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場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成功記錄煙臺地震過程

2021-01-12 MBA中國網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月6日16時46分在山東煙臺市蓬萊區海域(北緯37.99度,東經120.41度)發生3.8級地震。設立在浙江大學舟山校區的山東省海洋牧場觀測網成功記錄了此次地震全過程,並及時獲得了地震期間震源附近海域海洋要素數據變化的一手資料。

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是浙江大學李培良教授團隊研發的一種新型的近岸海底觀測解決方案,該系統集成各種觀測儀器,實現對各種海洋要素的在線連續觀測。在執行2019年「山東省海洋生態觀測網運行維護項目」時,團隊對位於山東安源海洋牧場的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升級增配了地震觀測儀,實現了對該區域進行包括海底地震的實時在線監測。

「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增配地震儀之後,在原系統高精度壓力傳感器的配合下,可以實現海嘯等的監測,是我們拓展其應用和服務範圍的一種新嘗試。」李培良介紹說,相關地震資料的獲得,將為海洋牧場包括地震等生態災害應對策略與保障方案提供數據支撐,為進一步大規模開展海洋環境的海底在線監測提供依據。

據了解,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現已成功應用於海洋牧場生態環境監測、珊瑚礁監測、重大環境風險區水質監測、海洋底邊界層觀測、海洋環境業務化觀測等領域。多年來大量的應用表明,該系統具有高穩定性、高擴展性等優點,已經逐步發展為一種海洋環境在線監測通用平臺,成為海洋環境監測及預警報的「利器」。2020年9月,李培良教授團隊建設的海洋牧場水下在線監測工作站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工作站。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探索完善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以更全面準確地關注海洋環境的各項指標,進一步加強沿海海洋牧場的監測,完善海洋牧場的管理,保護生態、振興漁業。」李培良說。

相關焦點

  • 行走海岸線|海洋牧場的「煙臺模式」,為何被全國推廣
    該網箱年產成魚800噸,產值達到4000多萬元,同時可帶動休閒垂釣、旅遊觀光等產業,促進漁業三產融合,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其實,「長鯨一號」等海工裝備的投用,是煙臺海洋牧場發展的典型縮影。海工裝備+牧場,儼然成為煙臺海洋牧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模式。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2017-03-06 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的國家,我國海底地震觀測技術正式走向「萬米時代」。
  • 煙臺:到2025年建成30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原標題:煙臺:到2025年建成30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據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消息,「十四五」期間,煙臺市將全力打造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場示範之城
  • 深耕海洋牧場 助力藍色經濟 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
    來源:中國網12月2日,深耕海洋牧場、助力藍色經濟-2020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在成都市大鼎世紀大酒店舉辦。此次推介會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辦,四川省水產局、四川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以及四川省、成都市有關協會、有關企業300餘人參加了推介活動,成都市與煙臺市兩地企業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煙臺市橫跨黃海、渤海,海域遼闊,島嶼眾多,海岸線長1038公裡,生態環境優良,生物資源豐富。
  • 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智能網箱開建 「海市蜃樓·煙臺八角...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蔡雲飛 通訊員 鄭義 煙臺報導12月22日上午,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量產智能網箱開工建造暨「海市蜃樓·煙臺八角灣海上藝術城」項目籤約活動舉行。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出席。
  • 快訊:挪威海洋牧場項目籤約落戶煙臺,單體投資最大
    膠東在線11月28日訊(記者 賈楚航)11月28日下午,挪威NORSAL公司年產3萬噸陸基循環水大西洋鮭項目正式籤約落戶煙臺開發區。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單體投資最大的海上養殖項目。項目投資方挪威海洋牧場公司總部位於挪威斯塔萬格市,該市於2018年9月與煙臺市結為友好合作城市關係。2019年5月,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率團到挪威經貿考察和友好訪問期間,與挪威海洋牧場公司就來煙建設三文魚陸基養殖項目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煙臺「耕海一號」打造海洋牧場新發展模式
    「耕海一號」海洋牧場全貌  「耕海1號」是智能化大型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位於美麗的煙臺「四十裡灣」海域,採用鋼質坐底式結構,真正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生態化,將智慧漁業、休閒漁業、科技研發、科普教育等功能有機結合,構建了裝備型海洋牧場發展的新模式。
  • 《海底地震勘測理論與應用》再版:新修訂版增加兩部分內容
    不巧的是,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是海洋,而地震觀測臺站主要分布在陸地和零星的海島,所以如何對海洋下面的地球深部結構做CT 是個難題,特別是要克服上覆幾百米至幾千米的海水層造成的障礙。目前有兩個辦法:一是利用陸地臺站觀測到的經過海洋區域的地震波,特別是長波長的面波震相,但解析度較差;二是在想了解其細緻深部結構的海區,臨時布設地震臺進行觀測。
  • 「海工+牧場」,煙臺全力建設「四個之城」
    「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形成了海洋牧場『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格局;我們全力建設海工裝備製造之城,引領全市海工裝備製造業走在全國全省前列;我們全力建設海洋旅遊品牌之城,打造「仙境海岸·鮮美煙臺」城市旅遊品牌;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環境優美之城,積極創建全國首個海洋類國家公園,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建設成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長島成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 1968個人工魚礁投放 漁山列島海域打造海底人工牧場
    根據規劃,這個示範區將建設規模化人工區、海珍品底播養殖區、海藻移植區,並進行土著魚類的增殖放流,並通過漁政管理,優化牧場區捕撈作業方式,實現資源的有效恢復並帶動海洋休閒旅遊發展,使之成為資源保護與增殖、海珍品農牧化養殖、休閒垂釣於一體的海洋牧場綜合示範區。
  • 煙臺駛入深藍:海洋的深處是什麼?
    以海參養殖為例,過去,長島縣北長山鄉花溝村附近的海岸曾建有幾十個海參育保苗場,在這裡,有的廢料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海中,還有大量的代謝物、養殖過程中必須要使用的消毒劑等,都對這片海域造成了損傷。而在當時的長島近海,這絕非個例。
  • 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通過驗收
    10月9日,「海底流動地震觀測臺陣」驗收會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驗收委員會聽取了項目負責人的組織管理報告、技術報告、測試組的測試報告、用戶的使用報告以及財務組的財務審查報告,觀看了臺陣海試的相關視頻。
  • 海洋所製成首套真實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
    57餘萬張實測照片和海底地形地貌等資料,於近日製作完成了一套海底VR展示研究系統,用於精細海洋調查研究。  中科院海洋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李超倫介紹,這套VR系統的海底虛擬實境場景是基於2016年「科學」號科考船搭載的「發現」號深海纜控潛水器,在南海海底執行「深海近海底理化條件的現場觀測與分析」項目的三個潛次調查中,距離海底約3米左右航行,採集的200餘G的調查資料,包括海底地形、地貌、拍攝的57萬餘張高清照片等多種資料,經過數據處理、拼接製作而成。
  • 《藍色星球II》背後的海洋觀測技術與裝備
    的致謝信中,他們寫道:「正是通過無數科學家、海洋生物學家、海洋學家、海底探險家和海洋研究人員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書中記錄的精彩故事才能展現給大家。歐美及日本等國紛紛投入巨資建立海底觀測系統,如美國OOI觀測網、加拿大ONC觀測網、歐洲ESONET觀測網、
  • 山東煙臺:做好海洋經濟大文章
    在『泰山吊』滿載荷實驗成功後,一位美國朋友打電話問我載荷參數是不是不小心多了一個零。我當時驕傲地回復他,『數據沒錯,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世界上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固定式起重裝備』。」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副總經理滕瑤說,依靠自主創新,中集來福士從缺技術的傳統造船廠,成長為擁有諸多「世界第一」的國內領先海洋工程企業。研發尖端科技、推進產業邁向高端,煙臺有基礎。
  • 山東煙臺開建亞洲最大深海網箱 引領「萬億級」海洋經濟產業鏈
    如同煙臺向海圖強的夢想,澎湃激蕩,奔騰向前——今天上午,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量產智能網箱舉行啟動儀式,開創了煙臺「陸海島」一體化深海養殖新篇章,也開啟了煙臺向海圖強的新徵程。挺進,向深藍。201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百箱計劃」——在煙臺海域投放一百個智能網箱,進而帶動「千箱萬箱」,經略海洋,做好海洋經濟大文章。
  • 挪威海洋牧場項目落戶自貿煙臺 建三文魚生產交易加工中心
    28日,挪威海洋牧場項目籤約儀式在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舉行,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成為全國最大的三文魚生產、交易和加工中心。 王嬌妮 攝中新網煙臺11月28日電 (王嬌妮 馬雙軍 徐希水)28日,挪威海洋牧場項目籤約儀式在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舉行,這是國內迄今為止單體最大的陸基循環水養殖項目。
  • 國產海底地震儀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記者董瑞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萬米級海底地震儀,近日在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成功應用,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國家。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獲悉,「探索一號」科學考察船在上述海域投放三種類型共60臺海底地震儀,回收56臺,於2月28日完成了兩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最大回收深度分別為10027米和10026米,剖面實際作業長度669公裡。  這些數據極為珍貴。
  • 學術| 劉經南院士:海洋時空基準網的進展與趨勢
    海洋環境監測網是為針對特定海洋環境監測需求建立的另一種海洋觀測感知網絡。通常其一種形式是有多種傳感器負載的有纜觀測艙與光纖通信聯網布設的海底局域監測網絡,另外一種是利用裝備有多種或特定海態傳感器、分散布設於水面或水下一定深度的無纜浮標來動態感知廣域海洋環境的網絡。
  • 煙臺請來專家「當面交鋒」武裝頭腦促海洋經濟發展
    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2020年度第一期學術研討會現場 膠東在線5月14日訊(記者 孫宗順 於夢賾)煙臺是海洋經濟大市,海洋經濟正成為煙臺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又一重要增長極。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2020年度第一期學術研討會現場 拓專業視野「請進來」專家講課有鮮見研討會現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研究員楊紅生作《水域生態牧場建設現狀與展望》主題授課,展示了更廣泛的生態牧場建設範圍,並就為什麼要建設生態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