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2020-11-22 新華網客戶端

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月球表面。(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劉藝煒 喻菲)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嫦娥四號於2019年1月3日成為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其著陸點位於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

  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了包括雷達在內的諸多科學探測儀器,可以實現對月面物質成分和淺層結構的原位探測。科學家可以根據探測數據復原南極-艾特肯盆地所經歷的撞擊歷史,並在此基礎上揭示月球的深部物質組成。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及澳門科技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研究團隊對前3個月晝的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玉兔二號探測的月表物質來自於附近的芬森撞擊坑,而不是來自馮·卡門撞擊坑自身的充填玄武巖。同時,該雷達剖面還揭示了著陸區經歷過多次撞擊事件濺射物的堆積和玄武巖漿的噴發充填。

  專家介紹,小天體撞擊是地球早期演化的重要驅動力,但長期的地質構造活動抹除了其早期演化的大部分痕跡。月球質量較小,很早就停止了內部活動,因此月表的撞擊坑以及撞擊坑濺射物的堆積剖面,較完整地記錄了地-月空間的小天體撞擊歷史。另一方面,強烈的撞擊作用也深刻改造了原始的月殼物質。月球表面的物質往往是不同撞擊事件濺射物的混合,有些甚至來源於幾百乃至上千公裡之外的區域。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楊挺說,月球的淺層結構記錄了大型撞擊事件和巖漿噴發的次數、規模,以及它們之間的時空關係。儘管月球淺層結構如此重要,但到目前為止,人類對月球淺層精細結構的認識仍十分有限。

  「小天體撞擊對月表物質的改造,直接影響了月球的環繞探測和著陸巡視探測結果,並涉及到如何實施未來的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林楊挺說。

  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期刊。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劉藝煒 喻菲)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嫦娥四號揭秘月球背面 著陸點多次小天體撞擊的歷史
    中國科研人員對玉兔二號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嫦娥四號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精細結構等重要發現和認識,顯示這一區域曾經歷過多次小天體撞擊濺射物的堆積和火山噴發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擊盆地的演化歷史。
  • 玉兔二號揭示月背著陸點小天體撞擊歷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邱晨輝)記者從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獲悉,我國科研人員日前對玉兔二號前3個月晝探測數據開展研究,獲得月球背面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和認識,揭示了著陸點小天體撞擊歷史。
  • 「嫦娥四號」為何要落月球背面
    新聞背景 經過20多天的太空飛行,「嫦娥四號」很快將著陸於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月球南極-艾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太空飛行器。「嫦娥四號」落月探測器是2018年12月8日升空的,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那麼,「嫦娥四號」為什麼要落到月球背面?落到月球背面有哪些困難?
  • 「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傳回世界首張月背近照
    「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傳回世界首張月背近照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1月03日 20:01 A-A+ 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預選著陸區,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這是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 嫦娥四號為何著陸月球背面?五大原因詳解
    來源: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12月8日,嫦娥四號向月球背面奔去。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原本不在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計劃內的嫦娥四號被科學家「安排」去了月球背面。月球由於自轉與公轉周期相同,始終只有一面對著地球。
  • 月球背面拓荒者——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一周年
    一年前的今天,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馮·卡門撞擊坑;1月4日,「玉兔二號」月球車與著陸器成功分離,分別開展科學探測;1月11日,兩器完成互拍成像,地面接收圖像清晰完好,中外科學載荷工作正常,探測數據有效下傳,搭載科學試驗項目順利開展,達到工程既定目標,標誌著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人類歷史的第一次!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成功軟著陸
    分,經過26天長途跋涉,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著陸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具體位置是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 嫦娥四號探測器月球背面軟著陸後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 科學家詳解嫦娥四號著陸月球背面五大科學原因—新聞—科學網
    12月8日,嫦娥四號向月球背面奔去。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原本不在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計劃內的嫦娥四號被科學家「安排」去了月球背面。
  • Nature Astronomy: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張金海等-NA: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月球很早就停止了大規模構造活動,較完整地保留了天體撞擊的痕跡,是研究行星早期演化歷史的理想場所。撞擊作用會深刻地改造原始的月殼物質,是月面物質大規模運移的重要動力,影響範圍可達幾百乃至上千公裡。
  • 人類首個在月球神秘背面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
    月球的背面一直背對著地球,關於月背的傳說有很多,比如上面有外星人、有納粹黨……在嫦娥四號著陸前,還沒有一臺人類的探測器在月球背面工作過。2018年5月21日,清晨要想在月背著陸,首先就要解決通訊問題,月球自身完美的屏蔽了所有來自地球的電磁信號。
  • 月球背面物質組成是什麼?嫦娥四號:富含橄欖石
    (資料圖,來源:國家航天局)5月15日,《自然》雜誌發布了月球探測的一項重大發現。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領導的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就位光譜探測數據,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為月幔物質組成提供了直接證據,這將為完善月球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支撐。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馮·卡門坑內著陸。
  • Nature Astronomy: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
    張金海等-NA:嫦娥四號揭密月球背面淺層精細結構和演化歷史月球很早就停止了大規模構造活動,較完整地保留了天體撞擊的痕跡,是研究行星早期演化歷史的理想場所。撞擊作用會深刻地改造原始的月殼物質,是月面物質大規模運移的重要動力,影響範圍可達幾百乃至上千公裡。探測月球淺層結構是深入認識月球撞擊和火山噴發等歷史的關鍵,對於月球環繞探測、著陸巡視探測和採樣返回等均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為止,人類對月球淺層精細結構的認識仍十分有限。
  • 「嫦娥四號」的落月之旅
    嫦娥四號於2018年12月8日乘坐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離開地球,經歷了27天太空之旅,並在太空中度過了新年。    嫦娥四號開創了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歷史。布滿撞擊坑和奧秘的月球背面,迎來首個「地球行者」。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
  • 人類首次 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成功
    1月3日上午10點26分,經過26天長途跋涉,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著陸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具體位置是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嫦娥四號著陸器拍攝的著陸點南側月球背面圖像(圖片來自微博)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採用探測器自主降落在月球背面
  • 「嫦娥四號」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
    ,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 這一研究成果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時間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底部成功著陸。馮卡門撞擊坑直徑約為186千米,坑內地形相對平坦,坑底被玄武巖填充,玄武巖表面相當一部分區域被周邊大型撞擊坑的濺射物所覆蓋,並廣泛分布著二次撞擊坑。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 嫦娥四號,為何要去月球背面(深閱讀)
    但是從著陸器探測來說,月球背面一次都沒有。嫦娥四號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和就位巡視,這是創造歷史的重大成就。」  據了解,此次嫦娥四號著巡組合體著陸區,位於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鄒永廖介紹,月球分為三大地體,即克裡普巖地體、斜長高地巖地體、艾特肯盆地地體。「前兩個地體都已經被巡視探測過,只有艾特肯盆地地體沒有被近距離巡視探測,在科學上會有很多新發現。
  • 嫦娥四號新成果凌晨公布 月球背面深處果然有它們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就位光譜探測數據,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為解答長期困擾國內外學者的有關月幔物質組成的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將為完善月球形成與演化模型提供支撐。圖1月球內部結構可能的解釋。(a)月球巖漿被設定為深550km,下月幔由原始的未熔融物質組成。
  • 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結束休眠,嫦娥四號如何探索神秘的月球背面?
    國家航天局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在5月17日3時25分和16日11時53分,結束了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進入第18月晝工作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傳回首張月球背面清晰影像。嫦娥四號如何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