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板塊向北擴展,形成板塊或地幔的推力

2020-12-05 環球科學貓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

在地球上,活躍的地震帶在日本區域導致的地震非常的多。在前幾天,日本附近海域也才發生過5到6級左右的地震,日本的伊佐島區域應該是當前日本最為活躍的地震位置,都是存在連續的地震發生,除了日本的本區域板塊活躍之外,還有一個地方存在一樣的問題。

根據日本科學家對日本東北部,中部的板坯流體與板坯邊緣的關係研究,從日本中部到東北部菲律賓海洋板邊緣的板狀流體分布又有新的變化,俯衝帶區域的菲律賓海洋板塊組成部分,向北擴展超過地震邊緣,已經達到了日本板塊相鄰區域的最近位置。

日本東北部的以下存在的菲律賓海洋板塊已經成為主要的板塊運動,菲律賓板塊的邊緣部分和俯衝板塊成為重要的推力形成,這是因為在板塊與其他板塊或地幔相互作用的地區,預計會出現熱,地球化學和運動相互作用。地球是一個「活體」所以都是相互依存的。

為了了解菲律賓板塊在日本中部過渡區的顯而易見變化,科學家們調查了區域火山巖的同位素分類。結合歷史的研究分析,來自環太平洋日本區域的弧區,22個樣品的主要元素組成分析,5個Sr,Nd和Pb同位素比值的新數據都有所上升,有5%的流體添加到原來的地幔區域。

科學家表示,除了菲律賓板塊向北部擴展到地震邊緣區之外以為,相對於整個板塊的流體元素來說,比例也是向北衰減,北部現在已經是板塊區域最弱的區域,這些觀察結果強烈表明,日本東北部最南端地區存在一個不地震的菲律賓板塊地層,分別置於了弧形巖漿活動之中。

菲律賓海洋板塊是日本整個區域主要構成之一,邊緣區域的地質板塊相互作用,科學家們察覺到了太平洋板塊北部邊緣在堪察加北部俯衝的地方,延伸區域的運動移動,轉向了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活動,熱軟流圈注入和邊緣熔化,以朝向邊緣的淺層板塊傾斜。這些觀察結果顯示了巖漿作用,熱結構,俯衝力學和地幔流動等邊緣效應。

結論:日本中部到東北部過渡地區火山巖同位素組成與地震觀測結果,討論了板塊衍生流體的地理分布,菲律賓海洋板塊流體特徵可以在日本東北部地區的地震確定邊緣之外被探測到,此外,還觀察到在地震板邊緣附近增強的流體流量來源,可能是由於流體吸入。基於這個證據,我們提出了一個超過地震板邊向北延伸的抗震板塊的存在,影響了巖漿的產生和成分。

(感謝每一位讀者閱讀,如有問題可留言,樂意解答)

相關焦點

  • 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地幔楔,太平洋板塊造成的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百家號獨家內容在地震的多發時期,作為地震頻繁區域的日本又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日本海下存在強而橫向運動的非均勻性地震能量轉移狀態,根據研究發現,俯衝板塊表現出更高的速度和溝槽平行運行撞擊,太平洋板塊上方的日本海下形成一個大地幔楔。
  • 板塊運動
    這一板塊運動的程式常被稱為威爾遜旋迴。顯然,它描繪的是板塊的水平運動。地史時期板塊運動的格局,上為晚石炭世;中為第三紀始新世;下為第四紀早期一旦洋殼出現,洋底擴張就在板塊的水平運動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地幔物質在洋中脊湧出,並把先湧出的地幔物質推向兩側。作為地質記錄,它就是蛇綠巖中的席狀巖牆群。反映在地磁記錄上,就是磁異常條帶由中脊向兩側逐漸變老。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釋印度板塊等三大板塊分開原因
    新華社加德滿都10月26日電(記者全曉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26日指出,大約1.5億年到1.3億年前的一期超級地幔熱柱活動,進一步導致了當時地球上兩塊大陸之一的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並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南極洲板塊的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
  • 地幔中較冷的地殼板塊指向不久之前的巨大災難
    地殼板塊 地球內部由不同層次構成(詳見下圖),表層是比較堅硬的地殼——巖石圈,它漂浮在密度更大的液態地幔上。地殼並非整體一塊,而是由好幾個板塊組成,地殼的不同板塊之間會互相碰撞或分離,由此會產生火山、地震等地質活動。
  • 說說太平洋板塊中您想知道的事(精彩研究):太平洋板塊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板塊重建(李三忠)
    文章摘要太平洋板塊是一個中生代以來形成的地球上最大的大洋板塊,但其起源機制、結構構造、構造演化等始終不清楚。太平洋板塊內部的複雜性更是未受到重視,其內部的大火成巖省、海山鏈、微洋塊、微陸塊及其下部更深層地幔的微幔塊都非常發育,這些複雜板內或板下構造代表的地球動力學含義亟待解決。
  • 【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六大板塊示意圖基本被大洋盤踞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各大板塊是不斷移動的,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板塊運動結果:地殼受擠壓形成山脈和谷底,地殼受拉張形成裂谷擠壓和拉張使地殼上升或下降,從而引起海陸變遷。
  • 印度板塊為什麼漂移速度更快?
    美國科學家根據古地磁和古生物恢復了白堊紀以來全球大陸漂移過程(圖1),從中我們發現印度板塊自100Ma至今從南極洲飛速向北漂移。其動力機制是什麼?為什麼她漂移速度遠遠大於非洲板塊?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機制是什麼?這些疑問是現代地質界的大懸案,用傳統的板塊構造和海底擴張假說難以解釋,用地幔柱假說也得不到合理解釋。
  • 日本研究發現地球板塊沉降致溫泉含有海水
    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位於神戶市的有馬溫泉等噴鹹水,是地球表面的板塊沉降到地下深處時,將海水搬運到地幔中並最終噴出地表造成的。日本京都大學、鹿兒島大學和福岡大學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在5月27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採集了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1991年噴發時噴出的地幔碎片,將碎片切割成約0.1毫米厚的薄片,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他們發現切片內含有很多顆粒狀液體。
  • 地球的板塊及其邊界
    每一個板塊都「 浮」 在地幔的某些粘性層之上,彼此都能獨立地運動,並相互擠壓、摩擦。板塊運動時,許多動力活動常集中在其周邊。目前一般認為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地幔對流和海底擴張作用。大陸是板塊的一部分,而且同板塊一齊運動,正如木頭凍結在冰塊中的運動一樣。板塊之間常以洋中脊、大陸裂谷、島弧、海溝以及轉換斷層等地殼構造特徵為其邊界,該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板塊是運動的。
  •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
    前寒武紀板塊構造中克拉通龍骨的形成(資料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中國科學報:古老的大陸核心(克拉通)位於地幔「龍骨」之下,即存在大量熔化消耗、具有機械抵抗力、浮力和含金剛石的厚達350公裡的地幔,在超過20億年的時間裡,它們一直與更熱、更緻密的對流地幔隔離。
  • 我科學家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在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在俯衝板塊的拖曳下,太平洋板塊的漂移方向發生了改變,形成了著名的夏威夷-帝王島鏈大拐彎。孫衛東課題組根據前期提出的「巖漿引擎」假說(孫衛東, 2019),認為由於板塊密度差引起的自發俯衝應該是先小範圍開始俯衝,再逐漸向兩側擴展。因此,俯衝帶不同部位俯衝起始時間存在明顯的差異。
  • 海嶺是板塊張裂形成的?海溝是板塊擠壓碰撞而成?
    大洋中脊出露海面的部分形成島嶼,夏威夷群島中的一些島嶼就是太平洋中脊出露部分。在大洋中脊的頂部有一條巨大的開裂,巖漿從這裡湧出並冷凝成新的巖石,構成新的洋殼。所以人們把這裡稱為新大洋地殼的誕生處。在大西洋中間和印度洋中間有地震活動性的海嶺,也叫做大洋中脊。中脊由兩條平行脊峰和中間峽谷構成。
  • 俯衝構造vs.地幔柱構造——板塊運動驅動力探討
    一派是基於「Bottom up」的認識,認為板塊運動受控於板塊之下的地幔對流系統,特別是起源於核幔邊界的地幔柱作用於板塊底部,促使大陸裂解,並驅動板塊運動(圖1左半部分)。這種觀點強調了地幔對流,尤其是地幔柱在驅動板塊運動過程中的作用,因此又被稱為地幔柱構造觀點。
  • 全球板塊構造
    巖石圈存在三種板塊邊界:1.離散邊界:在離散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的移動通過海底擴張而進行分離。洋中脊大洋中脊即為離散型邊界。軟流圈地幔在大洋中脊之下上升並融化,形成巖漿。巖漿上升凝固形成新的洋殼。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
  • 板塊邊界,是什麼樣子的?
    板塊實際上就是巖石圈,包含了地殼以及一部分的地幔。因此板塊沒有「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的分法,只有依其成分組成命名為「大陸性的板塊」與「海洋性的板塊」。那麼板塊的邊界是根據什麼來劃分的呢?又分為哪幾種呢?
  • 是什麼在驅動地殼的板塊運動,地幔羽不是大陸分裂的主要原因?
    構造板塊的運動過程-擁有地殼和地幔無縫系統的新地球?眾所周知,構造板塊的移動有時候帶來的後果會是災難性的,而它的運動又受限于堅硬地殼和高溫地核所帶來的影響。科學家們為了對板塊構造的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便通過計算機模型創建了一個新的模擬地球,並且,還將地幔和地殼設置為一個無縫系統。
  • 地球上「遺失」的板塊被人類找到了
    地質學家發現了地球上丟失的構造板塊!加拿大北部對全世界來說一直保持著神秘。科學家稱它是「復活」的家園,這是一個理論化程度很高但直到現在才被發現的板塊。據消息稱,一組研究人員利用CAT對加拿大北部及其下方地幔掃描來尋找丟失的板塊。通過這塊「復活」的板塊,我們可以更好地進行災害預測,也可以找到礦物和碳氫化合物礦床。但比這更好的是,它幫助科學家們拼湊地球的歷史。
  • 解析現代地質學存在的錯誤之六 板塊運動的基本動力來源不是地幔對流而是地球翻轉運動
    其中援引國外學者的論述說:「熱地幔柱從地幔上升到達巖石圈下面,分向兩側流動,帶動其上的巖石圈張裂,中間形成裂谷。繼續張裂,地幔巖漿沿裂谷上湧,構成新的海底。如此不斷地進展,導致海底擴張。新張裂的海底比其兩側的海底高出很多,成山脊狀,所以稱之為擴張脊。
  • 什麼是板塊邊界?
    全球板塊劃分示意圖板塊構造學說將剛性的巖石圈劃分為若干個大小不一的板塊,它們漂浮在塑性較強的軟流圈上作大規模的運動,其驅動力來自地幔物質對流;板塊內部相對穩定01分離型板塊邊界又稱建設性邊界(constructive margins),即兩個板塊沿邊界相背運動,地幔對流物質不斷沿邊界湧出並添加到兩側板塊邊緣上,形成新的洋殼。
  • 地質界存在兩大疑案之一:印度板塊為什麼漂移速度更快?
    美國科學家根據古地磁和古生物恢復了白堊紀以來全球大陸漂移過程(圖1),從中我們發現印度板塊自100Ma至今從南極洲飛速向北漂移。其動力機制是什麼?為什麼她漂移速度遠遠大於非洲板塊?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機制是什麼?這些疑問是現代地質界的大懸案,用傳統的板塊構造和海底擴張假說難以解釋,用地幔柱假說也得不到合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