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富甲天下,你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
壓制地震隨機噪聲,是地震勘探領域中一個重要的難題。
相干噪聲通常具有一定的形狀,當找到固定的主頻,就可以使用濾波技術較好的去除。
與相干噪聲不同,地震剖面中的隨機噪聲沒有固定的主頻和視速度,它通常與信號混合在數據的各個部分,甚至影響微弱信號的識別,增加了信號識別的難度。
許多地震過程,如果不消除噪音,如地質解釋和速度分析,可能會被破壞地層微弱的信號。
以下是一個典型的自編碼網絡結構:
自編碼網絡的主要結構由編碼器和解碼器兩部分組成。編碼器將輸入的高維數據映射為低維數據,獲得數據的稀疏表達。解碼器利用數據的稀疏表達進行數據的重構。
自編碼器作為典型的表示學習算法,具有數據特徵提取的天然優勢, 相比於目前地震去噪領域較為常用的 DnCNN 和 U-Net 網絡結構,卷積自編碼器引入了數據特徵的稀疏表達, 可以將冗餘的原始地震數據壓縮表達為稀疏的僅保留有效信號的地震數據,從而濾除地震記錄中的隨機噪聲。
在有監督學習中,訓練標籤的選擇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它關係到學習特徵的可靠性。雖然這種監督策略在給定無噪聲數據的情況下能有效地抑制合成數據的隨機噪聲,但在實際數據處理中存在問題。實際地震數據中沒有相應的無噪數據,無法得到真實的訓練標籤。
自編碼網絡作為一種自監督學習,無需標籤數據,直接從訓練數據學習有效特徵信息,所以具有很大的優越性。
到底自編碼效果如何?當然是有定量的結果最能說明問題。
1 製作訓練集
首先,把乾淨的仿真數據增加隨機噪聲。像這樣:
2.抽樣含噪信號。
為了保證處理的效率,一般不會把整個地震信號進行處理,而是將地震信號進行抽樣劃分為小補丁,再分別進行處理。
3.對補丁進行深度學習。
這部分前面已經講了很多了。
參考的網絡參數包括:補丁小塊尺寸為40*40,補丁數量10000個以上,卷積核4*4,編碼和解碼各3層,卷積層結構為48-32-16-16-32-48-1,滑動步長為4,
4.是結果驗證。
驗證結果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
(1)去噪效果對比
這是最直觀的對比方法。除了自己提出的方法,常常用濾波、變換域等方法降噪來作為對比的方法,包括:FXDECON、MSSA、DRR、Wavelet等。比如這樣的效果:
從去除的噪聲中可以看出,小波和FXDEC可以在消除噪聲的同時削弱有用信號的分量。使用作者提出方法去除的噪聲剖面中沒有能量洩漏,因此這種方法不會損壞有用的信號。
(2)去噪結果的量化對比
這種方法,通過計算SNR的數值,直觀的對比量化數字。比如像下面這樣:
對於每種方法,數據的噪聲級越大,去噪結果的信噪比越低。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噪聲水平下,該方法的去噪結果比其他兩種方法都有更高的信噪比,證明了該方法具有顯著的去噪性能。
(3)噪聲數據、乾淨數據和去噪數據的平均振幅譜對比
這種方法用主要就是對比哪種方法去噪數據的平均振幅譜最接近於乾淨信號的平均振幅譜。就像這樣:
從圖上可以看出:FXDEC去噪後的數據在102hz以上的振幅值為0,這意味著FXDEC去除了有用的信號和噪聲。在100hz以上的範圍內,小波可以在不削弱有用信號的情況下去除噪聲。然而,在28-100hz範圍內,小波很難恢復原始振幅。作者提出方法得到的去噪數據的平均振幅譜最接近於乾淨信號的平均振幅譜。
與仿真數據相比,在真實環境中採集的數據更能反映實際的處理效果。但是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辦法得到清晰的數據,也就無法進行量化分析。
所以真實數據的去噪實驗主要以定性分析為主。
前面的數據集生成、深度學習和仿真實驗都是一樣的。再來看看處理效果的對比實驗。
(1)去噪效果對比
這個方法基本上和仿真實驗是一樣的。
首先找到一個含噪的信號,像這樣的:
然後經過訓練學習,參數和前面仿真實驗是一樣的。效果就像這樣:
(2)計算局部相似圖
這個方法通過顯示去噪結果與去除噪聲之間的局部相似性來評估信號洩漏的程度,那麼一些高相似性異常的區域就表明去噪後的結果在相應的位置有信號洩漏。
就像這樣的對比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與fxtec和MSSA相比,作者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小的信號洩漏,說明該方法能夠充分地保留信號並有效地衰減噪聲。
(3)展示深度學習的過程
有時候,為了說明深度學習的過程,作者也會展示學習過程中的效果圖,就像這樣:
上圖就顯示了深度學習提取的64個特徵,每個特徵被重新排列成一個40×40的二維矩陣。很明顯,提取的特徵對應於地震圖像的不同結構特徵。
上面說了N多思路,都是在寫SCI中常用的方法。深度學習的效果到底好不好,還是要用實驗來說話,要麼用定性的效果圖、要麼用定量的數據。
相信大家看過一遍之後,能夠對深度學習降噪的研究方法找到感覺了。
如果覺得好請點讚,或關注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