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化所解析生物質熱化學過程氮組分的演化與源端調控

2020-12-06 南方新聞網

  目前,大氣活性氮在影響大氣環境變化、生態系統演化和公共健康安全等方面扮演日趨重要的角色。「生物質燃燒」是大氣活性氮的重要來源之一,涵蓋兩方面特徵:(1)生物質種類,包括林業採伐及加工剩餘物/廢棄物、農業秸稈、工業及城市有機固廢;(2)燃燒方式,主要為無邊界露天焚燒、有邊界燒炕炊事/取暖、有邊界工業爐窯熱電供應。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均論證:基於生物質燃燒的大氣活性氮基本來源於生物質本身所含氮組分的轉化。由於生長生物固氮和加工利用外源添加氮作用,生物質氮組分含量一般排序:林業剩餘/廢棄物(0.1-0.5 wt.%) < 農業秸稈(0.3-2.0 wt.%)< 工業及城市有機固廢(1.5-9.0 wt.%)。生物質是一類可再生資源,經有邊界燃燒方式實現熱能利用,是基於目前技術發展水平的最直接有效資源化方式。綜上,研究生物質(特別是富氮含量種類)有邊界燃燒過程燃料氮到大氣活性氮的轉化和調控,對指導生物質能清潔利用和大氣活性氮區域循環演化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燃燒過程大氣活性氮的形成和演化與兩方面因素相關:1、脫揮發分階段燃料氮的分布;2、氧化階段揮發分氮和半焦氮的轉化。可概括為發生在大氣活性氮組分(NH3、HCN、HNCO及NOx)、自由基及半焦氮間的均相和非均相反應。基於燃燒過程大氣活性氮組分調控的可行理念大致有三種:1、合適的熱解或氣化條件,使燃料氮直接轉化為N2;2、使NOx前驅物在燃燒前轉化為分子態氮;3、通過合適燃燒條件,利用NOx前驅物還原NOx,生成N2。傳統調控手段如分級燃燒、煙氣再循環、解耦燃燒、SCR及SNCR等均是基於大氣活性氮組分生成後的處置方式。綜合考慮生物質燃料屬性、燃燒供熱規模、末端處理投入等現實因素,對生物質而言,特別是富氮生物質,研究基於燃燒前降氮的大氣活性氮控排機制和手段更為直接和必要。

  基於上述背景,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聚焦氮組分含量較高的農業和工業生物質,關注與熱能利用密切相關的熱化學過程,對過程氮組分的演化和調控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在源端(燃燒前)控氮思路方面取得了如下認識:1、定位於熱化學的基礎——熱解過程,解析了典型農業和工業生物質源於燃料氮轉化的大氣活性氮組分形成機理,明確了各組分的來源路徑(如圖1)。NH3和HCN既是熱解過程的主要大氣活性氮組分,也是後續燃燒NOx的關鍵前體物,過程總產率水平在20-45 wt.%範圍,取決於生物質燃料氮類型(以胺、蛋白質有機氮和無機氮為體系)的熱穩定性,也與熱解不同階段的過程參數條件相關。2、基於形成機理,探討了乾濕碳化預處理-熱解聯用手段對燃料氮到大氣活性氮組分轉化的調控能力。發現相比直接熱解,經乾濕碳化後再熱解,通過碳化預處理對燃料氮官能團的去除和穩定機制,可調控熱解進程中兩階段大氣活性氮組分形成路徑的強度,從而有效降低燃料氮到大氣活性氮的轉化(如圖2)。進而提出分級熱轉化製備低氮高值燃料(燃氣和炭)的技術路線(如圖3)。3、基於形成機理,針對特定種類的富氮工業生物質(廢棄人造板),通過綜述熱解過程各相氮組分特徵及性能規律,提出燃料氮向固液相氮富集,進而調控其向氣相氮轉化的研究思路(如圖4)。通過進一步的熱轉化研究發現,廢棄人造板組分由於熱穩定性差異,使三相產物之於選擇性熱解呈現特徵化規律,體現在三相氮組分上。氣相氮為大氣活性氮組分,通過幹法碳化預處理可有效去除;固相氮組分(雜環氮)使固相產物呈現價值化潛力,表現出良好的吸附和電化學性能。依據多類碳化方式相關試驗結果,提出了一種由廢棄人造板製備富氮活性炭材料的方法(如圖5),通過燃料氮組分價值化利用,構成實現生物質熱化學過程氮組分源端調控的新方式。該方法製備的富氮活性炭的氮保留率可高達90%以上,比表面積可至1500-1800 m2/g,對苯酚的吸附能力為500-700 mg/g,製成電極後其比電容為250-280 F/g。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等項目的聯合支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Fuel、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上。

  論文連結:1、2、3、4 

  圖1 典型農工業生物質熱解過程源於燃料氮的大氣活性氮組分形成路徑圖

  圖2 乾濕碳化-熱解過程大氣活性氮組分產率特徵對比

  圖3 輕工有機固廢分級熱化學轉化系統

  圖4 廢棄人造板基於燃料氮價值化利用的可行思路

  圖5 基於廢棄人造板的富氮活性炭材料的製備方法

    來源: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生物質熱化學過程氮組分演化與源端調控獲進展
    10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近兩年來,該所研究員王新明團隊的詹昊博士及其合作者莊修政博士等人,聚焦氮組分含量較高的農業和工業生物質,解析了生物質熱化學過程氮組分的演化與源端調控。相關研究發表於《化學工程》《清潔生產》《燃料》《燃料過程技術》,並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和實用新型專利1項。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拉薩南部地殼生長與演化過程
    此外,由於陸殼能夠長時間留存演化的特點,其既是記錄地球演化歷史的原始檔案館,也是最重要的地球化學儲庫之一。因此,大陸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機制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陸殼形成與保存的機制,以及陸殼是否遵循單一由新生向成熟演化的規律都是其中重要的科學問題。
  • 廣州地化所發現生油窗內I型乾酪根分子模型與化學結構躍變
    廣州地化所發現生油窗內I型乾酪根分子模型與化學結構躍變 2017-11-23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彭平安學科組,通過黃金管高溫高壓封閉體系模擬實驗及13C DP/MAS核磁共振分析技術,對生油窗範圍內茂名油頁巖I型乾酪根的結構變化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在乾酪根分子結構模型建立方面取得進展。
  • 廣州地化所積極參與「中科院第三屆科學節」
    開幕式本次活動,廣州地化所承擔了「科學之美」圖片展的籌備任務,同時精心準備了地質標本、科學海報、科普報告以及參加科普演講比賽國賽的選手秀和科學教育沙龍,為公眾奉獻了一場豐富的科學盛宴、矽化木、岫玉、隕石坑撞擊角礫巖等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科學海報圍繞廣州地化所的科研方向,介紹了探索地球內部的研究方法、微區分析的利器——納米離子探針、河北豐寧科學鑽探介紹、廣州市花崗巖的年齡和成因以及依蘭隕石坑的發現;蔣昊餘博士結合我國大氣環境汙染問題呈現區域性複合型汙染的新特點,城市間大氣汙染的相互影響和疊加日漸突出問題,做了題為《打好藍天保衛戰——向十面「霾」伏和光化學煙霧Say No》的科普報告
  • 上海交大農生學院「生物質熱化學轉化」工作室發展基於動力學補償...
    生物質原料具有含水量和含氧高、能量密度低、吸溼性強、難於粉碎、流動性差等確定,給生物質的收集、處理、儲存、運輸及轉化帶來問題。作為生物質預處理技術的一種,烘焙能有效改善生物質燃料特性,提升其熱化學轉化性能。生物質烘培動力學及熱力學分析是生物質烘焙機理探究、系統設計、工藝優化及工業化應用的基礎。生物質烘焙動力學參數(尤其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是解析生物質烘焙動力學機理的關鍵。
  • 典型源排放中棕色碳的光學和分子組成研究取得進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生物質燃燒、煤燃燒、機動車尾氣、生物排放以及二次有機氣溶膠等是BrC的重要來源。但是,不同源排放的BrC進入大氣後,受到複雜的大氣化學過程,其光學性質和化學結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增加了研究BrC的難度,尤其是BrC的源解析。因此,從源頭研究BrC是了解BrC大氣演化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
  • 挪威大氣研究所Knut Breivik博士訪問廣州地化所
    應副所長張幹邀請,挪威大氣研究所(Norwegian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Research,NILU)高級研究員Knut Breivik博士於6月13日至15日訪問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中科院廣州地化所袁鵬等主編的礦物學專著《Nanosized Tubular...
  • 利用黑雲母礦物的地球化學特徵探討了華北南緣東溝鉬礦巖漿-流體演化過程
    廣州地化所利用黑雲母礦物的地球化學特徵探討了華北南緣東溝鉬礦巖漿-流體演化過程晚中生代花崗巖廣泛分布於華北克拉通南緣
  • 專家解讀顆粒物源解析結果:化學過程汙染加重
    天津北方網訊:昨日,本市顆粒物源解析新聞發布會後,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馮銀廠對研究結果進行解讀指出,與從前相比,目前城市化學過程汙染越來越嚴重。  化學過程汙染是指氣體前體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在空氣中二次轉化,「製造」形成PM2.5和PM10顆粒物的過程。
  • 廣州地化所等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唐明金的直博生陳蘭夏迪,使用蒸汽吸附分析儀測量21種礦質氣溶膠的質量隨相對溼度(0-90%)的變化,從而定量闡明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這21種礦質氣溶膠包括14種常見礦物(如石英、長石、石灰石和伊利石等)以及7種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實際沙塵(如圖1所示)。
  • ...磁結構調控的晶格畸變和負熱膨脹以及壓力增強的磁熱與壓熱效應
    通過與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科學中心以及美國NIST中子科學中心的合作,利用中子衍射手段,他們在MnFeNiGe系列合金中首次成功解析出了無公度圓錐螺旋磁結構(圖1a、b、c和圖2)。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果表明,MnNiGe中引入Fe原子後,圓錐螺旋磁結構的能量比平面螺旋反鐵磁結構的能量低0.8 meV·f.u.-1。圖1.
  • 廣州華景澤暉幼兒園小朋友到廣州地化所探秘神奇地球
    廣州華景澤暉幼兒園小朋友到廣州地化所探秘神奇地球 2019-01-21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廣州地化所開展「小石頭,大秘密」主題科技教育活動 2019-05-13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 語音播報   5月12日,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中心小學86名師生及家長來到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學與資源科普基地
  • 青島能源所等揭示生物質殘炭燃燒機理
    木材等生物質的燃燒過程包括揮發分的明火燃燒和殘留焦炭(殘炭)的熾燃。相對於明火燃燒,殘炭的熾燃能夠在極度欠氧條件下維持,有反應溫和、持續時間長的特點,且在通風條件良好時能夠再次引發劇烈的明火燃燒。殘炭熾燃機理的研究對生物質的高效清潔燃燒,以及森林火災、木質建築火災的預警和撲救有指導意義。
  • 進展 | 中子衍射研究磁結構調控的晶格畸變和負熱膨脹以及壓力增強的磁熱與壓熱效應
    通過與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科學中心以及美國NIST中子科學中心的合作,利用中子衍射手段,他們在MnFeNiGe系列合金中首次成功解析出了無公度圓錐螺旋磁結構(圖1a、b、c和圖2)。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果表明,MnNiGe中引入Fe原子後,圓錐螺旋磁結構的能量比平面螺旋反鐵磁結構的能量低0.8 meV·f.u.-1。
  • 進展|中子衍射研究磁結構調控的晶格畸變和負熱膨脹以及壓力增強的...
    通過與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科學中心以及美國NIST中子科學中心的合作,利用中子衍射手段,他們在MnFeNiGe系列合金中首次成功解析出了無公度圓錐螺旋磁結構(圖1a、b、c和圖2)。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果表明,MnNiGe中引入Fe原子後,圓錐螺旋磁結構的能量比平面螺旋反鐵磁結構的能量低0.8 meV·f.u.-1。圖1.
  • 南京大學教授楊曉志訪問地化所
    南京大學教授楊曉志訪問地化所 2017-03-27 地球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語音播報   應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代立東的邀請,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曉志於3月23日至25日來地化所進行學術交流與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