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深部發震構造

2020-09-23 今日科學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與行星內部物理學》。

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於1600年和1918年分別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但人們對這些歷史強震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以及對海底發震斷裂的位置與特徵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使用新採集的海洋主動源反射地震和海陸聯合廣角地震數據,對1918年南澳地震震源區的海底斷裂構造和三維地殼結構開展了綜合成像,確定了濱海斷裂帶和黃岡水斷裂在海底的發育位置和屬性特徵,明確了濱海斷裂帶作為海陸交互帶重要的邊界斷裂帶,造就了沉積基底大規模的垂直錯斷。三維地殼結構則顯示南澳島海域地殼非均質性強烈,尤其是上地殼包含諸多高、低速異常體,說明了複雜的斷裂交叉構造導致的上地殼破碎特性。目前的震群型微震活動主要發生在中地殼低速體或其附近的高—低速過渡區,表明該低速體作為殼內構造薄弱帶,為該海域震群的發生提供了構造條件。

研究結果表明廣東南澳島海域的中地殼低速體、濱海斷裂帶與黃岡水斷裂的交匯構造,以及沿斷裂帶的高速侵入體交匯融合併形成了局部應力集結帶,是該地區主要的發震構造耦合體,影響並控制著該海域板內地震活動。該研究為認識廣東沿岸地質構造穩定性和地震災害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pepi.2020.106472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南海海洋所官方研究揭示
    原標題:南海海洋所 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刻畫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於1600和1918年分別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但對這些歷史強震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以及對海底發震斷裂的位置與特徵認知甚少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取得新進展
    ,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南澳島海域地震探測測線分布圖。通訊員供圖 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於1600年、1918年分別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些歷史強震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以及對海底發震斷裂的位置與特徵認知甚少。
  • 揭示汶川地震震級大的構造原因
    此外,地表破裂長度、同震位移平均值和最大同震位移值等是描述地震地表破裂樣式和評估地震總釋放能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運動學參數,它們通過與矩震級之間的經驗關係式用於類似活動斷層不同段落的地震危險性評價,作為分析地震孕育與破裂過程、發震構造模式和成因的基本約束條件。
  • 美國西海岸的地震活動與地震柱構造(中文版)
    由表1可見:(1)美國西海岸研究區總體地震的最大深度可達650km,地震集合似乎可以組成多個直下型的倒立的圓錐體,滿足地震柱構造概念的要求。(2)研究區內的兩個殼下地震活動地表投影的密集區,一個最大震源深度102km,同時擁有殼內強震和活火山[18],一個最大震源深度650km,殼內強震頻發。兩個地震集合均可組成直下型的倒立的圓錐體,均滿足地震子柱構造概念的要求。
  • 成貴鐵路部分班列因地震晚點停運是怎麼回事 網友:在睡夢中被震醒來
    天氣網訊,今天(13日)上午,關於四川宜賓市珙縣4.1級地震的新聞登上熱搜,受地震的影響,成貴鐵路部分班列因地震晚點停運。據了解,11月13日凌晨3點18分,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發生4.1級地震。地震過後,不少網友表示在睡夢中被震醒來。
  • 江蘇如東海域10天2次地震 專家稱非大震前兆
    快報記者 陳泓江 攝昨日如東海域地震區位圖。據江蘇省地震臺網中心測定,7月19日11點06分,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附近海域(北緯32.5°,東經121.6°)發生3.8級地震,震源深度5公裡,距離海岸線26公裡。
  • 地震地熱說原理—地震柱構造的概念及其全球分布
    地 震 地 熱 說 原 理地震柱構造的概念及其全球分布Seisman作者在研究中國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時,發現各地層內的地震活動存在由下而上逐層驅動的現象這些中、深源地震中心底端的地震活動均集中在極為狹窄的範圍內,其上層的地震活動多呈樹形、桶狀或扇狀展布,近地表則沿著島弧或海溝舒展開去。作者將這些特殊的點定義為地震柱構造(見blog.sina.com.cn/seisman)。
  • 地震是怎麼形成的?揭秘火山、地震的深部成因
    蘇格蘭西岸海域的海底地貌,南太平洋的海底火山,非洲南部的穹窿構造……全球都能見到板塊構造論所無法解釋的地貌。板塊構造論從50年前開始被廣泛認可,其中心內容是:地球的最上層——巖石圈或稱陸界(厚度為60~250千米)由一連串堅硬的板塊組成,漂浮在黏稠的地幔之上。
  • 基於地震波資料的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的...
    為了從地震發生的本質出發,探尋更為有效的地震預測預報方法,不斷提高地震分析預報水平和預報效能,本項目充分利用地震波所攜帶的信息,使用多種適合安徽地震活動特點的新方法,開展了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等多方面研究,從而服務於實際震情判定和地震預測工作。
  • 日本俯衝帶的地震活動與中國
    這次發震斷裂的傾角還不到15度,故需更大的差應力才能啟發地震。    大家還記得2004年12月26日晨7點59分,印尼蘇門達臘島北部附近海域發生特大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印度洋周圍近30萬人死亡,其中印尼有近24萬人,斯裡蘭卡有3萬多人,印度有近2萬人,泰國有近9000人。此外,緬甸、馬爾地夫、馬來西亞、索馬利亞、坦尚尼亞和肯亞也都有人死亡。蘇門達臘地震加速了印度板塊向北運動。
  • 廈門不具備7級以上地震地質構造 "四大地震區"屬謠言
    不過,廈門並不具備7級以上地震的地質構造。昨日,省政府舉行的防災減災新聞發布會上,省地震局介紹了我省地震活動的背景以及監測預報情況。  昨日,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也是全國防災減災日。省政府新聞發言人朱清稱,我省積極承擔援建四川彭州,相繼選拔援建幹部百人,援建施工隊伍上萬人,圓滿完成總投資34億元的143個援建項目,為災區重建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 NASA的研究揭示更多關於「日震」事件及其神秘的起源
    據外媒CNET報導,太陽發生的劇烈震動被稱為日震,而美國宇航局(NASA)的研究揭示了更多關於這些事件及其神秘的起源。 這些類似地震的事件以... 據外媒CNET報導,太陽發生的劇烈震動被稱為「日震」,而美國宇航局(NASA)的研究揭示了更多關於這些事件及其神秘的起源。
  • 青島海洋所東海深部地震探測取得系列創新成果
    ◎祁江豪/文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近日利用我國首條橫穿整個東海陸架至衝繩海槽的OBS(海底地震儀)廣角地震剖面,獲得了西太平洋弧後洋陸過渡帶的深部精細地殼速度結構,在東海深部地震探測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 Science: 三維斷層結構控制震群的動態發展
    隨著地震觀測臺網密度的增加和分析手段的不斷進步,海量中小地震的精定位為認識斷層帶的三維深部形態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參見前沿報導《尋找隱藏的微地震》)。主震後發生的一系列餘震不應被稱為震群,而震級特別大的多次破壞性地震,一般也不稱為震群,比如1976年松潘-平武地區發生的2次7.2級強震和最大震級達6.7級的餘震。震群的發生通常被認為是由於外部作用導致斷層上的應力增加或者減少了發震斷層的強度(Shelly et al., 2016)而致,自然發生的震群常與巖漿遷移和地熱流體活動相關聯。
  • 《2013年巴基斯坦7.7級地震與興都庫什的地震構造》發表
     巴基斯坦的強震活動,是興都庫什地震柱構造的活動提供能源、興都庫什旋扭構造運動提供構造環境所致,或有深部流體參與,以致強震活動與泥火山並發。2. 興都庫什地震柱構造的地震活動呈「自下而上逐層驅動」之勢,深部和殼內地震活動皆呈一定韻律,並非「俯衝」。
  • 上半年中國大陸地震活動頻繁 比去年趨勢增強
    中新社北京九月四日電(記者龍劍武)中國地震局辦公室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強華今天在此間說,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地震活動趨勢比去年明顯增強。  李強華在國務院新聞辦的記者招待會上介紹說,去年,中國大陸地區五級以上地震是九次。今年大陸地區發生二十二次五級以上地震,基本上發生在西藏、新疆、內蒙古、雲南、青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