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釋3大板塊從大陸分離裂解原因
中新網10月28日電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在26日舉行的喜馬拉雅環境變化國際研討會上,中國蟻力神喜馬拉雅國際綜合科考隊成員、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證實,在西藏羊卓雍錯發現暗色巖,其範圍達到1萬平方公裡,並將此種暗色巖首次命名為羊卓雍錯暗色巖。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釋印度板塊等三大板塊分開原因
新華社加德滿都10月26日電(記者全曉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26日指出,大約1.5億年到1.3億年前的一期超級地幔熱柱活動,進一步導致了當時地球上兩塊大陸之一的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並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南極洲板塊的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
-
(李獻華)超大陸裂解的主要驅動力 — 地幔柱或深俯衝?
岡瓦納古大陸是Pangea 超大陸南邊的半個超大陸,其裂解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早侏羅世( ~180Ma)的初始裂解期,在西岡瓦納(非洲-南美)和東岡瓦納(南極-澳大利亞-印度-紐西蘭)之間形成海道, ~156Ma 在索馬利亞、莫三比克和威德爾海盆形成海底擴張;第二階段為早白堊世( ~130Ma), 南美大陸與非洲-印度大陸分離,後者與南極大陸分離;第三階段為晚白堊世( 100~90Ma), 澳大利亞
-
政府工作報告名詞解釋:一中心三板塊五組團四支撐
「三板塊」是指洛北城區板塊、洛陽新區板塊、偃師城區向西與中心城區對接板塊。「五組團」是指按照「三個集中、六個一體」的思路,加快中心城市區與周邊緊鄰的吉利區、新安縣、孟津縣、宜陽縣、伊川縣融合發展、抱團發展、向心發展,構建大洛陽半小時經濟圈。「四支撐」是指充分發揮汝陽縣、嵩縣、欒川縣、洛寧縣的潛在優勢、後發優勢,形成對洛陽市發展的強力支撐。
-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2016-01-11 14:25:43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10 20:09 來源: 新華社 經過多年在南極內陸進行艱苦的野外觀測和不斷研發新技術,同時結合國際計劃的共享數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繪製了覆蓋整個南極板塊的巖石圈厚度圖、地殼厚度圖等。通過對這些結果進行分析,首次發現中國南極崑崙站所在的東南極山系,是岡瓦納大陸最後聚合時的「縫合帶」。地球上大陸的演化過程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聚合和裂解過程。
-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中國科學家發現約五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 2014-07-14 17:45:38>責任編輯:王永吉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由該所研究員張海春領銜的科研團隊認定撫順琥珀是目前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琥珀生物群之一,此項研究填補了始新世時期(約5千萬年前)亞洲大陸琥珀生物群的空白
-
熱裂解 PYRO
GERSTEL PYRO熱裂解能夠高效地自動熱裂解固體和液體樣品,並結合GC/MS測定熱分解產物。熱裂解被廣泛使用在生產質量控制、產品開發和法醫學,食品等一些關鍵領域。GERSTEL PYRO 提供了熱脫附單元TDU又一升級功能,利用放置在TDU內部的輔助鉑金燈絲,使樣品可以被加熱到1000 °C。 並且使用TDU系統中的相同捕集和分離功能將分解產物引入GC / MS。
-
中國科學家首次繪製南極巖石圈、地殼厚度圖
圖為「雪鷹601」飛越南極崑崙站 新華社發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
-
廣州地化所揭示電子電離源質譜上裂解反應的氯/溴同位素效應
然而,一些影響分析精度和準確度的問題尚待揭示和解決,如發生在色譜分離過程中的氯/溴同位素分餾和協同二維碳-氯/溴同位素分餾。除此以外,滷代有機物可能會在電子電離源質譜(EI-MS)上的裂解反應中發生嚴重氯/溴同位素效應。前人研究表明,EI-MS上的裂解反應中會發生異常巨大的氫/氘動力學同位素效應,量級高達102-103,遠超於常規溶液反應中的動力學同位素效應。
-
非洲大陸板塊互相分離,將形成新的海洋
用衛星雷達監測東非火山活動與該大陸解體關係的英國利茲大學博士生摩爾(Christopher Moore)指出,阿法爾州是地球唯一能探究陸地裂谷怎樣變成海洋裂谷的地方,而3000萬年來,阿拉伯板塊一直在遠離非洲大陸,於是形成了紅海和亞丁灣,但是索馬利亞板塊其實也正在遠離努比亞板塊,這結果最終會導致東非大裂谷與非洲大陸的分離
-
張青松:40年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南極大陸……
40年前,也就是1980年1月12日,兩位中國科學家首次登上了南極大陸,成為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的先行者,為世界南極探險考察史標上了「中國」註腳。這兩位科學家就是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董兆乾、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張青松。
-
中國科學家登陸南極40年之際讓我們聊聊這片偏遠大陸的前世今生
首次登上南極考察的中國科學家董兆乾(左)張青松(右)和澳大利亞南極局副局長Knowles Kerry博士在一起南極冰蓋平均厚度1829米,最大可達4700米南極洲及周邊海域地圖 從遠古走來,今日一派冰雪料峭景色的南極都經歷過什麼?厚重的冰蓋下隱藏著怎樣獨特的歷史?
-
中國地質學家在南極探索岡瓦納大陸形成之謎
新華社「雪龍」號3月30日電(記者 張建松)在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活動中,地質調查局的3名地質學家劉曉春、劉健和崔建軍在南極進行了一系列野外地質考察,以尋找岡瓦納大陸形成之謎。 自從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學說以來,地質學和生物學證據的不斷發現使人們相信,在遙遠的地球歷史上確實存在過一個超級古大陸——岡瓦納大陸,南極大陸由這個超級大陸分離解體、逐漸向南漂移而形成。 那麼,追根溯源,這個超級大陸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個像謎一樣的問題,吸引了全球地質科學家不斷尋求答案,這成為近年來現代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和熱點。
-
中國科學家:量子力學解釋了為什麼人會做愚蠢的事情
在最近的一期刊上,科技專欄作家卡羅琳·德爾伯特(Caroline Delbert)發表有一篇題為《量子力學解釋了為什麼人會做愚蠢的事情》(Quantum Mechanics Explains Why You Do Dumb Things)的科技報導文章。科學家已經將量子機器學習思想運用於人的大腦,以查看它是否可以解釋人的決策。大腦的複雜性表明,量子模型比經典模型更適合解釋數據。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2018-08-黃松 攝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等研究團隊共同完成,以分布於青藏高原的溫泉蛇為研究對象,解析了蛇類這種變溫動物適應高海拔極端環境的遺傳機制,是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世界上海拔分布最高的蛇類基因組。 據了解,大多數生物通常都對其生存環境有一定要求,超出適宜的範圍就難以存活。
-
:階梯式裂解白磷
近期,柏林工業大學(TU Berlin)化學系的Matthias Driess教授課題組利用雙矽賓(bis-silylene)裂解白磷,成功突破了P4→P2→P1的階梯式轉化。比如,利用卡賓CAAC將P4裂解為CAAC-P2加合物A(圖1a)。喬治亞大學的Gregory H. Robinson教授課題組也報導了類似的卡賓NHC-P2加合物B(圖1b)。由於兩種卡賓電子性質的區別,加合物B的電子結構更接近於供體/受體相互作用穩定的零價態P2。
-
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天眼」觀測日食過程
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天眼」觀測日食過程 2018-08-11 2018年08月11日 23:49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中國科學家首次通過草原
-
廣州地化所揭示哥倫比亞超大陸裂解到羅迪尼亞超大陸聚合的轉換過程
超大陸是大陸地殼形成以後與下覆巖石圈地幔耦合成的剛性巖石圈板塊,在塑性的軟流圈地幔上由75–90%的剛性陸塊匯聚成的巨型陸塊。超大陸的聚合和裂解對地球的內部圈層及其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理解這些影響的重要一環即揭示古老的超大陸如何從裂解到聚合形成新的超大陸的過程。
-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線蟲基因組存在DNA甲基化現象 中新社深圳10月18日電(記者 鄭小紅)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首次證實線蟲基因組中存在DNA甲基化現象,從而改寫了傳統觀念中線蟲中沒有該表觀遺傳修飾的歷史,同時也使以DNA甲基化序列做靶標進行抗寄生蟲藥物研發成為可能,為抗旋毛形線蟲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