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脈體之間的穿切接觸關係,以及光、薄片鏡下礦物結構、組合及構造特徵,將七裡山金礦床 金的成礦作用劃分為 3 期 4 個階段,依次分別為:成礦早期,包括(I)石英-早黃鐵礦階段和(II)石 英-晚黃鐵礦階段;主成礦期,包括(III)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成礦晚期,包括(IV)碳酸鹽-貧 硫化物階段。
(I)石英-早(粗粒)黃鐵礦階段:該階段主要為粗粒黃鐵礦,其他硫化物不發育。黃鐵礦常具有 裂紋,部分黃鐵礦具有微弱的環帶結構特徵,其粒徑一般在 2~5 mm 之間,黃鐵礦的內部可見少量的 自然金包體;該階段的石英主要呈乳白色脈體,多被後期熱液階段的脈體穿切。
(II)石英-晚(細粒)黃鐵礦階段:該階段黃鐵礦粒徑較早期黃鐵礦粒徑小,通常在 0.2~0.5 mm 之間,整體一般不超過 1 mm,自形程度較差,裂隙相對不發育,相對於早階段粗粒黃鐵礦,自然金與 該階段黃鐵礦關係更為密切。該階段其他硫化物不發育。
(III)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該階段是七裡山金礦成礦的主成礦階段,石英-硫化物脈主要沿主、 次級斷裂破碎帶充填發育,石英多呈現菸灰色的不規則透鏡體,金屬硫化物除黃鐵礦外可見黃銅礦、 方鉛礦、閃鋅礦等,金主要呈自然金或銀金礦的形式與金屬硫化物共生。
(IV)碳酸鹽-貧硫化物階段:該階段熱液脈在礦區內發育相對較弱,僅主斷裂上盤的次級斷裂破 碎帶中比較發育,常呈方解石脈分布在構造巖裂隙中,礦化較弱,代表熱液活動的結束。 根據對礦石手標本及礦物的鏡下觀察鑑定發現,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自然金、 黃銅礦、銀金礦,其次為方鉛礦、閃鋅礦、磁黃鐵礦等,偶見磁鐵礦,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絹雲 母,其次為方解石、長石、菱鐵礦及綠泥石等。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粒狀結構和自形粒狀結構,含 少量填隙結構、包含結構等。主要金屬礦物的特徵如下:
1)黃鐵礦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狀,其粒徑在 0.1 mm-3 mm 之間,常呈浸染狀或細脈狀分布於碎裂 巖及密集節理裂隙中,為主要的載金礦物,其內部和外圍可見自然金分布。根據黃鐵礦的粒 度和晶形,可分為自形程度較好的粗粒黃鐵礦和他形細粒黃鐵礦兩類,前者主要發育在石英-早黃鐵礦 階段,後者主要發育於石英-晚黃鐵礦和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其中,他形細粒黃鐵礦含金性明顯強 於自形程度較好的粗粒黃鐵礦。
2)黃銅礦大多呈不規則細脈狀、團塊狀,主要發育於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有的黃銅礦沿早 期黃鐵礦顆粒的裂隙充填交代,明顯晚於黃鐵礦,有的呈細脈狀的交代或充填早期黃鐵礦。黃銅礦也存在兩者載金形式,一種是黃銅礦與自然金共生沿裂隙分布,一種是包裹形式,自然金 被包裹在黃銅礦顆粒內部。
3)方鉛礦發育於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在黃鐵礦、黃銅礦等礦物裂隙中可見,含量較 少,其粒徑多在 0.05~0.1 mm 之間,方鉛礦在鏡下具高反射率,反射色為鉛白色,低硬度,解理髮育, 其含量低於 1%。
4)自然金呈金黃色或亮黃色,常呈不等粒度的他形顆粒,粒徑在 0.001~0.2 mm 之間。從 不同階段脈體中金的發育情況來看,自然金主要發育於石英-晚黃鐵礦和石英-多金屬硫化物兩個階段。 鑲嵌關係表明金存在包裹金、粒間金兩種形式,與黃鐵礦和黃銅礦關係密切,分布在黃鐵礦、黃銅礦 顆粒內部或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