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理工大學三維地質調查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2021-01-17 中新網江西新聞


圖為項目成果驗收


鈾資源之於核工業,好比糧食之於人類。安全穩定的鈾資源供應,是核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日前,中國第一所核工業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郭福生教授團隊,在中國地質調查局三維地質調查試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資助下,採用地質、地球物理探測和信息技術綜合手段,開展相山盆地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並對深部有利成礦區進行定位預測與鑽探勘查。歷經10年攻關,通過為大地「做CT」,為鈾礦「測三維」,實現了找礦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該成果獲得2017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一等獎、2018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圖為在野外開展物探測量


創新方法,推進深部探測新跨越

「淺部礦產資源量不斷減少,而深部找礦難度又非常大,一方面成礦控制因素複雜多樣,另一方面深部探測關鍵技術尚未突破。」郭福生說。江西相山盆地是我國最大最富的火山巖型鈾礦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勘探與開採,已然面臨著需要深部勘探的難題。

面對深部找礦的世界性難題,作為老牌地質院校,東華理工人迎難而上、勇挑重擔。郭福生團隊集成創新了適用於火山—侵入雜巖礦集區三維地質調查的「地質—物探—鑽探多源信息融合」技術方法,給深部找礦裝上了「透視鏡」。

三維地質調查是一項探索性很強的工作,目前國內外尚無成熟的技術方法。針對相山火山盆地這樣的複雜火山—侵入雜巖礦集區,技術攻關難度更大。地殼中的地質體是從地表連續延伸到地下的,而以往地表地質調查、深部地質結構解譯與可視化表達分屬不同專業的人員分管,這給地質體整體結構探索帶來困難。

「既要有『富鈾』的信心,更要有『富有』的智慧。」郭福生說。為此,團隊採取地質、物探、信息技術人員跨學科協力攻關的方式,在1∶50000地表地質填圖和重磁三維反演基礎上,開展覆蓋全區的大地電磁測深(MT),再用鑽探信息對MT剖面解譯進行約束。在展示深部目標地質體空間展布特徵的同時,重構了相山盆地古火山機構,確定了主火山口位置並新發現了4個次級火山口。該成果為國內外類似地區的三維地質調查做了成功示範,先後被國內20多家單位推廣應用。


圖為三維模型讓地下透明化


構建模型,實現關鍵技術新突破

當前全國數字地質調查積累的大量空間數據尚未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而用其進行三維建模的做法,前人的嘗試也未曾成功。

郭福生團隊利用野外路線PRB數據,首創研發了一套在GOCAD軟體平臺上的「數字地質填圖建模」方法,不僅為區域地質調查成果提供了新型表達方式,也為更深層次的三維地質建模打下了基礎。

地質剖面建模是常規的三維建模方法,同時需要融入大量的地形、地質、物探、鑽孔、礦山開採等資料,但各種各樣的數據如何有效集成是一個難題。團隊成員屢次攻關、毫不氣餒,探索出多源數據融合建模方法體系。基於地質圖、物探解譯剖面圖、勘探線剖面圖和中段平面圖等,團隊建立了相山火山盆地、關鍵成礦區、典型礦床等5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三維地質模型,為深部找礦勘查提供了信息分析與決策支持服務,並實現地下3000米範圍內地質結構的「透明化」顯示,取得礦田三維可視化關鍵技術的突破。

華南許多鈾礦床的成礦鈾源均來源於印支期花崗巖,在鈾礦勘查進程中,團隊在相山火山盆地南側首次發現了印支期富鈾花崗巖體,並且根據巖漿捕獲鋯石及物探數據解譯結果,推斷出相山火山盆地深部存在印支期富鈾巖體。經過細緻系統地觀察與鑑定測試,鑑別出大量巖漿及熱液隱爆角礫巖、隱爆細碎屑巖,它們與成礦關係密切,是重要的找礦標誌和依據,由此開闢了相山鈾礦田成礦作用研究新思路。


圖為三維地質模型演示


產研融合,探明深部鈾礦新儲量

找礦勘探的重大突破,離不開成礦理論的不斷創新,更離不開產學研深度融合。科學界對相山盆地鈾礦成因一直存在較大爭議。郭福生團隊根據鈾礦化與隱爆碎屑巖的密切關係,通過水物理化學理論計算、成礦物質活化與沉澱實驗,提出了水力壓裂鈾成礦理論新認識,闡明了水力壓裂裂隙和隱爆碎屑巖是鈾礦化的主要成礦空間,為相山鈾礦找礦不斷取得新成果奠定了基礎。團隊還發現了相山西部平緩火山巖組間界面與裂隙密集帶複合部位賦礦的規律,在前人「鄒家山式」勘查模型基礎上,提出了「居隆庵式」勘查模型,豐富和深化了「三界面」控礦規律認識。

基於理論上的突破,郭福生團隊與長期在相山鈾礦田開展找礦勘探工作的核工業270研究所、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261大隊、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聯合攻關,將三維建模成果在找礦勘探中有效應用,對成礦預測區進行鑽探查證,新發現了2個鈾礦產地,擴大了7個鈾礦床規模,為國家提交了鈾礦資源量逾萬噸(相當於超大型鈾礦床規模),實現了深部鈾礦找礦重大突破,為相山鈾資源大基地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剖析深部地質結構和鈾礦勘查方面,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技術在其精度和應用效果方面更是走在了國際前沿。「如今團隊的一個科研方向是繼續融合地質、物探、信息技術,開展地表—地下一體化、可視化研究,在深部地質結構和礦床三維地質模型構建方面築起一座高臺,為中國鈾業繼續加『鈾』。」郭福生說。(陳晶晶)


相關焦點

  • 為相山「做CT」 為鈾礦「測三維」
    中國第一所核工業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郭福生教授團隊,在中國地質調查局三維地質調查試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央地質勘查基金項目資助下,採用地質、地球物理探測和信息技術綜合手段,開展相山盆地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並對深部有利成礦區進行定位預測與鑽探勘查。歷經10年攻關,通過為大地「做CT」,為鈾礦「測三維」,實現了找礦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 中國大陸架劃界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將助力海洋維權
    除了海空軍、海警局例行巡邏這些「強硬手段」,一些新技術成果充當起「海上維權先鋒」。18日在北京召開的2014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上,「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科學技術研究及應用」獲得特等獎,這一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將為我國開展海洋維權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 從華東地質學院到東華理工大學,以此看高校名稱的變與不變
    1978年學院升格為撫州地質學院,再次列入本科類院校,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地質學院。1982年學院更名為華東地質學院,2002年再次更名為東華理工學院,2002年和2003年江西省國防科技工業學校與撫州師範專科學校併入,並在江西省國防科技工業學校設立南昌校區。2007年更名為東華理工大學至今。2010年主校區由撫州遷至省城南昌。
  • 2020地質調查年度印記
    此次使用水平井鑽採技術成功開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完成了試驗性試採,解決的是「如何提高產氣規模」的問題,國際「領跑」優勢地位進一步凸顯。我國也由此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02|松遼盆地頁巖油調查取得突破
  • 南沙區全域有了三維地質模型
    6月25日是第30 個全國「土地日」,廣州被列為國家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示範城市兩年多以來,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工作有了較大進展,基礎地質與地下空間調查取得較大突破,已基本構建了南沙區全域及蕉門河~明珠灣一帶200平方公裡重點區域(精細化)的三維地質模型。
  • 東華理工大學2021年元旦賀詞!
    值此新年到來之際,我們謹代表東華理工大學黨委、行政向全體師生員工、離退休老同志、海內外校友和支持學校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誠摯的問候和新年祝福!回首2020年,學校緊緊圍繞「十三五」事業發展目標,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持續強化內涵建設,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新突破,在建設特色高水平大學徵程中闊步前行。
  • 華東理工大學與東華理工大學,名字如此相似,實力卻較為懸殊
    華東理工大學「華東」二字表示這所大學的地理方向,「理工」表示這所大學是一所大學,理工系是主要學科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在中國上海市,上海市10所「211工程」學院之一,現在也是中國「雙一流」重點建設大學,化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化學工程和技術三個學科被選為我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華東理工大學在我國化學、化學相關領域的實力非常強。
  • 中國在微光夜視領域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光電陰極的靈敏度大幅度的提高,性能參數達到了國內弱光圖像增強器的最高技術參數。標誌著國產高性能微光圖像增強器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NVT-7弱光像增強器採用新型的光電陰極組件,使光電陰極的靈敏度提高了一倍,近紅外光譜段響應特性得到明顯提高,夜間檢測能力大大提高。
  • 會員單位丨地質信息化取得重大成就,全國產化城市地質大數據云平臺...
    會員單位丨地質信息化取得重大成就,全國產化城市地質大數據云平臺問世 2020-04-12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怎麼樣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原創
    仔細分析當今中國、著名科研院所實驗室也很多、三十多年來、每年都投入天文數字的科研費用,也還是沒有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精準推理、判斷、指出,這主要就是因為、我們的科學研究、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的,道路、方向、政策路線定位,存在著十分嚴重的、捨本逐末問題。
  • 「海洋地質八號」圓滿完成2020年三維地震調查任務
    ◎楊冊/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八號」船近日圓滿完成2020年三維地震調查任務,返抵廣州。航次歷時61天,航程5000多海裡,完成滿覆蓋三維地震調查工作量415平方千米。該船於6月20日從廣州啟航,開赴南海工區執行入列以來的第二個三維地震調查任務。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吳巧生教授應邀來東華理工大學講學
    11月6號下午,應東華理工大學經管學院的邀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吳巧生教授來校作「能源經濟學」專題講座,經管學院部分教師、MPAcc研究生參加了講座。(圖/文 趙建彬)  【新聞連結】吳巧生,現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提出問題是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在8月15日舉辦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協發布了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2021年東華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工作已經展開,新東方在線考博頻道將為廣大2021考博考生發布轉載各博士招生單位發布的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考博專業目錄、考博參考書目、及導師聯繫方式,以下是2021年東華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 夜視研究院集團高性能微光像增強器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夜視研究院集團3隻NVT-7微光像增強器完成光電性能測試,光電陰極積分靈敏度獲得大幅度提升,品質因數創造了國產微光像增強器核心技術參數的最高紀錄,標誌著高性能微光像增強器核心關鍵技術獲得重大突破。NVT-7微光像增強器採用新型光電陰極組件,光電陰極積分靈敏度成倍提高,近紅外譜段響應特性顯著提升,夜間探測能力大幅增強。
  • 2018年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招生簡章
    學院概況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是依託62年辦學歷史的東華理工大學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經教育部批准,於2002年在東華理工大學南昌校區創辦。東華理工大學長江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教兼備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普通本科獨立學院。
  • 桂林理工大學在高水平學術論文發表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桂林理工大學匡小軍團隊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高溫材料所Mathieu Allix博士課題組在基於四面體結構類型中製造高遷移能力的氧空位及氧空位穩定和遷移機制研究上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紮根邊疆 科教報國——記東華理工大學鈾礦冶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周義朋
    >9月16日,江西南昌,東華理工大學。這位中年教師,是東華理工大學鈾礦冶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曾獲「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的周義朋博士。13年來,周義朋紮根邊疆勘探一線,用他的默默奉獻,譜寫了一曲當代中青年知識分子為國為民的忠誠之歌。
  • ...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在東華理工大學...
    中國教育在線訊  11月28日,由江西省教育廳主辦,東華理工大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承辦的「2020年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在東華理工大學進行。  出席本次頒獎典禮的還有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嶽奎,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焦成煥,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葉海濤,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田芝健,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軍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李世黎,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陳新星,邢臺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祁鳳華,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謝瑋)3月26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記錄,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技術,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在產業化進程中,取得重大標誌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