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調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以下簡稱海地所)完成紅島經濟區等地1:5萬、1:2.5萬補充測繪140平方千米,實施青島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科學評價城市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潛力。牽頭申報省級科技平臺,獲批「山東省海洋地質探測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實現創新引領和成果轉化應用。初步完成「地質雲」、智能化和大數據「三位一體」建設總體框架設計,提升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的效率和水平。
完善地調空間資料庫及系統
「2019年上半年,海地所持續深化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集成,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據海地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括修訂9類中國管轄海域1:100萬海洋地質系列圖件及編圖說明書,初步完成中國管轄海域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梳理制約我國邊緣海成油-成礦-致災-科學認知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16項,為實現指導理論從地質科學向地球系統科學轉變提出重點研究方向。並加強成果服務,進一步完善1:100萬中國管轄海域地質調查空間資料庫及服務系統。」
「同時,強化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成為服務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力量。加強以濱海溼地生態地質調查、保護修復技術方法探索為特色的濱海溼地綜合地質調查,初步建成江蘇鹽城濱海溼地蘆葦觀測站和互花米草觀測站,完成江蘇鹽城、黃河三角洲和遼河三角洲濱海溼地溫室氣體周期性監測、生態觀測綜合地質取樣等野外工作任務。積極推進濱海溼地生態地質國際研究中心建設,籌備溼地保護與修復國際會議。」該負責人表示,「海地所相關科研人員實施浙江中部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完成三門灣陸域工程地質鑽探、杭州灣重大工程區淺地層剖面測量。推進舟山海岸帶陸海統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建設,基本確定地質環境綜合監測站建設的地塊位置和施工進度。開展連雲港海砂盜採區多波束及取樣調查,精準服務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和公益訴訟。」
評價海岸帶資源環境承載力
實施青島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科學評價城市空間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完成紅島經濟區等地1:5萬、1:2.5萬補充測繪140平方千米。開展岸灘剖面測量8條和探地雷達探測32千米、陸域工程地質鑽探512米,為查明市南前海沿線重大工程規劃區重要地質問題提供實測數據。
凝練海洋地質科技創新成果,實現創新引領和成果轉化應用。申報五大科技平臺項目50項,獲批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博士基金4項,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開放基金等科研項目6項。獲2018年度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二等獎2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地質科普類二等獎1項。牽頭申報省級科技平臺,獲批「山東省海洋地質探測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此外,海地所還圓滿完成世界地球日、全國科技周、全國海洋日、全國土地日等大型科普活動,2019年上半年組織各類科普活動30餘次。
共享海洋地質資料庫服務系統
推動數字海洋地質建設,提升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的效率和水平。初步完成「地質雲」、智能化和大數據「三位一體」建設總體框架設計。編制印發青島海洋所信息化建設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和2019年信息化工作要點。依託海洋地質信息網發布了新一批海洋地質調查資料。完成海洋地質資料庫信息服務系統功能模塊優化完善,目前已具備數據共享服務能力。開展了海洋地質調查全流程信息化支持系統需求分析,完成地質取樣和淺鑽野外調查工作流程的設計和開發工作。完成船舶監控模塊功能優化,具備實際應用服務能力。
2019年下半年將加快推進管轄海域1:100萬海洋區域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工作,積極推進濱海溼地生態地質調查和國際研究中心建設,推進舟山海岸帶陸海統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建設等海岸帶地質工作,深入開展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理論技術研究。提交青島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相關成果報告,推動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工作兩翼齊飛,全面完成信息化建設考核目標任務。
(文章來源:青島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