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2019·三原縣南郊中學高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地中海沿岸國家盛產大理石,大理石主要由古地中海中沉積的石灰巖變質而形成。義大利有「大理石王國」之稱,大理石資源豐富、質地優良、埋藏較淺、分布廣泛,開採歷史悠久,開採加工技術先進,出口量約佔國際市場總貿易量的一半。目前義大利在開採本國資源的同時,也大量從周邊國家進口荒料(石材初級產品)。大理石開採主要有露採(露天開採)和洞採(循著礦脈挖洞追蹤開採)兩種方式。與露採相比,洞採綜合開採成本較低,且對地表植被破壞較少,但仍有很多地區不採取洞採。
下圖為義大利地理位置和大理石分布以及開採示意圖。
(1)簡述「大理石王國」--義大利的大理石礦藏形成的地質過程。
(2)簡析「仍有很多地區不採取洞採」,而採用露採的原因。
(3)簡析義大利夏季氣候對露採的不利影響。
(4)義大利大理石資源豐富優質,但仍大量進口大理石荒料,試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1)古地中海地區經長期沉積作用形成石灰巖;地中海沿岸地處板塊交界處,巖漿活動強烈;石灰巖在高溫、高壓條件下變質成為大理巖;地殼運動使地層隆起抬升;上覆巖層受外力侵蝕,大理巖接近或出露地表。
(2)洞採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易發生坍塌、滲水、缺氧等事故;運輸不便,運輸成本高;礦藏埋藏淺,不需要洞採。
(3)夏季高溫,太陽輻射強,工人露天作業易被曬傷和中暑;降水少,水資源短缺。
(4)荒料價格低;與荒料出口國距離較近,海運便利;產業基礎好,加工技術高,產品質量優,品牌優勢明顯,市場競爭力強,市場需求量大。
典型例題二:(2017·陝西高考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硅藻是一種生活在海洋、湖泊中的藻類。硅藻土是由古代硅藻遺骸歷經數百萬年形成的矽質沉積巖,在工業上用途很廣。以硅藻土為主要原材料的硅藻泥是具有消除甲醛、釋放負氧離子的內牆環保裝飾材料。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分布有我國目前最大的硅藻土礦床,已查明資源總量2+億噸,可採儲量中一級品礦約佔可採儲量的三分之一。近年來,該縣正積極推進「百億硅藻谷」建設。下圖示意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區域。
(1)簡述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境內硅藻土的形成過程。
(2)分析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硅藻土開發的有利區位條件。
(3)有同學對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建設「百億硅藻谷」提出了質疑,試提出其質疑的理由。
參考答案:
(1)硅藻土分布地區數百萬年前為海洋,海洋中的硅藻殘骸在海底沉積形成矽質沉積巖,後經地殼抬升,風化即為現在的硅藻土。
(2)總量大,資源豐富;一級品礦比重大,品位高;可用於工業、建築等方面,用途廣泛,市場需求量大;政策支持。
(3)硅藻土的大規模開發將破壞生態環境,加劇環境汙染;本地市場需求量小,地處我國東北部邊疆地區,遠離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消費市場);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科技水平低,專業人才缺乏,配套設施不完善等。
典型例題三:(2018·北京高二期末)閱讀安徽省相關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概述安徽省城市的分布特點。
2016年6月27日起,安徽省江淮地區中部遭遢特大暴雨。全省累計受災人口829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42.7億元。
(2)說明安徽省多發此類洪澇災害的自然原因。
隨著以西遞、宏村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選擇來到這裡遊覽。
(3))列舉皖南古村落開發旅遊業對當地社會文化產生的影響(至少兩方面)。
黃山景區以花崗巖地貌為主,多奇峰異石,如著名的「飛來石」(圖照片)。
(4)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簡述「飛來石」形成的主要地質過程。
參考答案:
(1)沿河,沿鐵路/高速公路(沿交通線)。
(2)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年際變化大;河道彎曲,排水不暢。
(3)利:促進歷史古蹟的保護;促進文化的傳承、發展和交流等。
弊:使傳統文化失去或被改變等。(任答兩項)
(4)巖漿侵入,冷卻凝固形成花崗巖體;地殼抬升;受到風化、侵蝕。
典型例題四:(2015·上海高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014年8月15日,世界海拔最高的拉日鐵路(拉薩至日喀則西)正式開通運營。拉日鐵路全長253千米,其中,近90千米穿過位於板塊交界地帶的雅魯藏布江谷地,橋隧總長115.7千米。拉日鐵路每米造價超過5萬元,是中國目前在高原地區建設的造價最高的鐵路。讀拉日鐵路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1)描述圖示地區城市分布特點。
(2)從內、外力作用角度簡析雅魯藏布江峽谷形成的主要原因
(3)簡要分析拉日鐵路造價高的自然原因。
(4)簡析地表形態對圖中城市形成、發展的影響以及在城鎮建設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5)夏季到拉薩旅遊,有人建議必備防曬用品和較厚衣物。請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1)分布在河谷地帶;分布河流沿岸。
(2)內力作用:該地處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地帶,印度洋板塊俯衝插入亞歐板快之下,亞歐板塊南部高高隆起。外力作用: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河流(雅魯藏布江)水量豐富,落差大,流水侵蝕(下蝕)作用顯著,從而形成"V"型峽谷
(3)沿線地勢起伏大,多次穿越河流,橋隧比例高;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地質條件複雜;多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海拔高,空氣稀薄,缺氧;氣溫低,凍土廣布;或者高寒缺氧,凍土廣布(答出其中四點即可)
(4)有利影響:河谷地區海拔較低,熱量相對較好;水源條件好,地勢較平坦開闊,利於城市和交通線建設;
不利影響:周圍高山制約城市功能區和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注意問題:生態環境脆弱,應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自然環境惡劣,人口容量較小,城市建設應注意控制人口規模;多泥石流、地震等地質災害,應考慮抗震規劃和災害預防。
(5)拉薩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雲量少;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陽輻射較強,因此需防曬。(海拔高,空氣稀薄,雲量少)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較少;大氣逆輻射弱,對地面保溫作用弱;氣溫較低,需準備較厚衣物。
典型例題五:(2018·西藏拉薩中學高三月考)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位於海上交通要道上的斯裡蘭卡(如下圖)自古以來有「寶石王國」之稱。寶石原巖以古老的變質巖為主,現普遍富集於衝積層中,埋藏淺。斯裡蘭卡經濟以農業為主,森林覆蓋率較低。山區的茶園面積大,茶園中修建眾多「竹節溝」。
(1)描述甲河下遊的水文特徵。
(2)說出「竹節溝」的作用,並分析修建的原因。
(3)從內、外力作用角度,簡述寶石富集於衝積層的過程。
(4)分析K市發展寶石貿易的優勢區位條件。
參考答案:
(1) 水位季節變化大,汛期出現在冬半年(10月一次年2月) ;無結冰期;徑流量較大;含沙量較大;下遊落差小,流速慢
(2)保持水土。山區降水豐富且集中,多暴雨;地形坡度大
(3)含有寶石的變質巖層,隨地殼運動隆起上升,經風化、流水侵蝕、搬運和堆積等外力作用而富集於衝積層中
(4)寶石資源豐富;地處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交通便利,便於客貨集散;寶石貿易歷史悠久,市場廣闊;地價低;勞動力價格低
典型例題六:(2020·浙江高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地盾是指前震旦紀或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大面積出露的地區,多巖漿巖、變質巖,它長期穩定隆起,遭受剝蝕,平面形態呈盾狀,在長期的地質歷史中,地盾輪廓變化不大。
材料二:圖1為南美洲蓋亞那地盾部分區域及金礦床(點)分布簡圖,圖2為甲城降水資料。
(1)該區域以_______地形為主,從內、外力作用角度簡述該地形的成因。
(2)說出甲城的降水特徵,並從大氣環流的角度說明形成原因。
(3)歸納該區域金礦床(點)的分布特點,並分析其成因。
(4)闡述長期大規模開採金礦當地易導致的環境問題。
參考答案:
(1)高原
成因:巖漿侵入或噴出;地殼抬升,長期隆起;遭風化侵蝕使地表剝蝕嚴重,起伏明顯;
(2)特徵:年降水量較多;降水季節變化明顯;一年中有存在兩個雨季。
原因:緯度低,5-8月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豐富;11-2月因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南,受暖溼東北信風影響較強,降水多。
(3)分布特點:分布廣泛、數量眾多,集中分布在斷裂帶附近、多分布在河流附近。
成因:地盾形成期間多巖漿活動,斷裂帶是含金熔巖湧入的良好通道,遭受長期侵蝕後在河谷地帶出露或搬運沉積而成。
(4)產生廢渣,引發水體汙染、大氣汙染;出現地下採空區,引發地面塌陷;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甚至危及生物多樣性;長期大規模開採導致礦產資源枯竭;
典型例題七:(2018·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尋找最佳避寒地」的課外研究中發現,有「百裡鋼城」之稱的攀枝花1月平均氣溫達13.6℃(昆明為7.7℃,成都為5.5℃),是長江流域冬季的「溫暖之都」。該市及其周邊地區是我國熱帶、亞熱帶水果和冬季蔬菜生產基地,也是我國立體農業的典型區。左下圖示意攀枝花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位置,右下圖示意攀枝花周邊地形。
(1)推測攀枝花1月份的天氣特徵,並說明理由。
(2)請從內外力作用的角度,對該區山高谷深的地形特徵作出解釋。
(3)指出該地區發展立體農業的有利地形條件,並從交通運輸角度分析該地蔬菜遠銷北方市場成本高的原因。
(4)小明建議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們冬季來此度假。小亮則從空氣品質角度提出質疑。試為小亮的質疑提出論據。
參考答案:
(1)天氣特徵:多晴天,少雲雨;風力弱,氣溫較高,較穩定。
理由:因位於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地形阻擋,為冬季風背風坡,盛行下沉氣流,不易降水;受北方冷空氣(寒潮)影響小;避風:且氣流在下沉過程伴有增溫。
(2)由內力作用出現山體褶皺或者斷層;然後河水在山體間流動,從山谷中穿過,流水的長年下切侵蝕形成峽谷。
(3)山地多;相對高差大;河谷海拔較低。
運輸方式以公路、鐵路為主,線路少,密度低;山地多,地表起伏大,運輸效率低(速度慢);運輸距離長,蔬菜易腐爛。
(4)鋼鐵工業以及其他工業、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廢氣;(山高谷深)地形相對封閉,下沉氣流,空氣穩定(易出現逆溫),不利於空氣中汙染物的擴散(因此,空氣品質不佳,不適宜度假)
典型例題八:(2020·上海高三)這是一條傳奇的公路。曾是貫穿美國東西的大動脈。回答問題。
美國66號公路建於1926年-1938年,在美國人開拓西部的歷史上起到重要作用,此期間恰逢西方世界的經濟大蕭條。曾長期為美國運送物資、跨州度假的主幹道。從五大湖芝加哥出發一路向西,跨越大平原、廣袤無垠的乾旱草原、巖壁水平層理構造清晰明了的科羅拉多大峽谷,不毛之地莫哈韋沙漠,最終抵達洛杉磯。
(1)沿66號公路駕車去洛杉磯旅遊,沿途從、、地到達地,判斷觀察到的自然景觀變化所反映的地域分異規律,並說明判斷依據。
(2)分析說明科羅拉多大峽谷形成經歷的主要內、外力作用過程。
(3)美國66號公路修建,工程十分艱難,歷時十多年才建成,從自然地理因素方面簡析此公路西段建設十分艱難的主要原因。
(4)從社會、經濟和生態角度簡述1926年-1938年66號公路修建對沿線區域發展的積極影響。
參考答案:
(1)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帶性規律、垂直地帶性規律。反映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帶性規律的依據:從東向西降水量逐漸減少,自然植被依次為森林、草原、溫帶荒漠。反映垂直地帶性規律的依據:從到地途中穿越美國西部高山地區,自然植被隨海拔高度上升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2)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先是外力沉積形成沉積巖層,後經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擠壓抬升,地勢升高,再經科羅拉多河流水的強烈侵蝕作用而形成。
(3)西段為山區,海拔高,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施工困難;穿越多種氣候區,冬夏氣溫差異大;穿越高原山地氣候區,紫外線輻射強烈;經過板塊運動活躍區,板塊運動活躍,地質災害較多。(任答兩點)
(4)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繫,促進東西部交流,擴大東部農產品、重工業區工業產品的市場;促進沿線經濟發展,帶動沿線城鎮的興起,帶動沿線商業的發展;促進旅遊業的發展;促進落後地區的開發,增加就業(促進社會穩定);人口西遷,減輕東部土地壓力,推動西部地區土地的開墾。(任答兩點)
典型例題九:(2020·浙江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圖1為世界某區域略圖,圖2是圖1中丙地的氣候資料。
材料二:甲地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銅礦,該礦易採易選,冶煉銅需要大量的水。甲地經百年開採,形成了長4300米、寬3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橫亙在沙漠中,如同地球上一塊巨型傷疤。現甲地所在國重視環境保護監管,建立了有效的環境影響評價體系。
(1)簡析甲地銅礦開採和冶煉引發的主要環境問題。
(2)試從內、外力作用角度,說明乙地海岸線破碎的原因。
(3)丙地東臨大西洋,氣候卻乾燥少雨,說明其成因。
參考答案:
(1)用水量大,加劇了乾旱區水資源短缺;排放廢水,造成水環境汙染;排放廢氣,嚴重汙染空氣;礦渣不合理處理,破壞地表生態環境。
(2)內力作用:位於板塊交界處,巖石破碎;外力作用:緯度高,曾受較強冰川作用;西風迎風坡,風大浪急,海水侵蝕作用強;多地形雨,流水侵蝕作用強。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致使海岸線破碎。
(3)地處西風帶,西側的安第斯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豐富水汽;部分越過安第斯山脈的氣流,沿背風坡下沉,氣溫升高,難以形成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