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從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的方法

2020-11-09 中科院之聲

下地幔佔地球體積近60%,在各種尺度上都表現出強烈的不均勻性。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

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其中,利用震源下方的S-P轉換波法具有較高的解析度,但依賴於深源地震的分布,僅適用於探測深源地震較為發育的俯衝地區;反射前驅波法可以探測大陸下方地幔深部的散射體,但依賴於臺站-地震分布,探測解析度較低。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等基於地震幹涉理論,發展了利用地震背景噪聲提取微弱的下地幔散射體信號的方法,並探測到東北亞地區下地幔900-1000km深度的小尺度散射體。

地震背景噪聲互相關方法是一種「去震源」化方法,通過對地震臺站連續記錄的互相關獲得臺站間近似的格林函數,從而獲取較高解析度的地球介質速度成像,多用於地殼及上地幔速度結構探測。由於背景噪聲中的體波信號能量弱、穩相區狹窄,對體波特別是來自於深部地幔體波信號的提取極具挑戰性,相關研究和應用頗為有限。

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地震噪聲互相關方法發現了源自下地幔散射體的反射波。NECsaids和NECESSarray流動臺陣及國家數字地震臺網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數據基礎(圖1)。在互相關函數疊加後的波形中,不僅清晰觀測到地幔過渡帶上下界面(410-km和660-km間斷面)的P-P反射波,同時在部分相關曲線約200s處發現了未知的X震相(圖2)。為探明X震相的來源,他們獨闢蹊徑,聯合利用天然地震事件和噪聲產生的不同類型地震波,確證X震相為900-1000km處下地幔散射體上的P-P反射波(圖3)。他們還進一步利用波形擬合對下地幔散射體的物理性質進行聯合約束,當S波、P波速度及密度異常分別為-7.2%、0.2%及0.6%時,理論地震圖與觀測結果擬合最佳(圖2f)。這表明探測到的下地幔散射體可能源自俯衝並進入到下地幔的洋殼,很可能與古老的Izanagi俯衝板塊在深部的殘片相關。

該項研究展示出地震背景噪聲技術在揭示地球深部結構方面的能力,打破了傳統的小尺度深部地幔探測局限於俯衝地區的限制。噪聲與傳統地震數據的聯合約束將實現對深部地幔結構和物性多角度的描摹,為全面認識全球下地幔不均勻性結構,理解地幔物質儲庫及特性、地幔混合效率等地球動力學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成果發表於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上。本研究受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地球內部運行機制與表層響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專項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聯合資助。

圖1 用於研究的地震臺站,主要由NECsaids和NECESSarray流動地震臺陣以及國家地震臺網構成。圖中Ⅰ區域為參考區域,沒有明顯的下地幔散射體信號;Ⅱ和Ⅲ區為探測到下地幔散射體的區域

圖2 不同區域深反射震相的對比。(a)地震噪聲互相關曲線中可以看到明顯的面波信號;(b)截去前80 s信號後的深反射震相圖,研究中只採用了距離小於200 km的數據;(c)對(b)中數據進行動校正之後的圖像;(d)慢度圖譜中除了可以看到P410P和P660P震相外,在200 s附近還可以觀測到一個明顯的能量團;(e)以Ⅲ區域為例疊加後的地震噪聲互相關曲線,灰色範圍給出了95%置信區間;(f)三個區域的地震噪聲互相關曲線(彩色線條),黑色曲線為針對區域Ⅲ進行波形正演模擬獲得的理論地震圖,右上角數字給出了疊加用到的互相關曲線數量

圖3 噪聲互相關信號中提取的反射波與天然地震SdP轉換波探測到的異常體的空間分布,它們採樣到的空間位置基本一致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
    張理蒙等-GRL: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
  • 新系統使用量子物理原理探測微弱的通信信號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設計並演示了一種系統,該系統可以大幅提高通信網絡的性能,同時在檢測哪怕是最微弱的信號時也能實現創紀錄的低錯誤率,有可能將最先進的網絡所需的總能量減少10到100倍。這個原理驗證系統由一個新型的接收機和相應的信號處理技術組成,與當今網絡中使用方法不同的是,它完全基於量子物理的特性,從而能夠處理攜帶大量數據的極其微弱的脈衝信號。
  •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進行了大量的地球物理研究。大量面波、體波成像及大地電磁成像結果都在該區域的中下地殼中觀測到了兩條低速帶或高導層。不過受限於成像方法和臺站分布範圍, 前人的研究結果並未能很好的檢驗這兩條低速帶之間的連通性。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引入噪聲以改善微弱信號是動物領域中常見的傳感現象。然而,在人造傳感器的情況下卻較難辦到。研究人員研究了將該技術應用於傳感器,以檢測太微弱而無法捕獲的信號。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的科學家現在已經引入了少量的背景噪聲,以改善太暗而無法感知的光源中的微弱信號。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是研究青藏高原介質變形和物質運移的重點區域。前人在該區域發現了兩條非常明顯的殼內低速帶,其可能是作為青藏高原物質向東南逃逸的通道。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地質地球所利用ScS多次波研究日本海及其鄰近區域地幔過渡帶結構獲...
    該區域的中深源地震分布及遠震體波層析成像結果顯示:西北太平洋板片以較低角度 (~30°)俯衝,一直俯衝到我國東北地區 660-km 間斷面附近。受海域臺站分布限制,前人研究大都關注太平洋俯衝板片與 660-km 間斷面的相互作用(如我國東北下方),而忽視了海域地區俯衝板片與 410-km 間斷面的相互作用(如日本海下方)。
  • 這下,地幔 混合對流模式有了「實錘」
    地幔的厚度達2800多千米,其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根據地震波波速的變化,又可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地幔在大約410千米、660千米的深度有兩個界面,410千米以淺的部分是上地幔,660千米以深的部分為下地幔,410千米與660千米之間的部分稱為地幔過渡帶。眾所周知,地球存在板塊運動。「板塊運動是地幔運動在地表的表現形式。
  • Nature:CaSiO3鈣鈦礦的地震波速實驗測定及其對下地幔LLSVPs的啟示
    【前沿報導】Nature:CaSiO3鈣鈦礦的地震波速實驗測定及其對下地幔LLSVPs的啟示從全球一維地震學模型看地球的下地幔,絕大部分似乎是「平淡無奇」的區域。近年來,隨著地震觀測與反演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看」到下地幔其實有著不同尋常的精彩。
  • 「地心世界」新發現:下地幔特殊地形或是早期地球歷史遺蹟
    這個發現不僅支持了此前科學家提出的上地幔和下地幔之間部分阻塞或不完全環流的概念,同時也表明下地幔部分可能含有早期地球的歷史遺蹟。 地幔中礦物相從上地幔到下地幔的劇烈變化,導致了地震波在其間傳播的波速和密度的變化。結合大量地震數據,科學家們認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之間邊界的深度約660千米。這也是該研究團隊選擇地下660千米進行研究的原因。
  • 通過這6件事情解讀地幔
    3.利用地震波探測地幔        探測地幔的最有力的工具是監測來自世界各地的地震波。地震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地震波:P波(縱波)和S波(橫波)。這兩種波都是穿越地球內部的體波,它們分別對應於地震波通過巖石時產生的物理特性,縱波與聲波相似,速度比橫波快。
  • 如何進行被動紅外光譜儀中微弱信號檢測技術的研究設計詳細資料說明
    被動動態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可用於周圍環境紅外輻射的光譜分析,紅外光譜遙感技術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在開放環境中探測目標化合物和氣相鑑定,其中紅外信號檢測是光譜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紅外信號調理電路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光譜儀的探測精度。
  • 怎樣用深度學習研究地震降噪?一次告訴你所有的思路
    與相干噪聲不同,地震剖面中的隨機噪聲沒有固定的主頻和視速度,它通常與信號混合在數據的各個部分,甚至影響微弱信號的識別,增加了信號識別的難度。 許多地震過程,如果不消除噪音,如地質解釋和速度分析,可能會被破壞地層微弱的信號。
  • 地震科學預測新技術!「地下雲圖」,讓地震實時「看見」
    在總結國內外地震預測研究現狀和汶川地震成因缺乏觀測和探測直接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地震預測途徑戰略和戰術,特別提出了動態跟蹤地下狀態,實施「地下雲圖工程」。 地下雲圖來源於氣象預測的衛星雲圖概念。將地震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使得地球科學研究獲得了重要進展,包括噪聲地球深部成像、主動震源探測地下結構、超低頻/極低頻(ULF/ELF)探地以及地震模擬技術等。它們為探測地下結構,動態跟蹤地震過程提供了新的科學思路和技術。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現在地震觀測的數據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精確,而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很好地解釋這些觀測數據,例如對於地幔中存在的一系列異常(如大型低剪切波速省、過渡帶的波速異常和地幔中部廣泛存在的散射體等,圖1)仍然缺乏合理的解釋,這主要是由於我們對地幔中可能存在的礦物在高溫高壓下的彈性性質缺乏足夠的理解。
  • 工程師:一種微弱光信號前置放大電路的設計
    它主要利用電子技術對光學信號進行檢測,並進一步傳遞、儲存、控制、計算和顯示。光電檢測技術從原理上講可以檢測一切能夠影響光量和光特性的非電量。它可通過光學系統把待檢測的非電量信息變換成為便於接受的光學信息,然後用光電探測器件將光學信息量變換成電量,並進一步經過電路放大、處理,以達到電信號輸出的目的。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在地球淺部(<200 km),不同俯衝帶的地震學探測均揭示出明顯的俯衝板片上、下界面(Kawakatsu and Watada,2007;Kawakatsu et al. 2009;Stern et al. 2015),即俯衝板片與周圍地幔物質存在顯著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
  • 中國科大在地球深內部物質和結構異常成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課題組與孫道遠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員合作,發現俯衝至下地幔的洋殼物質具有明顯不同於周圍地幔的波速和密度,且波速和密度異常依賴於深度,能夠很好地解釋地震學觀測到的下地幔小尺度散射體和大尺度高速異常體,表明俯衝洋殼是地球深部物質不均一性的重要來源。
  • 揭示澳大利亞上地幔頂部Pn波速度結構
    前人利用面波層析反演、遠震層析反演和人工地震等方法對澳大利亞大陸的構造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但限於面波和遠震體波層析反演方法的局限性,這些方法對上地幔頂部的速度結構約束十分有限。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副研究員孫偉家與教授B. L. N.
  • 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與國際同步—新聞—科學網
    超淺超高解析度地震反射成像成為活動斷裂帶地震災害與危險性評估的關鍵手段。天然地震層析成像是窺探地球深部結構的一個窗口;P/S波波速擾動地震層析成像,產生較準確的地幔波速結構,為了解地幔構造和動力學作用提供了新的地球物理制約(楊文採、於常青,2011)。天然地震臺陣與主動源探測技術的結合是地球深部探測的重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