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如何開採超深層地熱能,還不引發地震?

2021-01-20 地源熱泵網

有研究團隊鑽了一口約3.2公裡深的地熱井,同時沒有引發大地震。這可謂地球熱量能源利用的一個福音。

在義大利託斯卡納區亞平寧山脈翠綠的山麓丘陵深處,埋藏著寶藏。在那裡,名為Venelle-2的鑽塔聳立著,標出了寶藏的位置。該地熱井觸達地表以下約3.2公裡的地方,那裡的溫度和壓力非常高,以至於巖石開始彎曲。那裡擁有形成超臨界地熱流體的條件,這種富含礦物質的水同時具有液體和氣體的特徵。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黃金,但如果Venelle-2能夠鑽至超臨界流體的儲集層,並利用它們讓地表上的渦輪發電機旋轉起來,那麼該類流體會是世界上能量密度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未解之謎

但要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如果有大塊巖石滑移,鑽入地下深處可能會引發地震。這種風險在Venelle-2進一步放大,因為人類對該地質層知之甚少,介乎於靠近地表的堅硬巖石和地下更柔韌的巖石之間。當鑽頭穿過這一層鑽入下面的超臨界流體時,會發生什麼事情,誰也說不準。

目前,這個謎團仍未解開。由於井底溫度過高,鑽井設備不堪重負,Venelle-2鑽井停止了。井底的傳感器顯示,溫度已經突破了500攝氏度,壓力是地面的300倍。儘管如此,Venelle-2還是創造了有史以來最高的鑽孔溫度,它證明了鑽探至極端的超臨界區域是可行的。上周,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表明,在不產生任何重大的地震活動的情況下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論文作者說,他們希望他們的研究能緩解地熱鑽探引起地震的恐懼。畢竟,公眾通常只有在鑽探出了問題時才會聽說地熱井。但是,日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該研究的合著者裡爾卡多·米內託(Riccardo Minetto)說道,Venelle-2說明,「也有許多正面的地熱井鑽探案例」。

鑽探案例

在義大利中部的Larderello-Travale地熱田,Venelle-2鑽探的井只是眾多鑽井中的一個。2015年,一個由多家歐洲能源公司和研究機構組成的財團啟動了Descramble項目,意在看看能否從地熱田提取更多的能源。他們的計劃是鑽探至地表下深層的超臨界流體儲層。如果能從井中提取出高能量密度的液體,這會是Larderello-Travale的又一個歷史性突破。

Descramble團隊並不是第一個尋求採掘超臨界流體的團隊。在美國、日本、義大利和墨西哥進行的實驗,都在具備產生超臨界流體條件的地方進行過鑽探,那些條件包括溫度高於370攝氏度,壓力達到地表壓力的220倍。但實際上只有一個項目發現了超臨界流體。冰島政府和一個國家能源公司財團共同展開冰島深度鑽探項目,2017年項目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在地表以下約4.8公裡處發現了超臨界流體。三年後,他們仍然在致力於從鑽井中獲得有用的能源。

在冰島深海鑽探項目發現超臨界流體之時,Descramble團隊開始使用Venelle-2井進行鑽探。他們使用強化鑽探技術,來穿透比其他地熱井熱得多的區域。但是,經過6個月的鑽探,他們不得不在離目標深度只有幾百英尺的地方停下來。鑽孔底部的溫度比冰島井高出近100攝氏度;溫度太高,無法確保持續鑽探的安全性。

地震風險

在整個鑽探過程中,一個由歐洲地質學家組成的獨立團隊,一直在監測一個由超靈敏地震檢波器組成的網絡,那些儀器被放置在Larderello-Travale地熱田周圍。該團隊記錄到了某種地震活動,但那些震動在該地區屬於正常水平。儘管如此,米內託還是提出了警告。超臨界地熱井是一項新興的技術,他說未來鑽探超臨界流體的嘗試「可能會引發更大的地震事件」。

儘管米內託承認還沒有發生過任何與鑽探超臨界流體有關的地震,但在過去,地熱井曾引起過大地震。2017年11月15日,韓國慶尚北道浦項市北部發生5.4級地震,事後調查認為浦項地熱發電所向地熱井注入高壓水的作業觸發了地震。幾年前,瑞士巴塞爾的地震也與地熱井有關。一些專家將這些地震事件歸咎於斷層鑽探,這種鑽探提高了效率,但也大大增加了觸發地震的風險。至於鑽探超臨界流體是否比鑽探傳統的地熱井有更大的地震風險,米內託說道,「關於超臨界流體還有太多的未知因素,無法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

即使沒有增加地震的風險,超臨界地熱井也有其他的弊端。超臨界流體的儲集層似乎少之又少,因此它們不大可能能夠讓這個世界過渡到地熱能。而這些液體本身也會毀壞襯裡和混凝土塞,進而對鑽井造成嚴重破壞。熱巖能源研究組織主席、地熱公司Alta rock Energy聯合創始人蘇珊·佩蒂(Susan Petty)說,「這些液體具有很強的腐蝕性,會溶解巖石中的很多物質,這是你需要應對的。這非常可怕。」

增強型地熱系統

相反,佩蒂主張建立「增強型地熱系統」,但不依賴於自然存在的地熱流體儲層。這種類型的井鑽到乾燥、高溫的巖石深處,並從地表注入水。水被加熱到接近超臨界的溫度,然後被抽回地面,促使渦輪發電機旋轉。這是一項借鑑於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技術,有望讓地熱能擺脫對天然熱水的依賴。如果你鑽得足夠深,增強型地熱系統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

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和開採深層的熱水和蒸汽資源的挑戰制約了地熱發電的推行。但是,據佩蒂估計,如果地熱能源不局限於自然選擇的地點,它可為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提供一個取之不盡、永不枯竭且無碳的電力來源。

但是,與超臨界井一樣,增強型地熱系統也一直受制於技術挑戰和大地震風險。上述發生在巴塞爾和韓國的地震都與增強型地熱井有關。這是該技術固有的風險,還是鑽井位置的選擇問題,還不得而知。不過,增強型地熱的概念發展得很慢。在美國,Alta Rock Energy等公司一直難以為其資本密集型項目吸引到資金,而且這些項目獲得的聯邦補貼也無法與風能和太陽能項目相提並論。此外,增強型地熱系統作為一種缺乏歷史記錄的新技術,會讓投資者承受更大的風險。

俄亥俄州立大學能源可持續性研究實驗室的負責人傑弗裡·比利克基(Jeffrey Bielicki)指出,「地熱在市場推廣上遇到了一點問題。儘管它有很多益處,但人們說起『可再生能源』時,通常指的是風能和太陽能。」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能源部宣布為其專用的地熱試驗場投入2500萬美元的研究資金。這只是一個開始,地熱能源系統距離連接你附近的電網還長路漫漫。

來源:網易科技《知否》 作者:樂邦,原標題:有人想從地球內部獲取"無限"能源,卻擔心引發地震

相關焦點

  • 世界級首富看好地熱發電 韓國地震引發技術思考
    對此,韓國政府2019年3月20日公布了調查結果,地震由附近地熱發電站引起,而非天然地震。  談及此次韓國公布的調查結果,有媒體稱,參與調研團的海外調查委員會對震中附近的兩口地熱鑽井一帶的活動及影響進行了獨立分析。根據分析,當地電站為利用地熱發電而向地下注入高壓水,導致未知斷裂帶被激活,觸發了浦項地震的主震,引發「人禍」。
  • 地熱能利用
    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地熱發電是地熱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溫地熱流體應首先應用於發電。地熱發電和火力發電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熱能在汽輪機中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帶動發電機發電。
  • 人類活動不只導致氣候變暖 還會引發地震
    點擊左上方網易科學人頭像並關注,每周欣賞5篇科學佳文。 英國杜倫大學的一個地質學專家團隊最近的研究揭示了採礦等人類活動與地震發生及震級的關聯性:人類活動並不只是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還會引發地震。光是採礦活動就引發了37.4%人為造成的地震。
  • 地震地熱說原理—地震地熱說的最早論述(代序)
    反過來似乎也可以認為,地震、火山和熱泉與地熱是互為因果的。也就是說,這些過程可能是地熱擾動的原因之一,但同時也可能是地熱擾動的結果之一。或者說,地震活動與火山爆發正是地殼熱狀態趨於平衡的調節方式。Scheidegger, 1982; 劉肇昌,1985),高溫高壓下的地幔物質和巖石圈底部部分熔融的物質在某種共同機制的制約下相互作用,以快速運移或者「暴沸」的方式形成中、深源地震,其能量釋放主要以熱能的方式通過傳導和遷移(高溫高壓下的氣體、滷水或巖漿等)依次傳達到地殼內各地層,相繼引發各地層的地震活動,最後達到近地表層,通過地表層的晚期隨機地震活動將剩餘熱能消減完畢
  • 人禍,韓國第二大地震由地熱發電項目引發
    (觀察者網訊)2017年11月,韓國東南部城市浦項發生5.4級地震,此次地震為1978年韓國開始測量地震以來規模第二大的地震。對此,韓國政府今日(20日)公布了調查結果,地震由附近地熱發電站引起,而非天然地震,並將永久停止地熱發電項目,儘快推進當地恢復工作的進行。 據韓聯社3月20日消息,大韓地質學會20日上午在首爾召開記者會公布了上述調研結論。
  • 美頁巖油開採地震頻發!中東石油開採百年,會迎來超級地震嗎?
    據說美國因為開採頁巖油引發的地震次數,是以前的數十倍,而且美國頁巖油開採還僅僅只持續幾十年,這中東石油開採了一個世紀,這要是發生了大地震,還不讓中東大陸沉入海底?美國頁巖油開採引發的地震頁巖油是一種比較難開採的油藏,簡單的理解它和普通油田不一樣,頁巖油的油脂隱藏於頁巖中,它只是一種油狀物,但經過處理後可以轉換為可以應用在石油同樣的場合!儘管頁巖油開採可以追溯到17世紀,但商業化技術應用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開始推廣!
  • 全面了解地熱能
    而作為新型能源的地熱資源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它具有低成本、可持續利用和環保等其它能源所不可比擬的獨特優點。可以說,大力推進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改善能源結構,對於解決日趨嚴重的全球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 什麼是地熱資源?
  • 聯合深層地熱甲烷水合物開採方法及可行性評價
    目前開採水合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熱激發法(或注熱法、熱激法)、降壓法、抑制劑注入法和置換法。注熱法、降壓法和抑制劑注入法通過破壞水合物平衡條件或者改變水合物儲層的環境,使水合物處於熱力學不穩定狀態發生分解。降壓法在開採過程中不需向水合物儲層注入熱量,是一種經濟環保的開採方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超深層重磁電震...
    按照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期檢查工作規範(試行)》的相關規定,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於2018年10月19日完成了「深地資源勘查開採」重點專項(簡稱「深地專項」)「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等3個項目的中期檢查工作。
  • 美地震局發現人類開採天然氣等活動可致地震
    研究人員指出雖然目前尚無法確定用於開採天然氣的新型液力加壓開裂技術是否應向地震更為頻繁負責,但有證據證明地震發生的時間與往處理井內灌入廢水的時間相吻合。研究人員指出雖然目前尚無法確定用於開採天然氣的新型液力加壓開裂技術是否應向地震更為頻繁負責,但有證據證明地震發生的時間與往處理井內灌入廢水的時間相吻合。14日,俄亥俄州東部發生一場4級地震,一周前,當地還曾發生一場震級更小的地震。兩場地震讓官員陷入極大擔憂之中,隨即叫停揚斯敦的處理井注水作業。實際上,科學家已經不是第一次將地震與向地下灌注液體聯繫在一起。
  • 利用中原油田廢物油水井和深層鹽礦構造,開採鹽腔進行地熱發電
    來源:創業邦濮陽洪峰地熱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中低溫地熱資源開採和應用的民營企業,對改造廢棄井發電形成了系統的地下、地面技術方案,確定了利用停採油水井開採地熱的技術模式,形成了以鹽層溶腔地熱發電系統、蜂窩式發電技術,地熱有機工質發電系統為核心的洪峰地熱發電技術路線
  • 深層地熱能存在安全隱患
    製冷快報 - 據製冷快報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地熱供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地下200米左右的淺層地熱能,主要來自太陽輻射與地球梯度增溫,需要通過熱泵增溫或降溫,實現冬季供暖、夏季供熱;一種是利用地面1000米以下的深層地熱能,能量來自地殼內火山活動,
  • 地熱能板塊風雲再起
    國家能源局昨天披露,國家地熱能源開發利用研究及應用技術推廣中心成立(以下簡稱地熱中心),將重點開展地熱能源發展戰略規劃、關鍵技術研發。受此消息影響,艾迪西、漢鍾精機等個股不畏大盤跳水,均以紅盤報收。■發布中心將指導地熱開發實踐據披露,地熱中心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地熱能源發展戰略、規劃、政策研究與 制訂,開展資源潛力評價與選區、資源勘查、地熱鑽井與成井、地熱發電等核心技術研究,指導地熱資源開發實踐,解決地熱開發利用各個環節生產技術難題;同時還將開展地熱資源勘查、鑽井、發電等技術的規範與標準建設。
  • 「地下鍋爐」開啟地熱資源開採利用新模式
    人民網石家莊4月29日電 近日,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與河北省煤田地質局合作,在唐山海港經濟開發區馬頭營幹熱巖地熱深井內開展了超長重力熱管取熱試驗,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實現中深層地熱資源的「無泵式」開採,實現了乾熱巖地熱資源開採技術的重大突破,為地熱資源利用開闢了新模式、新路徑。熱管取熱原理示意圖。
  • 「匆忙」關停地熱井 今冬河北數千萬平採暖怎麼辦?
    【慧聰熱泵網訊】河北省近期集中關閉取締違法違規地熱井之舉,在本報近期刊出《河北地熱開發怎麼了?》一文後,進一步引發各方關注。    據河北省地熱專家估計,今年該省面臨關停的地熱井保守量達到1000眼,所涉及供暖面積高達5000—6000萬平方米,其中不乏供暖面積達到數百萬平方米的區域。
  • 地震的形成或許還有我們人類不知原因
    地震是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自然災害之一!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由於地殼運動引起的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也是地殼運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 地震群是如何產生的?
    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思考是什麼控制了這條邊界,它的運動及其與大地震的關。 其中最主要的未知數是流體和壓力如何沿著斷層遷移,以及如何導致斷層滑動。鄧納姆和同事開發的一個新的基於物理學的斷層模型提供了一些答案。該模型顯示了流體如何通過配合抬升,逐漸削弱斷層。
  • 熱點追蹤|「匆忙」關停地熱井,今冬河北數千萬平採暖怎麼辦?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河北省近期集中關閉取締違法違規地熱井之舉,在本報近期刊出《河北地熱開發怎麼了?》一文後,進一步引發各方關注。據河北省地熱專家估計,今年該省面臨關停的地熱井保守量達到1000眼,所涉及供暖面積高達5000—6000萬平方米,其中不乏供暖面積達到數百萬平方米的區域。
  • 地震地熱說原理—地震柱構造的時間進程
    Seisman研究地震柱構造的運動機理之前,先來考察一下地震柱構造內部地震活動一般性的時間歷程,從而進一步地了解地震柱構造的一個重要屬性。圖2的特點是底部和頂部的地震活躍,而中間層300——500km層極少地震活動,圖3的特點是從底部到頂部的地震都極為活躍,圖1則介乎其中,深度各層顯示一種較為有序的地震活動。
  • 河南鼓勵發展地熱取暖等清潔能源,打造河南版「無煙市縣」
    9月26日,當這組數據呈現在所有與會人員面前時,引發不少人對地熱供暖的興趣。  2018年8月,我省選定鄭州、周口、開封、安陽、新鄉、濮陽、三門峽以及蘭考、永城、鹿邑、新蔡等地作為地熱能清潔供暖規模化利用試點區域,通過1年多的試點實施,目前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周口市為例,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供熱站7個,實現地熱集中供暖300多萬平方米,惠及居民3萬元餘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