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阿鳳
12月24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山東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十年找礦成果新聞發布會。山東省自然資源廳二級巡視員李克強介紹,近年來,山東地質勘探領域新技術、新設備研發能力顯著增強,勘查工作由陸地向海洋拓展。
產學研緊密結合促找礦。山東地質工作者在研究總結過去找礦經驗的基礎上,在「認識-實踐-再認識」的找礦過程中,建立了「階梯式」成礦模式和「熱隆-伸展」成礦理論,為膠東深部找礦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勘查模型,攻克了膠東深部金礦找礦關鍵理論技術這一世界性難題,拓寬了找礦空間,在這一理論指導下,膠東深部找礦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新技術、新設備研發能力顯著增強。自主設計研發了淺海固體礦產勘查鑽井平臺,使勘查工作由陸地向海洋拓展,我國首個海上黃金勘探項目在萊州三山島海域17平方千米布置44個鑽孔,孔孔見礦,最深孔深2000多米,實現了海上找礦重大突破。敢於向「超深、超斜、超大、超難」挑戰,實施的「中國巖金第一見礦深鑽」,成功控制了焦家金礦帶,成為國內見到金礦體最深的鑽孔;完成「中國巖金勘查第一深鑽」,終孔深度4006.17米,創造了我國小口徑巖芯鑽探最深記錄,開創了我國金屬礦產深部探礦工作的先河,填補了我國深部黃金勘查和成礦規律研究的空白,推動了相關理論和技術的快速發展。
科技成果豐碩,科技領軍人才輩出。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13項,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3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8人、泰山學者特聘專家2人,金錘獎4人,建成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
李克強表示,新時代地質勘查工作的發展動力由主要依靠承擔項目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轉變。科技創新與信息化建設是推進新時代地質勘查事業轉型升級的兩大引擎。山東雖然地質工作程度較高,但是從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成果來看,依靠勘查理論與技術方法的進步,在深部以及老礦山的外圍仍然取得很多新發現,找礦仍然大有可為。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