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濰坊11月18日訊(通訊員 趙松剛)自主實施全省含煤區第一口頁巖氣參數井,全省第一支走出省門開展頁巖氣勘查的地勘隊伍,連續5年榮獲局先進經濟實體,連續6年承擔國家地質調查項目,11人、7年、49個項目、2億元合同額……山東省煤田地質局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努力爭當地質勘查排頭兵,在非常規能源探索之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非比尋常的傳奇。
7個月,570億方資源量
2019年3月30日,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跑馬坪鄉木瓜村,「雲寧地1井」現場,高達1米的熊熊火焰騰空而起,點亮沉寂的黑夜。這一團溫暖的火焰,來自地下1500米巖層的氣體,意味著「雲寧地1井」為我國西南地區新區新層系實現勘探新突破奠定了基礎,也意味著7個月的探索、堅守和奮鬥終於迎來了勝利。
7個月,為了找尋這團希望的火苗,山東省煤田地質局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項目組扎進了寧蒗橫斷山區。這裡群山爭峙、山峰林立,河谷深切、溝壑交錯,破碎帶、湧水等地質條件複雜。年輕的隊員們背井離鄉、不懼艱險,在這個鑽探「禁區」開始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辛勞,走上了頁巖氣的發現之旅。
「雲寧地1井」距離最近的縣道30公裡,通往井場有20多公裡是沙土路,道路崎嶇難行。設備入場時又趕上雨季,中到大雨一下就是20多天,山路塌方被堵,大車無法進入,施工人員大車倒小車、小車倒肩膀,耗費23天才把設備搬運組裝完成。開鑽不久,漏水、掉塊、卡鑽等難題接踵而至。根據完井報告詳細記錄顯示,從40.69米至75.46米,僅鑽進34.77米就用了33天,6次遇卡、4次下套管、5次水泥固井,消耗水泥5.5噸。
「我們能吃苦、我們更能鑽研」,團隊負責人張暉介紹,在挫折面前沒有妥協,項目組經過多次野外露頭勘查、多手段反覆研究論證,最終確定了現在的「雲寧地1井」井位重新開孔,取得了成功。在成果驗收會上,專家組認為,「雲寧地1井」揭開的頁巖氣遠景資源量達570億方,展示了寧蒗—鹽源地區泥盆系常規天然氣和頁巖氣良好的勘探潛力,開闢了盆外複雜構造區頁巖氣資源勘查的新區、新層系,對助力當地脫貧攻堅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49個項目,2億元合同額
從2013年2個人的項目組起步,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至今已經成立7年,東到江蘇、安徽,西至新疆、貴州,南到雲南、廣西,北至內蒙、吉林,在全國16個省和自治區留下了奮鬥的身影,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49個項目,在頁巖氣、煤層氣、緻密油氣等資源勘查的新區、新層系,實現了重大發現。
山東省煤田地質規劃勘察研究院副院長黃興龍回顧7年油氣勘查工作難掩自豪,「2011年底,頁巖氣被確定為我國第172個獨立礦種。2012年2月,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就著手編制規劃,在全省率先起跑。1個月後,向省國土資源廳提交了頁巖氣資源調查評價的建議。3個月後,向省政府提交了頁巖氣資源潛力評價規劃方案,為後續時任省長姜大明親自掛帥,投入近億元,開展全省頁巖氣勘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除「雲寧地1井」外,還有3個項目具有裡程碑意義,一是2013年實施的「曹頁參1井」,這是山東省含煤區第一口頁巖氣參數井,自籌自建,首次增加鑽孔內氣測錄井、現場解析和頁巖物性、地化樣品測試等工作,掌握了頁巖氣勘查的工作流程,是全局首次「實戰練兵」,為以後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以下簡稱「油氣中心」)部署的頁巖油氣勘查項目奠定了基礎。二是2014年實施的「尉參1井」,這是全局首次承擔油氣中心大口徑鑽井任務,井深2872米,展示了實施地勘深井、油氣鑽探的雄厚實力。此後,與油氣中心建立穩定合作,截至目前已承擔油氣中心的21個項目。三是2017年實施的「溫宿新溫地2井」,這口井把油氣參數井與礦產地質調查井任務相融合,成功發現石油,使阿克蘇—溫宿這一區塊最終以8.2億元的高價被企業收購開發。
成功實施49個項目,2億元合同額,這是豐碩的成果,優秀的答卷,非比尋常的成績。7年孜孜不倦的追求與探索,使非常規能源勘查成為全局由傳統煤炭向多礦種、多領域提供勘查服務轉型發展最大的亮點,也使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成為一支功勳卓著的團隊。
11人,35項殊榮
「我們有60年煤炭勘查光榮傳統和近20年煤層氣勘查經驗,要做就做『排頭兵』」,黃興龍在2012年山東省頁巖氣資源調查與潛力評價項目評審會上的發言振聾發聵、言猶在耳。「煤炭總工會工人先鋒號」「山東省總工會工人先鋒號」「省廳找礦突破先進集體」「山東省青年地質科技獎」「省煤田局科技拔尖人才」……團體稱號獎10項,優秀項目組9個,科技進步獎16項,掛滿了潔白的牆面。2019年,黃興龍更是憑藉多年的非常規能源勘查業績,榮獲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榮譽稱號,這是青年地質工作者的最高榮譽,全國僅675人獲此稱號。
光榮背後,是沉重的汗水。「曹頁參1井」,作為山東省含煤區第一口頁巖氣參數井,施工之初,沒有任何先例可循,每日進尺深度甚至不足1米。從2012年3月到2013年9年,在長達1年半的時間裡,黃興龍時常難以入寐,半夜起來翻查資料、絞盡腦汁突破方案,成為他的工作常態。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面臨著一系列難題亟待解決,「傳統鑽探工藝無法獲取頁巖氣勘探需要的數據,必須探索新的方式。還有來自整個行業和社會的輿論壓力,到處都是質疑和反對的聲音。」黃興龍說,他們的團隊有一種不服輸的血性,這些壓力反而使他們愈挫愈勇,「決不能放棄,一定要幹成,讓所有人看看。」反覆查資料、反覆研討,重新繪製新圖樣、重新定點打井……500多天的堅守與摸索,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用敢闖敢幹的毅力和過硬的實力,硬是啃下了這根被認為不可能的「硬骨頭」,在全省邁出了頁巖氣勘查堅實的一大步。
2014年11月到2015年1月,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赴貴州開展頁巖氣專項區域地質調查,「經常迷路,明明看得到遠處的燈光,聽得到同事的呼喊,但不管怎麼走,就是找不到下山的路。」張暉說,地質調查是艱苦而危險的「深山旅行」,爬山涉水,風餐露宿,在大山裡走夜路,隨時都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險況。張暉曾滾下10米的山溝,也曾被突然而來的暴風驟雨淋成落湯雞,時常會遇到草叢中竄出來的蛇蟲鼠蟻,甚至是兇猛的大型野獸。GPS軌跡存檔顯示,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張暉和同事們走過了7000多公裡的山路。7000多公裡,相當於從北京到埃及開羅的直線距離,這是一條屬於煤田地質人的艱難漫長而偉大的長徵路。
「清參1井」施工,竇鳳珂在「死亡之海」羅布泊無人區過春節,因為沒有信號、電話不通與世隔絕,母親以為兒子失蹤,四處打探兒子的下落。「發地1井」施工,楊其棟在貴州大山裡,度過陰冷潮溼的冬天,引發嚴重關節炎。「雲寧地1井」施工,蘭志勤往返井場必經的山路,逼仄崎嶇,隨時可能發生塌方滑坡。「皖阜地1井」施工,呂育林愛人臨產在即,卻依舊堅守崗位。無棣淺層地溫能施工時,零下十幾度的天氣,馬明永在野外測水位一呆就是一整天……在苦難面前,年輕的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隊員們如山中巨石一般堅強不催,如林中大樹一般高大挺拔。
非常規能源勘探,是一條艱難的探索之路、追夢之行。7年,11個平均年齡僅33歲的年輕人,無懼酷暑寒冬、暴風驟雨,奮戰在在祖國的山間林海,勘探寶藏、奉獻青春;7年,11個平均年齡僅33歲的年輕人,先後獲得36項殊榮,這是屬於無悔青春的光榮見證。不走尋常路,不做尋常事,是這支朝氣蓬勃的科研團隊立下的錚錚誓言,也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