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作用痕跡與成礦

2021-02-11 蟄伏的蟲子

在礦山地質工作中,由於各種工程的推進,能夠展現出更多小-中尺度和更加直觀的地質現象。尤其平巷中斷面尺寸較大,詳細觀察或編錄工作可能會發現一些比較確定的與成礦緊密相關的現象。      

近期在某礦山的地質工作中,筆者發現了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構造和流體作用現象。該礦區成礦地質背景為區域變質,礦區以北見成條帶狀的基性巖體成北東-南西向展布。在不同的平巷中均可以觀察到明顯的與構造作用和流體作用相關的一些現象,能夠給判斷區域構造和礦區構造、巖漿巖和流體作用提供直接的證據。

圖1 流體作用現象

照片左:流體作用通道。流體沿構造裂隙流動作用過程中與圍巖有明顯物質交換,綠泥石化作用明顯。裂隙面和破碎帶為最強烈的物理-化學-成礦作用面。流體沿裂隙流動現象顯著。照片上:為照片左紅框範圍的局部放大,在裂隙面上見明顯的等距排列裂隙被綠泥石類充填,中間白色為石英。可見流體帶來的SiO2比較充分,且裂隙在充填之時為開放的,所以應該與構造同期。照片下:小尺度的流體作用面,與上左相關,但應該稍遠離流體-構造通道,體現出弱的作用痕跡和漸變的特徵。部分仍然保留了較好的作用面(黃線標示)。

在該礦山,類似現象如果在各種工程面或者剝離面仔細觀察,可見到很多。通過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歸類統計,可恢復巖漿作用範圍、通道,構造應力釋放的區域和位置,並進而判斷礦體(富礦體)的賦存範圍。

圖2 開拓平巷中巖漿巖、節理與礦體

照片左:隸屬於上圖照片左的成礦帶,可以看到明顯的礦體與巖漿巖體的接觸界面。平直的接觸界面可能與上圖照片下的條件、背景類似。

照片右:節理面上可見明顯的同期新生礦物,輕微節理錯動和流體參與,使得發育於礦體中的節理面上可見新生粉狀礦物。二者不同期次,不同品級。

類似於此類現象,以坐標進行標定,並通過微量元素,構造和巖漿巖的組分以及分布範圍進行相關分析,可以恢復不同的成礦期次;進一步將不同期次的構造和巖漿關聯起來分析,建立區域構造/巖漿和成礦序列,為進一步對現有已知礦體的生產探礦以及盲礦體或者隱伏礦體的探礦工作提供幫助。

如果喜歡,請傳播以支持原創思想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研究揭示新疆蘇雲河大型斑巖鉬礦床成礦流體演化與成礦...
    可見,不同成礦帶的斑巖型鉬礦床在成礦流體方面具有較大差異性。對於中亞造山帶,斑巖型鉬礦床成礦流體與成礦機理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我國的東北地區),而對西部典型斑巖鉬礦的研究較少。蘇雲河鉬礦床位於中亞造山帶西部的西準噶爾地區,是新發現的大型斑巖鉬礦床(鉬金屬儲量57萬噸)。
  • 特提斯造山帶斑巖成礦作用
    特提斯成礦域是全球矚目的三大成礦域之一,以發育斑巖礦床為主要特徵。它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控於原-古-新特提斯洋的多期次俯衝、閉合和陸-陸碰撞作用。斑巖成礦過程可分為大洋俯衝、大陸俯衝和碰撞後再造三階段。
  • American Mineralogist:膠東三山島金礦金成色時空演化與成礦末段...
    彭紅衛等-AM:膠東三山島金礦金成色時空演化與成礦末段效應膠東半島是我國最重要的金礦集區,探明的金資源量超過4500噸,已躍居世界第三大金成礦省。膠東金礦典型礦化特徵是顆粒金與硫化物共生,金的成色可指示成礦作用及流體演化,但缺乏不同成礦深度金成色變化規律的研究。
  • 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近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Michael Anenburg博士研究組通過活塞圓筒實驗,在微觀尺度「重現」宏觀的成礦現象,並創新性地揭示了Si、Na、K對稀土運移-成礦的重要控制作用。實驗結果表明,K和Na利於稀土在流體中遷移;K和Na可促進輕/重稀土分異;Si的存在不利於稀土富集成礦。
  • 中國大礦是如何形成的?快收藏這些成礦模式圖(高清)!
    前 言  礦產資源的整裝勘查是建立在對礦床常成群出現並形成礦集區的認識基礎上的,作為找礦突破的重要抓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圖3-27 尕龍格瑪銅多金屬礦床成礦模式圖  Ⅰ-向上噴溢的熱流體穿過火山巖,首先在海底形成白雲巖+重晶石+矽質巖堆積,形成結殼;Ⅱ-結殼下部封存大量流體,不斷堆積硫化物形成塊狀礦石
  • Science Advances: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碳酸巖往往經歷了複雜的巖漿-熱液演化歷史,而稀土成礦與巖漿期後熱液活動密切相關,稀土在熱液中高效遷移是確保成礦的關鍵因素。儘管這些工作大大推進了人們對稀土遷移規律的認識,但仍不能解釋諸多稀土富集與成礦的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然界的熱液是多相複雜體系,而以往的工作主要關注稀土元素在單個陰離子流體體系中的遷移規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成礦的碳酸巖含矽富鹼,但是尚沒有研究系統地評估矽(Si)和鹼金屬元素(Na和K)對稀土遷移-富集行為的影響。
  • Science Advances:稀土遷移-成礦規律新認識
    碳酸巖往往經歷了複雜的巖漿-熱液演化歷史,而稀土成礦與巖漿期後熱液活動密切相關,稀土在熱液中高效遷移是確保成礦的關鍵因素。以往大量工作研究了F-,Cl-,SO42-,CO32-等陰離子對稀土遷移行為的控制作用(Migdisov and Williams-Jones, 2008;Migdisov et al., 2009;Tsay et al., 2014)。
  • GCA:H2O-NaCl-CO2體系熱力學模擬及石英溶解度計算對金礦床成礦...
    李興輝等-GCA:H2O-NaCl-CO2體系熱力學模擬及石英溶解度計算對金礦床成礦過程的指示H2O-NaCl-CO2三元混合流體在巖漿、變質和熱液系統中很常見,在成巖和成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造山型金礦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金礦床類型,礦化以多期H2O-NaCl-CO2±CH4流體疊加成礦為特徵。衡量熱液系統中流體相平衡和熱力學性質(PVTx),對分析成礦流體演化和成礦作用發揮著重要作用。
  • 「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在武漢成功召開
    2018年11月13-15日,為推動花崗巖學科發展、解決花崗巖成巖成礦過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花崗巖中心」)在武漢組織召開了「花崗質巖漿:成巖作用到成礦作用」學術研討會。
  • EPSL:巖漿熱液成礦過程中大氣降水侵入的水文過程對比
    流體的δ18O值顯示,從Q1和Q2的10‰左右的初始巖漿值整體下降到Q4約-15‰(圖2A)。Elatsite斑巖Cu-Au礦床石英的結果(圖1C和圖2B)顯示Q1~Q2的δ18O值是相對均勻的(8.2‰~9.7‰)。流體的δ18O值(6.6‰~8.1‰)表明,在成礦前的Q1~Q2b階段,系統性變化最小(圖2B),在第一次硫化物沉澱之前或同時的Q2c石英形成期間略有下降(5.7‰~6.3‰)。
  • 「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 項目啟動
    3月21日,入選中科院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項目「山帶大陸動力學與增生成礦作用」啟動。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肖文交研究員擔任負責人。新疆生態所將聯合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對全球最大的增生造山帶的一些關鍵薄弱環節進行構造解析和年代學分析,並且在西準噶爾謝米斯臺曠代和東天山覺羅塔格礦帶開展淺覆蓋區大面積快速探測試驗,建立有明確物理機制的區域成礦物質運移與富集模型,為區域成礦預測提供理論支撐。
  • Geology:閃鋅礦示蹤流體源區,底圖終於有了
    接下來誇一下Cl和Br兩兄弟,由於他們在流體-巖石相互作用過程中表現非常穩定,並對不同的地殼儲層表現出獨特的特徵,因此被廣泛用作成礦熱液流體來源的示蹤劑(Burisch et al., 2016)。但是,以前的研究主要依靠對流體包裹體或極其罕見的矽酸鹽礦物的分析來限制流體成分(例如,Kesler等人,1995年;Hammerli et al., 2013)。
  • 巖石建造與成礦系列主要類別及其找礦意義
    較詳細地可以劃分為巖漿建造、沉積建造、變質建造和與其有關的成礦建造。從上面所述的概念可以看出,它與前述成礦系列不同之處是強調了各種巖石組合與成礦系列在特點自然、地質環境之下形成的,而且,與地殼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例如主要的巖漿建造及其成礦系列劃分的依據就是成因相同、時代和構造位置相近的各種巖漿巖體的組合。除此之外,一般還都強調了大地構造背景,同時包括了在相似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特徵的許多雜巖體。
  • 論螢石礦床成礦特點及在VCT成像中的物性反映
    ,然後再根據不同類型螢石礦床的成礦特點分類進行分析探討及實例評價。   一、VCT大地電磁法理論的幾個觀點    1、大地電磁法的有效場源是來自於地球內部的導電流體和靜磁場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動態電磁場
  • 科學家提出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新認識
    地殼變質流體模型在該領域獲有廣泛認可,巖漿流體模型在一些礦床中也有報導。這兩種流體具有不同的硫同位素特徵,因此可用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對流體來源進行區分。造山型金礦床中的黃鐵礦常發育複雜的成分環帶,傳統方法獲得的硫同位素組成只能代表多期環帶的平均值,難以揭示不同環帶內的精細變化,給硫同位素數據解讀帶來困難。此外,已有報導認為沉積巖中的黃鐵礦可為成礦流體提供Au,但這一結論是否具有普適性還有待驗證。
  • 都說家裡有礦,礦到底是什麼?幾張圖看懂地球礦物
    礦這個字大家都很熟悉,它代表著某種物質的聚集,比如金礦,銀礦,煤礦等,一旦家裡有了礦,也就有了錢。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一下礦的概念,礦到底是什麼呢,礦物質?礦石?還是礦場?我們通常所說的礦,其實應該指的是礦物,礦物是一種在地質作用下,天然形成的,晶狀純淨物(絕對的純淨物是不存在的,所以這裡指的純淨物是化學成分相對單一的物質)而所謂的礦石,大多是指從金屬礦床中開採出的,有一定冶煉價值的礦,也叫作原礦,粗礦。
  • 廣州地化所提出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新認識
    雖然地殼變質流體模型獲得了廣泛認可,但是巖漿流體模型在一些礦床中也有報導。由於這兩種流體具有截然不同的硫同位素特徵,因此可以用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對流體來源進行區分。然而該類礦床中的黃鐵礦常發育複雜的成分環帶,因此傳統方法獲得的硫同位素組成只能代表多期環帶的平均值,難以揭示不同環帶內的精細變化,給硫同位素數據的解讀帶來了很大困難。
  • 新疆阿爾金斷裂北帶礦產成礦規律
    因此本報告擬以區內地史發展主要階段及相應大地構造單元為框架,以區域地質概況為基礎,以成礦系列、代表性礦床(點)為重點,對成礦規律做簡要敘述。一、塔裡木古陸緣地塊形成階段的有關礦產時間為太古代—青白口紀,經漫長地史演化過程最終形成塔裡木古陸緣地塊,在不同地質構造發展階段形成的次級構造單元及沉積建造均表現出特有的成礦系列。
  • 金屬礦膏體流變學
    冶金工業出版社 吳愛祥 著 面向金屬礦膏體充填技術中濃密、攪拌、輸送和充填固化四個工藝環節的工程需求,《金屬礦膏體流變學》全面闡述了金屬礦膏體流變學理論,具體包括金屬礦膏體流變學的提出與基礎、膏體流變測量、各個工藝環節中的膏體流變行為及其數值模擬等內容,建立了膏體流變學理論的體系架構,進而展望了膏體流變學未來發展趨勢。
  • 地質地球所提出一種流體包裹體水中氫同位素分析系統
    流體包裹體是指成巖成礦流體(含氣液的流體或矽酸鹽熔融體)在礦物結晶生長過程中,充填並被封閉在礦物的微細小洞、裂隙或粒間的一種或多種相態物質(液體、氣體或固體)。同位素組成測定可為成巖成礦理論研究、古氣候和古溫度重建,以及寶石勘探、寶石鑑定等方面提供獨特的信息,近年來在國內外獲得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