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洋所東海深部地震探測取得系列創新成果

2020-12-02 中國礦業報

◎祁江豪/文

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近日利用我國首條橫穿整個東海陸架至衝繩海槽的OBS(海底地震儀)廣角地震剖面,獲得了西太平洋弧後洋陸過渡帶的深部精細地殼速度結構,在東海深部地震探測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南部發現了與洋殼層三相似的下地殼高速體,提出高速高密度的幔源物質至少已經貫穿至基底層,衝繩海槽南部中央地塹內部分地區地殼已經完全破裂,進入到海底擴張階段,形成初始洋殼。這是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利用廣角地震速度結構成像的方法得到衝繩海槽已出現初始洋殼的深部地震證據。

此外,速度結構模型中首次發現了西太平洋洋陸過渡帶弧後地區存在著與地殼拉張減薄共生的一系列下地殼高速體,是亞洲東部大陸邊緣晚中生代以來太平洋板塊俯衝背景下存在自西向東構造遷移的直接證據。該研究首次用深部地震探測方法,證實了洋陸過渡帶內深部上湧的軟流圈不斷向東帶動巖石圈進行幕式伸展拉張並引起弧後地區的構造遷移。

該項研究是973課題「構造地質過程及其對熱液活動的控制」和鰲山科技創新計劃(2015ASKJ03)的主要資助成果,著提高了我國在東部海區海洋地質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海洋所:赤潮973項目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
    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周名江研究員等完成的國家973項目「我國近海有害赤潮發生的生態學、海洋學機制及預測防治」研究,日前通過了山東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成果鑑定。    該研究面向國家需求,瞄準國際前沿,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在東海大規模原甲藻赤潮形成機制、東海大規模甲藻赤潮的宏觀調控設想、大規模赤潮的危害機理以及赤潮的應急治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創新性成果,項目的實施對國家提出的「預防、控制和治理赤潮」目標的實現有重要貢獻。
  • 「海洋地質九號」船滿「周歲」 馳騁2.5萬餘海裡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吳能友介紹,自2017年12月入列以來,「海洋地質九號」分別赴我國東海、南海、黃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地質調查科考、南黃海地震調查、東海寬線雙纜地震測量等調查任務。
  • 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南海海洋所官方研究揭示
    原標題:南海海洋所 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
  • 2019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圓滿閉幕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展出了自主研發的短波面陣紅外InGaAs探測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院第十三研究所展出了B750高速巡邏無人船;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展出了3000米級聲學深拖系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05研究所展出了模塊化水下運載平臺——cyanea。除了高精尖的海洋科技成果外,消費級的海洋科技產品也展會上精彩亮相。
  • 2020青島海科展啟幕,炫酷海洋「黑科技」集體亮相
    新奇炫酷海洋「黑科技」集體亮相2020青島海科展展覽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分為涉海科研院校、海洋探測技術與裝備、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海洋牧場及養殖技術與裝備、海洋船舶技術與裝備、海洋能源利用技術與裝備、海水淡化技術與裝備、海洋通用技術與裝備八大展區,全方位展示海洋科技各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
  • 2020青島海科展開幕 海洋「黑科技」集體亮相
    央廣網青島9月22日消息(記者王茂盛 王偉)9月22日上午,2020(第五屆)青島國際海洋科技展覽會在青島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本屆展會以「科技經略海洋,創新實現夢想」為主題,吸引了500餘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參展,眾多新奇炫酷海洋「黑科技」集體亮相。
  • 青島海洋所編制「高精地圖」 填補西太平洋海域研究空白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申報的「中國海-西太平洋地質地球物理場特徵綜合研究與系列圖編制」項目榮獲2019年度海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該項目總結了「七五」至「十二五」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與成果,將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圖件的比例尺提高到1:300萬,填補了研究區空白,系統展示了中國海-西太平洋深淺地球物理與構造地質特徵,精細刻畫了地球物理場特徵所反映出的地質內涵,科學揭示了中國海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時空演化。系列圖件被綜合部門、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和科研院所廣泛使用,為國家發展規劃、生產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
  • 讓光照進海洋 中國水下光學戰略平臺從青島進入大洋
    今年5月底,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西安光機所)侯洵院士、副所長李學龍等一行人來到碧波環抱的青島,與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籤訂了一項戰略合作協議,要將雙方在光學和海洋學領域的研究優勢結合在一起。經過6月底到7月的一系列關於建設方案、運行預算等研討會的開展,「海洋光學觀測與探測聯合實驗室」的建設工作正式啟動。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2020-09-21 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 平臺疊加,提速「藍色徵程」——中科院海洋所科技報國70年系列報導之十
    如今,面向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需求,以海洋所為核心力量,聯合中科院內其他涉海院所組建了一支海洋科考「集團軍」,高效運行「四所十船三碼頭」科考船隊,系統構建了「四站四網」空天海地一體化觀測網絡,打造海洋大型儀器區域共享體系,建設海洋人工智慧與大數據中心,為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服務支撐平臺,迸發創新火花,深耕藍色國土。
  •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南海深部計劃取得成果:在海盆成因等兩大問題上提出新假說 來自全國32家單位、700多人次科學家,經過長達8年的共同努力,我國海洋科學第一個大規模的基礎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南海深部計劃」)取得豐碩成果
  • 集合中科院13家院所優勢力量 助推青島建設國際海洋名城
    經過10個多月的籌備,海洋大科學中心的平臺構建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如今,由9艘在役科學考察船組成的共享科考船隊、4個野外觀測站點和3個海洋觀測網組成的綜合立體觀測系統,成為海洋大科學中心的支撐平臺,一個面向未來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呼之欲出。
  • 中國大陸架劃界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將助力海洋維權
    近年來,隨著我國在南海、東海上的海洋維權力度不斷加大,一些全新的維權手段也應用起來。除了海空軍、海警局例行巡邏這些「強硬手段」,一些新技術成果充當起「海上維權先鋒」。18日在北京召開的2014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上,「中國海大陸架劃界關鍵科學技術研究及應用」獲得特等獎,這一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將為我國開展海洋維權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 聚焦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成果
    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徵程上,科技創新始終是座不滅的燈塔。  新中國幾代科學家都在夢想著中國能夠重放「四大發明」的榮光。  4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成果匯報交流會,即將完美收官的專項碩果纍纍,讓我們自豪地看到:地球深部探測,中國與世界同行。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記者17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
  • 這套中國自主研發的設備首次亮相青島海科展,再次打破先進國家技術封鎖
    9月22日上午,2020(第五屆)青島海洋科技國際展覽會在青島藍谷開幕,500餘家涉海科研院所、高效、企業紛紛攜海洋科技領域最新科技研發成果亮相青島海科展。國內首套全海深聲學記錄儀掀蓋頭由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全海深聲學記錄儀將亮相本屆青島海科展,它可投放在全球任何海域
  • 提升成果轉化應用海地所測繪「地質雲」
    2019年上半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調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以下簡稱海地所)完成紅島經濟區等地1:5萬、1:2.5萬補充測繪140平方千米,實施青島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科學評價城市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潛力。牽頭申報省級科技平臺,獲批「山東省海洋地質探測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實現創新引領和成果轉化應用。初步完成「地質雲」、智能化和大數據「三位一體」建設總體框架設計,提升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的效率和水平。完善地調空間資料庫及系統「2019年上半年,海地所持續深化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集成,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
  • 6位院士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討海洋監測領域的「現在」與「未來」
    2020年12月18日,來自國家氣象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10多位嘉賓匯聚青島,以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水文氣象儀器分會主辦、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儀器儀表研究所承辦的「海洋環境交叉監測技術研討會」為契機,分享新成果,碰撞新思路。
  • 遠海千噸級船達10艘 科學碩果壯大海洋科研力量
    青島海洋科研正隨著科考船的一次次劈波斬浪,取得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青島的海洋科研力量也不斷壯大。記者梁超破題◆◆ 首艘科考船1980年下海1980年,作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專業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一號」的誕生,在當時對於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