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略構造帶研究取得新突破,探索地質找礦與綜合研究新模式

2020-08-30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前言

勉略陽礦集區是陝西重要礦集區之一,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金屬礦產主要有金、銅、鐵、鉛、鋅、鎳、錳等。基於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研究存在爭議、礦產地質研究薄弱等科學問題,陝西省地質調查院聯合長安大學湯中立院士團隊,依託院士專家工作站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實施了「勉略構造帶金成礦作用研究」「南秦嶺勉略構造帶略陽地區火山巖年代學及成因研究」等陝西省科技計劃項目、陝西省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在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新成果。

基礎地質研究取得新突破

一是首次獲得勉略構造帶莊科、黑溝峽洋殼火山巖高精測年數據,為解決該地區長時間存在的構造演化爭議提供了直接證據;二是首次釐定水得溝金礦賦礦層位火山巖年齡與成因,為水得溝金礦床成礦作用研究奠定重要基礎。成功發表Ei檢索論文2篇,成果受到中國地質學會和國內相關知名專家的高度肯定。

圖1 勉略構造帶略陽三岔子—橫現河地區地質簡圖

項目獲取到莊科巖片洋殼型變玄武巖鋯石U-Pb年齡為998~991Ma(圖1),具有正的εHf(t)值(+11.00~+16.56)和較小的單階段Hf模式年齡(tDM1為872~1108Ma),符合典型基性巖漿鋯石特徵,表明莊科巖片變玄武巖的結晶時代為新元古代早期,指示新元古代勉略洋盆的存在。將紙房溝巖片內的火山巖分為拉斑玄武巖系列(Ⅰ類)和鈣鹼性火山巖系列(Ⅱ類)。Ⅰ類火山巖稀整體具有N-MORB特點,形成于洋脊構造環境,Ⅱ類火山巖形成於陸緣弧構造環境。Ⅱ類火山巖鋯石εHf(t)值介於-8.01~+0.77,表明其主要為古老地殼物質熔融成因。Ⅱ類火山巖鋯石U-Pb測年結果為854~844Ma,表明紙房溝巖片火山巖結晶時代為新元古代早中期。綜合認為,勉略洋盆存在的時限為新元古代早中期,洋盆俯衝作用一直持續到800Ma左右,該俯衝過程很可能是對全球性Rodinia超大陸聚合事件的響應。

金成礦作用研究獲得新進展

一是通過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多尺度構造解析和鋯石U-Pb年代學研究,劃分了構造變形期次和3期石英脈,釐定東西向構造為控礦構造(圖2)。首次釐定研究區早侏羅世北北東向構造的存在,導致主成礦期後二次富集(圖3)。

圖2水得溝金礦礦區構造簡圖

圖3 水得溝金礦3期石英脈

自上到下分別是:第一期石英脈(變質成巖期,與片理同期)、第二期石英脈(成礦期)、第二期石英脈與第三期石英脈交切(地質錘所指為第三期)


二是通過鋯石U-Pb年代學、硫化物Re-Os年代學、原位S(Pb)同位素示蹤、載金礦物學、礦物地球化學、流體包裹體等系統研究,首次發現勉略構造帶略陽地區早侏羅世(180Ma左右)金成礦事件,首次釐定水得溝金礦為勉略構造帶內又一典型造山型金礦,獲得了一批高精度測試數據,建立了成礦模型,總結了成礦規律,初步構建了深部三維成礦模型,將陽山、鏵廠溝、水得溝等構造帶金礦進行統一系統對比研究。共撰寫並發表SCI、EI、中文核心論文5篇。成果受到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陝西地礦漢中地質大隊、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七一一總隊的高度評價,並有效運用在地質找礦中,為水得溝金礦新增4噸資源量,實現中型金礦找礦目標,金家河、跌馬巖實現金資源量零的突破提供了直接支撐。

三是建立了區域構造演化和成礦規律新模型。充分運用地球系統科學理論,將勉略構造帶、碧口地塊、揚子地塊西北緣進行系統對比探討,建立了區域構造演化和成礦規律新模型,為該地區基礎地質研究和地質找礦提供了重要的新思路和新依據。

院校聯合人才培養實現新模式

項目充分貫徹省地調院融合發展思路,不斷深化「院校融合」,切實加強與知名院士團隊的務實合作,充分實現聯合科研、聯合攻關、聯合人才培養,建立了人才聯合培養的新模式。目前已完成1名碩士、2名高級工程師的培養工作,正在培養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2名。

多類項目推進實現高效率

本著公益項目先行、地勘基金跟進、社會資金流入的原則和思路,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實施的陝西省科技計劃項目「南秦嶺勉略構造帶略陽地區火山巖年代學及成因研究」、省公益性地質項目「勉略構造帶金成礦作用研究」,有效解決了研究區基礎地質、成礦作用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在理論研究、基礎調查和指導找礦方面奠定了重要基礎。陝西省自然資源廳、陝西省地質調查院在研究區部署的「陝西省勉縣—略陽構造帶金多金屬礦整裝勘查」項目採用地物化遙多種找礦手段,相繼在水得溝、幹河壩、金家河、跌馬巖等地取得金礦找礦突破。漢中地質大隊等企業在金礦勘查方面積極跟進,提交了水得溝中型金礦床等新成果。實現了多類型項目成果的有效融合,探索出地質找礦和綜合研究高效推進的新模式。

·end·

文章來源於:三秦地質

相關焦點

  • 地質二隊踐行綠色勘查理念,取得找礦新突破
    地質二隊積極踐行綠色勘查理念,2020年底圓滿完成二項地質勘查項目,並取得找礦成效。其中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鴻溝山金錫多金屬礦普查項目於2018年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列入首批綠色勘查試點項目,經過三年的綠色勘查工作,基本做到了人與環境和諧共生;而廣東省惠來縣青南徑銀錫多金屬礦預查項目於2020年被列入第二批綠色勘查示範項目,並取得了較好效果。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我區地質新理論在地質找礦和培養新人才方面取得成果
    日前,由自治區國土資源顧問、中國科學院李廷棟院士指導、內蒙古地調院和地科院地質研究所共同承擔完成的「內蒙古西拉木倫地區洋板塊地質與成礦作用研究」項目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毛景文、成秋明院士等專家對項目研究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評定等級為優秀。
  • 張國偉院士作序推薦,大比例尺構造巖相學填圖技術與找礦預測
    本書將理論創新研究、找礦預測技術研發和礦產勘查實踐緊密結合,為深地探測和礦產資源預測提供了新理論和新技術方法支持,並運用到了金屬礦產找礦預測和生產勘查各階段,包括從戰略選區及目標靶區的研究,到預查—普查—詳查—礦山勘探生產和採區地質綜合研究等各個勘查階段,提高了找礦預測效果和效率。
  • 東華理工大學三維地質調查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中國第一所核工業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郭福生教授團隊,在中國地質調查局三維地質調查試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資助下,採用地質、地球物理探測和信息技術綜合手段,開展相山盆地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並對深部有利成礦區進行定位預測與鑽探勘查。歷經10年攻關,通過為大地「做CT」,為鈾礦「測三維」,實現了找礦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 柴達木盆地大風山構造帶西部油藏評價獲重大突破
    柴達木盆地大風山構造帶西部油藏評價獲重大突破 2019-09-23 13:44: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綠色勘查奏凱歌——青海地質勘查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全年共落實和實施各類非油氣地勘項目290項,總資金10.07億元,完成了全年8~10億元的投資任務,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與成果。    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取得新進展,新發現各類綜合異常376處、各類礦(化)點及礦化線索25處,圈定找礦靶區4處。地質勘查取得新成效,新提交普查基地10處、礦產地4處、可供開發礦產地4處。
  • 新一代中國區域地質志問世,提出中國大地構造板塊區劃新方案
    項目負責人李廷棟院士介紹,新一代區域地質志編撰以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相結合,將地表與深部相結合,將大陸與海洋相結合,對中國大陸形成演化進行綜合集成創新研究。整套系列成果將包括32個省(區、市)地質志、16個重要構造單元地質志和全國性專業地質志書,全部編纂工作計劃於2021年完成。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提出並發展成礦系列理論,為礦產勘查、成礦預測、區域成礦理論研究作出突出貢獻;他曾任原地質礦產部總工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領導了一個時期的全國地質找礦工作。195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頓涅茨克工業學院地質勘探專業的陳毓川,第一次來到了中國地質科學院。從那時起,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為國家找礦就成了他最大的心願。
  • 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揭曉
    發表研究論文300餘篇,其中絕大部分為SCI刊物。對澄江動物群中多門類動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華北地區寒武紀特異埋藏動物群研究方面做出積極貢獻;在地質歷史中昆蟲和脊椎動物的關係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在國內率先開展緬甸琥珀研究,揭示了白堊紀蘑菇的多樣性及巨須隱翅蟲和蘑菇的協同進化關係;開展中國侏羅紀陸相地層的研究工作,對燕山運動A幕、侏羅系古地理、我國陸相侏羅-白堊系界線等都有新的觀點。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呂志成
    主要從事礦產地質勘查深部找礦等調查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級項目20餘項主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專項項目及地質調查專項項目主要學術成果包括一作為主要負責人帶領團隊共同創建以成礦地質體成礦構造和成礦結構面成礦作用特徵標誌研究為核心的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葛良勝
    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庫專家自然資源部科學技術獎和高層次人才評審專家庫專家自然資源部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部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獎自然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個人葛良勝(中)在勘測現場長期從事區域成礦學找礦勘查地質學和礦床學研究近幾年拓展到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軍事地質調查和戰場地質環境建設保障領域
  • 礦產「百寶箱」新添「寶貝」多 河南10年「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新...
    金、銀、鉛鋅、鉬多金屬礦找礦取得突破性進展,發現金礦大中型礦產地14處,新增金資源儲量350噸;欒川地區累計探獲鉬資源儲量392萬噸,鎢75萬噸,助推欒川鉬資源儲量躍居世界第一,邁向「世界鉬都」;崤山地區發現多處大型銀、鉛鋅礦,探獲銀資源儲量4058噸、鉛鋅107萬噸,終結了崤山地區地質找礦「只見星星,不見月亮」的歷史,使該區成為我省新的有色、貴金屬生產基地;嵩縣—欒川縣探獲螢石礦資源儲量超過
  • 新疆託里縣沙爾巴克特金礦地質特徵及成礦規律研究
    區域地質背景礦區地理位置屬西準噶爾地區,大地構造位置位於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Ⅰ級)準噶爾微板塊(Ⅱ級)唐巴勒— 卡拉麥裡古生代複合溝弧帶(Ⅲ級)西北緣內。礦區成礦帶位於唐巴勒 - 哈圖 Cr-Cu-Au-Fe-MoW-Sn-Mn-U-Be- 石棉 - 水晶礦帶的西部,該礦帶為新 疆金礦主要產地之一 , 金礦分布面積大,礦產地多,主要有 哈圖、包古圖、拉巴、廟兒溝等金礦成礦遠景區 , 成礦環境 優越。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記者17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
  • 中國地質學會2019年度「雙十」評選揭曉
    2019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分別是:松遼盆地陸相頁巖油調查取得重大突破、我國首眼乾熱巖試驗開發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並成功試壓裂、埃迪卡拉紀新化石揭示動物的早期演化、中國大型鋰礦成礦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準噶爾盆地砂巖型鈾礦預測技術新進展、鎢礦稀土礦等礦產成礦理論新認識與找礦突破、國內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錨技術裝備研製成功、國內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絕對重力儀研製成功、全國煤制油氣用煤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取得新進展
  • 地質地球所研究發現東準噶爾巖漿弧構造屬性與演化過程
    東準噶爾是中亞造山帶中心地帶的重要構造單元,是認識與了解中亞造山帶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的關鍵性窗口之一。目前,關於東準噶爾巖漿弧的構造屬性、基底特徵與俯衝極性存在不同認識與爭論。他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與進展:1)塔黑爾構造窗的變質火山巖為具有陸源弧特徵的奧陶系中酸性火山巖;2)自455 Ma起該火山巖發生下衝作用並被455-432 Ma花崗巖與花崗斑巖侵位,形成剪切變形構造與發生綠簾鈉長角閃巖相變質;3)432 Ma時發生強烈的拉伸變形、伴生角閃巖相變質作用,此後開始回返與抬升;4)
  • 「地球第三極」地質構造的神秘面紗即將揭開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 謝登科)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壽嘉華25日在此間說,歷時5年的新一輪地質大調查,即將揭開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地質構造的神秘面紗。  壽嘉華在全國地質大調查5年成果會議上說,從1999年起,來自全國24個省份的上千名地質工作者開始了向巍巍高原的最後衝刺,他們常年奮戰在雪域高原,取得了一批重大地質成果,全球性的板塊漂移、碰撞過程與機制、環境響應機制等重大項目已經破題。新發現數條具有重要意義的蛇綠巖帶以及超高壓變質帶,基本查明了青藏高原的地質構造格架。
  • 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取得新突破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在我國黃海第四紀年代地層框架研究中取得了新突破,精確確定了取自南黃海中部NHH01鑽孔巖心的底界年齡,建立了該區的年代地層年齡框架。海洋一所項目負責人石學法告訴中國海洋報記者,在「908專項」課題的資助下,兩個團隊合作對南黃海中部獲取的長達125.64米的NHH01孔巖心開展了系統的巖石磁學、古地磁學和沉積學研究。通過4年多的精心研究,綜合對比磁學和沉積學指標,最終將該孔69米處的年齡確定為78萬年,鑽孔底界年齡確定為110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