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化所提出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新認識

2020-07-16 嶺南科苑

沉積巖容礦的造山型金礦床具有重要經濟價值。雖然地殼變質流體模型獲得了廣泛認可,但是巖漿流體模型在一些礦床中也有報導。由於這兩種流體具有截然不同的硫同位素特徵,因此可以用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對流體來源進行區分。然而該類礦床中的黃鐵礦常發育複雜的成分環帶,因此傳統方法獲得的硫同位素組成只能代表多期環帶的平均值,難以揭示不同環帶內的精細變化,給硫同位素數據的解讀帶來了很大困難。此外,前人有報導認為沉積巖中的黃鐵礦可以為成礦流體提供Au,這一結論是否具有普適性還有待驗證。

秦嶺造山帶發育有大量的沉積巖容礦的金礦床,其中不乏一些造山型金礦。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李如操博士後和陳華勇研究員及合作者,以近年來被重新劃分為造山型金礦的丘嶺金礦為研究對象,對其中的沉積期和成礦期黃鐵礦進行了結構分析,並利用原位手段進行了硫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研究,取得了以下認識:

1)沉積期黃鐵礦Py1主要以草莓狀黃鐵礦和自形黃鐵礦形式出現。成礦期黃鐵礦Py2主要為自形黃鐵礦,其中從核到邊又可分為Py2a、Py2b和Py2c。

2)模擬計算表明:本文所分析的Py1形成於較為封閉的海底沉積物中(圖1a);丘嶺金礦成礦流體硫同位素組成(d34S)約為+14.2‰(圖1b-c)。結合已發表資料,成礦流體應來源於區內新元古代過渡性基底中的黃鐵礦在區域變質過程中分解所釋放的變質流體。

廣州地化所提出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新認識

圖1 (a) Py1可能形成於相對封閉的海底沉積物中,部分黃鐵礦形成時已有90%的海水硫酸鹽被還原;

(b-c) Py2b、Py2c最為富Au且與硫化物及方解石共存,可大致代表成礦流體的硫同位素組成(+14.2‰)

3)從Py1到Py2c,As、Au、Cu、Sb明顯升高,而Bi、Co、Mn、Ni、Tl則明顯下降。表明As、Au、Cu、Sb等主要應來自於成礦流體,而Bi、Co、Mn、Ni、Tl主要來源於沉積期黃鐵礦Py1。

4)本研究支持丘嶺金礦為變質流體成因,未發現巖漿流體的貢獻。礦化過程中的Au主要來自於成礦流體,沉積圍巖中黃鐵礦僅為成礦期黃鐵礦提供了部分硫和鹼金屬元素。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研究成果近期在Chemical Geology上刊出。

論文信息:Li, R., Chen, H.*, Large, R. R., Zhao, L., Liu, Y., Jiao, J., Xia, X.-P., and Yang, Q., 2020, Ore-forming fluid source of the orogenic gold deposit: Implications from a combined pyrite texture and geochemistry study: Chemical Geology, p. 119781.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提出造山型金礦流體來源和演化新認識
    沉積巖容礦的造山型金礦床具有經濟價值。地殼變質流體模型在該領域獲有廣泛認可,巖漿流體模型在一些礦床中也有報導。這兩種流體具有不同的硫同位素特徵,因此可用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對流體來源進行區分。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造山帶熱液金屬礦床高鹽、高氧逸度變質流體演化
    造山帶內深部流體(Deep fluid)控制地殼中深部金屬元素的活化-遷移-富集,造成金屬元素在有限地質體範圍內異常富集,形成不同類型的超級大礦,如造山型金礦床、鐵氧化物型銅金礦床(IOCG)、熱液銅多金屬礦床(鐵硫型銅金礦床-ISCG)等,其中一個關鍵科學問題是深部流體來源及演化。
  • GCA:方柱石揭示造山帶熱液金屬礦床高鹽、高氧逸度變質流體演化
    邱正杰等-GCA:方柱石揭示造山帶熱液金屬礦床高鹽、高氧逸度變質流體演化造山帶內深部流體(Deep fluid)控制著地殼中深部金屬元素的活化-遷移-富集,造成金屬元素在有限地質體範圍內異常富集,形成不同類型的超級大礦,如造山型金礦床、鐵氧化物型銅金礦床(IOCG
  • 廣州地化所提出具有高放射成因鉛同位素的殷商青銅器的來源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孫衛東及其領導的團隊,從鉛同位素、錫礦等角度探討了殷商青銅器的物源。提出殷商早期具有高放射成因鉛同位素的青銅器可能來自非洲。論文發表在Nature出版集團的Scientific Reports上。
  • 利用黑雲母礦物的地球化學特徵探討了華北南緣東溝鉬礦巖漿-流體演化過程
    廣州地化所利用黑雲母礦物的地球化學特徵探討了華北南緣東溝鉬礦巖漿-流體演化過程晚中生代花崗巖廣泛分布於華北克拉通南緣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藍片巖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特任研究員王煜和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教授Stephen Foley,通過實驗巖石學方法揭示藍片巖部分熔融對碰撞後造山帶巖漿活動的潛在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發生在會聚板塊的俯衝作用影響地球演化過程中的諸多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過程。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薩南部地殼生長與演化過程
    此外,由於陸殼能夠長時間留存演化的特點,其既是記錄地球演化歷史的原始檔案館,也是最重要的地球化學儲庫之一。因此,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機制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陸殼形成與保存的機制,以及陸殼是否遵循單一由新生向成熟演化的規律都是其中重要的科學問題。
  • 南京大學教授楊曉志訪問地化所
    就地球演化歷史而言,地球內部氧逸度在時空上發生規律性的變化,而通過氧逸度的分布情況研究,可更準確地約束地球內部物化條件並深入認識地球與行星的演化歷史。報告結束後,與會科研人員及研究生與楊曉志進行了深入的學術交流和探討。  楊曉志近年來的工作主要是通過高溫高壓實驗,從事礦物學、巖石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交叉領域的研究,研究工作聚焦深部地球的揮發分,探索與矽酸鹽地球相關的結構、組成、性質和演化等方面。
  • 廣州地化所發現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首例後碰撞A型巖漿巖
    A型花崗巖類是一類特殊的中酸性巖漿巖,地球化學上以高的全鹼、Zr和Ga含量,低的CaO、Ba、Eu和Sr含量以及高的FeO/MgO和Ga/Al比值為特徵,成分上包括正長巖到花崗巖的範圍以及相應的火山巖 (SiO2 = 55–80 wt.%)。A型花崗巖類通常形成於高溫、伸展構造環境 (如裂谷、地幔柱/熱點、後碰撞造山)中。
  • 廣州地化所發現生油窗內I型乾酪根分子模型與化學結構躍變
    廣州地化所發現生油窗內I型乾酪根分子模型與化學結構躍變 2017-11-23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根據有機質來源及沉積環境差異及其物質組成,可將乾酪根大致劃分為I型、II型和III型。典型的I型乾酪根主要母質來源為湖相藻類,該型乾酪根具有高H/C原子比(>1.5),生油潛力最大。已有文獻中對II、III型乾酪根的結構變化及乾酪根分子模型建立有較多研究,但針對I型乾酪根的相關研究較少。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吸溼性在較大程度上決定礦質氣溶膠對大氣化學和氣候的影響。但是由於礦質氣溶膠形貌不規則、吸溼性普遍較弱,現有技術較難準確測定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明金的直博生陳蘭夏迪,使用蒸汽吸附分析儀測量21種礦質氣溶膠的質量隨相對溼度(0-90%)的變化,從而定量闡明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 廣州地化所積極參與「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
    開幕式本次活動,廣州地化所承擔了「科學之美」圖片展的籌備任務,同時精心準備了地質標本、科學海報、科普報告以及參加科普演講比賽國賽的選手秀和科學教育沙龍,為公眾奉獻了一場豐富的科學盛宴,電氣石、黃鐵礦、方鉛礦、烴源巖、矽化木、岫玉、隕石坑撞擊角礫巖等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科學海報圍繞廣州地化所的科研方向,介紹了探索地球內部的研究方法、微區分析的利器——納米離子探針、河北豐寧科學鑽探介紹、廣州市花崗巖的年齡和成因以及依蘭隕石坑的發現;蔣昊餘博士結合我國大氣環境汙染問題呈現區域性複合型汙染的新特點
  • 地質地球所研究揭示新疆蘇雲河大型斑巖鉬礦床成礦流體演化與成礦...
    斑巖型鉬礦床是Mo金屬最主要的來源之一,分布在北美科羅拉多成礦帶,秦嶺-大別成礦帶以及中亞造山帶。斑巖鉬礦床可分成:形成於大陸裂谷環境下的Climax-型、形成於俯衝背景下的Endako-型和形成於同碰撞或碰撞後背景下的碰撞型等三種類型。
  • 廣州地化所解析生物質熱化學過程氮組分的演化與源端調控
    目前,大氣活性氮在影響大氣環境變化、生態系統演化和公共健康安全等方面扮演日趨重要的角色。「生物質燃燒」是大氣活性氮的重要來源之一,涵蓋兩方面特徵:(1)生物質種類,包括林業採伐及加工剩餘物/廢棄物、農業秸稈、工業及城市有機固廢;(2)燃燒方式,主要為無邊界露天焚燒、有邊界燒炕炊事/取暖、有邊界工業爐窯熱電供應。
  •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2019-05-13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科學家講解員通過地質年代順序,將地球科學發展史和生物起源及演化知識做了精彩而生動的呈現。在礦物巖石展廳和古生物化石展廳內,孩子們近距離欣賞到種類豐富、形態美觀奇特的各種巖石、礦物、寶玉石、古生物化石標本,包括埋藏於深海的新型能源「可燃冰」、寶貴的稀土礦石、色彩斑斕的螢石和水晶、寒武紀的三葉蟲化石、奧陶紀的筆石化石、侏羅紀的恐龍蛋化石群以及白堊紀的華夏鳥化石等。
  • American Mineralogist:膠東三山島金礦金成色時空演化與成礦末段...
    彭紅衛等-AM:膠東三山島金礦金成色時空演化與成礦末段效應膠東半島是我國最重要的金礦集區,探明的金資源量超過4500噸,已躍居世界第三大金成礦省。膠東金礦典型礦化特徵是顆粒金與硫化物共生,金的成色可指示成礦作用及流體演化,但缺乏不同成礦深度金成色變化規律的研究。
  • JGR:彩色寶石揭秘造山帶的脫碳方式和過程
    碳吸收過程主要涉及大陸地殼的風化和海相碳酸鹽巖沉積/風化作用等;脫碳過程則主要包括洋中脊火山活動、裂谷去氣和島弧環境的變質-巖漿活動以及碰撞造山帶的變質作用。近年來,造山帶的碳釋放和遷移過程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最新的估算表明碰撞造山過程中的脫碳通量接近甚至高于洋中脊和島弧的脫碳通量,說明造山過程中變質脫碳是進行地球碳源—碳匯平衡估算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袁鵬等主編的礦物學專著《Nanosized Tubular...
  • 廣州海洋局峽谷體系沉積演化研究獲新認識
    ◎孫美靜/文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近日對臺灣東部海域研究進行總結,在峽谷體系沉積演化方面取得了新認識。臺灣東部海域峽谷體系上遊-中遊-下遊沉積特徵該研究主要以近年來廣州海洋局採集的多道地震、單道地震和多波束測深數據為基礎,對臺灣東部海域峽谷體系的形態特徵、沉積充填演化及成因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