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2020年即將和我們揮手作別。在這不平凡的一年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堅持疫情防控與重點工作「兩手抓」,加快推進地質調查事業轉型升級,全力支撐能源、礦產、水和其他戰略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
歲末年尾,我們盤點2020年度地質調查工作取得的新成果,與讀者朋友一起見證中國地質調查事業的新發展。
01|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成功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點火成功。
3月26日,自然資源部宣布,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
此輪試採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較第一輪試採實現了產氣規模大幅提升,為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點評:我國2017年首次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完成了探索性試採,解決了「能否安全、連續開採出來」的問題,搶佔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採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此次使用水平井鑽採技術成功開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完成了試驗性試採,解決的是「如何提高產氣規模」的問題,國際「領跑」優勢地位進一步凸顯。我國也由此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
02|松遼盆地頁巖油調查取得突破
在松遼盆地實施的頁巖油參數井。
4月16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我國在松遼盆地的頁巖油戰略調查取得突破,在白堊系青山口組陸相頁巖地層中部署實施的松頁油1HF井、松頁油2HF井和吉頁油1HF井3口鑽井,經壓裂測試均獲日產超10立方米的工業油流。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2017年開始組織實施松遼盆地頁巖油調查科技攻堅戰,與中石油大慶油田公司、吉林油田公司合作,開展陸相頁巖油富集規律、勘查技術和鑽探壓裂工藝攻關,形成了頁巖油富集理論新認識,建立了頁巖油「甜點」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松遼盆地頁巖油難動用、儲層難改造等工程難點,創新形成多項陸相頁巖油關鍵工程技術。
點評:美國依靠頁巖油革命率先實現了頁巖油的規模化商業開採,正深刻改變著世界能源格局。我國頁巖油資源比較豐富,但勘探開發起步晚,研究程度低。松遼盆地頁巖油調查突破,增強了油田企業加強頁巖油勘探開發的底氣,引領油田企業加快頁巖油勘探開發步伐。這充分顯示出地質調查與科技創新相結合所迸發的強大生命力,更彰顯了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的使命與擔當。
03|「航空地質一號」執行珠峰高程空中測量任務
航空測量隊員對「航空地質一號」進行飛行前檢查。
5月1日~5月9日,「航空地質一號」飛機先後執行了4個架次珠峰高程空中測量任務。這是我國首次在珠峰區域開展航空重力和遙感綜合調查,將珠峰地區大地水準面測量精度從米級提高到釐米級。
點評:隨著地質調查服務領域的拓展,其調查技術和裝備也在相應地進行轉型和升級。有「中國地調空軍」之稱的「航空地質一號」飛機,集成了航空重力、航空磁力、航空攝影和航空高光譜等各類觀測手段,既可用於高山、高原區的航空物探遙感調查,也可用於低海拔平原丘陵區和海域的地質調查。此次「航空地質一號」開展珠峰高程測量,是地質調查裝備升級和技術進步的一次精彩展現,同時也顯示出地質調查服務多門類自然資源綜合調查的強大支撐力。
04|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及所屬專業地質調查中心掛牌
由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的2020年全國森林資源外業調查啟動儀式。
8月28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由原武警黃金部隊轉隸組建的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在京掛牌。這標誌著武警黃金部隊轉制改革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正式進入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序列。9月,由原武警黃金部隊所屬總隊、支隊(研究所、教導大隊)轉隸而成的13個專業地質調查中心陸續掛牌。
點評: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及其13個專業地質調查中心掛牌成立後,承擔區域基礎地質調查、多金屬礦產資源勘查、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海洋與海岸帶地質調查等職責任務,這不僅擴充了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力量,也將使地質調查破解重大資源、生態、環境、災害問題,支撐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05|中國地質調查局中標沙特地球化學勘查項目
10月18日,中國自然資源部與沙烏地阿拉伯工業和礦產資源部舉行線上授標儀式,標誌著中國地質調查局成功中標總額為3.75億元的「沙烏地阿拉伯地盾水系沉積物及重砂樣品高精度地球化學勘查」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在沙烏地阿拉伯地盾區54萬平方千米範圍內開展1∶2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採用高精度儀器分析獲得樣品中76種化學元素數據,並依此圈定一批找礦靶區,為沙烏地阿拉伯地盾區成礦潛力和遠景評價提供地球化學依據,助力其實現找礦突破。
點評:在本次有法國、南非、英國等多國地質調查機構組成的國際聯合體參與的國際競標中,中國地質調查局成功中標,一方面得益於「一帶一路」框架下形成的互惠共贏合作共識,另一方面基於我國在國際勘查地球化學領域的理論、技術優勢。我國通過組織實施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建立了完備的理論與技術體系,形成了高效實用的地球化學資源勘查方法,同時也促進了國際勘查地球化學的發展。此次中標是繼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落戶我國以後,我國憑藉先進的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技術體系再次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地學界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06|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11月21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的系列成果。一是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好、易回灌,技術、經濟、環境可行條件下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二是雄安新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優良,調查成果可為新區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建設用地規劃調整提供科學依據。三是雄安新區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可為新區安全供水提供保障。四是初步構建起步區萬米深度內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助力「透明雄安」建設。五是初步查明白洋澱區淺部地質結構和滲透性,服務白洋澱生態修復。六是初步建成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點評:作為先行性、基礎性的地質工作,如何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發揮作用?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已經作出示範。自2017年4月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在自然資源部黨組的領導下,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對地質調查需求的輕重緩急,精心部署開展了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多項調查工作,並初步建成「透明雄安」城市地質信息平臺,實現了地質調查工作對新區規劃編制、實施、監督、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等的全鏈條支撐。
07|「地質調查+」扶貧成效顯著
「烏蒙山地區水文地質調查」項目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小壩鎮大仲村實施的探採結合井出水。
12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自然資源政策支持脫貧攻堅有關情況。其中,地質調查專項扶貧亮點頻出:
在江西贛南紅層區、滇桂黔巖溶區和西部乾旱區等缺水地區成功找水打井1600多眼,總湧水量超過20萬噸/天,解決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在貧困地區調查圈定綠色富硒土地2366萬畝,支撐江西贛州、雲南昭通、貴州黔西、黑龍江海倫等地建設300餘處富硒農業產業示範園;指導貧困山區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建立健全監測預警體系,研發推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設備,有效減輕了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積極開發地質景觀資源,發展地質文旅新產業,在貧困區調查發現各類地質遺蹟景觀資源2200多處,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3處、世界地質公園5處、國家地質公園5處、省級地質公園26處,推動建設地質文化村10餘處;在中西部貧困地區調查發現礦產資源地420多處,聯合地方、企業共同評價了新疆瑪爾坎蘇富錳礦、大紅柳灘鋰礦和火燒雲鉛鋅礦等一批大型、超大型資源基地,攻克一批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有力支撐了礦業綠色與高質量發展,促進礦業開發惠民。
點評:地質扶貧主要是發揮地質科技優勢,在查明貧困地區資源環境稟賦的基礎上從兩方面支撐服務脫貧攻堅工作:一方面發現資源優勢、轉化資源優勢,支撐發展脫貧攻堅新產業;另一方面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著力補齊脫貧攻堅短板,比如找水打井、防治地質災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按照自然資源部黨組的統一安排,始終把支撐服務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推進落實。緊抓貧困地區的地質需求,發揮專業優勢,走出了一條以找水打井、防災減災、特色農業、地質旅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為主的「地質調查+」特色扶貧之路,在解決貧困地區突出民生問題、助力就業增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為貧困地區注入發展內生動力的同時,也贏得了地方政府和貧困群眾的普遍歡迎。
原標題:《2020地質調查年度印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