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駛入深藍:海洋的深處是什麼?

2021-01-22 鳳凰網青島

「海洋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

由此,海洋經濟的新時代內涵被揭開:生態文明,開放,高質量發展。

海洋之於山東半島,既是齊魯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抹藍色底蘊,亦是其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重要載體。如今,海洋再次被寄予厚望——「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

山東半島海洋經濟區的起點菸臺市,在去年迎來了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煙臺片區的落地,這也標誌著以海洋經濟推動對外開放新高地的建設,將成為煙臺市未來的重點任務之一。

今年年初,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煙臺代表團團組會議接受媒體集中採訪時,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表示,煙臺的目標是「加快建設製造業強市、海洋經濟大市、宜業宜居宜遊城市和現代化國際濱海城市」。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一座海島與一個生態夢

4月14日,包括煙臺在內的山東16市就2020年重點任務公開承諾事項,在煙臺23個公開承諾事項中,「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相關事項排在第5位,足見煙臺市對這一試驗區的重視程度。

自2018年6月山東省政府批覆設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至今,經過近2年的建設,長島入選全國第三批2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1.16%。

如今的長島,在綠水青山之外,更添一份專屬於海島的生機勃勃——據統計,目前長島已完成近岸養殖騰退2900多畝,投放人工魚礁50多萬空方,營造「海底森林」100多萬畝,放流2億單位,生物種群加快恢復。

要知道,就在幾年前,長島還是一座被漁業「掏空」的海島。

作為山東唯一的海島縣,長島人數百年來以近海養殖、遠洋捕撈為生,技術的發展成為海島人不斷升級捕撈業載具(從風船到機動船,出海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了)的註腳,卻未能成為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

即使是內陸人,也不難理解海洋漁業在海洋產業中的地位——這是最基礎亦是最早為人們生存需要所開拓的產業,然而,且不說無止境的捕撈會破壞海洋生態平衡,養殖業,也可能對這片藍色沃土帶來沉重的打擊。

以海參養殖為例,過去,長島縣北長山鄉花溝村附近的海岸曾建有幾十個海參育保苗場,在這裡,有的廢料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海中,還有大量的代謝物、養殖過程中必須要使用的消毒劑等,都對這片海域造成了損傷。

而在當時的長島近海,這絕非個例。

因此,停留在資源消耗階段的傳統海洋漁業在歷經數百年後,令長島近海出現了承載力下降、汙染等問題,曾經萬畝生輝的海田變得傷痕累累,也終於引起長島人乃至整個煙臺市對海洋生態文明的重視。

「海洋牧場」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被引入長島。

長島縣委副書記、縣長、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工委專職副書記李俊傑表示,發展生態漁業,重點是啟動近岸養殖向深遠海的遷移,打造海洋牧場,新上深遠海智能網箱、多功能平臺,建設全省乃至全國領先的現代化、智能化海洋牧場示範區。長島,也成為承載起煙臺「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夢的載體。

2019年4月,由中集來福士為長島弘祥海珍品有限責任公司設計建造的智能網箱「長鯨一號」在煙臺基地交付。這是目前國內首座深遠海智能化坐底式網箱,可在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大欽島附近渤海海域實現深遠海智能化養殖、休閒旅遊等多項功能,為這座海洋牧場示範之城打下了「智能化」標籤。

據統計,長島已累計獲批3處國家級海洋牧場、7處省級海洋牧場,獲批5處省級休閒海釣釣場和11處市級休閒漁業基地,開發生態海洋牧場24.6萬畝,投放大型生態人工魚礁1400多座。

而長島的海洋牧場建設成果,更奠定了煙臺發力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信心。「建設智慧海洋牧場,實施『百箱計劃』,10個重點示範項目投產運營;新增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範區5處以上,全市海洋牧場總面積達到110萬畝」,這是煙臺市2020年公開向社會承諾一定會完成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對煙臺來說,海洋牧場的建設離不開智能網箱,而在這之中所展現的煙臺製造元素,也是這座製造業強市掘金海洋的重要動能。

圖片來源:攝圖網

海洋重器與製造業強市的「科創大腦」

「煙臺工業經濟發達,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去年,煙臺市委書記張術平曾在第二屆進博會召開之際,這樣介紹煙臺。而在這之中,製造業更是煙臺「強市富民的支柱和基礎」。

如果說,製造業是煙臺市經濟最為亮眼的底色,那麼製造業中的海洋元素,足以讓煙臺在製造業之城的競賽中佔據上風。

今年1月6日,煙臺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2019,高質量發展這一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煙臺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張宏在發布會上介紹說,2019年煙臺海工裝備產業預計實現產值65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大幅提升。

對煙臺來說,2019年可以稱作是海工裝備產業的「高光之年」。

據張宏介紹,煙臺中集來福士繼「藍鯨1號」之後,時隔2年升級版的「藍鯨2號」再次從煙臺建設母港開赴南海執行可燃冰開採任務,實現了海洋工程能源及動力系統優化的重大突破。突破性設計並交付國內首座坐底式智能網箱「長鯨一號」,助力我國漁業養殖由近海挺進深遠海。

中集「泰瑞號」作為發射船、海陽基地作為合練基地,助力我國首次火箭海上發射試驗成功,為我國建設火箭海上發射母港奠定基礎。按時按預算交付巴西國油P71 FPSO船體,在海洋油氣生產領域實現新突破。「中集海洋油氣研發中心」「中集海洋新動能研發中心」掛牌成立,開始進軍海洋科技研發最前沿。

蓬萊大金海洋重工發揮海上風電裝備核心技術優勢,成功進軍風電市場,海上風電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30%以上,全年實現產值14億元,同比增長85%。另外,蓬萊巨濤在手訂單合同額超過60億元,產值突破10億元。

中集來福士的「超深水半潛式平臺」、傑瑞「電驅壓裂橇」分別獲得首屆「市長杯」工業設計大賽金、銀獎;招金膜天承擔的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項目,實現了大中小型海水淡化成套裝備的規模化生產;海洋牧場平臺、高端郵輪遊艇、海上清潔能源綜合供給平臺等一大批新產品、新技術取得新進展。

「海洋重器」煙臺製造的背後,自然是強大的製造業基礎與科創能力。

據介紹,煙臺市現有海工裝備研發人員1000餘人,建成了國內唯一的國家級海洋石油鑽井平臺研發(實驗)中心。世界頂級的挪威船級社、美國船級社和國際知名供應商、歐美著名設計公司等機構目前均已入駐煙臺市,省級油田固壓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已在煙臺投入使用,並與中國海洋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知名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海工裝備領域科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

步入2020年,「煙臺製造」再添新的「科創大腦」。

3月9日,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煙臺片區海洋經濟創新中心、煙臺八角灣海洋經濟創新區總部基地正式揭牌,並迎來了中科院煙臺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自貿區煙臺片區海洋經濟創新中心、中俄海洋技術創新中心等9個項目的入駐。

據介紹,位於潮水新中心沿海核心地帶的八角灣海洋經濟創新區將以全國首家以藍色種業為特色、以海洋科創為引擎、以海洋新興產業為方向的國家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為目標,形成融合海洋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文化旅遊、科普教育、生活體驗、綠色生態等功能、全方位支持海洋創新創業和產業發展的樣板和典範。

這同時也揭開了煙臺掘金海洋的另一重要方向——海洋新興產業。

圖片來源:攝圖網

新千億級市場,新高質量發展動能

對整個山東省來說,「新動能」並不是一個陌生詞彙。事實上,正在全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山東全省,都在奮力尋找新動能。而煙臺,再次將目光鎖定這片藍色海洋。

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健康產業被稱作「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煙臺在2016年定下目標:爭取到「十三五」末,全市醫藥健康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2019年,煙臺市委、市政府又在將「突破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列入「在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上加快實現六個突破」之一,再次強調了這一海洋新興產業對於煙臺市海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打造『藍色藥庫』是人類共同的事業。」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曾表示。海洋是一個巨大的藥源寶庫,有數據顯示,人們已經在海洋中發現了約3萬個結構新穎、活性多樣的天然產物。

煙臺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市食藥監局局長李偉曾表示:「近幾年,我們向海洋要效益,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力爭把海洋醫藥產業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這一目標正在實現。

煙臺市2019年度醫藥健康產業創新發展獎勵新聞發布會透露,2019年,煙臺市生物醫藥產業銷售收入預計突破900億元,同比增速超過8%。在這其中,海洋生物醫藥及製品產業,也成為煙臺這一新經濟增長極中的新動能。

以煙臺市開發區為例,據介紹,該區目前聚集的100多家生物藥企中,超過30%涉及海洋領域。區內聚集了21位高層次領軍人才,和20餘個博士研發團隊,從事生物醫藥健康產業的研發人員2700多人。

此外,截至去年年底,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累計引進海洋生物與醫藥領域的創新創業項目近100項,在孵中小微創新型企業60多家,成為「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發技術大平臺煙臺基地」;榮昌生物醫藥在研國家一類新藥9個,總投資10億元的榮昌生物醫藥園已投用,成為在生物醫藥行業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頂級園區。

回到最初的問題,海洋的深處是什麼?對煙臺來說,或許是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新經濟,新動能,新路徑。

張術平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煙臺市在發展海洋經濟發麵條件得天獨厚,有26000平方公裡的海域、有1000多公裡的海岸線,還有200多個島嶼,「我們有條件、有能力、也有基礎在經略海洋方面走在前列」。

如今,海洋經濟正在成為煙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在這其中,以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為起點的現代海洋漁業、以更高科創水平為核心的海工裝備製造業、海洋新興產業代表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正在成為這一新增長極的新動能,而這,也是煙臺經略海洋的新路徑。

相關焦點

  • 煙臺海工高端製造走向深海 五年九座半潛平臺
    ,在觀察採訪中觸摸煙臺搶佔「一帶一路」先機、不斷挺進「深藍」、打造海洋利器的脈博。一帶一路」先機、不斷挺進「深藍」、打造海洋利器的脈博。一帶一路」先機、不斷挺進「深藍」、打造海洋利器的脈博。一帶一路」先機、不斷挺進「深藍」、打造海洋利器的脈博。
  • 山東煙臺開建亞洲最大深海網箱 引領「萬億級」海洋經濟產業鏈
    如同煙臺向海圖強的夢想,澎湃激蕩,奔騰向前——今天上午,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量產智能網箱舉行啟動儀式,開創了煙臺「陸海島」一體化深海養殖新篇章,也開啟了煙臺向海圖強的新徵程。挺進,向深藍。201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百箱計劃」——在煙臺海域投放一百個智能網箱,進而帶動「千箱萬箱」,經略海洋,做好海洋經濟大文章。
  • 深度經略海洋 賦能深藍經濟 煙臺海參產業推介會
    8月16日,深度經略海洋、賦能深藍經濟---煙臺海參產業推介會在北京京都信苑飯店舉辦。此次推介會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辦,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漁業(水產)等行業協會以及北京市飯店旅遊有關單位600餘人參加了推介活動,北京與煙臺兩地企業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
  • 全國首個經略海洋黨建聯盟在中國(山東)自貿煙臺片區成立
    膠東在線11月28日訊(記者 賈楚航 通訊員 馬雙軍 徐希水 逄偉)11月28日,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經略海洋黨建聯盟在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揭牌成立,以此加強管委和企業、管委和科研院所、企業與科研院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溝通聯繫,讓黨旗領航經略海洋、黨建成為看得見的生產力,推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集聚
  • 新動能·新山東|煙臺:在海洋經濟戰略中崛起的藍色之都
    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煙臺踏在了山東推動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戰略性轉變的關鍵節點上,正在悄然崛起。因勢而動,順勢而為,煙臺卯足幹勁,立誓要打造成為海洋牧場示範之城、海工裝備製造之城、海洋旅遊品牌之城、海洋環境優美之城。
  • 「雲」見煙臺:藍色後浪奔湧 海洋產業「參參」不息
    11月,煙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不斷,強力驅動經濟實現正增長。為進一步推介煙臺海洋經濟大市建設的新成就,5日—6日,「經略海洋走向深藍·聚焦煙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2020全國媒體「雲」上採風活動成功舉辦。
  • 中國海洋大學在職研究生(煙臺)培養基地落戶煙臺
    中國海洋大學在職研究生(煙臺)培養基地落戶煙臺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研究生教育發展辦公室主任王海發言6066222  膠東在線消息 4月21日,中國海洋大學2013級在職研究生煙臺班開學典禮暨中國海洋大學在職研究生(煙臺)培養基地揭牌儀式在煙臺在職研究生教學中心隆重舉行,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院王海副院長,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趙昕,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發展中心孫曉晶主任、煙臺弘文在職研究生教學中心姜華主任與300多經過艱苦努力順利考取中國海洋大學在職研究生的
  • 當深藍不再、海洋失去生機,人類將何去何從?
    人類總是本能地閉上眼不去看那些不美好的東西就像一提到海洋汙染很多人都不自覺地皺起眉頭而一個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有報導稱到了2050年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和垃圾總量將超過魚類如此一來>海洋自然便落入一個尷尬的處境然而禍不單行,近日,一家日本貨船在模里西斯東南部海域擱淺,約200噸柴油和3800噸船用燃料油洩露,模里西斯正面臨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汙染危機。
  • 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智能網箱開建 「海市蜃樓·煙臺八角...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蔡雲飛 通訊員 鄭義 煙臺報導12月22日上午,煙臺海洋牧場「百箱計劃」首批量產智能網箱開工建造暨「海市蜃樓·煙臺八角灣海上藝術城」項目籤約活動舉行。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出席。
  • 山東煙臺:做好海洋經濟大文章
    煙臺瀕臨黃海和渤海,1038公里海岸線、230個近岸島嶼、500多種海洋生物,讓煙臺發展海洋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以來,向海而立、依海而興的煙臺啟動「藍色引擎」,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著力描繪耕海牧漁、向海圖強的蔚藍畫卷。要到達中集來福士113米高的「泰山吊」高梁平臺,需坐3分鐘的電梯,還要再爬20米高的旋梯。「它能輕鬆抓舉起2萬噸的重物。
  • 探訪世界最大深海魚場「深藍1號」 自主技術有哪些?
    11個月後,國產化的「深藍1號」由日照市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出資委託、中國海洋大學與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設計,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建成下水。「深藍1號」網箱周長180米,高38米,重約1400噸,養殖水體5萬多立方米,設計年養魚產量1500噸,是世界最大、我國首個全潛式大型網箱,夏季可沉入黃海冷水團中。
  • 大眾日報重磅述評|經略海洋,向海圖強風帆勁——山東深入貫徹落實...
    經略海洋,築夢深藍,奏響了再造一個海上新山東的宏偉樂章。芝罘灣畔,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煙臺基地如同一個低調的巨人,牢記總書記囑託,用創新和幹勁推動海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築夢深藍,裝備先行。2018年6月13日,總書記視察中集來福士時強調:一定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和掌握更多的國之重器。
  • 海洋深處的罪惡 電影《海洋深處》觀感
    電影《海洋深處》,就把人類的這種貪婪演繹得淋漓盡致,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所以也就更具有說服力。19世紀的1820年,捕殺鯨魚會獲得豐厚的暴利,於是惹得貪婪的人們蜂擁而至,爭相捕獵。可見弱肉強食一直是自然界亙古不變的法則,自從人類統治了地球,便以王者自居,人類不僅霸佔了陸地,而且貪婪的觸角也伸向了海洋,就像鯨魚這種身形無比龐大的海洋生物,也未能倖免。於是,就有了這部影片所描述的大海深處驚心動魄的捕鯨故事。
  • 萬寧將在烏場填海建設深藍海洋深層水綜合產業園
    從萬寧市政府網8月18日發布的《萬寧市海洋與漁業局關於深藍海洋深層水綜合產業園圍填海項目用海第二次申請的公示》獲悉,萬寧深藍海洋深層水綜合產業園項目擬在烏場海域申請填海造地,申請用海總面積49.3528
  • 海洋有多深?海洋最深處隱藏著什麼?
    地球是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其中70%的表面被海洋覆蓋。早在500多年前,探險家們就已經開始製作航海圖來顯示海洋的寬度,但要計算海洋深度就要困難得多了。現在發現的海底最深處高級動物是來自馬裡亞納海溝的獅子魚(Pseudoliparis swirei),這些魚生活在超過8000米的海域。
  • 海洋有多深?海洋最深處隱藏著什麼?
    當時它們就是用這招去測量海洋的,足足攜帶了291公裡的繩索。挑戰者號在海上航行了4年,他們從海洋的許多不同區域收集了巖石、泥土和動物的樣本。現在發現的海底最深處高級動物是來自馬裡亞納海溝的獅子魚(Pseudoliparis swirei),這些魚生活在超過8000米的海域。
  • 行走海岸線|海洋牧場的「煙臺模式」,為何被全國推廣
    該網箱年產成魚800噸,產值達到4000多萬元,同時可帶動休閒垂釣、旅遊觀光等產業,促進漁業三產融合,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其實,「長鯨一號」等海工裝備的投用,是煙臺海洋牧場發展的典型縮影。海工裝備+牧場,儼然成為煙臺海洋牧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模式。
  • 海洋有多深?海洋深處又存在著什麼?
    海洋擁有大約13.4億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水資源供應的97%。在海洋中,孕育出了最早的地球生命。數十億年來,海洋一直都是生命的樂園。那麼,海洋有多深呢?海洋的深處又存在著什麼呢?在地球上的五大海洋中,太平洋不僅是最大的那個,而且還是最深那個,其平均深度可達3970米。第二深的海洋為印度洋,深度約為3741米。
  • 走進深藍丨我們對海洋的了解甚至不如月球表面!海洋大數據助力認識...
    齊魯網4月20日訊 《走進深藍》是一檔全力聚焦海洋強省戰略、助力新舊動能轉換的大型融媒海洋節目。通過人物專訪與紀實短片相結合的節目形態,宣傳海洋科技發展進步,海洋文化傳承,海洋環境資源建設等,節目每周六晚9:10在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首播。海洋大數據是深入探索海洋的基礎,也是智慧海洋建設的靈魂。隨著數據科學的迅猛發展,大數據與人工智慧、超算被稱為帶動海洋科學發展的「新三駕馬車」,而海洋大數據也成為從認識海洋到經略海洋的必經之路。
  • 煙臺初步形成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經濟增長10.7%
    正在舉行的山東「兩會」上,來自煙臺市的省人大代表、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秦松表示,2019年,煙臺市初步形成了支撐力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預計2019年全市海洋經濟增長率10.7%。1月19日上午,在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煙臺代表團團組會議接受集中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