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在非常規能源探索之路上爭當地質勘查排...

2020-12-03 齊魯網

齊魯網濰坊11月18日訊(通訊員 趙松剛)自主實施全省含煤區第一口頁巖氣參數井,全省第一支走出省門開展頁巖氣勘查的地勘隊伍,連續5年榮獲局先進經濟實體,連續6年承擔國家地質調查項目,11人、7年、49個項目、2億元合同額……山東省煤田地質局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努力爭當地質勘查排頭兵,在非常規能源探索之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非比尋常的傳奇。

7個月,570億方資源量

2019年3月30日,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跑馬坪鄉木瓜村,「雲寧地1井」現場,高達1米的熊熊火焰騰空而起,點亮沉寂的黑夜。這一團溫暖的火焰,來自地下1500米巖層的氣體,意味著「雲寧地1井」為我國西南地區新區新層系實現勘探新突破奠定了基礎,也意味著7個月的探索、堅守和奮鬥終於迎來了勝利。

7個月,為了找尋這團希望的火苗,山東省煤田地質局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項目組扎進了寧蒗橫斷山區。這裡群山爭峙、山峰林立,河谷深切、溝壑交錯,破碎帶、湧水等地質條件複雜。年輕的隊員們背井離鄉、不懼艱險,在這個鑽探「禁區」開始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辛勞,走上了頁巖氣的發現之旅。

「雲寧地1井」距離最近的縣道30公裡,通往井場有20多公裡是沙土路,道路崎嶇難行。設備入場時又趕上雨季,中到大雨一下就是20多天,山路塌方被堵,大車無法進入,施工人員大車倒小車、小車倒肩膀,耗費23天才把設備搬運組裝完成。開鑽不久,漏水、掉塊、卡鑽等難題接踵而至。根據完井報告詳細記錄顯示,從40.69米至75.46米,僅鑽進34.77米就用了33天,6次遇卡、4次下套管、5次水泥固井,消耗水泥5.5噸。

「我們能吃苦、我們更能鑽研」,團隊負責人張暉介紹,在挫折面前沒有妥協,項目組經過多次野外露頭勘查、多手段反覆研究論證,最終確定了現在的「雲寧地1井」井位重新開孔,取得了成功。在成果驗收會上,專家組認為,「雲寧地1井」揭開的頁巖氣遠景資源量達570億方,展示了寧蒗—鹽源地區泥盆系常規天然氣和頁巖氣良好的勘探潛力,開闢了盆外複雜構造區頁巖氣資源勘查的新區、新層系,對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49個項目,2億元合同額

從2013年2個人的項目組起步,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至今已經成立7年,東到江蘇、安徽,西至新疆、貴州,南到雲南、廣西,北至內蒙、吉林,在全國16個省和自治區留下了奮鬥的身影,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49個項目,在頁巖氣、煤層氣、緻密油氣等資源勘查的新區、新層系,實現了重大發現。

山東省煤田地質規劃勘察研究院副院長黃興龍回顧7年油氣勘查工作難掩自豪,「2011年底,頁巖氣被確定為我國第172個獨立礦種。2012年2月,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就著手編制規劃,在全省率先起跑。1個月後,向省國土資源廳提交了頁巖氣資源調查評價的建議。3個月後,向省政府提交了頁巖氣資源潛力評價規劃方案,為後續時任省長姜大明親自掛帥,投入近億元,開展全省頁巖氣勘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除「雲寧地1井」外,還有3個項目具有裡程碑意義,一是2013年實施的「曹頁參1井」,這是山東省含煤區第一口頁巖氣參數井,自籌自建,首次增加鑽孔內氣測錄井、現場解析和頁巖物性、地化樣品測試等工作,掌握了頁巖氣勘查的工作流程,是全局首次「實戰練兵」,為以後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以下簡稱「油氣中心」)部署的頁巖油氣勘查項目奠定了基礎。二是2014年實施的「尉參1井」,這是全局首次承擔油氣中心大口徑鑽井任務,井深2872米,展示了實施地勘深井、油氣鑽探的雄厚實力。此後,與油氣中心建立穩定合作,截至目前已承擔油氣中心的21個項目。三是2017年實施的「溫宿新溫地2井」,這口井把油氣參數井與礦產地質調查井任務相融合,成功發現石油,使阿克蘇—溫宿這一區塊最終以8.2億元的高價被企業收購開發。

成功實施49個項目,2億元合同額,這是豐碩的成果,優秀的答卷,非比尋常的成績。7年孜孜不倦的追求與探索,使非常規能源勘查成為全局由傳統煤炭向多礦種、多領域提供勘查服務轉型發展最大的亮點,也使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成為一支功勳卓著的團隊。

11人,35項殊榮

「我們有60年煤炭勘查光榮傳統和近20年煤層氣勘查經驗,要做就做『排頭兵』」,黃興龍在2012年山東省頁巖氣資源調查與潛力評價項目評審會上的發言振聾發聵、言猶在耳。「煤炭總工會工人先鋒號」「山東省總工會工人先鋒號」「省廳找礦突破先進集體」「山東省青年地質科技獎」「省煤田局科技拔尖人才」……團體稱號獎10項,優秀項目組9個,科技進步獎16項,掛滿了潔白的牆面。2019年,黃興龍更是憑藉多年的非常規能源勘查業績,榮獲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榮譽稱號,這是青年地質工作者的最高榮譽,全國僅675人獲此稱號。

光榮背後,是沉重的汗水。「曹頁參1井」,作為山東省含煤區第一口頁巖氣參數井,施工之初,沒有任何先例可循,每日進尺深度甚至不足1米。從2012年3月到2013年9年,在長達1年半的時間裡,黃興龍時常難以入寐,半夜起來翻查資料、絞盡腦汁突破方案,成為他的工作常態。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面臨著一系列難題亟待解決,「傳統鑽探工藝無法獲取頁巖氣勘探需要的數據,必須探索新的方式。還有來自整個行業和社會的輿論壓力,到處都是質疑和反對的聲音。」黃興龍說,他們的團隊有一種不服輸的血性,這些壓力反而使他們愈挫愈勇,「決不能放棄,一定要幹成,讓所有人看看。」反覆查資料、反覆研討,重新繪製新圖樣、重新定點打井……500多天的堅守與摸索,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用敢闖敢幹的毅力和過硬的實力,硬是啃下了這根被認為不可能的「硬骨頭」,在全省邁出了頁巖氣勘查堅實的一大步。

2014年11月到2015年1月,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赴貴州開展頁巖氣專項區域地質調查,「經常迷路,明明看得到遠處的燈光,聽得到同事的呼喊,但不管怎麼走,就是找不到下山的路。」張暉說,地質調查是艱苦而危險的「深山旅行」,爬山涉水,風餐露宿,在大山裡走夜路,隨時都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險況。張暉曾滾下10米的山溝,也曾被突然而來的暴風驟雨淋成落湯雞,時常會遇到草叢中竄出來的蛇蟲鼠蟻,甚至是兇猛的大型野獸。GPS軌跡存檔顯示,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張暉和同事們走過了7000多公裡的山路。7000多公裡,相當於從北京到埃及開羅的直線距離,這是一條屬於煤田地質人的艱難漫長而偉大的長徵路。

「清參1井」施工,竇鳳珂在「死亡之海」羅布泊無人區過春節,因為沒有信號、電話不通與世隔絕,母親以為兒子失蹤,四處打探兒子的下落。「發地1井」施工,楊其棟在貴州大山裡,度過陰冷潮溼的冬天,引發嚴重關節炎。「雲寧地1井」施工,蘭志勤往返井場必經的山路,逼仄崎嶇,隨時可能發生塌方滑坡。「皖阜地1井」施工,呂育林愛人臨產在即,卻依舊堅守崗位。無棣淺層地溫能施工時,零下十幾度的天氣,馬明永在野外測水位一呆就是一整天……在苦難面前,年輕的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隊員們如山中巨石一般堅強不催,如林中大樹一般高大挺拔。

非常規能源勘探,是一條艱難的探索之路、追夢之行。7年,11個平均年齡僅33歲的年輕人,無懼酷暑寒冬、暴風驟雨,奮戰在在祖國的山間林海,勘探寶藏、奉獻青春;7年,11個平均年齡僅33歲的年輕人,先後獲得36項殊榮,這是屬於無悔青春的光榮見證。不走尋常路,不做尋常事,是這支朝氣蓬勃的科研團隊立下的錚錚誓言,也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

相關焦點

  • 十四五:非常規油氣和可再生清潔能源更加突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現在人們對傳統意義上『富煤、缺油、少氣』能源國情的認識正在發生改變。『十四五』時期的能源規劃,建議把非常規油氣和可再生清潔能源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在提高國內能源保障能力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全國政協常委、原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建議說。
  •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山西爭當全國能源革命...
    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三)堅持能源技術創新驅動,是山西爭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的強大動力。
  • 省地質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揭牌...
    學術年會現場朱學文作講話施申軼與王峰為「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侯增謙作主題報告12月13-14日,安徽省地質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合肥召開。朱學文在講話中指出,創新是全體地質科技工作者永恆的主題。由省地質調查院、省勘查技術院、313地質隊聯合中南大學共同申報的「安徽省深部資源勘查工程研究中心」成功獲批,和先前「自然資源部厚覆蓋區深部資源勘查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的組建,標誌著安徽地質工作者在落實深地探測重大科技創新戰略,開展深部資源勘查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
  • 新時代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在京召開
    6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主辦的新時代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在京召開。本次論壇以「綠色、創新、合作、共贏」為主題。業界代表匯聚北京,共研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良策,共商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謀美麗中國建設大業。
  • 綠色勘查奏凱歌——青海地質勘查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省級財政項目108項,資金2.76億元,佔總投入的27.4%其中,省級地質勘查專項資金項目82項,資金1.47億元;省清潔能源礦產專項資金項目26項,資金1.29億元。州縣財政項目23項,資金0.4億元,佔總投入的4%。社會資金項目109項,資金5.16億元,佔總投入的51.2%。
  •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系統」項目成果簡述
    該項目旨在通過攻克航空磁力、電磁、重力等核心技術,自主研製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系統,提高我國航空物探勘查系統的解析度、穩定性和探測深度,形成強大的系統研發能力和勘查能力,使我國航空物探技術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資源由地表到地下的快速、高效、多尺度、大深度的立體探測,滿足國家資源和環境勘查對航空物探技術的需求,提高我國能源與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能源所研究員潘哲君訪問地質地球所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能源所研究員潘哲君訪問地質地球所 2018-03-2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CSIRO)能源所研究員、非常規天然氣儲層工程實驗室主任、國際SCI期刊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執行副主編潘哲君訪問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並於3月22日在研究所作了題為Gas transport in proppant supported shale fracture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呂志成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呂志成 2020-12-24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工勘院選手在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首屆地質調查員職業技能競賽決賽...
    工勘院選手在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首屆地質調查員職業技能競賽決賽獲得佳績2020-11-25 自然資源部日前,歷時5天的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首屆地質調查員(地質災害方向)職業技能競賽決賽在廣西柳州順利落幕。本次競賽由中國能源化學地質工會全國委員會、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指導中心、自然資源部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共同主辦,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承辦。本次競賽是全國高水平地質調查員的一場大檢閱。參加決賽的81名選手,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和2個中央地勘單位共27個賽區,歷時半年層層選拔出來的優秀代表。
  • 金之鈞:能源行業發展 技術進步是關鍵
    中國科學院院士、頁巖油氣富集機理與有效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金之鈞在峰會上預見科技未來主題演講環節以「科技創新決定能源行業未來」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對於能源行業而言,技術進步是關鍵,要實現從資源擴張型向降本增效型轉變。金之鈞認為中國油氣資源是豐富的,但關鍵問題是能不能夠給人類提供廉價的油氣。
  • 省地質局代表隊參加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首屆地質調查職業技能競賽獲...
    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首屆地質調查員(地質災害方向)職業技能競賽總決賽於11月13日在廣西柳州結束,省地質局選派海南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代表海南隊參賽,榮獲佳績。   本次賽事採取理論知識考試和技能操作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有來自北京、江蘇等地勘單位及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的27支代表隊、81名參賽選手進行角逐。
  • 國家非糧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掛牌
    6月14日,國家非糧生物質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非糧能源中心)啟動掛牌儀式在廣西科學院舉行,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陳章良、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黃日波,自治區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的代表近200人出席。
  • 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承擔的威海市兩處中央環保...
    12月23日-24日,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處副處長、二級調研員韓景敏一行分別到威海市環翠區、高區,對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六地質大隊承擔的威海市兩處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廢棄礦山恢復治理情況進行現場覆核。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張福存
    雲南瀘西縣巖溶地下水考察 張福存 中國地質調查局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 水工環教授級高工(專業二級)、博士 部「地下水勘查與開發工程 技術研究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下水勘查與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秘書長 參加工作後一直在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 山東省地質勘查公司優秀企業推薦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能源需求量逐漸增加,一直以來,礦產開發都是我國的重要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大對地質礦產勘查技術的發展,對於推動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當前,礦產以及礦產衍生產品已經深入到社會各個方面,提高了人們生活質量,推動了社會發展。
  • 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 能源格局或可生巨變
    這一凝結中國理論、中國技術和中國裝備的突出成就,向世界宣告著中國人民勇攀科技頂峰的昂然自信。這一在能源勘查開發領域實現由「跟跑」到「領跑」的成功突破,展現出我國在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方面的篤定決心。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資源量豐富且高效的清潔能源:1立方米可燃冰分解後可釋放出約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天然氣,估算其資源量相當於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因此,天然氣水合物又被科學家稱為「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在我國,南海海域是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區。研究表明,中國全國可燃冰資源儲存量約相當於1000億噸油當量,其中有近800億噸在南海海底。
  • 「小眾」地熱能具有戰略型能源潛質
    作為一種技術密集型產業,切入點自然是科技。2012年,科技部啟動高新科技863項目「乾熱巖熱能開發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開啟了我國專門針對乾熱巖工程的研究。2017年,該項目通過驗收。2014年,國土資源系統分別在青海、西藏、四川、福建、廣東、湖南、松遼盆地、海南等高熱流區域進行了乾熱巖資源地質勘查,並在青海貴德和共和、山東利津、廣東惠州、四川康定等地相繼開展乾熱巖初步鑽探。
  • 「十四五」能源產業何處挖潛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面對的是國家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兩個新的奮鬥目標。我國能源發展由清潔高效進入了降碳節能的新階段。而作為清潔、零碳能源的地熱能,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我國地熱能在「十四五」的發展,有以下幾個看點。  一是城鎮地熱供暖(製冷)產業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