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球運行的方式-2(海底擴張)

2020-08-05 羅漢果地學百科

2.海底擴張的發現

從1930年Wegener去世一直到年20世紀60年代,研究人員開發了探索地球系統的新工具,地質學進入了一個發現的時代。

2.1海底水深特徵

20世紀之前,對海底深度變化的研究是極其乏味的,測量深度的唯一方法是將一個系在纜索上的重物下放到海底進行探測,一次測量可能需要數小時。聲納的發明大大加快了深度測量的過程。當船上的發射器向海底發射聲波脈衝時,當回聲從海底反彈回船上的接收器時,這段時間就代表了海底的深度。當船隻航行時,用聲納可以獲得海底深度的連續記錄,並從記錄中得出水深剖面圖。通過獲得許多深海剖面,地質學家繪製出一幅深海地圖,顯示出海底的整體形狀。現代技術允許衛星從空間繪製水深圖。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2(海底擴張)

海底水深圖

2.1.1大洋盆地

海洋盆地低於海平面,由廣闊的深海平原。大洋盆地和大陸之間的邊界稱為大陸邊緣。

2.1.2洋中脊

洋中脊是海底的山脈,其峰頂位於水下2.0至2.5公裡。洋中脊趨向於對稱,脊軸一側的水深是另一側的。洋中脊往往是分節的,以陡峭的懸崖為界的垂直裂縫。

2.1.3深海海溝

大洋中狹長的槽,被稱為深海海溝,其深度達到7到11公裡,位於海洋盆地的邊緣。有些海溝與大陸接壤,並不是所有的大陸邊緣都有海溝。

2.1.4海島和海山

海洋中火山爆發產生了火成巖的山峰,如果一個山峰的頂部高於海平面,它就形成了一個海洋島嶼,而如果它的頂部低於海平面,它就是一個海底山。海洋島嶼和海山通常呈鏈狀分布。

2.2大洋地殼的特徵

地質學家使用各種儀器來探測海洋地殼特徵的工作使人們認識到,海洋地殼上層,是由上覆海水沉澱下來的相對較薄的沉積物組成的。脊軸上幾乎沒有沉積物。沉積巖層從遠離洋中脊方向逐漸變厚。在沉積層之下,海洋地殼由玄武巖,一種濃密的灰色火成巖組成。研究人員還測量了在海底鑽孔的溫度。通過這些測量,他們計算出了熱流,熱量從地球內部上升的速率。通過比較許多地方的結果,研究人員了解到大洋中部山脊下面的熱流比深海平原下面的熱流要大。

2.2.1地震的分布

斷層是地殼上發生滑動的裂縫。大多數地震是由於斷層滑動,因為突然的運動產生了振動,這些振動以波的形式在地球上傳播,當這些波到達地面時,就會引起我們所感覺到的震動,這就是地震。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2(海底擴張)

當地球內部的巖石突然斷裂和滑動,形成斷層,它會產生穿過地球並震動地表的衝擊波

當研究人員學會了如何找到地震的位置,就有可能繪製出顯示全球地震分布的地圖。地震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聚集在不同的帶中,稱為「地震帶」。地震帶沿海溝、洋中脊軸、部分斷裂帶和其他斷層分布。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2(海底擴張)

1953年海洋盆地地震分布的地圖

2.3Harry Hess和他的『地理詩文』

Hess意識到以上觀測結果可能有助於回答大陸如何運動的問題。Hess開始思考海底沉積物厚度的含義。在海底發現的沉積物的厚度表明,海底不可能和地球一樣古老。洋中脊以外沉積物厚度的逐漸增加表明,洋中脊比深海平原更年輕。因此,Hess得出結論新的海底一定是在山脊上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洋盆地會變得更寬。地震與洋中脊的聯繫提供了一個答案——海底一定是在脊處開裂。沿洋中脊軸的高熱流進一步表明,熔巖在發生分裂的區域下上升。

Hess把這些線索放在一起,提出大洋盆地是由一個被稱為海底擴展的過程形成的。根據Hess的觀點,新的海洋地殼由上升巖漿形成並遠離海脊。隨著時間的推移,海洋盆地可能會變得更寬,舊的海底在深海海溝處沉入地幔,這種運動產生了沿海溝觀察到的地震帶。這個假設看起來是如此優雅,赫斯把它稱為「地理勘測學的一篇文章」。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2(海底擴張)

Hess的海底擴展的基本概念(1962年),第一次引入了海洋盆地生長,但錯誤的認為只有地殼在運動

相關焦點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5(熱點)
    大約四千萬到五千萬年前,兩個大陸之間的所有海底都被俯衝了,印度本身也被推到了亞洲。這種洋底俯衝後,兩個大陸合併的事件稱為碰撞,地質學家稱之為大陸碰撞。曾經位於兩塊大陸邊緣的巖石和沉積物,或從它們之間的海底被刮下來的巖石和沉積物,受到擠壓,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帶(約8公裡)。印度向亞洲的持續推進導致了喜馬拉雅山脈的持續增長,也促成了青藏高原的隆起。當大陸碰撞時,不僅地球表面上升,地殼底部也下降,所以大陸地殼變得更厚。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6(古地磁)
    7.2磁極漂移在20世紀早期,研究人員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在很久以前形成的巖石中,古磁偶極子與現在的磁極並不一致。起初,他們將這一發現解釋為,在巖石形成的時候,地球的磁極與現在的磁極處於不同的位置。古磁偶極子所指向的位置後來被稱為古極。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3(板塊構造)
    3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海底擴張的提出引發了地質學思想的一場革命。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大多數地質學家開始意識到,我們所生活的地殼,一定是可移動的。到1968年,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地球模型:板塊構造理論。在這個模型中,地球的外殼由可相對移動的獨立碎片或板塊組成。地質學家意識到,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很多地質現象如地震、火山和造山。
  • 「海底擴張學說」或是錯誤的?
    從海底擴張學說到板塊構造假說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泛大陸於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海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認為大陸漂移是海底擴張的結果,並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學說認為:大洋中脊(又叫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離大洋中脊愈近,巖石年齡愈輕;離大洋中脊愈遠,巖石年齡愈老,而且在大洋中脊兩側呈對稱分布。
  • 「海底擴張學說」 或是錯誤的?
    從海底擴張學說到板塊構造假說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大陸漂移假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泛大陸於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不過,是什麼促使大陸漂移(即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的呢?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但這個重大發現卻出現了邏輯問題,因它與海底擴張存在極大矛盾。 圖1是得到普遍引用的關於地幔柱的權威解釋。其解釋是:以地幔熱活動中心的熱點夏威夷為參照系,保持不動。由於海底擴張的傳送帶模式,使得太平洋板塊發生北西方向運動,從而產生這些火山島。
  • 海底擴張說:很快得到了絕大多數科學家的承認
    對化石磁性的研究表明,從古到今緯度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地球磁極也在不斷遷移。人們又進一步發現,北美與歐洲的磁極遷移曲線在形狀上相同,但前者位於後者的西面。為什麼會有兩條磁極遷移曲線?難道地球有兩個旋轉極?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北美與歐洲兩塊大陸移動靠攏,這兩條曲線就合而為一,而大西洋卻不存在了。這就有力地說明歐美兩塊大陸過去的確是相連的。這些現象只有用大陸漂移說才能作出圓滿的解釋。
  • 沿海城市擴張加劇海洋光汙染!高達75%的海底受影響 對沿海物種構成...
    沿海城市擴張加劇海洋光汙染!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沿海城市在全球範圍內的「領地擴張
  • 蛋殼:「二房東」生意的閃電式擴張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行當,租房市場儘管有無數被人吐槽的痛點,但「二房東」模式從來沒有成為主流的商業模式,這是因為「二房東」實在是一個不好幹的營生。  「二房東」需要以長租的方式從房東手裡獲得轉租權,這其中需要承擔房子不能及時出租的巨大風險,需要動用資金對房屋進行重新裝修。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殼的厚度最薄,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在地球地表以下大約100至110千米深處存在著一個不連續的分布熔融狀物質的區域,稱為「軟流層」,在地質學上通常把軟流層以上部分,稱為「巖石圈」。
  • 美澳科學家繪製最詳盡海底地圖 2萬座深海山峰曝光
    據港媒近日報導,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利用歐美民用衛星數據,製作出歷來最詳盡的海底地圖,令2萬座位處深海的神秘山峰曝光,一些深海海溝面貌也可呈現人前。專家指出,新海圖有助於軍事、能源開發及地質考古等方面的應用,甚至有望協助搜索失蹤的馬航客機MH370。
  • 航拍丨海南聯網二回工程海底電纜開始敷設,長達32公裡
    敲重點:海南聯網二回工程海底電纜開始敷設2月3日,我國第二條500千伏超高壓、長距離、大容量的「南方主網與海南電網二回聯網工程」海底電纜在瓊州海峽開始敷設。2月3日,「南方主網與海南電網二回聯網工程」海纜敷設施工船與配合船進行對接,開始導纜,標誌著海纜敷設工作正式開始。(宋印官朱玉李品攝)海底電纜敷設船有啥能耐?俯瞰海纜敷設施工船。(蔡勇攝)連接南方主網與海南電網的500千伏海底電纜穿越瓊州海峽就靠它!
  • 繪製海底地圖:衛星數據顯示海床以下1英裡處有未知山脈
    大衛·桑德維爾和他的同事收集了兩個衛星上的數據,CryoSat-2和Jason-1。他們利用這些數據和電腦程式建立了一個海底重力模型,精確度是現有版本的2倍。  新發現是:南美和非洲之間有連接,並有新的證據表明墨西哥灣海底擴張脊在1億5千萬年前十分活躍。  這些連接被深埋在1600千米的海底沉澱物下面。
  • 海底漏水了這麼辦?科學家發現大量海水湧入地球內部
    來源丨科學解碼(ID:kexuejiema)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前,美國華盛頓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伴隨著海底地殼運動,數量驚人的海水正湧入地球內部。科學家通過布置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海底地震儀發現,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間俯衝帶被灌入的海水量是預計的3倍。據《生活科學》雜誌報導,最新測算顯示,每100萬年就會有30億Tg海水灌入地殼,單單1Tg就相當於10億千克。
  • 1.1.2地球的形成與演化
    課標要求: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學習目標:1、通過對化石和地質年代表的學習,了解認識地球歷史的途徑及地球的歷史。2、了解地質年代的劃分,能夠運用地質年代表簡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 3、通過對地球演化歷程的學習,了解地球發展的歷史。4、通過了解生物演化的過程,獨立分析生物演化的規律。5、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簡單敘述地球的海陸變遷、構造運動。
  • 2.5億年後地球或形成終極盤古大陸!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曾經存在的盤古超大陸後來逐漸解體形成如今的各個大洲。現在,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科學家研究認為,如今的大陸又在逐漸靠攏,並可能將於2.5億年後形成一個類似於盤古大陸的超大陸--「終極盤古大陸」。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科學家克裡斯多福-史考提斯認為,地球各主要大洲並不是固定的,它們在慢慢靠攏合併,一個新的超大陸正在形成。
  •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起源於海底煙囪?
    就目前掌握的證據來說,生命形成階段的原始地球只有海洋,沒有陸地,而地球上的第一個原始生命就在這個海洋中慢慢孕育而生。  而在原始海洋中,因為海底煙囪的存在,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裡,原始海洋的海底會在熱液噴出口附近形成一個類似煙囪的景觀。就在現在地球的海洋底部,在海底煙囪附近有很多奇特的原始生物,已有很多學者把這個奇特的生物現象作為探索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場所。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今天木木老師JY就從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三個方面,對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海底擴張理論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梳理,並對課本的「活動」進行解答。二、海底擴張理論課本截圖(2)大洋形成的時間很長,但洋底巖石的年齡較輕,沒有發現比株羅紀更古老的海底巖石。具體可看下面的「太平洋洋底年齡」圖。
  • 西南印度洋海底尋寶記
    我國大洋科考主力船「大洋一號」執行大洋34航次任務,搭載我國首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的「向陽紅9號」執行大洋35航次任務,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兩條船共同在這片海域進行科學考察,這是我國大洋科考史上首次出現的景象。  西南印度洋究竟蘊藏著什麼奧秘?我國探秘深海海底,近年來又緣何頻頻鎖定西南印度洋?
  • 拼起來的地球 - 四川省地震局
    2海底擴張學說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英等國廣泛開展海底地質研究,獲得了大量海洋科學的資料。例如,發現或進一步弄清了大洋中脊形態、海底地熱流分布異常、海底地磁條帶異常、海底地震帶及震源分布、島弧及與其伴生的深海溝、海底年齡及其對稱分布、地幔上部的軟流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