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解釋印度板塊等三大板塊分開原因

2020-11-25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加德滿都10月26日電(記者全曉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26日指出,大約1.5億年到1.3億年前的一期超級地幔熱柱活動,進一步導致了當時地球上兩塊大陸之一的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並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南極洲板塊的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

    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解釋三大板塊從岡瓦納古大陸分離出來的原因。邊教授是中國喜馬拉雅山南北坡國際綜合科學考察隊的隊員之一。他在此間舉行的「喜馬拉雅地區環境變化」論壇上說,在西藏羊卓雍錯附近存在面積大約為1萬平方公裡的暗色巖,這些暗色巖是遠古時代地幔熱柱活動留下的遺蹟。

    據邊教授介紹,羊卓雍錯暗色巖主要包括火山巖和侵入巖。侵入巖是由沒有噴出的巖漿巖在地下冷卻結晶形成的。他指出,對羊卓雍錯暗色巖的分析顯示,1.5億年到1.3億年前,這一地區的地幔熱柱活動不同於一般的地幔熱柱活動,熱物質來源比較深,能量非常大,屬於超級地幔熱柱活動。

    「這一時期,地幔的熱物質從地核、地幔的邊界呈柱形往上升。熱柱在上升到岡瓦納大陸巖石圈下部的時候,開始向四周流散。所以,地幔熱柱活動產生了兩股力量:一種是往上頂的力量,另一種是向外擴張的力量,」邊教授說。

    「超級地幔熱柱活動產生的這兩種力量導致了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使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此後,間歇性的地幔熱柱活動導致印度板塊不斷向北運動,最終於6500萬年前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使青藏高原逐漸隆起。」

    據邊教授介紹,大約2.5億年前,世界上大陸都連在一起,成為潘基亞超大陸。2億年前,超大陸又分解成為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和北方的勞亞大陸。後來,岡瓦納大陸又進一步分解,這才最後形成了目前地球板塊構造的基本格局。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釋三板塊從大陸分離裂解原因
    在26日舉行的喜馬拉雅環境變化國際研討會上,中國蟻力神喜馬拉雅國際綜合科考隊成員、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證實,在西藏羊卓雍錯發現暗色巖,其範圍達到1萬平方公裡,並將此種暗色巖首次命名為羊卓雍錯暗色巖。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解釋了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從岡瓦納大陸分離裂解的原因。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釋3大板塊從大陸分離裂解原因
    中新網10月28日電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在26日舉行的喜馬拉雅環境變化國際研討會上,中國蟻力神喜馬拉雅國際綜合科考隊成員、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證實,在西藏羊卓雍錯發現暗色巖,其範圍達到1萬平方公裡,並將此種暗色巖首次命名為羊卓雍錯暗色巖。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刻畫」印度板塊「漂移」史
    科研人員介紹,印度板塊從岡瓦納裂離並向北漂移、碰撞拼貼至歐亞大陸是地球晚中生代演化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它對現代歐亞大陸地質、地貌格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關於這一板塊漂移的證據過去多源自古地磁,古生物化石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近日,該所李建國研究員團隊根據陸生植物易受海洋地理隔離影響的特點,通過最新地質研究詳細「刻畫」了這一板塊的「漂移」史。
  •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2016-01-11 14:25:43 2016年01月11日 14:25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    新華社電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
  • 邊千韜:從南坡驗證板塊理論(組圖)
    邊千韜:從南坡驗證板塊理論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20 9:46:51 ·來源:新京報  中國科考隊首次考察喜馬拉雅山南坡  邊千韜,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印度板塊為什麼漂移速度更快?
    美國科學家根據古地磁和古生物恢復了白堊紀以來全球大陸漂移過程(圖1),從中我們發現印度板塊自100Ma至今從南極洲飛速向北漂移。其動力機制是什麼?為什麼她漂移速度遠遠大於非洲板塊?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機制是什麼?這些疑問是現代地質界的大懸案,用傳統的板塊構造和海底擴張假說難以解釋,用地幔柱假說也得不到合理解釋。
  • 巖石圈的三大板塊邊界
    >1.離散邊界:在離散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的移動通過海底擴張而進行分離。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只有海洋巖石圈可以俯衝。
  • 汶川地震原因有結論 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所致
    新華網北京5月18日電(記者王立彬)中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監測和評價認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導致的,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持續時間較長,因此破壞性巨大。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衝,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二是逆衝、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 樹蛙揭喜馬拉雅造山史:板塊碰撞時間在3500萬年前
    科學家們通過綜合分析古地磁、地層學、古生物學、巖石學和構造變形等資料,從而提出了很多模型和假說來解釋整個碰撞的過程。印度板塊在大約距今6500萬至5500萬年前的時候開始放慢了向北漂移的腳步,這往往被眾多地理學家認為是印度次大陸與古歐亞板塊發生最重要的一次碰撞的時刻。
  • 地質界存在兩大疑案之一:印度板塊為什麼漂移速度更快?
    美國科學家根據古地磁和古生物恢復了白堊紀以來全球大陸漂移過程(圖1),從中我們發現印度板塊自100Ma至今從南極洲飛速向北漂移。其動力機制是什麼?為什麼她漂移速度遠遠大於非洲板塊?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機制是什麼?這些疑問是現代地質界的大懸案,用傳統的板塊構造和海底擴張假說難以解釋,用地幔柱假說也得不到合理解釋。
  • 印度板塊在物種洲際擴散中扮演「踏腳石」角色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兩棲爬行類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組新近重建了蛙超科在全球尺度的時空演化樹,並發現印度板塊在物種洲際擴散中充當了「踏腳石」。 傳統觀點認為,分離後的印度板塊在印度洋中充當了完全隔離的「方舟」角色,它攜帶著岡瓦納古陸的生物類群在第三紀早期到達亞洲。目前絕大多數的生物地理學研究基於這個假說。
  • 地理知識點 板塊運動
    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由海洋組成。印度洋板塊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和印度洋的一部份。同時我們還應該知道赤道經過六大板塊,從0度經線開始自西向東依次為: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
  • 中國科學家最新四足動物化石研究完成東亞板塊「拼圖」
    劉俊團隊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員團隊基於東亞二疊紀的四足動物化石的最新研究,重構了東亞板塊的拼合歷史。中國科學家完成東亞板塊「拼圖」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地球科學評論》(Earth-Science Reviews)發表。
  • 【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東南亞:地處「十字路口」的交通位置和三大板塊交界的板塊位置
    絕對位置通常是指「經緯度位置」,以及由經緯度位置推導而來的半球位置、熱量帶位置等;相對位置是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位置關係,其中海陸位置最為重要,此外還包括與河流、山脈、板塊、城市、交通等地理事物之間的位置關係。
  • 板塊造句和解釋_板塊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即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澳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大板塊又可劃分成小板塊。 比喻具有某些內在邏輯或層次聯繫的各個部分的組合。 [晚會節目分為歌舞、戲曲、相聲、小品幾個板塊。]
  • 玩轉地理 | 地球板塊的那些事兒
    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由海洋組成。印度洋板塊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和印度洋的一部份。同時我們還應該知道赤道經過六大板塊,從0度經線開始自西向東依次為: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
  • 研究揭示印度板塊為物種洲際擴散「腳踏板」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車靜課題組與合作者發現,岡瓦納古陸解體後,印度板塊在物種洲際擴散中扮演了「腳踏板」角色。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從白堊紀末期至第三紀時期,岡瓦納古陸解體後形成的印度板塊和南極—澳大利亞—紐幾內亞板塊對生物在岡瓦納古陸和勞亞古陸間的交流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這兩個板塊的地理位置長期存在爭議。例如,傳統觀點認為,分離後的印度板塊在印度洋中充當著一個完全隔離的「方舟」角色。目前絕大多數的生物地理學研究基於該假說開展。
  • 全球板塊構造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巖石圈被分成大約20個板塊(其中有6大板塊),這些板塊相互相對運動。大部分運動是通過沿著板塊邊界(板塊的邊緣)滑動而發生的,板塊內部相對不受這種運動的影響。隨著板塊的冷卻,巖石圈地幔逐漸增厚並遠離脊軸線。↑在海底擴張的過程中,海底變寬,兩邊的大陸分開,新的海洋地殼在脊軸上形成2.匯聚邊界:在匯聚型板塊邊界,兩個板塊一起移動,一個板塊在另一個板塊下面俯衝(下沉到地幔中)。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地球板塊運動時造成地震和火山噴發的主要原因點擊進入:網友直擊網易探索整理報導  此次日本發生的特大地震並非偶然,作為一個處於地震帶上的國家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