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氣活性氮在影響大氣環境變化、生態系統演化和公共健康安全等方面扮演日趨重要的角色。「生物質燃燒」是大氣活性氮的重要來源之一,涵蓋兩方面特徵:(1)生物質種類,包括林業採伐及加工剩餘物/廢棄物、農業秸稈、工業及城市有機固廢;(2)燃燒方式,主要為無邊界露天焚燒、有邊界燒炕炊事/取暖、有邊界工業爐窯熱電供應。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均論證:基於生物質燃燒的大氣活性氮基本來源於生物質本身所含氮組分的轉化。由於生長生物固氮和加工利用外源添加氮作用,生物質氮組分含量一般排序:林業剩餘/廢棄物(0.1-0.5 wt.%) < 農業秸稈(0.3-2.0 wt.%)< 工業及城市有機固廢(1.5-9.0 wt.%)。生物質是一類可再生資源,經有邊界燃燒方式實現熱能利用,是基於目前技術發展水平的最直接有效資源化方式。綜上,研究生物質(特別是富氮含量種類)有邊界燃燒過程燃料氮到大氣活性氮的轉化和調控,對指導生物質能清潔利用和大氣活性氮區域循環演化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燃燒過程大氣活性氮的形成和演化與兩方面因素相關:1、脫揮發分階段燃料氮的分布;2、氧化階段揮發分氮和半焦氮的轉化。可概括為發生在大氣活性氮組分(NH3、HCN、HNCO及NOx)、自由基及半焦氮間的均相和非均相反應。基於燃燒過程大氣活性氮組分調控的可行理念大致有三種:1、合適的熱解或氣化條件,使燃料氮直接轉化為N2;2、使NOx前驅物在燃燒前轉化為分子態氮;3、通過合適燃燒條件,利用NOx前驅物還原NOx,生成N2。傳統調控手段如分級燃燒、煙氣再循環、解耦燃燒、SCR及SNCR等均是基於大氣活性氮組分生成後的處置方式。綜合考慮生物質燃料屬性、燃燒供熱規模、末端處理投入等現實因素,對生物質而言,特別是富氮生物質,研究基於燃燒前降氮的大氣活性氮控排機制和手段更為直接和必要。
基於上述背景,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新明課題組聚焦氮組分含量較高的農業和工業生物質,關注與熱能利用密切相關的熱化學過程,對過程氮組分的演化和調控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在源端(燃燒前)控氮思路方面取得了如下認識:1、定位於熱化學的基礎——熱解過程,解析了典型農業和工業生物質源於燃料氮轉化的大氣活性氮組分形成機理,明確了各組分的來源路徑(如圖1)。NH3和HCN既是熱解過程的主要大氣活性氮組分,也是後續燃燒NOx的關鍵前體物,過程總產率水平在20-45 wt.%範圍,取決於生物質燃料氮類型(以胺、蛋白質有機氮和無機氮為體系)的熱穩定性,也與熱解不同階段的過程參數條件相關。2、基於形成機理,探討了乾濕碳化預處理-熱解聯用手段對燃料氮到大氣活性氮組分轉化的調控能力。發現相比直接熱解,經乾濕碳化後再熱解,通過碳化預處理對燃料氮官能團的去除和穩定機制,可調控熱解進程中兩階段大氣活性氮組分形成路徑的強度,從而有效降低燃料氮到大氣活性氮的轉化(如圖2)。進而提出分級熱轉化製備低氮高值燃料(燃氣和炭)的技術路線(如圖3)。3、基於形成機理,針對特定種類的富氮工業生物質(廢棄人造板),通過綜述熱解過程各相氮組分特徵及性能規律,提出燃料氮向固液相氮富集,進而調控其向氣相氮轉化的研究思路(如圖4)。通過進一步的熱轉化研究發現,廢棄人造板組分由於熱穩定性差異,使三相產物之於選擇性熱解呈現特徵化規律,體現在三相氮組分上。氣相氮為大氣活性氮組分,通過幹法碳化預處理可有效去除;固相氮組分(雜環氮)使固相產物呈現價值化潛力,表現出良好的吸附和電化學性能。依據多類碳化方式相關試驗結果,提出了一種由廢棄人造板製備富氮活性炭材料的方法(如圖5),通過燃料氮組分價值化利用,構成實現生物質熱化學過程氮組分源端調控的新方式。該方法製備的富氮活性炭的氮保留率可高達90%以上,比表面積可至1500-1800 m2/g,對苯酚的吸附能力為500-700 mg/g,製成電極後其比電容為250-280 F/g。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後基金、等項目的聯合支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Fuel、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上。
論文連結:1、2、3、4
圖1 典型農工業生物質熱解過程源於燃料氮的大氣活性氮組分形成路徑圖
圖2 乾濕碳化-熱解過程大氣活性氮組分產率特徵對比
圖3 輕工有機固廢分級熱化學轉化系統
圖4 廢棄人造板基於燃料氮價值化利用的可行思路
圖5 基於廢棄人造板的富氮活性炭材料的製備方法
來源: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