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熱說原理—地震地熱說的最早論述(代序)

2020-10-18 Seisman
地 震 地 熱 說 原 理
 
地震地熱說的最早論述(代序)
 

Seisman

關於「地震地熱說」的假說


4.1 
有關地殼熱狀態的一般原理
A.H. Lachenbruch等(1977)在討論地熱特徵時將地殼裡熱的發生、傳遞和儲存關係簡化為一維地由地底向上的簡單模型qz,關係式為
                                      (1)

式中,
q為垂直向上的傳導熱流通量(單位HFU,即10-6/釐米2·秒),θ為溫度(單位℃),ρ和ρˊ分別表示靜止和運動物質的密度(單位為克/釐米3),ccˊ分別表示物質的靜止和運動的熱容(單位為/克·℃),v是體積熱容為ρˊcˊ的物質向上的體積通量(單位為釐米3/釐米2·秒),ρc則是任一靜態單元中相應的量;z為深度,t為時間。

Lachenbruch等根據美國的熱流測量和地殼狀態,認為式(1)右邊的第一項A代表地殼中放射性物質衰變所產生的熱。不論地殼裡還會發生什麼過程,放射性物質衰變是一直進行著的。式(1)右邊的第二項代表地殼和上地幔之間物質相對運移所產生的熱對流,最後一項則表示固體巖塊沿斷層的運動、巖漿和水溶液流體的湧入等所造成的間歇的或短暫的瞬變擾動,地震、火山、熱泉等就屬於這一類擾動。美國西半部的地熱流高異常區與美國西海岸(太平洋東岸)的強震帶相吻合,以及全球火山分布與強震分布驚人的相似(阜新煤礦學院,1961),就是明顯的例證。反過來似乎也可以認為,地震、火山和熱泉與地熱是互為因果的。也就是說,這些過程可能是地熱擾動的原因之一,但同時也可能是地熱擾動的結果之一。或者說,地震活動與火山爆發正是地殼熱狀態趨於平衡的調節方式。


4.2 
地震地熱說及其對中國強震活動狀態的解釋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設想,地球可能基本上是一個「熱機」(北京大學地震地質教研室等,1982A.E. Scheidegger1982)。也就是說,引起地球動力學效應的能量可能來源於熱現象。然而,對於地球的熱歷史和熱狀態,迄今人們了解得非常不夠,很多問題都處於推理甚至推測之中(李四光,1972;張少泉,1988J. A. Jacobs1974)。本文只就中國近30年來有儀器記錄的地震史,局限在地震活動性力學的範疇內(傅徵祥,1997),對強震活動的總體規律尋求某種理論上的解釋,因而提出了「地震地熱」的假說。

假說認為,中國的吉林琿春、臺灣、雲南—緬甸交界以及帕米爾—興都庫什等4個中、深源地震區可能是四大深部「熱點」(A.E. Scheidegger, 1982; 劉肇昌,1985),高溫高壓下的地幔物質和巖石圈底部部分熔融的物質在某種共同機制的制約下相互作用,以快速運移或者「暴沸」的方式形成中、深源地震,其能量釋放主要以熱能的方式通過傳導和遷移(高溫高壓下的氣體、滷水或巖漿等)依次傳達到地殼內各地層,相繼引發各地層的地震活動,最後達到近地表層,通過地表層的晚期隨機地震活動將剩餘熱能消減完畢,構成一個完整的「地震鏈」過程。如此往復,周而復始,4個「熱點」活動錯落交替,構成了中國地震活動複雜的過程與格局。但是,只有當4個深部「熱點」整體活動時,才有可能形成猶如70年代那樣的地震活動高潮期。

按照這一假說,中國近30年來的強震活動狀態可以得到非常好的解釋。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中國經歷了一場地震的大災難。第一活動時段內4個中、深源地震區同時出現較為頻繁的5級以上的地震活動,最大地震為1973929日東北深震(震中41°48ˊN130°54ˊEMS7.6;深度h=589),其後地熱從巖石圈底部逐漸向地表傳遞,第二、三活動時段則以近地表地層的活動為主,而且由有序活動向隨機過程轉化的活動狀態正是調整與消減的過程。在整個「地震鏈」的過程中,最底層是一個「能動層」;表層是「多震層」,也就是「散熱層」(將熱能轉化為以機械能為主的能量形式消耗掉);中間層能量呈漸進式釋放,相當於「儲能層」。如果將式(1)中右邊的第一項視為常量(以常規方式產生,以常規方式釋放),則這個「地震鏈」的過程是通過第二、三兩項的相互調整、此消彼長來達到動態平衡的。一個完整的地震鏈過程大致包括能量的大釋放(高潮期)、近地表層的集中釋放(調整期)和地表層隨機的殘餘釋放(消減期)等3個地震活動階段。


4.3 
地震地熱說的證據

  深源地震本身的證據  眾所周知,即使7級以上的強烈深源地震也不會造成地表破壞。就是說,它的能量並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釋放,只是實現了能量的轉移,由深層向淺表、由高熱處向低熱處的轉移。蔣凡(1978)曾經指出過東北地區深震與淺源地震的相關性。

  深部探測方面的證據  華北地區深部探測揭示了兩個重要的事實(劉國棟,1989)。一是強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上地幔高導層隆起帶的兩側和高導層隆起寬度發生突然變化的地帶以及高導層構造方向發生轉折的地帶。上地幔高導層具有較高的部分熔融含量,易表現為較大規模的底闢上移或對流上升。二是強震帶一般分布在大地熱流值從高值向低值過度的地帶,即居裡等溫點深度較淺或變化較快的地帶。高溫-低溫過度區是承受擠壓的地帶,也是溫差剪切應力最大的地帶。南北地震帶也發現類似的情形(南北地震帶近期強震危險性研究組,1989;閆志德等,1989)。

  淺源地震成因方面的證據  我國絕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切割地表較深的活動斷裂帶上。活斷層的活動方式主要有兩種:蠕動與粘滑。這兩種活動方式都需要高溫、高壓的條件。試驗表明,溫度低於500℃時斷層兩側巖體可以產生粘滑,大於500℃時則呈緩慢的蠕動和蠕變(黃培華等,1982;韓健等,1998)。如果按照地震的粘滑機制說,地震能否發生,溫度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邊界條件。

  地震前兆方面的證據  地震地熱說必然導致地殼內部熱狀態的異常。地殼內部熱狀態的異常幾乎可以對所有目前我們所觀測到的地震前兆現象作出十分有利的解釋。地溫(劉培洵等,1997)、地熱(中國地震局預測預防司,1998)、地光(黃錄基等,1979)、地形變、大地形變測量(沈永堅等,1989)、重力、地磁、地電、地下水等等學科類的異常,甚至包括地震學方面的波速異常與品質因子的變化,都有可能與地殼內部熱狀態的異常有關。梅世蓉教授等(1993)解釋地震前兆異常機制時提到了巖漿的衝熔作用和暴沸機制。陳章立教授(1998)在他主編的《大陸地震預報的方法和理論》一書中指出:「地熱對地震孕育與發生過程的貢獻,可能還遠不只是對應力-應變與斷裂活動方式的影響。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在華北北部地區的強震發生過程中,地熱可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理論研究方面的證據  徐常芳教授(1996a,1996b)根據MT法探測結果指出,中國大陸地殼中存在高導層,其內活動著高溫、高濃度的滷水,可能是形成淺源地震的主要原因。傅承義教授(1976)的紅腫學說、車用太教授等(1997)的堅固體膨脹-熱物質湧落(DR)模式是和「地震地熱說」相吻合的。朱傳鎮教授等(1982)的研究表明唐山地震發生時可能有熱物質的上湧,曾融生教授(1988)進一步指出了熱物質上湧的通道條件。這些,無疑都是「地震地熱說」的極好證據。

08/02/1999

特別申明:

本文節自作者本人的科研論文《中國地震震源深度與強震活動狀態研究》。該文初稿於19998月,當年12月在中國地震局香山會議上宣講,得到丁國瑜院士的鼓勵、支持和指導,其後發表在《地震地質》雜誌2000年第4期(Vol.22No.4360-370。發表時由於篇幅限制刪掉了4.1節,此次重載因未附圖而作了必要的文字調整。

作者近年來重新定義了全球的24個地震柱構造,找到了地球熱能由地幔深部上升到地表的固有通道,從而為地震地熱說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竊以為有必要將這一假說發揚光大,造福人類。

作者於近期將以科研筆記的方式陸續推出《地震地熱說原理》,敬請關注、批評和指導。

Seisman  2011.3.27
 

相關焦點

  • 地震地熱說原理—地震柱構造的時間進程
    按照地震地熱說的解釋,地震柱構造內部的熱能是由下而上逐層驅動的(在地震柱構造運動機理部分將作詳細討論)。由此可以看到,圖2顯示了一種高溫高壓的狀態,即柱底的高熱能可以衝過中間層而直達地幔的上層,因此可以稱之為「暴髮型」模式。
  • 地震地熱說原理—地震柱構造的概念及其全球分布
    ,提出地震地熱說來加以解釋(陳立軍,2000,地震地質)。作者在進一步研究全球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時,發現同樣存在由下而上逐層驅動的現象,於是提出了地震柱構造的概念,找到了地震地熱說的地質實體,因而進一步發展了地震地熱說。
  • 關注|如何開採超深層地熱能,還不引發地震?
    上周,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表明,在不產生任何重大的地震活動的情況下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論文作者說,他們希望他們的研究能緩解地熱鑽探引起地震的恐懼。畢竟,公眾通常只有在鑽探出了問題時才會聽說地熱井。但是,日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該研究的合著者裡爾卡多·米內託(Riccardo Minetto)說道,Venelle-2說明,「也有許多正面的地熱井鑽探案例」。
  • 世界級首富看好地熱發電 韓國地震引發技術思考
    ■本報記者 楊 萌  在眾多新能源中,地熱發電有著天然的優勢,引起沒有龐大的鍋爐設備,沒有灰渣和煙氣對環境的汙染,是比較清潔的能源,而且發電成本較水電、火電都低。  但任何能源都有其自身的缺陷,2017年11月,韓國東南部城市浦項發生5.4級地震,此次地震為1978年韓國開始測量地震以來規模第二大的地震。
  • 人禍,韓國第二大地震由地熱發電項目引發
    (觀察者網訊)2017年11月,韓國東南部城市浦項發生5.4級地震,此次地震為1978年韓國開始測量地震以來規模第二大的地震。對此,韓國政府今日(20日)公布了調查結果,地震由附近地熱發電站引起,而非天然地震,並將永久停止地熱發電項目,儘快推進當地恢復工作的進行。 據韓聯社3月20日消息,大韓地質學會20日上午在首爾召開記者會公布了上述調研結論。
  • 美國西海岸的地震活動與地震柱構造(中文版)
    本文根據美國ANSS地震目錄資料,採用地震地熱說的原理和方法,對美國西海岸地區進行數據處理,做出了研究區的總體地震、殼下地震、殼內強震和火山活動的平面分布圖像、三維立體圖像、殼下地震時序圖,以及它們與聖安德列斯斷層關係的理論解釋。
  • 什麼是地熱資源?
    在地質因素的控制下,這些熱能會以熱蒸汽、熱水、乾熱巖等形式向地殼的某一範圍聚集,如果達到可開發利用的條件,便成了具有開發意義的地熱資源。地熱資源按溫度可分為高溫、中溫和低溫三類。溫度大於150℃的地熱以蒸汽形式存在,叫高溫地熱;90℃~150℃的地熱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叫中溫地熱;溫度大於25℃小於90℃的地熱以溫水(25℃~40℃)、溫熱水(40℃~60℃)、熱水(60℃~90℃)等形式存在,叫低溫地熱。
  • 地熱能利用
    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地熱發電是地熱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溫地熱流體應首先應用於發電。地熱發電和火力發電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熱能在汽輪機中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帶動發電機發電。
  • 地熱發電的原理技術
    地熱發電是地熱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溫地熱流體應首先應用於發電。地熱發電和火力發電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熱能在汽輪機中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帶動發電機發電。所不同的是,地熱發電不象火力發電那樣要備有龐大的鍋爐,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熱能。地熱發電的過程,就是把地下熱能首先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再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的過程。
  • 中國地震趨勢估計的若干基礎資料(6)
    Seisman「地震地熱說原理與應用」課題得到中國地震局老專家科研基金資助。課題旨在運用地震地熱說原理進行地震趨勢估計和殼內強震與火山預測的方法性研究。本文為續篇,著重於基礎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地震地熱說對於火山活動的預測提出來一些獨到的見解。
  • 日本福島地熱發電重振旅遊業(圖)
    人民網東京9月18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東日本大地震後,客流量明顯減少的福島市溫泉街開始研究利用溫泉的熱能進行地熱發電項目,並計劃將發電的收益用於建設一個綠色能源體驗教室。相關方面計劃於10月成立公司,2014年之前開始發電。由於大地震和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影響,位於福島市郊區的土湯溫泉客流量大幅度減少。16家旅店中6家被迫停業。
  • 石泉-池河地熱資源開發勘查進入關鍵階段
    近日,石泉-池河一帶地熱資源勘查正式開始二維地震作業,標誌著金蠶小鎮地熱新能源資源勘查開發進入關鍵階段。二維地震爆破中經由前期地質調查、地質地熱剖面測量和數據審議等程序,於日前進行二維地震作業,通過地震波分析地熱資源儲量情況。作業面包括池河鎮五愛村、新棉村、合心村、譚家灣村、雙營村5個村,以及城關鎮五三村、太陽村、城西村、堡子社區4個村(社區),作業面總長度10公裡。
  • 日本地熱電站怎麼了
    過去,包括日本人在內,都說日本是既無資源也沒有能源的國家。但此說並非完全準確,雖然老天爺在資源稟賦上對日本顯然吝嗇了一點,但在地熱上卻「網開一面」,讓日本擁有了極為豐富的地熱資源。地熱所產生的溫泉當然可以泡湯沐浴,但這僅是其用途之一,而且還並非主要用途。無疑,在能源極為匱乏的日本,大力發展地熱發電本該是首選,這非常符合日本國情。
  • 地熱能儲量巨大 日本地熱發電有喜有憂
    日本地震、火山活動頻繁,災害不斷。但是,火山、地下熔漿在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同時,也帶來了豐富的地熱能源。2011年的「3.11」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洩漏,日本國內棄核、發展地熱能的呼聲也隨之高漲。日本地熱的潛在發電能力巨大,但開發進展緩慢,他們遇到了什麼難題呢?
  • 世界上最深地熱發電井:井深5000米 溫度900度
    但要想充分利用這些地熱資源,需要向地下更深處前進,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訪有史以來世界上溫度最高、鑽探最深的地熱發電井。該項目屬於「冰島深層鑽探計劃」(IDDP)的一部分,是由冰島國家能源管理局和冰島幾家主要的能源公司在2000年成立的深層高溫地熱研發計劃。目前的合作夥伴還包括挪威國家石油公司。
  • 【視頻】一分鐘了解地熱發電原理
    地熱發電實際上就是把地下的熱能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再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的能量轉變過程過成或稱為地熱發電。通過採集地下的熱蒸汽,經過加工和轉換後直接變成電能供人們使用。相對於太陽能和風能的不穩定性,地熱能是較為可靠的可再生能源,世界地熱能發電10年增大50%。據美國地熱能協會(GEA)公布的數字,全球地熱能發電,過去的10年增長了50%,這種新能源正在全世界為4700萬人服務。
  • 四川綿陽一水井的水溫升至70度,與地震有何關係
    十多天後,這水溫還是有30多度的溫度,這則消息很快引起人們議論,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水井的水溫也許和地震有關。02、地震地熱說。第一點,四川省地震局的介入。10月14日四川省地震局官方表示,地震局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已經派有關部門已經專家前去調查了,這只要不是個傻子都知道這水井的溫度也許跟地震有關了。第二點地震地熱說,水井的水溫升高確實有可能與地震有關,根據地震地熱說,這很可能是地震前的預警,這也是很多人猜測這跟地震有關係的主要原因。
  • 地球科學12個核心問題凸顯地熱研究重要性—新聞—科學網
    建議「十四五」適當加大地熱基礎研究資助力度   在美國國家科學院
  • 地質能源兩兄弟:地熱與油氣
    作為地質資源中兩種重要的能源類型,地熱和油氣非但不是「有你無我的競爭關係」,反而是「密不可分的兩兄弟」。油氣資源的生成,離不開地熱。雖然油氣的形成過程有很多種說法,但是當前被大眾廣為接受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天然氣是掩埋在地下的有機質受熱所形成的。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內(數百萬年到數億年間),大量死亡的生物被埋藏在地下成為有機質。
  • 一線大咖說|可持續的地熱供暖如何做?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點擊藍字關注我們隨著地熱利用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無序無度問題日益突出。如何理順地熱開發管理機制,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地熱資源?圍繞這些話題,在9月22日舉辦的第四屆(2020)中國能源產業發展年會暨「脫貧攻堅·能源扶貧成果報告會」上,地熱企業代表、專家展開了深入探討。本報摘選部分嘉賓發言,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