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美國Science雜誌

2018年6月15日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

研究人員說,監測地震誘發的海底光纖電纜的變化代表了一種發現地震的新手段。他們的方法使在不安裝新的海底設備的情況下感測地震成為可能,這種方法可在用其它方法難以監測地震的地區(包括俯衝帶或缺乏地震儀的遙遠海洋區域)發現地震。

儘管地球表面有70%為海水覆蓋,但幾乎所有的地震觀測站都在陸地上。其結果就是,水下的地震活動基本上仍然無法察覺,從而限制了科學家們發現水下地震活動的源頭機制。如今,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只要將光纖電纜網絡內的光纖用作感應元件,現有的光纖電纜網絡就可幫助擴展發現地震的能力。

如今,Giuseppe Marra和同事報告,他們用一種新的方法來估測海洋光纖電纜中的由地震產生的「幹擾」信號。該方法涉及對光纖中的由地震波觸發的所謂光學相變進行檢測。作者說,它不僅能檢測地震波,而且能估計地震的震級和震中位置。近些年中,Marra和同事用這一方法對震中在義大利、紐西蘭、日本和墨西哥的數次地震進行了評估;他們證明,該方法可有效地檢測地震活動和有關參數,其效果堪比當地的地震儀。

具有兩面性的南亞季風可同時播散及淨化空氣汙染

一項探索大氣「自潔能力」的空中研究揭示,南亞的夏季季風既能淨化空氣中的某些汙染物,也能播散它們。作者聲稱,這種新型的淨化機制或能防止該區域內汙染造成更大的影響。儘管東亞、北美和歐洲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排放自2010年以來已經減少,但南亞的空氣汙染物濃度則在持續增加,這主要是因為這裡的燃煤發電廠很普遍。在12月至3月的乾旱冬季中,有大片的汙染性霧霾會經過南亞上空向印度洋飄移。

這一「大氣棕雲」會對空氣品質、氣候和水循環產生重大影響,然而其在夏季季風期間的影響還有待科學家釐清。Jos Lelieveld和同事假定,一個巨大的順時針流動的反氣旋會將南亞的空氣汙染排放帶往上空。2015年7月至8月,他們通過高空飛機對南亞上空各種空氣汙染物(包括氫過氧自由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硫和氮氧化物及氣溶膠)的檢測來測試他們的假說。他們發現,季風對流確實能將汙染物向上輸送至對流層及更高空,汙染物會在那裡與其它氣體起反應並重新進行整體分布。

Lelieveld等人還意外地觀察到,夏季季風會同時提供一種淨化機制——令某些汙染物被氧化成可通過降雨離開大氣層的不易揮發的水溶性產物。作者說,由於南亞的汙染排放正在快速增加,汙染物通過反氣旋的流動可能會在未來有所強化。

新系統無需幫助便能了解未見場景

谷歌DeepMind部門的科學家研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系統,它僅用少數場景的2D抽樣圖像就能在無需人類監督時獲悉環境的3D組成,包括其離散的物件和屬性。他們的系統被稱作生成查詢網(GQN),它或能為可自主了解世界的機器做好準備;這些機器用的是自身傳感器,它們無需用人類當今標記為計算機視覺系統所需的大型數據集進行培訓。

GQN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再現網絡,它能從抽樣圖像中發展出一個編碼的場景再現;另一個是生成網絡,它能從新的視點傳輸出該場景的可能圖像,它可在部分場景模糊時用來解決不確定性。GQN是用幾個由不同的電腦生成的簡單環境的二維視圖進行訓練的;這些環境含有各種物件和照明設置。它接著會被給予一幅新的場景圖像,並會從任何內含視點產生該場景預計的圖像。該網絡的再現可被「因式分解」,表明像色彩、形狀和大小等屬性是分開獲悉與編碼的。

研究人員能通過同時增減GQN的再現來構建新的場景;從含有一個紅色球體的某場景中減除一個藍色球體,並添加一個有紅色圓柱的場景便會產生一個有藍色圓柱的場景,所有這些都無需人類明確教授GQN有關色彩或形狀的概念。該網絡還顯示,它能作為一種有前途的控制機器人的裝置;例如,它的預測能力令其僅用一個固定的攝像機便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機器人手臂,這意味著準確定位與控制所需的原始數據變少。由Matthias Zwicker撰寫的相關《視角》對這些發現做出了評論。

(本欄目文章由美國科學促進會提供)

《中國科學報》 (2018-06-20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
    美國Science雜誌  2018年6月15日  海底光纖:檢測地震新方法  研究人員說,監測地震誘發的海底光纖電纜的變化代表了一種發現地震的新手段。他們的方法使在不安裝新的海底設備的情況下感測地震成為可能,這種方法可在用其它方法難以監測地震的地區(包括俯衝帶或缺乏地震儀的遙遠海洋區域)發現地震。  儘管地球表面有70%為海水覆蓋,但幾乎所有的地震觀測站都在陸地上。其結果就是,水下的地震活動基本上仍然無法察覺,從而限制了科學家們發現水下地震活動的源頭機制。
  • 科學家稱預測地震有了新方法-暗光纖
    《科學家稱預測地震有了新方法-暗光纖》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從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海濱小屋工作蒙特利灣,內特林賽發射紅外線的流雷射脈衝下的長纖維光纜延伸到海底。長達數英裡的電纜已經存在了十年,可以在海底的科學儀器之間來回傳輸數據,但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地球科學家Lindsey正在嘗試新的方法。他和他的團隊已經斷開了所有常規傳感器的電纜連接,以便他們可以利用光纖本身來感應海底的振動。
  • 地震波也能測海溫—新聞—科學網
    中美地震學家合作成果為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新手段
  • 北美兩大地震斷層或相連 —新聞—科學網
  • 南海西部中建南盆地發現海底大型圓丘—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獲悉,該實驗室「南海深海盆區莫霍面地震反射空間分布研究」團隊在南海西部首次發現了42個與巖漿侵入相關的海底大型圓丘
  • 地震預測新技術:光纖電纜來預測(雙語)
    當地震來臨或火山爆發時,科學家通常會使用專門的地震儀器來記錄震動。這些傳感器是非常敏感的,但它們也是非常昂貴的,而且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均衡。因此,科學家們正在制定另一個監測地震的策略:使用光纖電纜來預測地震。   「So the motions are very clear.
  • 利用海底的暗光纜,構建全球地震監測網絡
    地震發生時她正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塔庫冰川(Taku Glacier),這裡被積雪覆蓋,四周都是聳立的高山。 此次地震是由冰川突然運動引發的。她趕緊在筆記本上記下了時間。拉貝茲是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她正在鋪設一套光纜,今後可用於研究地震——這是一種很有潛力的新方法,正在深刻地改變地質學及其相關領域。
  • 光纖通信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新聞—科學網
    1970 年,康寧玻璃公司根據高錕博士的提純建議研製出了損耗約為20dB/km 的石英系多模光纖,使光纖作為通信的傳輸媒介成為現實。之後經過不斷研發,石英系光纖的損耗逼近理論極限。至此,光纖通信的條件已完全滿足。 早期的光纖通信系統均採用直接檢測的接收方式。這是一種較簡單的光纖通信方式,PD 是一種平方律的檢波器,只有光信號的強度可以被探測到。
  • 《Science》:科學家首次用海底光纜測地震 12英裡光纜相當於1萬個...
    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項技術已被用於在加利福尼亞海岸外發現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新斷層群。海底光纜,顧名思義就是埋在海底的光纖線纜,利用光在光導纖維中的傳播特性來傳輸數據。而它就是保證全球各大區域網絡之間能夠互聯互通的主動脈。
  • 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新疾病檢測方法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如何通過菌群檢測實現快速精準的疾病診斷呢?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發明了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疾病檢測方法,為此共性問題提供了原創解決方案。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 微生物組與人體、環境的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同時,菌群檢測具有非侵入性、可量化、可預警等優勢。
  • 地震探測技術新革命!冰島研究人員稱光纖通信電纜對地面震動更敏感
    地震探測技術新革命!冰島的研究人員成功地使用現有的光纖通信電纜來評估地震活動。這種電纜鋪設在世界各國的地下,以提供網際網路和電視服務。該技術已證明對地面震動很敏感,但尚未準備好廣泛使用。此外,還加入了一系列最新的地震傳感技術,包括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和更實惠的檢測硬體。
  • 解析基於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的高壓海底電纜
    高壓海底電纜的安全穩定運行對於海上能源的開發具有重要的作用,海纜電纜的損壞主要由外力引起,針對分布式光纖傳感器在線監測高壓海底電纜運行狀況的方法,利用有限元軟體ANSYS建立XLPE高壓海底電纜模型,仿真分析海底電纜受到外力損壞時,內部物理量的變化,為分布式光纖傳感器在線監測高壓海底電纜運行狀態提供參考。
  • 海原斷裂帶蠕滑區域發現重複地震—新聞—科學網
    沿著海原斷裂帶發生了幾次大的地震,包括1920年海原8級地震、1927年古浪8級地震、1990年景泰6.2級地震、2016年門源6.4級地震。大地測量學發現在海原斷裂帶老虎山段存在淺層蠕滑現象,但是蠕滑的驅動機制和深度,以及與地震的關係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利用2009~2018年青藏高原東北緣發生的兩萬多次小地震事件波形,通過互相關理論獲得了海原斷裂帶及其周緣的重複地震分布。
  • 基於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的高壓海底電纜外力損壞仿真
    高壓海底電纜的安全穩定運行對於海上能源的開發具有重要的作用,海纜電纜的損壞主要由外力引起,針對分布式光纖傳感器在線監測高壓海底電纜運行狀況的方法,利用有限元軟體ANSYS建立XLPE高壓海底電纜模型,仿真分析海底電纜受到外力損壞時,內部物理量的變化,為分布式光纖傳感器在線監測高壓海底電纜運行狀態提供參考。
  • 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為測量海洋暖化提供了新方法
    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為測量海洋暖化提供了新方法(SILAS BAISCH/UNSPLASH)(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研究人員展示了從一種基本被遺棄的測量全球海洋變暖方法(即海洋地震測溫法)所得到的新收穫。本研究的作者證明,這種方法很有希望會擴大我們觀察海洋暖化的速度和模式及其對氣候變化作用的能力;他們用此方法測試了東印度洋,揭示了超越先前估測的長達10年的暖化趨勢。
  • 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偉領銜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聯合英國卡迪夫大學、義大利國家海洋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海東北部深水重力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毫秒級反應速度,140萬公里海纜有望成為地震報警器
    毫秒級的地震預警如何實現2020年1月28日,谷歌的研究人員使用海底光纜,在牙買加附近檢測到一次7.7級地震。震中距離谷歌用來檢測的光纜1500公裡。在此之後的幾個月,研究人員又檢測到了多次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地震情況。地震烈度從4-6級都能準確檢測。那麼谷歌是如何做到的呢?
  • 臺灣地震損失巨大,但是預測並不是不可能,光纖傳導技術可以實現地震預測了
    許多學者都提出對地震進行「群測群防」的工作;同時應使用多學科綜合前期預警整體思維預測地震的方法,比如使用次聲波、地應力、地電脈衝、大地微動等預測地震,提高地震的預測水平。        由於具有長距離遙測、耐惡劣環境(可耐500℃以上高溫)、靈敏度高、易於聯網等突出優點。
  • 科學家開發萃取光學純胺基酸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黃昊飛、特聘教授王鳴等報導了一種液—液兩相手性萃取拆分製備光學純胺基酸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ngo Wagner/Picture Alliance 沿著海底用拖網捕撈海鮮的漁船會不加選擇地傷害海洋生物,並且破壞它們的棲息地。現在,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拖網漁船還可能破壞海底微生物清除沿海水域中過量營養物質的能力,從而加劇海洋汙染。 「這是第一篇研究拖網捕撈的實際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