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發現配體場反轉可調控生物有機金屬的反應活性

2021-01-19 科學網

科研人員發現配體場反轉可調控生物有機金屬的反應活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4 15:58:20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Hannah S. Shafaat團隊利用光譜學和計算研究了乙醯輔酶A合成酶的生化模型,發現配體場反轉可以作為控制生物有機金屬反應活性的機制。該研究於2021年1月8日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據了解,生物全球碳循環主要是通過微生物鎳酶的調節,包括一氧化碳脫氫酶(CODH),乙醯輔酶A合成酶(ACS)和甲基輔酶M還原酶(MCR)。這些體系被認為通過催化過程中有機金屬中間體,然而對這些物質的表徵仍然具有挑戰性。

課題組人員已經建立了一個鎳取代天青蛋白,基於該結構開發基於蛋白的酶中間體模型,包括ACS的有機金屬態。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組使用脈衝EPR光譜和計算手段,報告了對S=1/2的Ni–CO以及Ni–CH3態的全面研究。儘管Ni-CO態顯示出常規的金屬-配體相互作用和經典的配體場,但甲基質子和鎳之間的Ni-CH3超精細相互作用表明距離比陰離子甲基配體所期望的距離更近。

相反,結構分析表明近平面甲基配體可以最好被描述為陽離子。與這一結論一致,Ni–CH3物種的前沿分子軌道顯示一個以配體為中心的LUMO,在金屬中心具有d9種群,而不是通過氧化加成生成的典型金屬-烷基物質的d7種群。

總體而言,這些數據支持存在Ni-CH3 Az物種的反向配體場構型,其中最低的空軌道以配體為中心,而不是帶正電的金屬。這些分析提供了在生物體系中存在反轉配體場的第一個證據。科研人員在非變性ACS蛋白的情境下討論了Ni–CO以及Ni–CH3物種的電子結構的功能相關性,並提出反轉配體場是調控ACS以及其他含巰基金屬酶反應活性的機制。

附:英文原文

Title: Ligand Field Inversion as a Mechanism to Gate Bioorganometallic Reactivity: Investigating a Biochemical Model of Acetyl CoA Synthase Using Spectroscopy and Computation

Author: Effie C. Kisgeropoulos, Anastasia C. Manesis, Hannah S. Shafaat

Issue&Volume: January 8, 2021

Abstract: The biological global carbon cycle is largely regulated through microbial nickel enzymes, including carbon monoxide dehydrogenase (CODH), acetyl coenzyme A synthase (ACS), and methyl coenzyme M reductase (MCR). These systems are suggested to utilize organometallic intermediates during catalysis, though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species has remained challenging. We have established a mutant of nickel-substituted azurin as a scaffold upon which to develop protein-based models of enzymatic intermediates, including the organometallic states of ACS. In this work, we report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S = 1/2 Ni–CO and Ni–CH3 states using pulsed EPR spectroscopy and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While the Ni–CO state shows conventional metal–ligand interactions and a classical ligand field, the Ni–CH3 hyperfin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ethyl protons and the nickel indicate a closer distance than would be expected for an anionic methyl ligand. Structural analysis instead suggests a near-planar methyl ligand that can be best described as cationic. Consistent with this conclusion, the 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s of the Ni–CH3 species indicate a ligand-centered LUMO, with a d9 population on the metal center, rather than the d7 population expected for a typical metal–alkyl species generated by oxidative addition. Collectively, these data support the presence of an inverted ligand field configuration for the Ni–CH3 Az species, in which the lowest unoccupied orbital is centered on the ligands rather than the more electropositive metal. These analyses provide the first evidence for an inverted ligand field within a biological system. The functional relevance of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both the Ni–CO and Ni–CH3 specie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native ACS, and an inverted ligand field is proposed as a mechanism by which to gate reactivity both within ACS and in other thiolate-containing metalloenzymes.

DOI: 10.1021/jacs.0c10135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10135

 

相關焦點

  •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由於光優異的時空解析度,生物相容的光引發化學工具可用於原位實時調控動態的生命過程。傳統的光去籠方法通過直接光照射底物分子切斷化學鍵從而釋放生物活性分子,光去籠方法近年來的新發展希望實現如下重要新特質:一、通過廉價易得的可見光光源實現更好的生物穿透性;二、底物具有光穩定性從而無需當場製備;三、可定位的特異性光去籠。
  • Chem.南京大學謝勁課題組在配體調控錳自由基反應活性策略...
    導讀  近日,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分子與材料合成研究團隊的謝勁課題組在配體調控錳自由基反應活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有機矽材料以其獨特的化學和物理特性,廣泛應用於工業合成、藥物及高分子材料製備等領域。錳是地殼中含量豐富的過渡金屬,以其廉價低毒等優點受到了化學家們的廣泛關注。近些年,錳催化烯烴矽烷化反應備受關注,我國化學所的王從洋研究員,以及國際上Thomas, S. P.、Trovitch, R. J.、Britten, J. F.等多個研究小組在該領域做出了出色的工作。
  • 金屬有機層狀催化劑的晶面調控提高其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活性
    在研究單金屬催化劑光催化還原CO2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甲酸中間體[O=C-OH]中C-O鍵斷裂是還原CO2為CO的決速步。為進一步提高催化效率,我們提出雙核金屬協同催化CO2還原的思想,並控制合成了系列雙核金屬配合物分子催化劑,研究發現它們光催化CO2還原為CO的活性和選擇性均要遠高於相應的單核配合物,從分子水平上理解了雙核金屬協同催化CO2還原反應的機理(Angew. Chem.
  • 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國生課題組揭示金屬調控氮自由基選擇性攫氫新機制然而,為了實現有機分子的精準轉化,實現有機分子中碳氫鍵的自由基選擇性攫氫和控制攫氫後的碳自由基的不對稱轉化等兩個非常關鍵的科學問題亟待解決。 劉國生表示,只有突破上述兩個科學問題,才有望實現碳氫鍵的精準官能團化。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可以兼具均相催化劑和多相催化劑的優勢,並可實現活性位點的精準控制,從而實現ECR反應活性和選擇性的調控(圖1)。該綜述論文首先介紹了CO2電還原的相關測試裝置和評價指標,以及有機、無機及其複合納米材料在ECR中的反應路徑等(圖2)。
  • 【酵師科普】酵素活性的調控
    許多的酵素在製造的細胞中並不活動,停留在酶原狀態,在遇到致活因子的作用之後才具有活性,此一機制具有保護功能,可避免製造該酵素的細胞被酵素作用。此外,抑制劑可使酵素的活性降低或者完全失去活性。重金屬離子,例如Hg2+、Pb2+、Cd2+及砷化物等,可取代原來酵素所需的金屬,因而使酵素失去活性。
  • 大連化物所發現單核錳催化劑的水氧化活性可媲美自然光合作用催化劑
    因此,人們長期以來努力模擬自然光合作用的多核錳催化劑結構,認為水氧化的活性中心至少要2個以上的金屬離子位點才能實現高效催化水氧化。大量文獻表明,許多金屬有機配合物分子催化劑的確顯示,雙金屬活性中心的耦合能有效降低水氧化反應活化能,但均相分子催化劑一般穩定性低,在水氧化過程自身容易被氧化破壞,不容易應用於實際的人工光合成體系中。
  • 多金屬氧酸修飾與橋聯的有機鈷配合物用於光助類芬頓反應
    芬頓反應(FeII+H2O2)是一類重要的高級氧化反應體系,反應過程中所產生的活性自由基•OH(及伴隨產生的O2•‒)具有極強的氧化能力,被認為是一種處理工業有機廢液的理想策略
  • 我國科學家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科學網—發現雙金屬協同效應可降低反應活化能
    研究人員採用微波輔助熱解法高效製備了Re-Pt和Re-Rh雙金屬催化劑,從動力學角度研究了雙金屬協同效應在丁二酸催化轉化當中的作用。研究發現雙金屬協同效應可以顯著降低反應的活化能,促進雙羧酸基團的加氫轉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催化科學與技術》。 金屬間的相互作用可以促進金屬原子上中等強度的氫氣吸附與活化,進而促使內酯加氫開環,選擇性地增加1,4-丁二醇的形成。
  • 科研人員在大面積印刷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如何調控印刷加工過程的聚集/結晶動力學獲得合適的結晶和相分離形貌是製備高性能印刷電池器件的關鍵。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通過印刷加工動力學調控活性層形貌製備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策略鮮有報導。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馬偉課題組近期通過原位表徵技術(原位膜厚表徵,原位吸收光譜表徵,原位廣角X射線散射表徵)對印刷加工過程中薄膜的結構演變進行了詳細研究,通過平衡給受體的成膜聚集/結晶動力學優化形貌製備了高性能印刷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課題組首先研究了刮塗這種實驗室大面積印刷加工的原型工具的成膜過程形貌演變。
  • 金屬有機框架納米酶MIL-47(V)的類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的調控研究及抗炎應用
    在正常生理條件下,活性氧的產生與清除處於平衡狀態;但在病理條件下,活性氧產生與清除的失衡會加劇炎性疾病惡化。在眾多活性氧中,H2O2至關重要。它不僅壽命長,易在脂質膜上擴散與轉移,還可產生高度破壞性的羥基自由基。
  • 金屬硫化物光催化──可見光誘導的選擇性有機轉化反應
    過渡金屬硫化物是一類重要的半導體光催化劑,在溫和的條件下可以光催化促進一系列富有意義的氧化還原反應的發生。
  • 科學家模擬生物酶設計製備氧還原反應電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系教授陳乾旺課題組通過模擬生物酶中Mn基輔酶因子的結構和功能,以含有Mn金屬的MOFs作為前驅物,將O和N原子配位的Mn活性位點原子級地分散在三維石墨烯骨架中,利用石墨烯的良好導電性成功地將Mn調控成高活性的ORR催化活性位點,實現了高活性的催化。
  • 金屬有機框架電催化劑的結構改造策略
    氧進化反應(OER)是一個導致分子氧生成的化學過程。該反應對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具有關鍵性意義,包括水電解器、再生燃料電池和可充電金屬-空氣電池。迄今為止,這種反應在許多材料中發生的程度是有限的,這限制了某些類型的能源技術的轉換效率。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催化材料研究部研究員蘇黨生領導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於低碳烷烴催化轉化制烯烴的基礎研究以及工業化應用探索,自2008年發現非金屬納米碳可替代傳統貴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用於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以來,非金屬納米碳在傳統熱催化中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迎來蓬勃發展,其在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展現出較傳統金屬催化劑更高的活性
  • 科研人員揭示紅光調控植物抗蟲媒病毒新機制
    以往的作物病毒病害研究注重病毒和植物宿主兩方面,但實際參與病毒傳播、病害發生的因子還包括傳毒媒介昆蟲和光照、溫度、氣候、生物周期節律等環境因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生化反應,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並存儲為化學能,最終為人類和其他動物提供必需的食物和能量。光作為主要的環境因子,不僅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每個環節,而且與病害的流行爆發緊密相關。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梁海偉教授課題組與武曉君教授課題組進行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合作研究,基於硫摻雜碳負載鉑(Pt)催化劑體系,發現了金屬與碳載體之間的電荷轉移方向隨著Pt尺寸的變化而反轉的新現象(圖1)。
  • 西安交通大學科研人員在大面積印刷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如何調控印刷加工過程的聚集/結晶動力學獲得合適的結晶和相分離形貌是製備高性能印刷電池器件的關鍵。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通過印刷加工動力學調控活性層形貌製備高性能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策略鮮有報導。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馬偉課題組近期通過原位表徵技術(原位膜厚表徵,原位吸收光譜表徵,原位廣角X射線散射表徵)對印刷加工過程中薄膜的結構演變進行了詳細研究,通過平衡給受體的成膜聚集/結晶動力學優化形貌製備了高性能印刷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課題組首先研究了刮塗這種實驗室大面積印刷加工的原型工具的成膜過程形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