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地質新理論在地質找礦和培養新人才方面取得成果

2021-01-07 瀟湘晨報

日前,由自治區國土資源顧問、中國科學院李廷棟院士指導、內蒙古地調院和地科院地質研究所共同承擔完成的「內蒙古西拉木倫地區洋板塊地質與成礦作用研究」項目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毛景文、成秋明院士等專家對項目研究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評定等級為優秀。

經過3年的野外調查和綜合研究,一是查明了三疊紀大陸動力學背景,首次發現基性-超基性巖漿型鈦鐵礦化,為大興安嶺地區找礦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找礦思路;首次開展了洋板塊地質成礦作用研究,指出了找礦方向,新發現2處具進一步勘查價值的礦化點,深化了洋板塊地質成礦理論。四是實現了以院士新理論指引、在項目實施中培養年青技術人員的目標任務。洋板塊地質研究項目在我區屬首次開展,在項目實施中培養了熟悉洋板塊地質研究方面的年青技術人員6人,博士生1名。已發表核心期刊論文8篇。二是創新性修編完成研究區1∶25萬地質圖,獲得了一批巖石學、巖石地球化學和年代學數據資料,按照洋板塊地質思想創新性修編完成了研究區1∶25萬地質圖。三是在關鍵地段開展立典式調查研究,首次系統釐定地質構造環境,為研究洋板塊地質演化奠定了基礎。(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

【來源:內蒙古自然資源】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勉略構造帶研究取得新突破,探索地質找礦與綜合研究新模式
    基於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研究存在爭議、礦產地質研究薄弱等科學問題,陝西省地質調查院聯合長安大學湯中立院士團隊,依託院士專家工作站等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實施了「勉略構造帶金成礦作用研究」「南秦嶺勉略構造帶略陽地區火山巖年代學及成因研究」等陝西省科技計劃項目、陝西省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在勉略構造帶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新成果。
  • 綠色勘查奏凱歌——青海地質勘查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青海省自然資源部門聚焦經濟發展新需求,突出礦產資源勘查,拓展地質服務新領域,著力推進綠色勘查,持續推進地質工作高質量綠色發展,2020年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一系列新成果,亮點紛呈,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五個示範省」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 地質二隊踐行綠色勘查理念,取得找礦新突破
    地質二隊積極踐行綠色勘查理念,2020年底圓滿完成二項地質勘查項目,並取得找礦成效。其中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鴻溝山金錫多金屬礦普查項目於2018年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列入首批綠色勘查試點項目,經過三年的綠色勘查工作,基本做到了人與環境和諧共生;而廣東省惠來縣青南徑銀錫多金屬礦預查項目於2020年被列入第二批綠色勘查示範項目,並取得了較好效果。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呂志成
    現任整裝勘查區基礎地質調查及潛力評價工程首席及二級項目負責人兼任中國地質學會礦山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礦床專業委員會委員2011年獲原國土資源部全國危機礦山找礦先進個人>2012年獲原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理論創新與找礦突破先進個人2019年入選自然資源部高層次創新人才梯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其中SCI 和EI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東華理工大學三維地質調查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該成果獲得2017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一等獎、2018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圖為在野外開展物探測量創新方法,推進深部探測新跨越「淺部礦產資源量不斷減少,而深部找礦難度又非常大,一方面成礦控制因素複雜多樣,另一方面深部探測關鍵技術尚未突破。」郭福生說。
  • 金徽礦業榮獲第七屆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一等獎
    11月19日,從第三屆全國礦山資源·環境·生態修復大會上傳來捷報,由金徽礦業組織實施的郭家溝鉛鋅礦資源儲量核實項目榮獲「第七屆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一等獎」,這是繼獲得全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後,金徽礦業榮獲的又一項行業權威大獎。中國工程院毛景文院士在大會上為金徽礦業頒發了獲獎證書。
  • 中國地質學會年度「雙十」成果揭曉
    中國科協新聞網訊 1月14日,中國地質學會組織地勘行業院士專家召開終審會議,評選產生了2012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和十大地質找礦成果。   十大地質科技進展是:發現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奇異東生魚的發現,我國不同季風區古氣候演化差異及成因機制研究,福建缺煤省基於滑脫構造理論的深部煤炭資源研究,川東南彭水區塊頁巖氣勘探項目,碎屑巖層系大中型油氣田富集規律與勘探關鍵技術(2008ZX05002),高成熟老探區富油凹陷二次勘探理論方法、關鍵技術與持續增儲,冀東青龍山—長凝一帶鐵礦調查,熱液型鈾礦攻深找盲技術研究,貴州省黔東錳礦富集區深部大型
  • 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揭曉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自然資源部和中國石化科技攻關項目等15項,在頁巖儲層與含氣性評價以及頁巖氣富集機理、資源評價和戰略選區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性理論成果與認識。研究成果獲得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85篇,其中SCI/EI收錄49篇,1篇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2016年獲中國石化閔恩澤青年科技人才獎。
  • 建設獨具特色的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化學學科...
    在教學過程中,他們組織學生到野外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使地球化學專業畢業生在後期發展中具有較好的就業適應性和開拓新領域的能力。  1966年~1976年的文革10年,地化教研室經歷了幾輪遷校階段。動亂中的地球化學專業幾乎處於被取消的狀態。然而,國家建設需要地球化學、化探專業人才。於是,他們把課堂搬到野外、礦山。
  • 藉助新技術新設備,山東地質勘查由陸地向海洋拓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阿鳳12月2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山東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十年找礦成果新聞發布會。山東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李克強介紹,近年來,山東地質勘探領域新技術、新設備研發能力顯著增強,勘查工作由陸地向海洋拓展。產學研緊密結合促找礦。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
    「我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找礦」「為國家發展服務是我一生的使命」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願為地質找礦奉獻一生——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礦床地質學家陳毓川他是我國著名的礦床地質學家,提出並發展成礦系列理論,為礦產勘查、成礦預測、區域成礦理論研究作出突出貢獻;他曾任原地質礦產部總工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領導了一個時期的全國地質找礦工作。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調查中心路彥明
    路彥明博士後、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調查中心主任、黨委副書記自然資源部科學技術獎和高層次人才評審專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技術類專家和預算類專家自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從事區域成礦和金多金屬找礦勘查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參與重大科研任務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1部作為負責人承擔首批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在四川川西、西藏藏北、新疆卡拉麥裡、甘肅西秦嶺等區發現10餘礦產地為後續找礦突破奠定基礎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祝有海
    取得了我國陸域天然氣水合物 找礦工作的重大突破 2011年在木裡地區 成功運用降壓法和加熱法 對天然氣水合物成功進行了單直井試採 實現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採 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李文昌
    李文昌  博士,博士生導師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主任  長期堅持科研生產一線  先後主持國家科技支撐、973課題和省部找礦工程10餘項  在「九五」參加西南三江「溝-弧-盆」地質演化研究的基礎上  帶領團隊針對「溝-弧-盆與成礦」進行了系統研究  提出了「多島弧盆成礦論」和「陸內構造轉化成礦論」新認識
  • 中國地質學會2019年度「雙十」評選揭曉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中國地質學會2019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和十大地質找礦成果近日在京揭曉。據了解,中國地質學會自2007年開始,每年組織評選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和十大地質找礦成果。「雙十」評選工作的開展,能讓社會各界了解我國地質行業為國民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對提高地勘行業的社會認知度,不斷推出地勘行業領軍人才起到了積極作用。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大人才培養結碩果
    1952年,17歲的歐陽自遠聽從國家的號召,放棄最喜歡的天文學和化學,下定決心報考我校,去找礦,為祖國的工業化添磚加瓦。從此以後,他把國家的需要當成個人的選擇,始終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2004年1月24日,國務院批准繞月探測一期工程立項,並正式命名為「嫦娥工程」,歐陽自遠院士被任命為「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葛良勝
    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庫專家自然資源部科學技術獎和高層次人才評審專家庫專家自然資源部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部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獎自然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先進個人葛良勝(中)在勘測現場長期從事區域成礦學找礦勘查地質學和礦床學研究近幾年拓展到自然資源綜合調查軍事地質調查和戰場地質環境建設保障領域
  • 中國地大(武漢)地質調查研究院服務國家戰略—新聞—科學網
    進入新世紀初,國家啟動新一輪的國土資源大調查,該校為了充分發揮多學科集成和人才優勢,拓寬戰略布局,全面參與到地質調查工作,培養高質量的地調人才,依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規定,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成立了地質調查研究院,這也是我國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地調院。
  • 創新成果大「比武」!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舉辦第...
    12月24日,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舉辦第五屆青年科技論壇,交流地質科技成果,探討科研工作新思路。院黨委班子成員,實體、科室負責人、院科技委員會專家和技術人員80餘人參加論壇。論壇期間,24名青年技術人員結合自身專業實踐,從成果基本情況、研究內容和方法、主要創新成果及成果推廣應用等方面對工作中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作了精彩匯報。院科學技術委員會評委根據成果內容、多媒體製作、匯報展示等綜合情況對參賽選手進行了提問答疑和現場評分,對存在問題和下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議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