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二硫化鉬催化動力學生長:氣-液-原子-固態(VLAS)生長機理

2020-07-14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近年來,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在柔性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領域的表現突出,它的可控合成備受學者關注。目前,化學氣相沉積法作為二維材料最為可控的合成方式,無論是均相成核還是異相成核,通常可以生產出高質量的單晶薄片,而之後薄片可連接成大面積薄膜。非對稱晶體形貌或其表面在生長時,應遵循Wulff結構,使表面自由能最小化。對二維材料生長的研究中,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二維二硫化鉬在近平衡的條件下,會生長出三角形或偶然生長出六邊形單晶薄片;與此相比,二維或者其他晶體在非平衡的條件下生長,會生長出樹突狀或沉澱狀等低對稱形貌。


近日,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CityU CHEM)以及超金剛石薄膜研究中心(COSDAF)李淑惠(Thuc Hue Ly)研究小組報導了新的氣-液-原子-固體(VLAS)生長機理——頂角處的催化劑顆粒協同捕獲多個氣相分子以及沿相鄰邊緣的飽和原子擴散過度,快速且可控地合成高質量的高指數晶面(邊緣)和其它非Wulff形狀的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對生長襯底進行等離子預處理,而後在襯底上噴撒霧化的氯化鉀作催化劑,在非平衡條件下,成功生長出具有高指數晶面或者高對稱形貌的二維二硫化鉬單晶,推進了二維MoS2學氣相沉積(CVD)的動力學生長。基於晶體表面動力學不穩定性的理論,本工作指出了平直高指數晶面(邊緣)的生長機理。

二維二硫化鉬催化動力學生長:氣-液-原子-固態(VLAS)生長機理

圖1. 氣-液-原子-固體(VLAS)生長機理示意圖。


香港城市大學團隊在二維材料生長過程中發現,活性生長位點不僅僅局限在局部催化劑顆粒位置,還會影響到催化顆粒相鄰邊緣的生長,從而實現這種獨特的氣-液-原子-固體(VLAS)生長過程。原子沿邊緣的擴散可以使整個邊緣連續生長,從而產生具有高指數晶面(鄰近邊緣)或形成對稱形狀的二維材料,這在普通CVD生長條件下難以實現。因此這種新的VLAS催化動力學生長方法(鹽催化劑加表面等離子體處理等),為二維材料的邊緣和形態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也為二維材料的應用領域(例如電催化和器件製造)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維二硫化鉬催化動力學生長:氣-液-原子-固態(VLAS)生長機理

圖2. a. 二維二硫化鉬的不同角度樹枝狀薄片的暗場光學圖片。b. 二硫化鉬原子結構示意圖,其相鄰平面為{100}。Mo原子為藍色,S原子為黃色。c. 催化生長和相關原子輸運的示意圖。d. 通過動力學方法生長的雙層二維二硫化鉬薄片邊緣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高指數邊緣(白色虛線)中的原子臺階由紅色三角形標記。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香港城市大學博士研究生黃玲莉為該文章的第一作者,香港城市大學李淑惠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趙炯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通訊作者。這項工作由香港城市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香港研究資助局、深圳科技創新委員會等支持。


Catalyzed Kinetic Growth in Two-Dimensional MoS2

Lingli Huang, Quoc Huy Thi, Fangyuan Zheng, Xin Chen, Yee Wa Chu, Chun-Sing Lee, Jiong Zhao, Thuc Hue Ly

J. Am. Chem. Soc., 2020, DOI: 10.1021/jacs.0c05057


李淑惠博士簡介


李淑惠,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和材料系(兼)助理教授,超金剛石薄膜研究中心(COSDAF)核心成員。2015年於韓國成均館大學畢業取得博士學位,師從Lee Young Hee教授。2015年至2017年在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CINAP工作,2017年八月起就職於香港城市大學。李淑惠教授的研究領域是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合成,缺陷和應用研究。已在相關領域發表30餘篇重要文章,包括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發表的JACS、Nat. Commun.、Adv. Mater.、ACS Nano、Nano Letters 等。


課題組主頁

https://scholars.cityu.edu.hk/en/persons/thuc-hue-ly(c46e09c4-6059-4f3f-b3b0-3b080e788482)/publications.html?page=0

相關焦點

  • 新型鉬催化烯丙基取代方法的開發與應用
    儘管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這些雜原子親核試劑在過渡金屬催化烯丙基取代中的潛在應用仍有尚未開發的機會。例如,鉬催化的雜原子親核試劑烯丙基取代反應是未知的,並且很大程度上僅限於碳-碳鍵的形成過程 (Fig. 1A, 左)。此外,與烯丙基親電試劑有關的底物範圍也保持不變,僅限於在烯丙基位置提供含有三級中心的底物範圍。
  • 金屬所揭示雜原子調控的碳催化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機理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催化材料研究部研究員蘇黨生領導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於低碳烷烴催化轉化制烯烴的基礎研究以及工業化應用探索,自2008年發現非金屬納米碳可替代傳統貴金屬及金屬氧化物用於催化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以來,非金屬納米碳在傳統熱催化中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迎來蓬勃發展,其在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反應中展現出較傳統金屬催化劑更高的活性
  • 二維材料外延生長的原子尺度機理:特性與共性
    一方面,快速擴展的二維層狀材料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有其鮮明的個性(不同的組成元素、原子結構、生長襯底以及獨特的外延生長機理等),不同成員之間的結合更顯特色;另一方面,整個大家族又有其共性,比如單層材料與襯底之間、層與層之間幾乎都是以弱的範德瓦爾斯(vdW)力耦合到一起。對任一個成員的深層理解,都可能對真正走進這一大家族有普適性價值。
  • 鉬-鎂-氮氣異雙核配合物:合成表徵與催化性能探索|NSR
    最近,復旦大學施章傑教授課題組合成了由單齒芳基矽氨基配體穩定的鉬-鎂-氮氣異雙核配合物,該配合物可有效催化1,3-環己二烯的歧化反應,並在反應過程中保持結構穩定。研究者還探討了該催化反應的機理,推測配合物中的Mo-N=N單元為反應活性中心位點。
  • Matter:首次揭示鉭基納米簇在鋰硫電池中對多硫化物催化轉化機理
    獨特的材料結構設計抑制Ta2O5-x的成核過程,實現對其結晶度的調節,並控制其納米尺寸(1.2 nm)。氧缺陷的構建暴露了豐富的多硫化物催化轉化和固定的活性位點。該電極材料在與實際應用相關的高硫載量和低電解液用量下,實現了高的倍率和長循環穩定性能。
  • 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
    原標題:黃建宇組原位揭示鋰枝晶生長機理,助力固態電池應用來源:知社學術圈鋰離子二次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已在可攜式電子設備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依然不能滿足電動汽車和電網等大容量儲能裝置對高能量密度的需求。
  • 清華大學氣固反應領域研究的系統總結:《氣固反應原理》
    氣固反應可分為氣固催化反應與氣固非催化反應,前者主要是氣相發生化學變化,固相主要起催化作用。而氣固非催化反應中,隨著反應的進行,固體反應物逐漸消耗,並在固體反應物表面生成固體產物,這一類反應簡稱為氣固反應,本書(文)氣固反應均指氣固非催化反應。
  • 中科院關於非對稱結構固態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內耗與固體缺陷研究室研究員方前鋒課題組通過設計非對稱結構固態電池,研究了鋰離子在固態電池中的沉積及傳輸規律,為探究全固態鋰電池中鋰枝晶的生長及抑制機理提供了重要參考。
  • 從營養液到戰略金屬:鉬元素現形記
    (網絡圖)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金屬元素是生物營養液配置的基本元素,植物生長、人體都離不開它。另一方面,它在工業、軍事等方面都有很大用途,已被多個國家列為戰略金屬。1893年,科學家莫思森通過炭和三氧化鉬進行高溫反應,終於製得純度達96%的固態鉬。固態鉬率先被運用於軍事中。由於鉬的強度很高,熱膨脹係數低,導熱性能強,固態鉬被加入到合金鋼、不鏽鋼等合金中,用於製造各種軍事設備;固態鉬做成的純鉬絲則被用作高溫電爐和切割加工的材料。一戰期間,鎢的用量劇增,遠遠滿足不了戰爭。
  • JACS:原子尺度的二維MOFs逐步形成過程與生長機理
    important}華東理工大學劉培念課題組設計了C3對稱的苯基炔氯前驅體分子,通過多個C-Cl鍵的可控逐步脫除反應,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炔-金屬二維MOFs的分步生長過程監測,闡明了二維MOFs形成的逐步反應機理。
  • 催化周報:Nat. Catal.、Nat. Chem.大合集
    此外,作者通過滷素交換策略證明了XB催化的可調性,促進了D-核糖(D-ribals)的2-脫氧核糖化(2-deoxyribosylations)。該方法顯示了XB催化作為非共價有機催化中一種多功能的活化方式的出現,以及作為化學糖基化催化工具箱的重要補充。
  • 科學網—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闡明
    本報訊(通訊員曾皓)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
  • 周偉家研究進展:MoO2納米片及鉬衍生物在能源轉化與存儲中的應用
    我們課題組探討了三氧化鉬升華和氫氣還原的平衡反應機理,提出了一種超薄MoO2納米片的快速、大量製備工藝,獲得了具有垂直孔道結構[ACS Nano 2019, 138, 9091]和大量氧缺陷的催化劑載體[Nano Energy, 2019, 62,127];進一步利用MoO2納米片,通過碳、氮源可控分解實現還原反應、氮化反應和碳化反應的合理設計,系統研究了碳化鉬的表面原子排布結構與電催化活性的構效關係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表面光催化反應微觀機理
    銳鈦礦結構的二氧化鈦(TiO2)表面催化活性和微觀反應機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單分子科學研究團隊揭示,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
  • 南科大谷猛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下簡稱「材料系」)副教授谷猛課題組、物理系副教授徐虎課題組聯合俄勒岡大學教授馮振興團隊在單原子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線發表,並被選為封面論文。
  • 固態電池將商用,其他動力電池新技術進展如何?
    所謂原位固態化,通俗一點說就是把液體轉化成固體,比如說先加入液體,加入液體之後就液體能夠跟顆粒很好的浸潤包覆,然後再將液態轉化為固態。這樣也能做到原子尺度的結合,而不是宏觀的把它們(電極材料和固態電解質)壓在一起解決。
  • 固態電池即將商用,其他動力電池新技術進展如何?
    所謂原位固態化,通俗一點說就是把液體轉化成固體,比如說先加入液體,加入液體之後就液體能夠跟顆粒很好的浸潤包覆,然後再將液態轉化為固態。這樣也能做到原子尺度的結合,而不是宏觀的把它們(電極材料和固態電解質)壓在一起解決。
  • 中國科大電化學沉積法製備鉬鈷等34種單原子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物理系曾傑教授、周仕明副教授研究團隊發展出了一套利用電化學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方法,利用該方法研究人員成功製備出了34種單原子催化劑,覆蓋了鉬、鈷、錳等多種過渡金屬和襯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 通訊》上。
  • 德國《應用化學》封面報導化學所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進展
    分子氧參與的半導體光催化反應在環境汙染物降解、化學品綠色合成等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但其微觀機理很不清楚,尤其是分子氧的作用及其歸屬一直存在爭議,這就限制了半導體光催化反應量子效率偏低和反應選擇性難控制等瓶頸問題的解決。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在光催化機理研究方面有了新進展。
  • EES綜述:用於鋅空氣電池的雜原子摻雜碳催化劑:進展、機理和機遇
    鋅空氣電池由於其低成本,安全性,生態友好性和高比能量密度而被認為是下一代清潔和可持續儲能技術的有前途的候選者之一。在鋅空氣電池中,空氣催化劑會加速緩慢的氧氣電催化作用,並在很大程度上控制整個電池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