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震勘測理論與應用》再版:新修訂版增加兩部分內容

2021-01-16 網易

  《海底地震勘測理論與應用》對多年實踐積累的海底地震(OBS)勘測相關技術進行了總結,對教科書中的一些相關的地震波基礎理論作了解釋性推導。本書於2018 年出版後,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好評,特別是受到了青年科技人員和學生的歡迎,並獲得了海洋科學優秀圖書獎

  然而我們發現書中還存在諸多的疏漏之處,對此我們深感不安,通過這次再版來修訂錯誤或彌補漏洞。同時根據多方的反饋意見,新修訂版增加了兩部分內容:孔凡聖博士完善了地殼和地幔各向異性的成因機制(9.4.2節),撰寫了分層各向異性深度探測方法(9.6 節);於志騰博士撰寫了微震定位和應用(9.8 節)。

  

  

  

  

  

  本書是筆者和課題組的同事、學生及外單位合作者多年工作的階段性總結,歡迎讀者聯繫我們,反饋寶貴意見或其他有關事項。本書作者的單位原稱為「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現已改名為「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特此說明。

  阮愛國

  E-mail: ruanag@sio.org.cn

  2020 年8 月8 日

  本文摘編自《海底地震勘測理論與應用》(阮愛國等編著. 2 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11)一書「再版說明」,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 978-7-03-066995-7

  責任編輯:孟美岑 陳姣姣

  本書對多年實踐積累的海底地震(OBS)勘測相關技術進行了總結,對教科書中的一些相關的地震波基礎理論作了解釋性推導。全書共分9 章,介紹了海洋地殼的特點、彈性本構關係和彈性波基本解與廣義反射透射理論、地震波傳播和分界面上的反射及透射、OBS 基本結構和信號特點、OBS海上作業實用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2-D 和3-D 反演建模方法、橫波和多次波的應用、天然地震的OBS 接收函數和各向異性反演方法等。在主要章節中以OBS 技術應用的大量實例,展示了在南海、西南印度洋中脊等地取得的研究成果。

  人們關於地球內部結構的認識主要來自地震觀測,其他方法起輔助和佐證作用。因為地球是一個半徑達6370 km 左右的巨型實體球,人根本無法進入。地球從外向裡,分為地表、地殼、地幔、地核,每一層還可做更精細的劃分,如地幔中的軟流層。這些知識主要是根據地震波傳播的一些現象和規律獲得的,而其他方法難以達到地球內部的深處。例如,鑽探方法,最深也只有10 km 左右,連地球的表皮都鑽不透(地殼平均厚35 km)。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可以為地表觀測站帶來其內部各種分層界面和內部彈性結構(主要由速度來表達)的信息,稱為震相。通過分析、計算各種震相的傳播路徑、旅行時間及波動振幅的衰減可以反推地球的內部結構和物質變化。

  然而,地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只知道一個平均的地球結構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各種科學研究的需求。要想知道某一區域更詳細的結構,就需要做更細緻的觀測和研究,用地震方法給地球做CT 就是這個目的。就像現代化的醫院一樣,用醫學CT 或核磁共振儀產生射線,對人體進行掃描,獲得影像,從而確定身體某個部位是否有異常。利用地震射線做CT,又稱為地震層析成像,既可利用地球本身不斷發生的天然地震,也可用人工方法產生地震波(核爆、炸藥、機械振動),後者因為能量有限,價格昂貴,更適用於一個小區域或工程場地的層析成像。

  不巧的是,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是海洋,而地震觀測臺站主要分布在陸地和零星的海島,所以如何對海洋下面的地球深部結構做CT 是個難題,特別是要克服上覆幾百米至幾千米的海水層造成的障礙。目前有兩個辦法:一是利用陸地臺站觀測到的經過海洋區域的地震波,特別是長波長的面波震相,但解析度較差;二是在想了解其細緻深部結構的海區,臨時布設地震臺進行觀測。就後者而言,需解決的問題有:什麼樣的地震觀測儀適用於海洋?使用什麼樣的震源?如何布設和回收地震儀?為此,已經想出了各種辦法,其中的「海底地震儀」是目前研究海底深部構造最常用的工具。

  

  海底地震儀(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是將檢波器直接放置在海底的一種地震觀測系統,既可用於天然地震的觀測(寬頻帶OBS),也可用於人工源地震探測(寬頻帶和短周期OBS 均可)。

  與傳統的船載拖曳式多道地震系統相比,其主要特點包括:一是直接與海底接觸,所以除了可以記錄P 波以外,還可以記錄S 波(對於人工源,震源仍在水面上,所以S 波均為地層內部的轉換波);二是OBS 除了用於小偏移距的反射地震調查外,主要用於大偏移距的廣角反射/折射調查和天然地震觀測,用於探測地殼深部和地幔結構;三是觀測環境噪聲低、精度高、信號解析度高。

  OBS 人工源的做法是:首先,將一定數量的OBS按一定間距沿測線(2-D)和臺陣(3-D)進行投放。其次,沿測線以氣槍為震源進行炸測。向下傳播的地震波通過海底面、沉積層、地殼各分層和莫霍面及地幔內部的反射和折射後,再向上傳播被各個OBS 記錄;對回收的OBS 原始記錄進行各種校正,如OBS位置、炮點坐標、時間漂移、濾波等。最後,根據地震學理論,用射線追蹤的正、反演技術,獲得海洋下面的深部地殼和地幔速度結構。對單一測線獲得2-D 結構,對臺陣則獲得3-D 結構。天然地震觀測不需要專門的地震船和氣槍,只是將一定數量的OBS 投放到預定的海底坐標點位,觀測一定時間(越長越好),記錄海底本身的微震和發生在全球各地的大震。對經過濾波等處理後的記錄,根據地震學理論,用各種方法研究OBS下方的地殼、巖石圈或更深的地幔和地核的速度結構。常用的有微震的定位和投影、遠震接收函數反演、S 波各向異性反演、噪聲反演等。

  

  ▲ 自動反演方法過程

  (a)初始模型;(b)參數化模型;(c)最終模型。縱軸放大倍數V.E.=5

  我國的OBS 工作已經歷了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早先,我國內地只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曾開展過OBS 工作,但都是通過參與國際合作項目或與臺灣地區合作,沒有實際操作OBS 的經歷。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研製OBS,並在南海東沙等地率先開展了人工源試驗,設備最終獲得成功並定型於2010 年前後,為我國OBS 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筆者於2006年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現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地震與深部構造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丘學林研究員的課題組合作,在中國南海大陸架工作中,引進德國GeoPro 公司研發的15 套短周期OBS,在南海北部陸緣完成了三條總長約1200 km 的長距離廣角地震剖面,這是我國首次自主完成的正式的OBS 探查項目。隨後,在國家973 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現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在南海北部邊緣、南沙海域、中央海盆和禮樂灘等地完成了多條廣角地震剖面和3-D 地震探測臺陣。2010 年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現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牽頭,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北京大學和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合作,在我國首次發現熱液噴口的超慢速西南印度洋中脊開展了深部結構3-D 層析成像調查,取得了豐碩成果。除了以上單位外,目前國內開展OBS 調查與研究的單位越來越多,如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現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福建省地震局、同濟大學、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調查區域為中國南海、東海、臺灣海峽、馬尼拉海溝、馬裡亞納海溝、西南印度洋中脊、南極普裡茲灣和非洲莫三比克海峽。特別是汪品先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在南海開展了全方位的OBS 調查。

  

  ▲ 2010 年南海西南次海盆3-D 調查使用的國產I-4C 型寬頻帶OBS 裝配完成後科考隊員合影

  多年的實踐為我國的海底地震調查與科研工作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與其他海洋地球物理調查手段相比,海底地震調查還沒有建立行業或專項標準,也沒有一本較全面的教材可供借鑑或用於人員培訓,大都是各行其是,在項目驗收時沒有具體的質量標準或技術指標或參數來對調查資料進行評定。另外,OBS在中國還是一項較新的技術,使用的單位日漸廣泛,但也存在各種技術難題,導致設備損失嚴重,特別是近年在南海的工作。

  《海底地震勘測理論與應用》(阮愛國等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6)一書的編寫就是基於上述考慮,將我們團隊多年來積累的、被證明是比較好的OBS 相關技術進行總結,包括海上作業、數據處理和反演建模,與大家分享,同時也是拋磚引玉之作,以便得到業內專家的指導。從20 世紀80年代讀大學算起,筆者從事地震科研工作已有30 多年,常需要查閱地震波和彈性理論教科書的某些具體原理、公式,往往感到十分麻煩,因為眾多的專業書籍或是長篇大論,或是不作推導地引用,或是基礎理論的重複(如彈性動力學方程的推導),想要得到一個簡明解答而不可得。為此,本書根據筆者的親身體驗和對前人著作的學習筆記,對一些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公式進行了引用、解釋和推導,以方便讀者。

  本書是筆者和課題組的同事、學生及外單位合作者多年工作的階段性總結,書中的疏漏之處在所難免,誠心希望讀者予以指教和批評。願本書的讀者和我們一起努力,為我國的海底地震和深部構造學科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阮愛國

  2018 年1 月18 日

  

  —END—

  信息來源: 科學出版社

  轉載請註明信息來源及海洋知圈編排

  ?

  ?

  ?

  ?

  ?

  海

  洋

  書

  屋

  ?

  ?

  ?

  ?《海洋環境分析監測技術》中科院煙臺海岸帶所陳令新研究院等編著

  ?

  ?

  ?

  推

  ?

  薦

  熱

  點

  海洋知圈

  知曉海洋 | 探知海洋

  宣傳海洋 | 服務海洋

  

  如您喜歡,請「點讚」並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英國北海最大海底節點(OBN)地震勘測完成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Worldoil網站11月26日報導,巴黎消息-法國地球物理公司(CGG)與挪威地質勘探公司Magseis Fairfield共同宣布完成了2020年獲準的北海地區最大的OBN勘測項目。2020 OBN基礎多客戶勘測項目於2020年3月在英國中北部海域開始,並且引起了業界的極大興趣和預先注資。
  •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
    :檢測地震新方法  研究人員說,監測地震誘發的海底光纖電纜的變化代表了一種發現地震的新手段。他們的方法使在不安裝新的海底設備的情況下感測地震成為可能,這種方法可在用其它方法難以監測地震的地區(包括俯衝帶或缺乏地震儀的遙遠海洋區域)發現地震。  儘管地球表面有70%為海水覆蓋,但幾乎所有的地震觀測站都在陸地上。其結果就是,水下的地震活動基本上仍然無法察覺,從而限制了科學家們發現水下地震活動的源頭機制。
  •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美國Science雜誌 2018年6月15日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 研究人員說,監測地震誘發的海底光纖電纜的變化代表了一種發現地震的新手段。他們的方法使在不安裝新的海底設備的情況下感測地震成為可能,這種方法可在用其它方法難以監測地震的地區(包括俯衝帶或缺乏地震儀的遙遠海洋區域)發現地震。 儘管地球表面有70%為海水覆蓋,但幾乎所有的地震觀測站都在陸地上。其結果就是,水下的地震活動基本上仍然無法察覺,從而限制了科學家們發現水下地震活動的源頭機制。
  • ...中保協發布《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示範條款(2020年修訂版)》
    通過廣泛調查研究,多輪專家論證會,最終形成《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示範條款(2020年修訂版)》(以下簡稱《示範條款修訂版》)。2017年制定的《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綜合保險示範條款》是保險業協會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貫徹落實《關於開展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聯原〔2017〕222 號)的重要舉措,通過為重點新材料的創新成果轉化引入保險補償機制,加快新材料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提升新材料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 《昆蟲分類學》(修訂版)面世
    這本專著全面闡述了昆蟲分類學的理論、原則、法規和方法,並按親緣關係對35個目的種類、分布、生物學、生態學及其在親緣分類的位置以及各目昆蟲外部形態、內部解剖特徵、生活史等進行了說明,其中包括與經濟有關的種類或我國特有的昆蟲種類,凸顯中國本土特色。    《昆蟲分類學》第一版上、中、 下三冊分別出版於20世紀50、70、80年代,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昆蟲分類學專著。
  • 知識窗▏海底淺地層剖面探測及其作業應用
    海底地層剖面測量是海洋物理探測的重要內容,它利用聲波脈衝在水中和水下沉積物內傳播和反射的特性來探測海底地層結構。
  • 廈漳海底隧道勘測?真相來了!
    (福建新繼船舶服務有限公司供圖) 這兩日,許多中介在朋友圈轉發轉發上圖作業視頻,並聲稱「廈漳海底隧道勘測,R3來了」,引發微信群熱議,也有網友在公眾號後臺爆料詢問,這是不是廈漳海底隧道勘測?
  •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版解讀
    到2017年末最終定版,去掉了實驗二字,確定為2017修訂版,於2018年1月份正式發布,2018年秋季開學正式實施。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版與實行了十多年的實驗版究竟有哪些區別呢?通過對一百多頁的新課程標準的認真解讀和對比,總結出下面幾點比較大的變動。一.對高中數學的知識體系進行了定位和分類.
  • 2019年全國水文勘測中高級技能培訓班培訓方案
    一、培訓目標  通過45天左右的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操作訓練等活動,使學員對最新版《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水文勘測工》有比較系統、全面的了解,在水文勘測業務工作重要關鍵技術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熟練程度等有所提高,並在當前水文勘測業務的新技術、新方法、新儀器、新設備的認知等方面獲得一定的體驗,具體要求如下:(理論基礎+專業知識+操作實踐)  1、
  • 「雪龍」船完成南極海底精密勘測 覆蓋面積超3000平方公裡
    央視網消息:央視隨隊記者從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隊了解到,22-25日期間,考察隊在南極羅斯海特拉諾瓦灣開展地球物理調查,獲取了海底地形、海洋重力、磁力數據。這是「雪龍」船首次以全覆蓋勘測方式獲取南極海洋的海底地形地貌資料。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2(海底擴張)
    2.海底擴張的發現從1930年Wegener去世一直到年20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開發了探索地球系統的新工具,地質學進入了一個發現的時代。大多數地震是由於斷層滑動,因為突然的運動產生了振動,這些振動以波的形式在地球上傳播,當這些波到達地面時,就會引起我們所感覺到的震動,這就是地震。
  • 《美國眾神》榮獲6項文學獎大滿貫 作者修訂版銷售火爆
    而時隔多年,由讀客圖書推出的同名原著小說,全新十周年作者修訂版也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同樣引發了廣泛討論。據悉,這本書在各大網站預售成績遙遙領先,先行推出的電子書版本更是迅速佔領了亞馬遜等平臺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第一批讀到的讀者都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一部「電視劇無法完全還原其魅力」的作品。這樣一部出版於十多年前的奇幻小說,為什麼能夠再次引發閱讀狂潮?記者就此採訪了讀客圖書總編輯許姍姍。
  • 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通過驗收
    10月9日,「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驗收會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負責人的組織管理報告、技術報告、測試組的測試報告、用戶的使用報告以及財務組的財務審查報告,觀看了臺陣海試的相關視頻。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勘測地震嗎?事實證明,真的能
    不過今天要和大家說的是張衡,張衡這個人物學過歷史的都知道,他發明了地動儀,這個地動儀可是了不起,能勘測哪裡發生了地震,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具體的大家只能去查查資料了,不過說到這個地動儀可是最早勘測地震的儀器,足足超前其他國家1800多年,果然古人的智慧是多麼的強大。
  • 《Science》:科學家首次用海底光纜測地震 12英裡光纜相當於1萬個...
    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項技術已被用於在加利福尼亞海岸外發現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新斷層群。據悉,這是該種技術首次被應用於監測海底地震。科學家們發現,光纜中的任何幹擾或運動都會使光纖技術中用於傳輸數據的光信號分散並使信號失真。通過一種稱為「分布式聲學傳感」(DAS)的技術觀察到這種「反向散射」現象,將長20公裡的電纜變成了一個由1萬個運動傳感器組成的海底設備,它們可以以皮米級的精度檢測地震活動。DAS技術與監測海底的方式大相逕庭。
  • 郭雷院士《時變隨機系統:穩定性與自適應理論》第二版出版
    ,有充分的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自《時變隨機系統》1993年出版以來,控制科學領域發生了很多變化,特別是在動態網絡和多個體系統等諸多方面都湧現出一批新成果。由於新的研究發展往往離不開已有的基礎,本書所討論的基本問題和基本算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意義。事實上,由於學習和研究工作的需要,近年來有不少青年學者和同行專家都希望本書能夠再版。
  • 海洋牧場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成功記錄煙臺地震過程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月6日16時46分在山東煙臺市蓬萊區海域(北緯37.99度,東經120.41度)發生3.8級地震。設立在浙江大學舟山校區的山東省海洋牧場觀測網成功記錄了此次地震全過程,並及時獲得了地震期間震源附近海域海洋要素數據變化的一手資料。
  • 深海海底地質災害和人工智慧識別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深海地球物理與資源研究室王大偉研究員團隊在地學TOP期刊《Geomorphology》報導了深海海底微地貌(水平面元12.5-25米、垂向解析度6.5米的三維人工地震數據)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通過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作,建立了海底地貌邊界識別的人工智慧算法,並通過與能源企業合作,將深海海底災害識別與預測方法應用於生產實際。
  • 海洋二所開展浙江省灘涂資源現場試驗勘測
    圖為技術人員開展現場勘測。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在浙江省溫嶺市組織開展了沿海灘涂(潮間帶)資源監測與評價項目現場試驗勘測。來自海洋二所海洋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海洋生態與環境實驗室、海底科學實驗室、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部門的技術人員參加了現場勘測。據悉,浙江省沿海灘涂資源豐富,面積約2000多平方千米,是近海生物棲息地和鳥類遷徙中轉站,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示範條款(2020年...
    通過廣泛調查研究,多輪專家論證會,最終形成《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示範條款(2020年修訂版)》(以下簡稱《示範條款修訂版》)。新修訂的《示範條款修訂版》進一步完善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轉移新材料的質量風險和責任風險,助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