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礦山地質工作中,由於各種工程的推進,能夠展現出更多小-中尺度和更加直觀的地質現象。尤其平巷中斷面尺寸較大,詳細觀察或編錄工作可能會發現一些比較確定的與成礦緊密相關的現象。
近期在某礦山的地質工作中,筆者發現了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構造和流體作用現象。該礦區成礦地質背景為區域變質,礦區以北見成條帶狀的基性巖體成北東-南西向展布。在不同的平巷中均可以觀察到明顯的與構造作用和流體作用相關的一些現象,能夠給判斷區域構造和礦區構造、巖漿巖和流體作用提供直接的證據。
圖1 流體作用現象
照片左:流體作用通道。流體沿構造裂隙流動作用過程中與圍巖有明顯物質交換,綠泥石化作用明顯。裂隙面和破碎帶為最強烈的物理-化學-成礦作用面。流體沿裂隙流動現象顯著。照片上:為照片左紅框範圍的局部放大,在裂隙面上見明顯的等距排列裂隙被綠泥石類充填,中間白色為石英。可見流體帶來的SiO2比較充分,且裂隙在充填之時為開放的,所以應該與構造同期。照片下:小尺度的流體作用面,與上左相關,但應該稍遠離流體-構造通道,體現出弱的作用痕跡和漸變的特徵。部分仍然保留了較好的作用面(黃線標示)。在該礦山,類似現象如果在各種工程面或者剝離面仔細觀察,可見到很多。通過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歸類統計,可恢復巖漿作用範圍、通道,構造應力釋放的區域和位置,並進而判斷礦體(富礦體)的賦存範圍。
圖2 開拓平巷中巖漿巖、節理與礦體
照片左:隸屬於上圖照片左的成礦帶,可以看到明顯的礦體與巖漿巖體的接觸界面。平直的接觸界面可能與上圖照片下的條件、背景類似。
照片右:節理面上可見明顯的同期新生礦物,輕微節理錯動和流體參與,使得發育於礦體中的節理面上可見新生粉狀礦物。二者不同期次,不同品級。
類似於此類現象,以坐標進行標定,並通過微量元素,構造和巖漿巖的組分以及分布範圍進行相關分析,可以恢復不同的成礦期次;進一步將不同期次的構造和巖漿關聯起來分析,建立區域構造/巖漿和成礦序列,為進一步對現有已知礦體的生產探礦以及盲礦體或者隱伏礦體的探礦工作提供幫助。
如果喜歡,請傳播以支持原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