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澳大利亞上地幔頂部Pn波速度結構

2020-11-23 科學網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國土覆蓋整個大陸的國家,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為「未知的南方大陸」,是地球上最大的島和最小的大陸板塊。澳大利亞大陸的構造主要包括位於西部和中部的前寒武克拉通,即西澳大利亞克拉通、北澳大利亞克拉通和南澳大利亞克拉通,以及位於東部海岸的顯生宙造山帶。前人利用面波層析反演、遠震層析反演和人工地震等方法對澳大利亞大陸的構造結構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但限於面波和遠震體波層析反演方法的局限性,這些方法對上地幔頂部的速度結構約束十分有限。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副研究員孫偉家與教授B. L. N. Kennett利用Pn波走時開展了上地幔頂部的層析反演研究,首次準確獲得澳大利亞整個大陸上地幔頂部的P波速度,並為澳大利亞地震學參考模型的50-95km深度提供了有力的P波速度約束。

針對地震目錄中的地震事件震中定位誤差和反演初始速度模型均對地震波走時產生明顯影響,他們在該項研究中引入了兩項關鍵技術:1.在層析反演前建立高精度的3-D初始速度模型;2.利用初始3-D速度模型重新定位地震事件。為驗證其有效性,研究人員根據已知地球物理、地質學等信息精心建立了高精度的3-D初始P波速度模型並基於3-D初始速度模型和鄰域最優化方法進行了所有地震事件的重新定位。原始的地震事件的震源參數來自於國際地震中心(ISC)和Geoscience Australia的地震目錄,通過分析發現,原始相近位置的地震事件從震源到達同一臺站的旅行時與1-D理論模型的到時殘差呈現出強烈變化的特點,說明原始地震目錄給出的地震事件震源參數存在較大誤差。經該研究方法進行地震重定位後發現,相近位置的不同地震事件的震相到同一臺站的旅行時殘差一致,且旅行時殘差的正負值與已知上地幔頂部的速度快慢特徵等先驗信息吻合。他們對6個地真事件(Ground-Truth event,即通過地表破裂或INSAR等手段已準確獲得震源位置的地震事件)進行重新定位並與已知信息進行對比,地震震中定位誤差最小為1.1 km,在地真事件定位誤差範圍內,進而證明了上述提出的地震定位和層析反演流程的有效性。這兩項技術極大地降低了地震層析反演的多解性和有效提高了反演的上地幔頂部地震波速度的可靠性。

此外,他們根據前述經過多重驗證的層析成像流程對澳大利亞地區上地幔頂部的Pn波速度結構進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上地幔頂部在橫向和深度方向均存在很強的速度結構變化,澳大利亞上地幔頂部的下邊界分別深至95 km。該結果揭示了可能存在更為複雜的動力學過程,豐富了對地球深部和淺部相互作用的認識。

以上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雜誌:固體地球》(Sun and Kennett, Uppermost mantle structure of the Australian continent from Pn traveltime tomograph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6, 121: 2004-2019)。(來源: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大量面波、體波成像及大地電磁成像結果都在該區域的中下地殼中觀測到了兩條低速帶或高導層。不過受限於成像方法和臺站分布範圍, 前人的研究結果並未能很好的檢驗這兩條低速帶之間的連通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張智奇和導師姚華建教授,及相關團隊成員,在此區域進行了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 揭示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研究相關的文章題目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近期發表於《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張智奇,通訊作者為姚華建教授。
  • 揭示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陳曉非,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 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主任陳曉非,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Yuen,揭示了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固體地球》。
  • 地質地球所利用ScS多次波研究日本海及其鄰近區域地幔過渡帶結構獲...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的博士生王新與導師李娟和陳棋福發展了用於海域下方上地幔間斷面結構研究的ScS 多次反射波方法(圖1b和c),並將該方法應用到日本海地區,獲得了日本海及其周邊區域上地幔間斷面結構(圖2)。
  • 研究提出從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的方法
    下地幔佔地球體積近60%,在各種尺度上都表現出強烈的不均勻性。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
  • 青藏高原及鄰區地殼上地幔徑向各向異性研究
    地球介質的各向異性效應通常在地震學響應上體現為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對方向和偏振特性的依賴,地震各向異性是理解地球動力學過程的重要線索之一。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幔:地球表面火山活動的巖漿來源地
    之前我們介紹了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殼,我們已經了解地球內部由外到內分別由地殼(qiao)、地幔和地核組成,而地殼是地球內部結構中最外面的一層,也是最薄的一層,但是確是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一層。今天我們繼續向地球的深處來進行研究,來聊聊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幔。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地震噪聲提取微弱體波信號探測下地幔散射體
    下地幔佔地球體積近60%,在各種尺度上都表現出強烈的不均勻性。地震背景噪聲互相關方法是一種「去震源」化方法,通過對地震臺站連續記錄的互相關獲得臺站間近似的格林函數,從而獲取較高解析度的地球介質速度成像,多用於地殼及上地幔速度結構探測。由於背景噪聲中的體波信號能量弱、穩相區狹窄,對體波特別是來自於深部地幔體波信號的提取極具挑戰性,相關研究和應用都頗為有限。 研究者們首次利用地震噪聲互相關方法發現了源自下地幔散射體的反射波。
  • Science:地核-地幔邊界處的超低速度帶分布比預期更加廣泛
    回聲分析顯示,在地核-地幔邊界上,密度異常高的熾熱巖石區域比以前所知分布更廣、更不均質。 科學家仍不確定這些結構的組成,之前的研究也只提供了有限的觀點。更好地了解它們的形狀和範圍有助於揭示地球內部深處發生的地質過程。這些知識可能為板塊構造的運作和地球的演化提供線索。
  • 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幔中部結構成因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吳忠慶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下地幔礦物中鐵的自旋轉變會導致地幔中部的縱波波速對溫度變化不敏感,解釋了多個地震層析成像觀測到的不尋常波速結構的成因,從而為利用自旋轉變效應認識地球內部結構打開了一扇門。
  • 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上發生強烈且複雜的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地心世界」新發現:下地幔特殊地形或是早期地球歷史遺蹟
    此前科學家已在更大尺度揭示地殼與地幔、上地幔與下地幔邊界的地形。這些大規模地形的高度與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高度相當。但是在小尺度範圍內對上下地幔邊界地形起伏的研究一直是一個挑戰。 本次該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玻利維亞1994年發生的8.2級地震數據,首次提供了上下地幔邊界在千米尺度的地形證據。
  •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第2題,據圖可知,①為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範圍;②為兩個界面之間的區域,為地幔範圍;③為巖石圈範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故選D。答案:1.C2.D讀「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3~5題。,巖石圈包括整個地殼以及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故b表示地殼,a表示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c表示巖石圈。
  • Jennifer Jackson:地核-地幔邊界的巨大團塊
    這些「液態區」可以延伸至地幔部分,而地幔位於地殼之下,富含矽酸鹽和氧化物。之前提到的大小不一的「腫塊」,便存在於地幔中,位於核幔邊界處的頂部,也就是地核頂部。地核主要由鎳、鐵鎳合金及一些輕元素構成,外地核則由一種對流的金屬流體構成,這為我們形成了一道保護性磁場。這些物質分布於外地核頂部,當我們研究那些大小不一的「腫塊」的成分及成因時,要謹記這一點。
  • Nature Geoscience:地幔過渡帶中俯衝板片界面成像
    俯衝板片在俯衝過程中與周圍地幔物質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上發生強烈且複雜的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了解板片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相關過程的關鍵,然而200 km以下的俯衝板片界面是否清晰可辨仍然缺乏明確的結論。本研究在西北太平洋俯衝地區的地幔過渡帶內觀察到兩個尖銳且略微傾斜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分別代表了俯衝的太平洋板片高速體的上界面和下界面。
  • 地幔柱的「地心遊記」
    科學家闡釋柱狀熔巖流軌跡之謎
  • 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繪製地球內部地圖 精確度空前
    美國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的速度繪製的模擬圖,揭示地下結構。這幅模擬圖展示了太平洋下方的地幔,較慢的地震波呈紅色和橙色,較快的地震波呈綠色和藍色。
  • 地球深處:比珠峰還要高的山峰 還有奇怪的地幔團塊
    這些巖層被上升的熱巖柱撕裂,而在這些熱巖柱之下有兩個奇怪的小塊,大小和澳大利亞差不多,位於地核的頂端,一個在非洲下面,另一個在太平洋下面。Romanowicz說:「我們越發明白,這和標準的卡通漫畫根本不一樣。對地球動力學家來說,這是一場徹底的革命。」被這些斑點搞糊塗了這些地幔小團因其對地表生命的影響而具有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