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地質調查年度印記

2021-01-07 澎湃新聞

不知不覺,2020年即將和我們揮手作別。在這不平凡的一年裡,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堅持疫情防控與重點工作「兩手抓」,加快推進地質調查事業轉型升級,全力支撐能源、礦產、水和其他戰略資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

歲末年尾,我們盤點2020年度地質調查工作取得的新成果,與讀者朋友一起見證中國地質調查事業的新發展。

01|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成功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點火成功。

3月26日,自然資源部宣布,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

此輪試採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較第一輪試採實現了產氣規模大幅提升,為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點評:我國2017年首次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完成了探索性試採,解決了「能否安全、連續開採出來」的問題,搶佔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採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此次使用水平井鑽採技術成功開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完成了試驗性試採,解決的是「如何提高產氣規模」的問題,國際「領跑」優勢地位進一步凸顯。我國也由此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

02|松遼盆地頁巖油調查取得突破

在松遼盆地實施的頁巖油參數井。

4月16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我國在松遼盆地的頁巖油戰略調查取得突破,在白堊系青山口組陸相頁巖地層中部署實施的松頁油1HF井、松頁油2HF井和吉頁油1HF井3口鑽井,經壓裂測試均獲日產超10立方米的工業油流。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2017年開始組織實施松遼盆地頁巖油調查科技攻堅戰,與中石油大慶油田公司、吉林油田公司合作,開展陸相頁巖油富集規律、勘查技術和鑽探壓裂工藝攻關,形成了頁巖油富集理論新認識,建立了頁巖油「甜點」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松遼盆地頁巖油難動用、儲層難改造等工程難點,創新形成多項陸相頁巖油關鍵工程技術。

點評:美國依靠頁巖油革命率先實現了頁巖油的規模化商業開採,正深刻改變著世界能源格局。我國頁巖油資源比較豐富,但勘探開發起步晚,研究程度低。松遼盆地頁巖油調查突破,增強了油田企業加強頁巖油勘探開發的底氣,引領油田企業加快頁巖油勘探開發步伐。這充分顯示出地質調查與科技創新相結合所迸發的強大生命力,更彰顯了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的使命與擔當。

03|「航空地質一號」執行珠峰高程空中測量任務

航空測量隊員對「航空地質一號」進行飛行前檢查。

5月1日~5月9日,「航空地質一號」飛機先後執行了4個架次珠峰高程空中測量任務。這是我國首次在珠峰區域開展航空重力和遙感綜合調查,將珠峰地區大地水準面測量精度從米級提高到釐米級。

點評:隨著地質調查服務領域的拓展,其調查技術和裝備也在相應地進行轉型和升級。有「中國地調空軍」之稱的「航空地質一號」飛機,集成了航空重力、航空磁力、航空攝影和航空高光譜等各類觀測手段,既可用於高山、高原區的航空物探遙感調查,也可用於低海拔平原丘陵區和海域的地質調查。此次「航空地質一號」開展珠峰高程測量,是地質調查裝備升級和技術進步的一次精彩展現,同時也顯示出地質調查服務多門類自然資源綜合調查的強大支撐力。

04|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及所屬專業地質調查中心掛牌

由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的2020年全國森林資源外業調查啟動儀式。

8月28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由原武警黃金部隊轉隸組建的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在京掛牌。這標誌著武警黃金部隊轉制改革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正式進入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序列。9月,由原武警黃金部隊所屬總隊、支隊(研究所、教導大隊)轉隸而成的13個專業地質調查中心陸續掛牌。

點評: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及其13個專業地質調查中心掛牌成立後,承擔區域基礎地質調查、多金屬礦產資源勘查、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海洋與海岸帶地質調查等職責任務,這不僅擴充了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力量,也將使地質調查破解重大資源、生態、環境、災害問題,支撐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增強。

05|中國地質調查局中標沙特地球化學勘查項目

10月18日,中國自然資源部與沙烏地阿拉伯工業和礦產資源部舉行線上授標儀式,標誌著中國地質調查局成功中標總額為3.75億元的「沙烏地阿拉伯地盾水系沉積物及重砂樣品高精度地球化學勘查」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在沙烏地阿拉伯地盾區54萬平方千米範圍內開展1∶2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採用高精度儀器分析獲得樣品中76種化學元素數據,並依此圈定一批找礦靶區,為沙烏地阿拉伯地盾區成礦潛力和遠景評價提供地球化學依據,助力其實現找礦突破。

點評:在本次有法國、南非、英國等多國地質調查機構組成的國際聯合體參與的國際競標中,中國地質調查局成功中標,一方面得益於「一帶一路」框架下形成的互惠共贏合作共識,另一方面基於我國在國際勘查地球化學領域的理論、技術優勢。我國通過組織實施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建立了完備的理論與技術體系,形成了高效實用的地球化學資源勘查方法,同時也促進了國際勘查地球化學的發展。此次中標是繼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落戶我國以後,我國憑藉先進的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技術體系再次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地學界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06|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11月21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了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取得的系列成果。一是雄安新區地熱資源豐富,儲量大、溫度高、水質好、易回灌,技術、經濟、環境可行條件下適宜規模化開發利用,可為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提供穩定安全的清潔能源供給。二是雄安新區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優良,調查成果可為新區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建設用地規劃調整提供科學依據。三是雄安新區地下水質量總體良好且穩定,可為新區安全供水提供保障。四是初步構建起步區萬米深度內多尺度地下空間三維結構,助力「透明雄安」建設。五是初步查明白洋澱區淺部地質結構和滲透性,服務白洋澱生態修復。六是初步建成雄安新區自然資源環境綜合監測網,實現監測數據的在線集成和信息化服務。

點評:作為先行性、基礎性的地質工作,如何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發揮作用?雄安新區綜合地質調查已經作出示範。自2017年4月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在自然資源部黨組的領導下,中國地質調查局根據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對地質調查需求的輕重緩急,精心部署開展了工程地質、土地質量、地下水與地面沉降、地熱清潔能源、白洋澱生態環境等多項調查工作,並初步建成「透明雄安」城市地質信息平臺,實現了地質調查工作對新區規劃編制、實施、監督、用途管制、生態保護修復等的全鏈條支撐。

07|「地質調查+」扶貧成效顯著

「烏蒙山地區水文地質調查」項目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小壩鎮大仲村實施的探採結合井出水。

12月1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自然資源政策支持脫貧攻堅有關情況。其中,地質調查專項扶貧亮點頻出:

在江西贛南紅層區、滇桂黔巖溶區和西部乾旱區等缺水地區成功找水打井1600多眼,總湧水量超過20萬噸/天,解決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在貧困地區調查圈定綠色富硒土地2366萬畝,支撐江西贛州、雲南昭通、貴州黔西、黑龍江海倫等地建設300餘處富硒農業產業示範園;指導貧困山區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建立健全監測預警體系,研發推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設備,有效減輕了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積極開發地質景觀資源,發展地質文旅新產業,在貧困區調查發現各類地質遺蹟景觀資源2200多處,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3處、世界地質公園5處、國家地質公園5處、省級地質公園26處,推動建設地質文化村10餘處;在中西部貧困地區調查發現礦產資源地420多處,聯合地方、企業共同評價了新疆瑪爾坎蘇富錳礦、大紅柳灘鋰礦和火燒雲鉛鋅礦等一批大型、超大型資源基地,攻克一批資源節約集約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有力支撐了礦業綠色與高質量發展,促進礦業開發惠民。

點評:地質扶貧主要是發揮地質科技優勢,在查明貧困地區資源環境稟賦的基礎上從兩方面支撐服務脫貧攻堅工作:一方面發現資源優勢、轉化資源優勢,支撐發展脫貧攻堅新產業;另一方面發揮專業技術優勢,著力補齊脫貧攻堅短板,比如找水打井、防治地質災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按照自然資源部黨組的統一安排,始終把支撐服務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推進落實。緊抓貧困地區的地質需求,發揮專業優勢,走出了一條以找水打井、防災減災、特色農業、地質旅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等為主的「地質調查+」特色扶貧之路,在解決貧困地區突出民生問題、助力就業增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為貧困地區注入發展內生動力的同時,也贏得了地方政府和貧困群眾的普遍歡迎。

原標題:《2020地質調查年度印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試採入選2019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
    記者從16日召開的2020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獲悉,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試採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等入選2019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創新型多功能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初步設計完成等入選2019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 2020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召開
    4月16日,2020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會議總結2019年地質調查工作,部署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  會議指出,2019年,地質工作在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保障、脫貧攻堅與地質災害防治、國家重大戰略和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海洋強國建設、自然資源綜合管理、地質科技創新與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轉型升級成效明顯,有力支撐服務了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
  •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2020年度地勘能力建設項目-環境調查與檢測設備...
    公告信息: 採購項目名稱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2020年度地勘能力建設項目-環境調查與檢測設備採購項目 行政區域 北京市 公告時間 2020年09月17日 10:04 獲取招標文件時間 2020年09月18日至2020年09月24日 每日上午:9:00 至 12:00  下午:14
  • 2020年度省級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評優結果公示
    2020年度省級地質調查院、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評優結果公示 為加快推進地質事業轉型升級,更好地支撐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中心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評選了2020年度優秀省級地質調查院和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 2020年7月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事業單位2020年度公開招聘公告!
    中國地質調查局,為自然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 山東地礦六院2020年度山東省地質勘查資源開發科學技術獎成果顯著
    近日,山東省礦業協會公布2020年度山東省地質勘查資源開發科學技術獎評審結果,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申報的「山東省招遠市玲南礦區深部及外圍金礦詳查」、「山東省蓬萊市石家礦區金礦詳查」獲一等獎,「招平斷裂帶北段控礦構造新認識及其突出找礦成果」、「 山東省招遠市道北莊子礦區深部及外圍金礦詳查報告
  • 華東院應邀赴中國地質調查局煙臺海岸帶地質調查中心開展森林資源...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1月24日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工作部署培訓視頻會議精神,按照《自然資源部辦公廳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開展2020年度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工作的通知》要求,11月17日,華東院副總工聶祥永等一行7人赴中國地質調查局煙臺海岸帶地質調查中心開展了森林資源調查技術培訓
  •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湘鄂地區頁巖氣戰略選區調查湘新...
    六、其他補充事宜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湘鄂地區頁巖氣戰略選區調查湘新頁1井直井壓裂和含氣性測試工程項目招標公告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根據《國土資源部政府採購管理辦法》(國土資發〔2015〕164號)、《地質調查項目委託業務政府採購評標標準指南和政府採購工作流程指南》(中地調函〔2018〕242號)和2020年地質調查項目計劃以及其他相關法律
  • 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側記
    與會代表聽取報告  「如何讓我遇見你,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金秋時節的光霧山彩林似霞,諾水河地下溶洞奇險瑰麗,在「山水畫廊·秀美巴中」最美麗的時刻,參加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的全國各地地質領域專家學者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地區的41家世界地質公園代表齊聚巴中,圍繞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交流經驗、獻計獻策、謀劃未來,共商保護與發展大計。
  • 2020年中國地質工程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根據《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我國將加大對全國18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包括長江三 峽庫區、汶川、玉樹、川南滇北、鄂西湘西、湘中南、雲貴高原、滇西橫斷山、桂北桂西、浙閩贛丘陵山地、陝北晉西、黃土高原西南、隴南陝南秦巴山地、新疆伊 犁、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區的各種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並要加大地質災害調查力度,完成地質災害防治區2050個縣(市)地質 災害年度排查
  • 海南出臺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
    央廣網海口4月28日消息(記者朱永 通訊員尹建軍)經海南省政府同意,海南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日前下發《關於印發海南省2020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深入清查地質災害現狀,全面監控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探索推進專業監測試點,加強排查新增隱患點,提升專業監測及群測群防水平,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
  • 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在巴中召開
    、國家地質公園網絡中心和巴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在四川巴中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地質領域專家學者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地區的41家世界地質公園主管部門代表齊聚一堂,共話盛會,共享經驗,共謀世界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
  • 中國地質學會年度「雙十」成果揭曉
    中國科協新聞網訊 1月14日,中國地質學會組織地勘行業院士專家召開終審會議,評選產生了2012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和十大地質找礦成果。   十大地質科技進展是:發現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奇異東生魚的發現,我國不同季風區古氣候演化差異及成因機制研究,福建缺煤省基於滑脫構造理論的深部煤炭資源研究,川東南彭水區塊頁巖氣勘探項目,碎屑巖層系大中型油氣田富集規律與勘探關鍵技術(2008ZX05002),高成熟老探區富油凹陷二次勘探理論方法、關鍵技術與持續增儲,冀東青龍山—長凝一帶鐵礦調查,熱液型鈾礦攻深找盲技術研究,貴州省黔東錳礦富集區深部大型
  • 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直播來了
    2020年度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直播來了 2020-10-26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地質三隊職工劉春豔同志榮獲2020年「廣東省勞動模範」表彰
    12月2日,廣東省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先進集體表彰大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地質三隊職工劉春豔同志榮獲2020年「廣東省勞動模範」表彰。2020年「廣東省勞動模範」獲得者——劉春豔作為一名女地質員,劉春豔同志忠誠履職,廉潔自律,求精務實,不懼艱險,長期駐紮野外一線,主持開展了5個縣(市、區)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為同類項目的先行者。
  • 時間表+實施方案 2020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工作來了
    (以下簡稱「2020年度變更調查」),制定本方案。(三)開展2020年度變更調查外業調查和建庫工作各縣級調查單元以2020年12月31日為統一時點,結合部下發的2020年度變更調查遙感監測成果、2020年度地理國情監測地表植被變化監測成果、部綜合監管平臺中的管理信息、縣級各類自然資源管理信息,製作2020年度變更調查外業調查工作底圖(以下簡稱「工作底圖」)。
  • 「海洋地質八號」圓滿完成2020年三維地震調查任務
    ◎楊冊/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八號」船近日圓滿完成2020年三維地震調查任務,返抵廣州。航次歷時61天,航程5000多海裡,完成滿覆蓋三維地震調查工作量415平方千米。該船於6月20日從廣州啟航,開赴南海工區執行入列以來的第二個三維地震調查任務。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張福存
    雲南瀘西縣巖溶地下水考察 張福存 中國地質調查局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 水工環教授級高工(專業二級)、博士 部「地下水勘查與開發工程 技術研究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下水勘查與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秘書長 參加工作後一直在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2016考研專業目錄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2016考研專業目錄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以下簡稱地調院)成立於2000年5月,是我國最早的高校地調院。2000年6月,實行「委託法人負責制」。
  • 「中國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專題系統」在地質雲上線
    近日,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中國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專題系統正式在地質雲上線服務,該專題系統集中展示了中國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專題成果。近日,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中國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專題系統正式在地質雲(http://www.mg.cgs.gov.cn:9100/ocean_map_home/home.html)上線服務,該專題系統集中展示了中國海域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專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