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了解地熱能

2021-01-20 淺層地熱能科普示範基地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氣候變化為核心的全球環境變化,正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氣溫增高、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與氣候頻發等,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來生存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增加能源供應和來源途徑、改善能源結構,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途徑。而作為新型能源的地熱資源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它具有低成本、可持續利用和環保等其它能源所不可比擬的獨特優點。可以說,大力推進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改善能源結構,對於解決日趨嚴重的全球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 什麼是地熱資源?


      地熱資源是指能夠經濟的被人類所利用的地球內部的地熱能、地熱流體及其有用組分。我國地熱資源可分為淺層地熱能資源、水熱型地熱資源和乾熱巖資源三種類型。目前可利用的地熱資源主要包括:通過熱泵技術開採利用的淺層地熱能、天然出露的溫泉、通過人工鑽井直接開採利用的地熱流體以及乾熱巖體中的地熱資源。我國地熱資源種類繁多,考慮地質構造特徵、熱流體傳輸方式、溫度範圍以及開發利用方式等因素。


      ● 地熱是如何形成的?


      關於地熱的來源,有多種假說。一般認為,地熱主要來源於地球外部熱源和內部熱源。外部熱源包括太陽輻射等,內部熱源包括放射性元素生熱、地核熱量等。根據測算,地核的溫度達6000°C左右,地殼底層的溫度達900~1000°C,地球表面恆溫層(距地面約15米)以下約15千米範圍內,地溫隨深度增加而增高,平均增溫率約為3°C/100米。不同地區地熱增溫率有差異,接近平均增溫率的稱正常地溫區,高於平均增溫率的地區稱地熱異常區。地熱異常區是研究、開發地熱資源的主要對象。地殼板塊邊沿,深大斷裂及火山分布帶等,是明顯的地熱異常區。


      勘查地熱資源,一般採用地熱地質調查、鑽探和各種物化探方法。


      ● 地熱資源有哪些用途?


      據史料記載,我國開發利用地熱與溫泉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上利用地熱資源較早的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重視人民的醫療保健事業,從20世紀50年代起,先後建立溫泉療養院160多家,20世紀70年代後,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市場推動下,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得到更加彭勃的發展。




      地熱開發利用方式


      地熱資源主要用途包括發電、建築物供暖、洗浴療養、種植養殖、烘焙等。其中150℃以上的高溫地熱主要用於發電,發電後排出的熱水可進行梯級利用;90~150℃的中溫和25~90℃的低溫地熱以直接利用為主,多用於工業、種植、養殖、供暖製冷、旅遊療養等方面;25℃以下的淺層地溫,可利用地源和水源熱泵供暖、製冷。目前全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格局是:西南、華南發電;華北、東北供暖與養殖,華東、華中、西北地區洗浴與療養。


      截至2015年,我國地熱資源每年利用量折合標準煤0.21億噸,其中水熱型地熱資源利用量折合標準煤415萬噸,開採率為0.2%,淺層地熱能利用量折合標準煤1600萬噸,開採率為2.3%,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水熱型地熱資源利用方式中,地熱發電佔0.5%,供熱採暖佔32.70%,醫療洗浴與娛樂健身佔32.32%,養殖佔2.55%,種植佔17.93%,工業利用佔0.44%,其他佔13.56%。淺層地熱能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主要為供暖製冷。


      ● 地熱資源有哪些種類?


      1.水熱型地熱資源


      我國水熱型地熱資源非常豐富,出露溫泉2334處,地熱開採井5818眼。水熱型地熱資源量折合標準煤12500億噸,每年地熱資源可採量折合標準煤18.65億噸,有高溫地熱資源(≥150℃),但以中溫地熱資源(90~150℃)和低溫地熱資源(<90℃)為主。其中,水熱型中低溫地熱資源量折合標準煤12300億噸,每年地熱資源可採量折合標準煤18.5億噸,發電潛力150萬千瓦;水熱型高溫地熱資源量折合標準煤141億噸,每年地熱資源可採量折合標準煤0.18億噸,發電潛力為846萬千瓦。


      水熱型中低溫地熱資源主要分布於華北平原、河淮平原、蘇北平原、松遼盆地、下遼河平原、汾渭盆地等大中型沉積盆地上,分布在山地的斷裂帶上的地熱一般規模較小,分布在盆地特別是大型沉積盆地的地熱資源儲集條件好、儲層多、厚度大、分布廣,熱儲溫度隨深度增加,是地熱資源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


      高溫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我國藏南-川西-滇西水熱活動密集帶,其高溫地熱資源發電潛力為712萬千瓦,充分開發利用高溫地熱資源,積極推進西南地區高溫地熱發電,因地制宜建立多能互補的發電格局,符合我國當前能源革命需求,也是可再生能源重要組成部分。


      2.淺層地熱能


      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熱能資源每年可開採量折合標準煤7億噸,可替代標準煤11.7億噸/年,節煤量4.1億噸/年。從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方式來看,地埋管熱泵系統適宜區佔總評價面積的29%;較適宜區佔53%;地下水源熱泵系統適宜區佔總評價面積的11%,較適宜區佔27%。比較適合應用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部平原盆地及富水性較好的地區。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普遍具有較好的適宜性。綜合考慮,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影響因素,我國適宜開發淺層地熱能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中東部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遼寧、上海、湖北、湖南、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13個省(市)。




      我國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區劃圖


      3.乾熱巖資源


      我國乾熱巖資源潛力巨大,開發前景廣闊,高於美國乾熱巖資源的估算結果(570萬億噸標準煤)。經初步測算,地下3~10千米範圍內乾熱巖資源折合標準煤860萬億噸,利用其中2%即相當於2015年全國能源總消耗量的4000倍。尤其是位於3.5~7.5千米深度、溫度介於150~250℃之間的乾熱巖資源,資源量巨大,折合標準煤215萬億噸。乾熱巖資源是最具潛力的戰略接替能源,但開發難度較大。


      ● 我國的地熱資源家底


      201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中國地熱資源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在原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和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全國60多家單位3000多名技術人員,利用中央財政資金4.16億元,完成了31個省(區、市)地下熱水資源調查,開展了336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溫能資源調查,啟動了乾熱巖資源調查,基本查明了我國地熱資源賦存分布與開發利用現狀,初步評價了全國地熱資源潛力。


      調查結果表明:一是全國31個省(區、市)地下熱水資源年可開採量折合標準煤19億噸,現狀年實際開採量折合標準煤415萬噸,只佔可開採量的0.22%,開發利用潛力巨大。二是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溫能資源年可開採量折合標準煤7億噸,可實現建築物供暖製冷面積320億平方米;現實現建築物供暖製冷面積4.78億平方米。三是我國乾熱巖資源初步估算折合標準煤856萬億噸,是巨大的能源寶藏,其2%的可開採量即相當於2015年全國能源消耗的4000倍,應加快研究步伐。四是我國淺層地溫能和地下熱水資源開發利用經濟與環境效益顯著,2015年相關產業總產值約7500億元,佔同年GDP的1%以上;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00萬噸。五是京津冀地區淺層地溫能和地下熱水資源合計折合標準煤3.43億噸,可基本滿足該地區建築物供暖製冷需求。六是長江經濟帶淺層地溫能和地下熱水資源年可開採量折合標準煤9.3億噸,充分開發利用區內的淺層地溫能資源可有效解決長江中下遊地區冬季供暖問題。


      ● 最新研究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2016年開始實施「全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示範」工程。該工程是在「十二五」地熱調查工作基礎上,聚焦區域地熱背景調查、重點地區淺層地溫能調查、水熱型地熱資源調查、重點區乾熱巖資源調查以及地熱資源勘查開發示範與關鍵技術研究5項任務,目前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


      淺層地溫能方面:雄安新區淺層地溫能初步勘查表明,新區內大部分地區適用於淺層地溫能的開發,雄安新區淺層地溫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將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為我國未來城市的發展提供新方向。


      水熱型地熱資源方面:京津冀水熱型地熱資源調查表明,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東部地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地熱資源儲量大,開發利用條件較好。根據現狀開採量與資源量數據劃分了京津冀地區的開採模數分區,可為當地地熱資源的開發提供借鑑。


      乾熱巖方面:乾熱巖資源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最具潛力的戰略接替能源之一,其開發利用尚在探索中,國際社會對乾熱巖的開發利用已經進行了40多年的歷史,我國正在開展東南沿海地區、青藏高原東北緣乾熱巖資源地質勘查,2017年8月,中國科學家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處成功鑽獲236℃的高溫乾熱巖,為下一步推進乾熱巖開發利用試驗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在大力推進乾熱巖勘查評價和試驗性開採。


      (本版由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供稿)


相關焦點

  • 中深層地熱能無幹擾清潔供熱技術將在西鹹新區全面推廣
    出席會議的有江億、武強、林宗虎、王雙明、張國偉等5名院士和全國能源、建築、暖通、地質、水質、動力工程等方面教授專家共14人齊聚一堂,圍繞中深層地熱能無幹擾清潔供熱技術進行理論交流,並通過技術論證一致認為該技術在西鹹新區全面推廣具有可行性,將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積累經驗。
  • 深層地熱能存在安全隱患
    製冷快報 - 據製冷快報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地熱供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地下200米左右的淺層地熱能,主要來自太陽輻射與地球梯度增溫,需要通過熱泵增溫或降溫,實現冬季供暖、夏季供熱;一種是利用地面1000米以下的深層地熱能,能量來自地殼內火山活動,
  • 2020年地熱能開發利用市場現狀分析 全球地熱能開發利用速度加快
    在未來,全球地熱能開發利用趨勢主要有種: 1、地熱供暖推廣,集中供暖+冷熱站 地熱供暖目前大部分是小規模的地熱井溫泉小區供暖以及一些零散的地源熱泵系統運作。要想提升競爭力,進行大型集中供暖是地熱能供暖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清潔環保,替代碳排能源的市場需求的體現,與此同時,地熱能集中供暖,也能提升對能源本身的高效利用,降低小片區應用造成的能源損耗。冷熱站將深層的地熱井供暖與淺層地源熱泵製冷結合起來,不僅可以集中供暖,也可以集中製冷,不僅提高了生活的舒適度,也極大地提高能效。
  • 地熱能利用
    地熱發電是地熱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溫地熱流體應首先應用於發電。地熱發電和火力發電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熱能在汽輪機中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帶動發電機發電。所不同的是,地熱發電不象火力發電那樣要裝備龐大的鍋爐,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熱能。地熱發電的過程,就是把地下熱能首先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再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的過程。要利用地下熱能,首先需要有「載熱體」把地下的熱能帶到地面上來。
  • 2018中國地熱國際論壇透露:「十三五」將新增地熱能供暖面積11億平米
    地熱能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是一種現實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今後,國家能源局將進一步推動地熱資源勘探工作;繼續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通過建設地熱能高效利用示範區,因地制宜推動多種地熱能形式的開發利用;建立完善地熱能的管理和監管體制機制,多管齊下促進地熱產業發展。」梁志鵬說。
  • 地熱能板塊風雲再起
    國家能源局昨天披露,國家地熱能源開發利用研究及應用技術推廣中心成立(以下簡稱地熱中心),將重點開展地熱能源發展戰略規劃、關鍵技術研發。受此消息影響,艾迪西、漢鍾精機等個股不畏大盤跳水,均以紅盤報收。■發布中心將指導地熱開發實踐據披露,地熱中心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地熱能源發展戰略、規劃、政策研究與 制訂,開展資源潛力評價與選區、資源勘查、地熱鑽井與成井、地熱發電等核心技術研究,指導地熱資源開發實踐,解決地熱開發利用各個環節生產技術難題;同時還將開展地熱資源勘查、鑽井、發電等技術的規範與標準建設。
  • 【視頻】一分鐘了解地熱發電原理
    地熱發電實際上就是把地下的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再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的能量轉變過程過成或稱為地熱發電。通過採集地下的熱蒸汽,經過加工和轉換後直接變成電能供人們使用。相對於太陽能和風能的不穩定性,地熱能是較為可靠的可再生能源,世界地熱能發電10年增大50%。據美國地熱能協會(GEA)公布的數字,全球地熱能發電,過去的10年增長了50%,這種新能源正在全世界為4700萬人服務。
  • 「十四五」地熱供暖加速發展 「地熱+太陽能」多能互補備受期待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售電網訊:近日,陝西、山東、河南等地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加快地熱能供暖產業布局,行業內認為, 「十四五」期間,我國地熱能供暖市場將集中釋放。多能互補的發展理念自地熱能「十三五」規劃發布以來,國內地熱產業迎來了一系列新機遇,但目前我國地熱發展仍然面臨產業發展不協調、管理制度不協調、扶持政策不充分等問題。
  • 關於地熱能利用的相關介紹
    地熱能可分為淺層地溫能、常規地熱能和乾熱巖地熱能。200米以淺的稱為淺層地溫能,200米至3000米的稱為常規地熱能,3000米至10000米的稱為乾熱巖地熱能。常規地熱能的高溫部分和乾熱巖資源供地熱發電利用,常規地熱能的低溫部分和淺層地溫能用作供暖和其他熱利用。
  • 安徽省地熱能領域首次獲得省級科技獎
    由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主持申報的「夏熱冬冷環境淺層地熱能開發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根據《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規定,經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大會授予「夏熱冬冷環境淺層地熱能開發關鍵技術與應用」成果為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據悉,該項目也是安徽省地熱能領域首次獲得省級科技獎。
  • 全球地熱能開發正當時
    市場前景可期  根據雷斯塔能源的統計數據,2019年,全球地熱井數量為223座。與此同時,2010年至2020年期間,全球新增地熱能投資總量已達400億美元。雷斯塔能源預計,今年全球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6吉瓦,到2025年,這一數值將上漲至24吉瓦,漲幅達到50%以上。而未來5年,全球地熱能領域將有望迎來超過250億美元新增投資,地熱井數量將達到380座。
  • 上海市採用淺層地熱能每平方米補貼55元
    上海市鼓勵利用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與建築一體化的居住建築或公共建築。對於符合可再生能源與建築一體化示範的項目,採用太陽能光熱的,每平方米受益面積補貼45元;採用淺層地熱能的,每平方米受益面積補貼55 元。
  • 《中國地熱能利用技術及應用》發布促進地熱能開發
    製冷快報 -據製冷快報消息,近日我國科技部發布了《中國地熱能利用技術及應用》。該宣傳手冊的發布有利於促進我過地熱能資源的開發。  據了解,《中國地熱能利用技術及應用》宣傳手冊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簡要介紹了我國地熱能利用的基本情況。
  • 科技部發布《中國地熱能利用技術及應用》
    為加快地熱能利用技術推廣轉化,推動新能源開發利用,2011年4月-2012年3月,科技部會同重慶市科委共同組織開展了全國範圍地熱能利用技術及應用情況的調研工作,編制完成了《中國地熱能利用技術及應用
  • 2020年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行業發展 直接利用快速發展,地熱發電有...
    我國大陸水熱型地熱能年可採資源量折合18.65億噸標準煤(回灌情景下)。在這一時期,我國迅速成長為全球地熱能直接利用量最大的國家。在地熱能直接利用方面,我國已經取得較好成績;在地熱發電方面,發電技術成熟度和經濟性有待提高。
  • 科學網—地熱「先行者」的探索
    中國石化積極響應政府散煤治理工程,參與自然村地熱代煤取暖建設。2016年試點開發建設了河北省第一個農村地熱代煤示範項目——雄縣北沙鄉沙辛莊村地熱供暖項目,2017年全面鋪開雄縣大營鎮後營、中營、大營村等10個自然村地熱代煤改造項目。11個自然村供暖面積達74萬多平方米,每年可少用煤1.5萬餘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萬餘噸。
  • 李四光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50周年紀念大會即將召開
    圖為截至5月11日下午17:00的報名人數已突破300今年是李四光同志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50周年。1970年李四光部長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高瞻遠矚,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為後來發展至今,中國地熱能走向世界大舞臺奠定了基礎。
  • 地熱發電不再高不可攀
    老楊會客廳:地熱發電能在哪些地方複製呢?  多吉:現在國內地熱搞的其他的供暖、智能、綜合利用,方式很多,但是發電是地熱利用的最高級別。地美特這種快裝的模塊式,對我們國家來說,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發展是具有非常好的推廣勢頭,潛力非常大。
  • 魯北院莘縣新城深層地熱及淺層地熱能資源調查項目野外驗收穫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波 通訊員 李東亮11月12日,省地礦局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實施的「莘縣新城深層地熱及淺層地熱能資源調查項目」順利通過莘縣發展和改革局組織的野外驗收,並被評為優秀。審查組對深層地熱採、灌井及抽水、回灌試驗進行了仔細查看詢問,該項目先後完成1:5萬野外深層及淺層地溫能地質調查,利用大地電磁測深、物探電測深、抽水、回灌試驗,巖土、水質樣品分析測試、水位、水溫動態監測等地質技術手段開展工作,最終實施完成1901米深層地熱開採井1眼、1903米定向造斜回灌井1眼、526.4m淺層地溫能地質勘查孔5孔、120m水文地質孔1眼。
  • 能源局局長在地熱能利用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吳新雄同志在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現場交流暨地熱能利用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今天我們召開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現場交流暨地熱能利用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關於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總結推廣河北雄縣和天津等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