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雪鷹601」飛越南極崑崙站
新華社發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
經過多年在南極內陸進行艱苦的野外觀測和不斷研發新技術,同時結合國際計劃的共享數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繪製了覆蓋整個南極板塊的巖石圈厚度圖、地殼厚度圖等。通過對這些結果進行分析,首次發現中國南極崑崙站所在的東南極山系,是岡瓦納大陸最後聚合時的「縫合帶」。
地球上大陸的演化過程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聚合和裂解過程。現今的東南極曾分屬於東、西岡瓦納和印度—南極大陸三個不同的大陸。在大約5億年前,這三個大陸聚合拼貼形成了岡瓦納大陸。
「巖石圈厚度和地殼厚度是判斷東南極山系是大陸碰撞形成的重要依據。我們研究發現,整個東南極山系的地殼和巖石圈都很厚,其中崑崙站所在區域是南極地殼最厚的地方。這表明整個東南極山脈都是大陸聚合碰撞形成的。也就是說,東南極山系是岡瓦納最後聚合形成時的幾個大陸連接的位置。」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安美建說。
大洋巖石圈向大陸板塊的俯衝,能對大陸板塊產生地震、火山爆發等非常強烈的影響,具有重要研究意義。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最新的研究還發現,在中國南極長城站所在的西南極半島下方,存在著一個「低溫的異常體」,這是一個1000萬年前俯衝到南極半島之下的俯衝板片。而且,「西南極俯衝帶—西南極裂谷系—橫貫南極山脈」這個體系,與現今在東亞的「太平洋俯衝帶—華北盆地—太行山脈體系」,驚人地相似。
(據新華社「決心」號1月10日電 記者張建松)
我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成功飛越南極最高區(新聞連結)
記者從中山站獲悉,當地時間9日下午,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成功飛越位於南極冰蓋最高區域的崑崙站,持續飛行2623多公裡安全返回中山站。
當地時間9日13時31分(北京時間16時31分),「雪鷹601」從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起飛,飛行4小時23分後成功飛越崑崙站上空,飛行9小時4分鐘後返回中山站,持續飛行2623公裡。此次飛行全面驗證了飛機的動力系統、控制系統、續航能力和適應南極高原環境複雜條件的技術性能。飛機搭載的多套先進科學設備也獲得了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數據。
崑崙站位於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海拔超過4000米,距離海岸線1200多公裡,年均溫度為零下58.4攝氏度,空氣稀薄,是南極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之一。
「『雪鷹601』成功飛越南極崑崙站,持續飛行返回中山站,創造了在南極高原超長航程飛行的一個新紀錄。」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副領隊、固定翼飛機項目負責人孫波表示。
他介紹,自2015年11月22日「雪鷹601」轉場抵達南極至今,已在南極累計起降13次,飛行超過100小時,總飛行裡程超過3萬公裡。開闢了從南極點飛越冰蓋高原到達中山站的2304公裡內陸中央航線,首次在泰山站成功降落和起飛,全面完成各項測試飛行。
目前,我國南極考察活動主要依託考察站、破冰船和內陸地面車隊開展科學考察,隨著「雪鷹601」投入使用,將為中國極地考察提供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平臺,在快速運輸、應急救援和科學調查等極地考察活動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據新華社南極長城站1月9日電 記者朱基釵)
責編:張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