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由於古地磁學的發展,沉寂了20多年的大陸漂移學說又復活了。
許多巖石都具有相當穩定的磁性,它是在巖石形成的地磁場作用下取得的,它的磁化方向與巖石形成時的磁場方向一致,這就是所謂化石磁性。對化石磁性的研究表明,從古到今緯度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地球磁極也在不斷遷移。人們又進一步發現,北美與歐洲的磁極遷移曲線在形狀上相同,但前者位於後者的西面。為什麼會有兩條磁極遷移曲線?難道地球有兩個旋轉極?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北美與歐洲兩塊大陸移動靠攏,這兩條曲線就合而為一,而大西洋卻不存在了。這就有力地說明歐美兩塊大陸過去的確是相連的。這些現象只有用大陸漂移說才能作出圓滿的解釋。所以英國的布萊克特在1954年宣布,英國在兩億年以來向北移動了很大的距離。1962年英國的朗科恩編輯出版了《大陸漂移》論文集。大陸漂移又重新成為人們談論的題目。
魏格納曾認為大陸是在海底上漂移的,假設了海底的平坦性與可塑性,可是海底的實際情況究竟如何,當時人們並不很清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國紛紛派船對海洋進行考察和調查。例如1925-1927年德國派遣「流星」號考察船赴大西洋海域考察;1946年美國派出8艘考察船赴太平洋海域進行考察。他們從所獲資料分析,總結出三大發現:其一,發現全球裂谷系。原來海底並不是人們過去所想像的那樣平坦,而是高山逶迤,低谷連綿。例如大西洋底就有高達3000米,長達數百公裡的大山脈,並與印度洋、太平洋底的山脈相連,全長65000公裡,而且,這些山脈中又有許多裂谷其二,海洋底部熱流異常,測到的海底熱流量要比預料的大得多,例如大西洋裂谷所測得的熱流量,相當於300米厚的煤層燒了幾百萬年所放出的熱量。
發現海底磁條帶。在海洋底部探測的古地磁,發現地磁曾有過幾次反向,即南北磁極曾多次調換方向。此外還發現海洋沉積層的厚度很薄。根據固定論,海底同大陸一樣古老,都有30億年的歷史,若每年沉積1毫米,沉積物也應有30公裡厚,可是實測結果平均只有0.5公裡厚。從海底取出的最古老的巖石樣品距今只有1.3億年,可是海洋動物早在5億年以前就已經存在了。
海底居然比海水年輕,這是同固定論格格不入的。這說明了海底始終處於不斷的更新之中面對海底這些重大的新發現,60年代初,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海底擴張說。這一假說認為,大洋中脊和裂谷體系是地幔物質上升的湧出口,熾熱的地幔物質不斷從這裡湧出,並冷凝成為新的海底。由於這一過程不斷進行,後來新生的洋底就推開原來的洋底向兩側移動擴張。與此同時,「凍結」在鄰近洋底上的大陸,也隨著不斷擴張的洋底向兩側移動。這樣,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多年不能解決的難題—大陸漂移的機制,卻被海底擴張說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海底擴張學說很快得到了絕大多數科學家的承認,一時間,有關海底擴張的文章紛至沓來,成為地學界最熱鬧的話題。這樣,大陸固定論很快壽終正寢。1967年被認為是從固定論佔優勢轉為活動論佔優勢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