au -炔基的取代物在附近聚集,表明兩個Cl - Au -炔基的取代物之間可能進一步發生反應,形成較長的鋸齒狀鏈。值得注意的是,tCEB在150k時沉積在Au(111)表面,對Au(111)人字骨重構沒有明顯影響。然而,樣品在300k退火後,Au(111)人字骨重構發生了改變。這一現象可能歸因於Cl-alkynyl的激活,這可能提升非Au原子(111)人字重建。樣品退火到393 K時,tCEB單位與形式大大延長曲折鏈,在交錯排列形成自組裝結構緊湊,如圖2g。圖2h的結構擬合表明,鋸齒狀鏈為Au -炔基配合物,其中兩個Cl -炔基鍵被激活,只有一個Cl -炔基鍵完好無損。

當樣品在423k退火時,一部分有序自組裝的鋸齒狀鏈斷裂,形成六邊形和鏈結構的混合物(圖3a)。如圖3b所示,六邊形結構由6個tCEB單元和6個Au原子作為連接子組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退火溫度下,Cl -炔基(白色虛線圓)和Cl - Au -炔基(紅虛線)取代基共存。

圖3-在Au(111)上形成蜂窩狀Au-炔基網絡的生長過程。

樣品在453 K退火後,3個Cl -烷基鍵的活化完成,六方異構體意外連接,形成新的手性Au -烷基網絡,單位細胞a = b = 42.0 ± 0.8 Å, θ = 120°(圖3c,d)。如圖3d所示,這種有趣的排列可以看作是一個正六邊形核,有六個周圍扭曲的六邊形。注意,順時針(CW)和逆時針(CCW)兩個對映體網絡在樣品中共存(圖3c)。對手性Au -炔基網絡的仔細檢查表明,每組3個正六邊形都由一個旋轉28度的tCEB單元連接(圖3d)。在423k退火的樣品中,單六邊形是普遍的,而一個單分子有三個Cl - Au -炔基取代基。因此,形成手性Au-alkynyl網絡可以通過以下過程:進行裝配三個六邊形和tCEB連結器,隨後tCEB連結器的旋轉,及其與三個六邊形的反應。

圖4-銀(111)和金(111)表面金屬-炔基鍵的斷裂。

金屬-烷基鍵斷裂/形成的可逆性對金屬表面熱力學產物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使用簡化的分子模型(氯乙基)苯(CEB)來評估金屬-炔基鍵的斷裂情況。計算Ag(111)表面Ag -烷基鍵斷裂所需的反應勢壘和反應能分別為1.02 eV和0.68 eV(圖4a,藍線)。而在Au(111)表面斷裂Au -烷基鍵則需要很高的勢壘能1.43 eV,且反應吸熱性強,能耗大,為1.24 eV(圖4a,棕色線)。高反應勢壘表明,打破Au(111)上的Au -烷基鍵是相當困難的。但這與實驗結果相矛盾,實驗結果表明,在453 K和503 K時,Au -炔鍵的斷裂/形成的可逆性對形成大規模手性Au -炔網絡和蜂窩狀Au -炔網絡非常有利。

在實驗中,觀察到許多脫離的氯原子在Au(111)鍵旁邊聚集,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Au(111)表面發現含有Cl - Au-烷基的配合物。因此,推測氯原子可能通過形成Cl - Au -烷基配合物來協助Au -烷基鍵的斷裂。根據這個假設進行DFT計算。au -烷基鍵斷裂時的勢壘能和反應能分別下降到0.90 eV和0.25 eV(圖4b,棕色線)。這些結果與實驗結果一致。此外,在氯原子的協助下打破Ag -烷基鍵所需的反應屏障和反應能也分別降低到0.77 eV和0.25 eV(圖4b,藍線)。這一結果也與Ag(111)快速形成蜂窩Ag-炔基網絡的實驗結果一致。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4311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劉培念課題組JACS:原子尺度的二維MOFs逐步形成過程與...
    2020, doi:10.1021/jacs.0c04311.  跳轉閱讀→  二維MOFs(2D-Metal Organic Frameworks)是由金屬中心與有機配體相互連接而構成的二維材料,在結構和性質上具有出色的可調性。為了獲得新穎的結構和優異的性能,對二維MOFs生長機制進行深入認識是至關重要的。
  • JACS:原子尺度的二維MOFs逐步形成過程與生長機理
    二維MOFs(2D-Metal Organic Frameworks)是由金屬中心與有機配體相互連接而構成的二維材料,在結構和性質上具有出色的可調性。為了獲得新穎的結構和優異的性能,對二維MOFs生長機制進行深入認識是至關重要的。
  • 華東師大在金屬有機框架(MOF)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後劉超與導師萬晶晶、餘承忠教授合作,在金屬有機框架(MOF)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通過選擇結構對稱性較低的蛋糕狀MIL-125為主體MOF,利用不同暴露晶面、表面電荷以及官能團誘導不同客體MOF在主體MOF不同晶面的選擇性生長;同時,有效調控各生長步驟對MOF的相互作用方式(如外延生長、靜電吸引以及配位作用),成功實現不同組成客體MOF空間分布的高度控制。
  • 【JACS】華東理工:超級細菌診療型分子探針最新研究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賀曉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超級細菌診療型螢光分子探針的構建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JACS)。
  • 金屬有機骨架(MOF)微晶,用於多色寬帶雷射
    有機橋聯配體H 2 CPQC沿晶軸方向提供更高的螯合位點密度,並且軸向和徑向螯合位點密度的顯著差異使得晶體傾向於在具有較少H +的生長溶液中沿軸向外延生長。另外,基板的引入防止了附著在基板上的ZJU-68晶體的一個端面與構架元件接觸;因此,晶體的外延生長具有單向性,最終獲得了單軸同質外延生長(UHG)的ZJU-68晶體。
  • 「JACS」福建物構所基於網格化學構築多孔有機籠取得重要進展
    迄今為止,在這一領域的經典研究案例主要集中於金屬-有機框架(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材料。其實,網格化學也可以用來預測離散型的化合物,包括金屬有機-配位籠(MONCs)和多孔有機籠(POCs)。與傳統的MOF和COF材料不同,POCs和MONCs屬於孤立的結構,這些離散的構築單元通過弱相互作用組裝成有序結構,其孔隙由籠內空腔和堆積貫通孔組成。
  • 「JACS」福建物構所MOFs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取得進展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取之不盡的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重大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興光催化材料/平臺。
  • 林文斌 JACS : 納米金屬有機框架-可服缺氧的光動力治療癌症免疫療法
    【成果簡介】近日,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林文斌教授(通訊作者)等報導了一種納米金屬有機骨架(Fe-TBP),作為一種新型的納米光敏劑來克服腫瘤缺氧和提高PDT的敏感效率,用於癌症免疫治療的非炎症性腫瘤。Fe-TBP是含氧量正常和低氧條件下由鐵氧簇、卟啉配體和敏化PDT構建的。
  • 【JACS】華東理工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分子機器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實現人工分子馬達運動的集成及功能性調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最新研究成果「Visible-Light-Driven Rotation of Molecular Motors in Discrete Supramolecular Metallacycles
  • 能「看到」的張量運算:因子圖可視化
    我最近遇到個能可視化這些所謂的張量運算的好工具——因子圖(factor graphs),它能得到視覺上很明顯(如循環軌跡)的結果。儘管我最初是在圖模型和消息傳遞的語境中遇到因子圖的,但我很快就意識到它們體現了一種更通用和更簡單的概念。在這篇文章中,我將主要在高層面介紹因子圖,而不會涉及圖模型或消息傳遞等算法的具體細節。
  • 教程| 通過可視化隱藏表示,更好地理解神經網絡
    本文我想利用這些(隱藏)表示進行可視化,從而更加直觀地了解訓練過程。這種可視化可以為神經網絡的性能提供有趣的見解。我聯想到很多想法,最終從 Andrej Karpathy 的研究(t-SNE visualization of CNN codes)中獲得了理論支持。
  • 「JACS」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團隊在異卟啉研究取得新進展
    如果其中一個中位碳原子為sp3雜化,則形成卟囉啉(Phlorin)大環,此類分子具有有趣的光物理、氧化還原和近紅外吸收特性,近年來已引起廣泛關注。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團隊在擴展卟囉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xpanded N-Confused Phlorin: A Platform for Multiply Fused Polycyclic Ring System via Oxidation within the Macrocycle
  • JACS:La(Ⅲ)和Zn(II)協同模板的金屬有機膠囊
    該單元兩個端部的相對取向和幾何結構使其能夠與ZnII和LaⅢ組裝,最終得到異金屬四面體籠。LaⅢ離子作為模板,結合三個亞胺鍵形成C3對稱性的金屬有機配體,佔據四面體面的中心。ZnII與金屬有機配體的另一端配位,確定了四面體的頂點。這是首次實現亞組分基元充當多面體的面,而不再是頂點(Figure 1)。
  • 華東理工JACS在生物材料表面調控細胞行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ACS】以「Impactof Antifouling PEG Lay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Functional Peptides inRegulating Cell Behaviors」為題,報導了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劉潤輝教授課題組在生物材料表面調控細胞行為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突破
  • 張華教授團隊JACS:相選擇性外延生長構建金屬納米異質異相結構
    首先,通過無定形Pd納米材料的可控相變製備了非常規的六方密堆相(2H相)Pd納米顆粒。隨後,利用2H相Pd納米顆粒為晶種,通過晶面導向的相選擇性外延生長構建了一系列具有核殼結構的金屬納米異質異相材料。通過對生長條件的調控,具有fcc-2H-fcc異相結構的Ag、Pt、PtNi和PtCo殼層均可以生長在2H相Pd晶種上,從而得到Pd@Ag核殼異相納米片(圖3),Pd@Pt核殼異相納米顆粒(圖4)以及Pd@PtNi和Pd@PtCo核殼異相納米顆粒。
  • 科研人員發現配體場反轉可調控生物有機金屬的反應活性
    科研人員發現配體場反轉可調控生物有機金屬的反應活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5:58:20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Hannah S.
  • 陳立桅課題組JACS: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的界面偶極
    ;(b)反式結構有機太陽能電池和或傳統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機太陽能電池根據器件極性可劃分為傳統結構(圖3a)和反式結構(圖3b),而由於報導的先後順序不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對於傳統結構(圖3b)和反式結構(圖3a)的定義正好相反。
  • 「JACS」一種具有高氧還原反應活性的邊緣官能化聚酞菁網絡
    上發表題為「Edge-Functionalized Polyphthalocyanine Networks with High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tivity」的研究工作報導了一種具有高氧還原反應活性的邊緣官能化聚酞菁網絡
  • 香港理工大學黃維揚教授JACS封面 ∣ 發光有機共晶陣列:有機共晶...
    接下來,利用BP微米片作為模板,引入受體分子間氰基四氟苯(1,3-DTFB),通過分子間的協同作用,包括電荷轉移(CT)和稠環-多氟芳烴(AF)分子間作用力,實現了BP-1,3-DTFB共晶微米棒在BP微米片上的外延生長(圖1)。由於共晶與模板之間具有高度晶格匹配,因此這種定向外延生長可以得到良好實現。通過模板的不斷消耗以及共晶的不斷生長,從而形成了有機發光共晶二維納米棒網格(圖2)。
  • 「JACS」東南大學發現二茂鐵基鈣鈦礦壓電材料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通式為ABX3)由於其在太陽能電池、光電探測器、電致發光、壓電等高新科技領域中可觀的發展潛力而備受專注。在雜化鈣鈦礦領域,因其優異的結構多樣性和化學可調性,湧現出了各種結構新穎和性能卓越的壓電和鐵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