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2020-09-25 深圳市海洋學會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於1600和1918年分別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但對這些歷史強震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以及對海底發震斷裂的位置與特徵認知甚少。研究人員使用新採集的海洋主動源反射地震和海陸聯合廣角地震數據,對1918年南澳地震(7.5級)震源區的海底斷裂構造和三維地殼結構開展綜合成像,確定北東東走向的濱海斷裂帶和北西走向的黃岡水斷裂在海底的發育位置和屬性特徵,明確濱海斷裂帶作為海陸交互帶重要的邊界斷裂帶造就沉積基底大規模的垂直錯斷。三維地殼結構顯示南澳島海域地殼非均質性強烈,尤其是上地殼包含諸多高、低速異常體,說明複雜的斷裂交叉構造導致的上地殼破碎特性。目前的震群型微震活動主要發生在中地殼低速體(LVZ)或其附近的高-低速過渡區,表明該低速體作為殼內構造薄弱帶,為該海域震群的發生提供構造條件。


研究表明,廣東南澳島海域的中地殼低速體、濱海斷裂帶與黃岡水斷裂的交匯構造,以及沿斷裂帶的高速侵入體交匯融合併形成局部應力集結帶,是該地區主要的發震構造耦合體,影響並控制該海域板內地震活動。該研究為認識廣東沿岸地質構造穩定性和地震災害等提供科學依據,為泛粵港澳大灣區海陸交互帶空間開發和城市群建設提供地質信息支撐。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南海海洋所南海新星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南澳島海域地震探測測線分布圖


反射地震及廣角地震聯合成像結果指示地震主要發生於中地殼低速帶與斷裂交接構造部位


文章來源: 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2020-09-21 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記者17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
  • 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南海海洋所官方研究揭示
    原標題:南海海洋所 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
  • 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深部發震構造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 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獲重要進展
    科普(譚曄 鄒雪峰 萬海珍 宋波) 11月13日筆者獲悉,由東方物探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和重要進展。  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實施「深空」「深地」「深海」三大科技戰略布局。
  • 中科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主辦南海構造演化與IODP新進展學術論壇
    11月16日至23日,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MSG)主辦的南海構造演化與IODP新進展論壇暨第二屆海洋地質前沿論壇(第1期)如期在廣州召開。法國IFREMER教授Jean-Claude Sibuet、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前執行副總裁Hans Christian Larsen應邀出席「南海構造演化與IODP新進展」並訪問南海海洋研究所,來自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南海海洋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研究生等近70餘人參會,研究員趙明輝主持系列活動。
  •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5-01-2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6)沿東崑崙斷裂帶自西往東,地震非震層厚度,在東經90°-100°之間為40公裡左右,在東經106°附近為20公裡左右,與深地震測深速度結構所揭示特徵一致
  • 密集臺陣地震成像與地殼淺層精細結構探測
    報告題目:密集臺陣地震成像與地殼淺層精細結構探測報 告 人:李志偉 研究員報告時間:2018年9月10日,9:30-11:00報告地點: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地質宮449主辦單位: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報告人簡介:李志偉,男,1980年生,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海洋地質九號」船滿「周歲」 馳騁2.5萬餘海裡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所長吳能友介紹,自2017年12月入列以來,「海洋地質九號」分別赴我國東海、南海、黃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完成了西太平洋深海地質調查科考、南黃海地震調查、東海寬線雙纜地震測量等調查任務。
  • 獻給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新聞—科學網
    1960年到1961年間,中科院在各研究所物色一批業務骨幹,逐步組成了該所的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海洋物理研究室和海洋水化研究組,並邀請生物學家張璽先生兼任所長,還聘請幾位所外知名專家、教授擔任所學術顧問。沒有家底,經費不足。該所從一艘240噸木船起家,又爭取到一艘美國1925年製造的由貨船改造的海洋調查船「實驗」號。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弘揚南海精神 逐夢深藍海洋
    1961年,南海海洋所海洋科學考察船隊成立。據悉,南海海洋所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對西沙海域、黃巖島進行科學考察;80年代到90年代對南沙海域的島礁、資源等進行詳細調查。通過科考,科學家初步搞清了南沙海域的巖石構造和地層情況,摸清了南沙海域的洋流、水溫、鹽度及化學元素的分布,揭示了南沙群島珊瑚礁地貌的形態類型及其形成演化規律,鑑定出海洋生物4300多種。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青島海洋所編制「高精地圖」 填補西太平洋海域研究空白
    該項目總結了「七五」至「十二五」近30年來的調查資料與成果,將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圖件的比例尺提高到1:300萬,填補了研究區空白,系統展示了中國海-西太平洋深淺地球物理與構造地質特徵,精細刻畫了地球物理場特徵所反映出的地質內涵,科學揭示了中國海在地質歷史時期的時空演化。系列圖件被綜合部門、產業部門、教育部門和科研院所廣泛使用,為國家發展規劃、生產教學科研等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
  • 地質地球所利用ScS多次波研究日本海及其鄰近區域地幔過渡帶結構獲...
    該區域的中深源地震分布及遠震體波層析成像結果顯示:西北太平洋板片以較低角度 (~30°)俯衝,一直俯衝到我國東北地區 660-km 間斷面附近。受海域臺站分布限制,前人研究大都關注太平洋俯衝板片與 660-km 間斷面的相互作用(如我國東北下方),而忽視了海域地區俯衝板片與 410-km 間斷面的相互作用(如日本海下方)。
  • 著名海洋地球物理學家林間獲選AGU會士
    林間領導國際合作,對全球大洋中脊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研究,通過揭示三維地幔上湧、新一類板塊邊界、海洋拆離斷層等重大發現,奠定了學界對全球大洋中脊三維地殼與地幔結構的認識基礎。揭示了「地球第四極」下的內部結構,對主導在全球最深海溝開展國際大洋鑽探等研究計劃具有重要意義。
  • 「海洋地質八號」圓滿完成2020年三維地震調查任務
    ◎楊冊/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八號」船近日圓滿完成2020年三維地震調查任務,返抵廣州。航次歷時61天,航程5000多海裡,完成滿覆蓋三維地震調查工作量415平方千米。該船於6月20日從廣州啟航,開赴南海工區執行入列以來的第二個三維地震調查任務。
  • 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林間教授訪問南海海洋所
    訪問期間,該所所長張偲、副所長詹文歡先後多次會見林間教授,探討如何更好的推進兩所之間的合作。22日,林間利用一個上午時間與南海海洋所的青年科學家及學生座談,鼓勵年輕學者大膽探索,成為快樂的研究海洋學者。他提出,南海近期一個重要的地質科學問題是「熱」地幔的機制問題。
  • 南海海洋研究所2002年招生
    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研究機構有物理海洋研究室、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室、應用海洋生物研究室、海洋地質環境研究室、海洋構造地球物理研究室和兩個所屬開放實驗室--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開放實驗室和邊緣海地質與古環境開放實驗室,以及四個臨海海洋生物實驗站--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海南熱帶海洋生物實驗站、湛江海洋經濟動物實驗站和汕頭海洋植物實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