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系統使用量子物理原理探測微弱的通信信號

2021-01-15 中國數字科技館

從左下方進入的紅色信號通過分束器進入光子檢測器,如圖右上方所示,檢測器帶有一個附加的時間寄存器。接收器將參考光束髮送到分束器以消除傳入的脈衝,這樣就不會檢測到光。即使只有一個光子被探測到,也意味著接收器使用了錯誤的參考光束,需要對此進行調整。接收器利用光子探測的精確時間,以較少的猜想得到正確的調整。結合記錄的檢測時間和參考波束頻率的歷史,尋找傳入信號的頻率。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設計並演示了一種系統,該系統可以大幅提高通信網絡的性能,同時在檢測哪怕是最微弱的信號時也能實現創紀錄的低錯誤率,有可能將最先進的網絡所需的總能量減少10到100倍。

這個原理驗證系統由一個新型的接收機和相應的信號處理技術組成,與當今網絡中使用方法不同的是,它完全基於量子物理的特性,從而能夠處理攜帶大量數據的極其微弱的脈衝信號。

圖片來源:Pixabay

NIST和馬裡蘭大學之間的合作研究機構--聯合量子研究所(Joint Quantum Institute)的物理學家Ivan Burenkov說:「我們使用現成的組件構建了通信測試平臺,以證明基於量子測量的通信有可能擴大規模並廣泛用於商業用途。」 Burenkov和他的同事在Physical Review X Quantum上報告了結果。「我們的努力表明,量子測量還有一些其他有價值的、迄今無法預見的優勢,這能為電信帶來信道帶寬和能源效率方面的革命性改進。」

現代通信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將信息轉換為雷射產生的數字光脈衝流,信息在這種光脈衝流中以光波特性變化的形式進行編碼傳輸,當信息到達接收器時再進行解碼。脈衝序列在傳輸通道上傳播時變得越來越弱,而傳統的接收和解碼數據的電子技術在精確這種衰減信號中的信息方面已經達到極限。

信號脈衝可能會減少到只有幾個光子甚至平均小於一個光子的強度。在這點上,不可避免的隨機量子波動被稱為「散粒噪聲」,由於噪聲引起的不確定性佔了衰減信號的很大部分,這使得與量子相對的常規技術無法準確接收到信號。因此,現有的系統必須消耗相當大的能量以沿著傳輸線反覆放大信號,保證信號強度,使其足以得到可靠的檢測。

NIST團隊的系統不需要放大器,即使是非常微弱的脈衝信號它也能可靠地處理。 「傳輸一個比特所需的總能量成為阻礙網絡發展的一個基本因素,」NIST團隊的資深科學家Sergey Polyakov說,「我們的目標是減少雷射器、放大器、探測器和支持設備所需能量的總和,以實現長距離可靠的信息傳輸。在工作中,我們證明了在量子測量的幫助下,即使是微弱的雷射脈衝也可以用來傳遞多比特的信息,這是邁向目標的必由之路。」

為提高信息傳輸的速度,網絡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利用光波的附加特性、為每個脈衝編碼更多的信息的方法。因此,一個雷射脈衝根據它的傳輸準備方式,可以攜帶多個比特的數據。為提高探測精度,可以在經典網絡系統上安裝量子增強接收機。到目前為止,這些混合組合每脈衝能最多處理2位的數據。NIST量子系統最多能使用16種不同的雷射脈衝去編碼多達4位的數據。

為了證明這一性能,NIST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一個低輸入的微弱雷射脈衝,其強度與大幅衰減的傳統網絡信號相當,每個脈衝的平均光子數從0.5到20不等(雖然光子是完整的粒子,但小於1的數字意味著有些脈衝不包含光子)。

圖片來源:Pixabay

在準備好輸入信號後,NIST的研究人員利用它的幹涉等類波特性,直到它最終以光子(粒子)的形式到達探測器。在量子物理學領域,光既可以作為粒子(光子),也可以作為波,具有諸如頻率和相位(波峰的相對位置)等屬性。

在接收器內部,輸入信號的脈衝序列與一個單獨可調的參考雷射束結合(幹涉),該參考雷射束控制結合光流的頻率和相位。在如此微弱的的信號中要讀出不同的編碼狀態是極其困難的。因此,NIST系統的目的是通過精確匹配參考雷射的特性來測量整個信號脈衝的特性。研究人員通過對信號的一系列連續測量來實現這一點,每一次測量都增加了精確匹配的概率。

這是通過調整參考脈衝的頻率和相位來實現的,這樣當它們在分束器結合時就會對信號產生破壞性的幹擾,完全抵消信號,從而檢測不到光子。在該方案中,散粒噪聲不是一個因素:完全抵消沒有不確定性。

因此,與直覺相反,一個完美準確的測量結果是沒有光子到達探測器。如果參考脈衝的頻率錯誤,光子就能到達探測器。接收器利用光子探測的時間來預測最可能的信號頻率,並相應地調整參考脈衝的頻率。若該預測仍然不正確,下一個光子的探測時間會基於這兩個光子的探測時間得出一個更準確的預測,以此類推。

「一旦信號與參考光束相互作用,探測光子的概率將隨時間而變化,」 Burenkov說,「因此,光子的探測時間包含了有關輸入狀態的信息。在第一次光子探測之後,我們會利用這些信息來最大限度地提高正確猜測的機會。」

「我們的通信協議旨在為信號和參考光的不同組合提供不同的時態圖,然後有一定把握地利用檢測時間來區分輸入狀態。起初的把握可能會相當低,但在整個測量過程中會得到提高。我們想要在第一次光子探測後就將參考脈衝切換到正確的狀態。由於信號只包含幾個光子,用正確的參考測量信號的時間越長,我們對結果的信心就越強。」

Polyakov討論了可能的應用。 「未來網際網路的指數級增長需要通信技術的模式轉變,」 他說,「量子測量可能成為這種新技術。我們證明了與最佳編碼協議配對的新量子接收機具有創紀錄的低誤碼率。我們的方法可以顯著降低電信行業的能源消耗。」

翻譯:顧瑀鳴

審校:黃薇

引進來源: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

引進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9-faint-principles-quantum-physics.html

相關焦點

  • 新系統使用量子物理學原理檢測微弱的通信信號
    來源:NIST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並演示了一種系統,該系統可以顯著提高通信網絡的性能,同時在檢測最微弱的信號時實現創紀錄的低錯誤率,從而有可能減少所需的能源總量對於最先進的網絡,其係數是10到100。
  • 新技術改善量子通信,糾纏聲子
    竊聽量子通信幾乎是幾乎不可能的,那些嘗試的人也將留下他們竊聽行為的證據。但是,通過光子在傳統的通道(例如光纖線路)上通過光子發送遠距離量子信息是很困難的:攜帶信息的光子經常被破壞或丟失,使信號變得微弱或不連貫。通常,必須多次發送一條消息,以確保它能夠通過。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為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不可分割、不可克隆,所以能保證加密內容不被破譯。它可以從根本上保障信息安全、保護全人類的隱私。 不同於經典通信,量子保密通信的安全性是建立在量子物理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從原理上講是無條件安全的。然而,由於光纖的固有損耗,在光纖中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 改善量子通信的糾纏聲子新技術
    量子通信,即通過量子粒子,通常是糾纏的光子,發送信息,它有可能成為最終的安全通信渠道,竊聽量子通信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光子在傳統的通道,例如光纖線路上通過光子發送量子信息較困難:攜帶信息的光子經常被破壞或丟失,使信號變得微弱或不連貫。通常,必須多次發送一條消息,以確保它能夠運行。
  • 量子通信原理
    由於2016年8月16號墨子號衛星的升空,很多人對量子通信非常感興趣。量子通信是建立在量子糾纏基礎上的,而量子糾纏不是容易理解的物理現象對其真實性一直就存在懷疑的聲音。因此對量子通信衛星也出現了懷疑和反對的聲音,有人認為是量子通信本身就是一個忽悠。本文試圖從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出發介紹量子通信物理原理以及墨子號衛星可能要進行的物理實驗。
  • 量子糾纏的量子通信原理以及多重態和量子多粒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一種新型通信方式,是在光傳播的狀態下可測量發送和接收的光信號的特定頻率的狹義量子基態的能量演化的多重態的糾纏態通信,包括向不同方向發送光,只要有一個方向是穿透了的,就可以達到分布式的量子糾纏態。
  • 量子通信的源頭——單光子源技術
    日前,我國自主研發的"墨子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首次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通信聯接。自此,量子通信這一前沿科技開始走入大眾視線。  量子通信中有三項核心技術,分別是單光子源技術、量子編碼和傳輸技術、單光子檢測技術。大量研究已經證明使用單光子源的量子通信是絕對安全的,並且具有很高的效率。
  • 雲南量子通信關鍵技術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記者冉光雯報導 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如何在這場「量子較量」中把握先機,成為各國學者爭相搶佔的科研製高點。日前,好消息傳來,雲南大學量子信息研究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進展,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將有力促進保密通信技術的探索與研究,同時有望在無人駕駛、醫學影像、雷射雷達等領域開展廣泛應用。
  • 雲南探索量子通信關鍵技術取得新進展
    ,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如何在這場「量子較量」中把握先機,成為各國學者爭相搶佔的科研製高點。日前,好消息傳來,雲南大學量子信息研究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進展,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將有力促進保密通信技術的探索與研究,同時有望在無人駕駛、醫學影像、雷射雷達等領域開展廣泛應用。
  • 量子通信(原理及最新進展)
    而在未來隨著量子計算技術的發展,根據理論採用 Shor 量子算法,使用萬化次的量子計算機耗時僅1秒,這也將導致R SA 公鑰密碼體制在量子計算機的超快計算能為下不堪一擊。而基於"量子不可分割"和"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的量子力學基本原理,量子密碼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密碼解決方案。
  • 中國在量子通信獨佔鰲頭,量子通信到底有多重要呢?
    2016年8月我國成功發射了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這不僅讓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通過量子通信的國家,更是我國走在世界量子通訊最前沿的象徵。許多科學家認為量子科學有可能成為未來引發第4次工業革命的事物,量子通信就是基於量子科學的一種新技術,下面小編就向大家淺要的介紹一下量子通訊。
  • 「量子通信」不懂通信原理
    「量子通信」不懂通信原理:首先我們來分析通信原理,我們的手機無線通信,是手機發射能量信號,這個信號能量扇動空氣,空氣振動傳播至遠方,被遠方接收器感應到此能量的空氣振動信號,從而產生通信。信號是能量,能量強弱及強弱變化頻率可以代表無數的信號。什麼信號,在於人設定它的強弱與頻率,並告知對方,從而產生通信,知曉信號意思。
  • 量子通信又火了!這篇就講講量子通信第一股及行業解析
    今年7月,A股迎來了號稱量子通信第一股的國盾量子,今天細讀了其招股書,招股書詳細介紹了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及行業概況。接下來,我這做個詳細解讀分享。1,開始之前,名詞注釋量子,Quantum,物理量(能量、動量、位置等)的最小單元,其大小由不確定性原理和普朗克常數決定。
  • 量子通信技術原理與發展前景解讀
    量子通信系統的基本模型如上圖所示,其中,量子信源:以儘可能少的量子比特來表示輸入符號,從而將要傳輸的信息轉化成量子比特流;量子編碼器:對量子比特流進行編碼,達到數據壓縮或加入糾錯碼對抗噪聲的目的;量子調製器:使量子信號的特性與信道特性匹配;量子解調器:通過量子操作得到調製前的量子信息;量子傳輸信道:傳送量子信號的通道;輔助信道:經典信道及其它附加信道
  • 量子通信,到底是什麼工作原理?
    1900年10月19日,為了解決黑體輻射的紫外災難,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上報告了關於黑體輻射的研究結果,成為量子論誕生和新物理學革命宣告開始的偉大時刻。在同年的12月14日(歷史上也把這天認為是量子物理的誕生日),他發表了《關於正常光譜的能量分布定律》論文,得到一個重要結論:能量是由確定數目的、彼此相等的、有限的能量包構成。
  • 量子通信,又雙叒叕有重要進展啦!
    量子密鑰分發(quantum key distribution,QKD)是目前實際應用的一種量子密碼系統,其安全性根植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在資訊理論上被證明是「無條件安全」的。在量子密鑰分發走向實用化的道路上,中國的科學家們無論在理論還是實驗上都做出了大量令世界矚目的成果。想必,「墨子沙龍」的讀者們對QKD一定是很熟悉了。
  • 量子通信是什麼?量子計算到底好在哪裡?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二、量子通訊原理 量子通信的原理只要有量子糾纏、量子不可克隆定理、秘鑰分配和隱形傳態四個部分。與傳統的密碼學不同,量子密鑰分配是密碼學與量子力學相結合的產物,它以量子態為信息載體,利用量子力學的一些基本物理原理來傳輸和保護信息。
  • 雲南量子通信關鍵技術取得新進展 有望在醫學影像等領域開展應用
    日前,好消息傳來,雲南大學量子信息研究團隊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進展,關鍵技術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將有力促進保密通信技術的探索與研究,同時有望在無人駕駛、醫學影像、雷射雷達等領域開展廣泛應用。量子是微觀粒子的性質不連續變化的最小單位,分子、原子、電子、光子都是量子的不同形式。
  • 什麼是量子安全通信原理?
    量子保密通信泛指利用量子態作為信息載體來傳遞信息的傳輸方式,其安全性由量子原理來保證,具備高度的安全性。量子通信的顯著優勢是具備感知竊聽的能力,即非法第三方對載體信號的量子態的竊聽行為將不可避免地留下痕跡,從而被合法通信方發現。自1984年Bennett和Brassard提出首個量子密鑰分發協議(簡稱BB84協議)以來[2],許多量子保密通信理論方案相繼被提出且得到試驗驗證,並向實用化發展。
  • 美媒稱中國利用量子雷達反潛,靠譜嗎?
    最近,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發表文章稱,中國利用量子雷達或量子通信原理研製反潛裝備。國內很多媒體在報導這件事,甚至很多人還添油加醋的大肆鼓吹。量子雷達或量子通信原理真的能夠用來反潛嗎?我國藍綠雷射反潛技術早就已經獲得了成功,何必再搞量子雷達反潛浪費資源呢?再說,量子通信技術用於反潛可行嗎?量子通信是雙向發射和接收光量子,而探測的目標是不可能給你發射量子信號的,只會反射量子信號,這樣跟量子雷達不就是一個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