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Astronomy: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2020-11-24 騰訊網

張金海等-NA: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月球很早就停止了大規模構造活動,較完整地保留了天體撞擊的痕跡,是研究行星早期演化歷史的理想場所。撞擊作用會深刻地改造原始的月殼物質,是月面物質大規模運移的重要動力,影響範圍可達幾百乃至上千公裡。探測月球淺層結構是深入認識月球撞擊和火山噴發等歷史的關鍵,對於月球環繞探測、著陸巡視探測和採樣返回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目前為止,人類對月球淺層精細結構的認識仍十分有限。阿波羅任務在月表鑽取了月壤巖芯,但深度僅為2 m左右,且鑽孔數目有限,難以反映月壤的橫向變化規律;阿波羅17號和月亮女神號搭載了星載雷達,但其空間分辨較低,無法分辨月壤和濺射物等構成的淺層精細結構;月震波、微波、地形地貌以及小撞擊坑濺射物光譜分析等,也只能間接獲取月表淺層結構的一些粗略特徵。

嫦娥四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著陸於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其著陸點位於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南極-艾肯盆地(圖1)。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上搭載了諸多科學探測儀器,可以實現對月面物質成分和淺層結構的原位探測。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了測月雷達,它能夠獲得月球車路徑下方的地質剖面,揭示地下的分層結構。由於測月雷達直接基於月面進行探測,因此,其探測到的反射信號能量大,特徵清晰,效果遠優於距地面100 km以上的星載雷達探測,而且,由於採用了遠高於星載雷達5 MHz的主頻,其解析度優勢也十分明顯。測月雷達兩個通道的主頻分別為60 MHz和500 MHz,空間分辨分別為10 m和0.3 m,探測深度分別約50 m和500 m。高頻通道用於探測淺部月壤及其下伏濺射物的高分辨結構,低頻通道用於探測深部的濺射物和玄武巖等分層結構。

圖1嫦娥四號著陸區地理位置及玉兔二號月球車行動軌跡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聯合電子所、澳門科技大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遙感與數字地質所、西安光學與精密機械所、光電研究院、地球化學所以及北京空間機械等科研團隊和載荷研製團隊,對玉兔二號前三個月晝的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基於低頻雷達信號特徵,如圖2所示,將著陸區的淺層結構劃分為三大基本單元,由上往下依次為強反射單元(單元1)、弱反射單元(單元2)和中等反射單元(單元3)。結合區域地質和大型撞擊坑的空間分布等基本約束,地質解譯結果如下:單元1(總厚度約130 m)為臨近多個撞擊坑的濺射物堆積(包括芬森、阿爾德、馮·卡門 L和L』等撞擊坑)和底部的玄武巖角礫層;單元2(總厚度約110 m)為多次噴發的玄武巖層;單元3(厚度不小於200 m)為著陸區北部萊布尼茲撞擊坑(直徑~245 km)的濺射物。高頻雷達信號進一步給出單元1上部的精細結構,如圖3所示,其特徵為頂部存在厚達12 m的月壤層,基本不含大石塊,其下為厚達22 m的條帶狀濺射物,它們均是來自芬森撞擊坑的拋射物,總厚度達34 m。

圖2測月雷達低頻通道的探測剖面及解譯結果

圖3 測月雷達高頻通道的探測剖面及解譯結果

測月雷達所獲取的淺層結構剖面清楚地表明玉兔二號所探測的月面物質來自於芬森撞擊坑,而不是來自馮·卡門撞擊坑自身的充填玄武巖;同時,該雷達剖面還揭示了著陸區經歷了多期次的撞擊濺射堆積和多期次玄武巖漿噴發充填。這些新發現對於認識月球南極-艾肯盆地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月球內部物質組成和結構的後續探測與研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校對:陶琴

相關焦點

  • Nature Astronomy: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張金海等-NA: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月球很早就停止了大規模構造活動,較完整地保留了天體撞擊的痕跡,是研究行星早期演化歷史的理想場所。探測月球淺層結構是深入認識月球撞擊和火山噴發等歷史的關鍵,對於月球環繞探測、著陸巡視探測和採樣返回等均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為止,人類對月球淺層精細結構的認識仍十分有限。
  • 「嫦娥四號」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這一研究成果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馮卡門撞擊坑直徑約為186千米,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
  • 嫦娥四號重大發現!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在我國月球深空探測領域取得重大發現,李春來、蘇彥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月球表面(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劉藝煒 喻菲)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月球表面。(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劉藝煒 喻菲)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 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8月26日,據@中國探月工程 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並對600天來的科學成果進行了歸納。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刷新記錄: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
    據悉,截止8月25日,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在今天突破600天,也早就打破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了長達49年的歷史記錄(321天)。而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傳回的數據,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以下為探月工程科研成果歸納:1、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和礦物組份研究。
  • 嫦娥四號月球工作突破六百天: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探月工程」8月26日消息,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共完成21個月晝工作期的科學探索,在8月25日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519.29米。科研團隊利用科學載荷傳回的數據,開展大量研究,取得諸多科學成果。
  • 「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新聞背景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麼,「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 嫦娥四號為何著陸月球背面?五大原因詳解
    來源: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12月8日,嫦娥四號向月球背面奔去。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原本不在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計劃內的嫦娥四號被科學家「安排」去了月球背面。月球由於自轉與公轉周期相同,始終只有一面對著地球。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工程目標 研製發射月球中繼通信衛星,實現國際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測控及中繼通信 研製發射月球著陸器和巡視器,實現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 科學任務 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 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 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
  • 月球背面拓荒者——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1月4日,「玉兔二號」月球車與著陸器成功分離,分別開展科學探測;1月11日,兩器完成互拍成像,地面接收圖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學載荷工作正常,探測數據有效下傳,搭載科學試驗項目順利開展,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誌著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嫦娥四號明年將執行兩次發射 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新華社記者 孟麗靜 編制)(綜合新華社、央廣網報導)你想寄語月球嗎?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自2017年12月19日至2018年3月6日向全球民眾實名徵集寄語,所有參與者的姓名和優選的兩萬條寄語將於明年搭載在嫦娥四號中繼星上,飛向深空開啟探月之旅。
  • 科學家詳解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五大科學原因—新聞—科學網
    12月8日,嫦娥四號向月球背面奔去。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原本不在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計劃內的嫦娥四號被科學家「安排」去了月球背面。
  • 嫦娥四號多項原創性成果公布 為後續月球探測奠定基礎
    昨天(8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四號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獲得的多項原創性成果,這些科學成果將為研究月球的形成以及我國後續月球探測規劃的制定奠定基礎。自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以來,共獲得超過3TB科學數據。經過嫦娥四號核心科學家團隊的分析挖掘,對於嫦娥四號著陸區的地質結構等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 嫦娥四號多項原創性成果公布 將為後續月球探測奠定基礎
    昨天(8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四號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獲得的多項原創性成果,這些科學成果將為研究月球的形成以及我國後續月球探測規劃的制定奠定基礎。自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以來,共獲得超過3TB科學數據。
  • 「嫦娥四號」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獲得多項原創性成果
    昨天(8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四號」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獲得的多項原創性成果,這些科學成果將為研究月球的形成以及我國後續月球探測規劃的制定奠定基礎。自2019年1月,「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以來,共獲得超過3TB科學數據。
  • 「嫦娥四號」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獲得的多項原創性成果
    2020-09-09 08:32:49 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昨天(8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四號」自著陸月球背面以來獲得的多項原創性成果,這些科學成果將為研究月球的形成以及我國後續月球探測規劃的制定奠定基礎。
  • 嫦娥四號再立新功,揭開月球背面淺層地表結構的神秘面紗!
    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衛星,為地球上的潮漲潮落,四季更替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自從人類誕生開始,便對它情有獨鍾!同時,月球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只有短短的38萬公裡,這個距離在以光年為單位的宇宙之中,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飛向月球,從「嫦娥奔月」開始,人們就一直在做這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