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震 地 熱 說 原 理
地震柱構造的概念及其全球分布
Seisman
作者在研究中國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時,發現各地層內的地震活動存在由下而上逐層驅動的現象,提出地震地熱說來加以解釋(陳立軍,2000,地震地質)。作者在進一步研究全球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時,發現同樣存在由下而上逐層驅動的現象,於是提出了地震柱構造的概念,找到了地震地熱說的地質實體,因而進一步發展了地震地熱說。
1963~2011年3月的全球地震震源深度資料顯示,震源深度大於630km的只有智利、鄂霍次克海、馬裡亞納海溝、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所羅門、湯加和地中海西端出海口等處;震源深度介於500~630km的只有日本海、中國琿春和地中海中部等處;最大震源深度介於250~500km的只有瓜地馬拉、白令海、臺灣及琉球、興都庫什和南桑維奇海溝等處;最大震源深度介於150~250km尚有緬甸、地中海東段、北菲律賓、安達曼海等處。這些中、深源地震中心底端的地震活動均集中在極為狹窄的範圍內,其上層的地震活動多呈樹形、桶狀或扇狀展布,近地表則沿著島弧或海溝舒展開去。作者將這些特殊的點定義為地震柱構造(見blog.sina.com.cn/seisman)。
所謂地震柱構造,是指由中、深源地震活動和火山噴發所構成的地幔深部或上地幔內的柱狀地質體。因此,地震柱構造的劃分是以地震和火山活動的共同特徵來確定的。作者經過長期的比較研究,共計劃分出24個全球性的地震柱構造,詳見圖1和表1。大陸內部還可以找到一些次級的地震柱,就是各地層內的地震活動存在由下而上逐層驅動的場所,或者是通過GPS網觀測資料研判的地形變旋轉中心。這是後話。
圖1 全球地震柱構造的分布
圖1為震源深度為100km以上地震的分布。檢測到的最大深度可達735km。圖中的地震柱邊界只是示意,以表1中的數據為準。表1給出了地震柱構造內地震和火山的大致狀況,以及地震柱的大概形狀。表1中定義了8個超級地震柱(Super seismic cone tectonic),條件是震源深度大於600km,殼內地震活動大於8級。作者將會逐個描述地震柱構造的內部結構及其在地震預報和火山預報中的意義。
地震柱構造的概念,還可以幫助人們消除一些誤會。比如:
1) 通常說地震深度可達700km,似乎到處可以700km。不是的,只有極少的幾個地方。
2) 說到地震帶,似乎就是很深的一條縫,可以切割地塊。不是的,太平洋周邊只有淺源地震才能形式上連成一條帶。
3) 按照2004年以來的ANSS地震目錄,海嶺地震帶上的震源深度大概只在18km以內。
4) 所謂本尼奧夫帶只能存在於地震柱構造的內部,地震柱之間不能連成帶,因而也就不能拿來切割地塊。
5) 像緬甸地震柱構造背後的棋盤格式構造,如果靠「碰撞」是造不出來的。
6) 中國琿春和地中海西口只是2個潛在的地震柱構造,如果中間層或殼內地震活躍起來,或許火山活動也會來臨。
等等吧。這些或許都是閒話。
一般概念上的地幔柱多為地震波速反演所推測出來的地質變異體,唯有地震柱構造才是可見的實體地幔柱。地震柱構造具有地震和火山活動的共同特徵。火山可以造島,地震可以造溝,因此地震柱構造表層的島弧和海溝或許正是地震柱構造長期活動的產物。甚至,正是由於地震柱構造的長期活動,得以保持了太平洋、地中海的形狀以及周邊大陸的相對位置。
當然,地震柱構造可能也是有生命的。比如火山的有死有生,或許表明了地震柱構造的生命過程。
本文所採用的地震資料取自 網頁的ANSS地震目錄,火山資料取自http://www.volcano.si.edu/網頁的GVP火山月報,謹此致謝。
(2011.3.30 初稿)
表1
地震柱構造
相關焦點
-
地震地熱說原理—地震柱構造的時間進程
>理 地震柱構造的時間進程Seisman研究地震柱構造的運動機理之前,先來考察一下地震柱構造內部地震活動一般性的時間歷程,從而進一步地了解地震柱構造的一個重要屬性。按照地震地熱說的解釋,地震柱構造內部的熱能是由下而上逐層驅動的(在地震柱構造運動機理部分將作詳細討論)。由此可以看到,圖2顯示了一種高溫高壓的狀態,即柱底的高熱能可以衝過中間層而直達地幔的上層,因此可以稱之為「暴髮型」模式。
-
美國西海岸的地震活動與地震柱構造(中文版)
本文根據美國ANSS地震目錄資料,採用地震地熱說的原理和方法,對美國西海岸地區進行數據處理,做出了研究區的總體地震、殼下地震、殼內強震和火山活動的平面分布圖像、三維立體圖像、殼下地震時序圖,以及它們與聖安德列斯斷層關係的理論解釋。
-
地震地熱說原理—地震地熱說的最早論述(代序)
式(1)右邊的第二項代表地殼和上地幔之間物質相對運移所產生的熱對流,最後一項則表示固體巖塊沿斷層的運動、巖漿和水溶液流體的湧入等所造成的間歇的或短暫的瞬變擾動,地震、火山、熱泉等就屬於這一類擾動。美國西半部的地熱流高異常區與美國西海岸(太平洋東岸)的強震帶相吻合,以及全球火山分布與強震分布驚人的相似(阜新煤礦學院,1961),就是明顯的例證。
-
中國地震趨勢估計的若干基礎資料(6)
Seisman「地震地熱說原理與應用」課題得到中國地震局老專家科研基金資助。課題旨在運用地震地熱說原理進行地震趨勢估計和殼內強震與火山預測的方法性研究。本文為續篇,著重於基礎資料的整理和分析。nbsp; 2012.2.105 中國的火山活動中國的火山分布如圖
-
《2013年巴基斯坦7.7級地震與興都庫什的地震構造》發表
全球兩大超級地幔柱夏威夷和南部非洲或為力源,四大經向構造隔離了兩個半球,由24個地震柱構造組成的M型熱機帶構成全球災變的主體,由大洋中脊組成的W型冷機帶構成災變的調節器。地幔深部地震活動的年代記振蕩(MDO)是深部能量積累的一種表徵。它們才是殼內強震、火山乃至太平洋年代記振蕩(PDO)的主因。6. 地震柱構造是一個倒立的圓錐體,過地震柱構造柱體軸心的任意方位都可以畫出本尼奧夫剖面來。
-
全球主要地震柱構造3年期地震與火山預測卡片0419卡的有關說明
作者於2012年4月19日向有關地震部門正式填報了全球主要地震柱構造3年期地震與火山預測卡片,以下簡稱0419 當時沒有找到中期預測卡片的電子模板,使用的是「地震短臨預測卡片」的模板。3.
-
關於2013年9月巴基斯坦地震的思考(2)
這些深源地震活動區地震的立體空間分布猶如一個個倒立的地震圓錐體(seismic cone),據此作者定義了24個地震柱構造(陳立軍2012,2013),如圖據統計,全球95%以上的殼內強震(Ⅰ級地震柱7級以上地震,Ⅱ級地震柱6.5級以上地震)和87%的活火山均發生在則24個地震柱構造的影響區之內
-
關於地震柱構造內震源深度資料的說明
Seisman人們在欣賞地震柱的構造形態時,或許會對震源深度的精度持有保留。作者手頭沒有ANSS地震目錄關于震源深度資料的精度說明,但作者試圖旁證一下。 圖1是興都庫什地震柱地震深度的時間序列,圖2是美國本土北緯23°以北地區地震深度的時間序列。
-
全球地震帶分布(圖)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板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大的板塊有六個,它們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
-
科普:地震形成原因及中國地震分布區域
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公元前2300年到2007年中國歷史上達到5級以上的區域分布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複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於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
全球及中國地震帶分布 廣州在地震帶上嗎(圖)
>>>>廣州老城區磚木屋抗地震能力堪憂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板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 經科學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有三個: 1. 環太平洋地震帶:即太平洋的周邊地區,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魯,北美洲的瓜地馬拉、墨西哥、美國等國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以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紐西蘭等國家和地區。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溫州網訊: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芮氏8.0級大地震,震驚全球,華夏大地一片哀痛。作為高中生有必要掌握一些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高三學生。 【知識儲備】 一、地震的形成: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範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
-
緬甸7.2級地震成因的探討
緬甸7.2級地震成因的探討Seisman 緬甸地震柱構造是作者所定義的第17號地震柱構造。>N)1963年至2011年3月4.8級以上地震活動的平面的三維圖像如圖1所示,立體的三維分布見圖2,地震震源深度的時間序列見圖3,地震震級的平面分布見圖4.
-
關注|如何開採超深層地熱能,還不引發地震?
上周,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表明,在不產生任何重大的地震活動的情況下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論文作者說,他們希望他們的研究能緩解地熱鑽探引起地震的恐懼。畢竟,公眾通常只有在鑽探出了問題時才會聽說地熱井。但是,日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該研究的合著者裡爾卡多·米內託(Riccardo Minetto)說道,Venelle-2說明,「也有許多正面的地熱井鑽探案例」。
-
四川綿陽一水井的水溫升至70度,與地震有何關係
十多天後,這水溫還是有30多度的溫度,這則消息很快引起人們議論,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水井的水溫也許和地震有關。02、地震地熱說。第一點,四川省地震局的介入。10月14日四川省地震局官方表示,地震局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已經派有關部門已經專家前去調查了,這只要不是個傻子都知道這水井的溫度也許跟地震有關了。第二點地震地熱說,水井的水溫升高確實有可能與地震有關,根據地震地熱說,這很可能是地震前的預警,這也是很多人猜測這跟地震有關係的主要原因。
-
地震科普|地震科學知識之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三)
2為什麼說地震與地殼構造活動有關係地震始終處於運動狀況,每天既在自轉,又在公轉。因地球內部是由不同形態物質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加之地殼分為不同的巖石圈和板塊,板塊間的活動差異成為地震的發生原因之一,所以,絕大多數破壞地震是與地殼構造活動有關的。
-
世界級首富看好地熱發電 韓國地震引發技術思考
■本報記者 楊 萌 在眾多新能源中,地熱發電有著天然的優勢,引起沒有龐大的鍋爐設備,沒有灰渣和煙氣對環境的汙染,是比較清潔的能源,而且發電成本較水電、火電都低。 但任何能源都有其自身的缺陷,2017年11月,韓國東南部城市浦項發生5.4級地震,此次地震為1978年韓國開始測量地震以來規模第二大的地震。
-
揭示汶川地震震級大的構造原因
地震地表破裂的觀測也是工程抗震設防的基礎,有利於總結經驗教訓,採取有效對策減輕未來可能遭遇的大地震對社會、經濟的衝擊,對理解斜滑推覆構造系統災害分布特徵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現實意義。綜合分析表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帶在地表破裂類型、破裂寬度、幾何結構和同震位移分布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是迄今為止地表破裂結構最複雜、破裂長度最長、同時兼有逆衝和右旋走滑分量的一次板塊內部逆斷層型特大地震事件。 綜合已有資料,利用平衡剖面技術,構建了汶川地震三維構造模型。
-
地震科普 | 地震科學知識之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三)
2 為什麼說地震與地殼構造活動有關係地震始終處於運動狀況,每天既在自轉,又在公轉。因地球內部是由不同形態物質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加之地殼分為不同的巖石圈和板塊,板塊間的活動差異成為地震的發生原因之一,所以,絕大多數破壞地震是與地殼構造活動有關的。3斷層與地震有什麼關係在地殼及其表面,大規模的線狀分布的破裂構造被稱為斷層。
-
楊學祥:氣象乾旱和構造乾旱
「地震是一個巨大能量的釋放過程,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能量,但也正是因為時間短,能量很快得到釋放,其後續的影響,最多也就是在接下來的十來天對當地的地氣(陸地和大氣)有一定影響,」張培群解釋說,「而這次旱災,是從去年10月由於缺雨形成的,距離5月的震災已經過去了5個多月,所以可以說,地震對於旱災的直接影響是幾乎沒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