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首次繪製南極巖石圈、地殼厚度圖

2020-11-23 海外網

  圖為「雪鷹601」飛越南極崑崙站

  新華社發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

  經過多年在南極內陸進行艱苦的野外觀測和不斷研發新技術,同時結合國際計劃的共享數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繪製了覆蓋整個南極板塊的巖石圈厚度圖、地殼厚度圖等。通過對這些結果進行分析,首次發現中國南極崑崙站所在的東南極山系,是岡瓦納大陸最後聚合時的「縫合帶」。

  地球上大陸的演化過程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聚合和裂解過程。現今的東南極曾分屬於東、西岡瓦納和印度—南極大陸三個不同的大陸。在大約5億年前,這三個大陸聚合拼貼形成了岡瓦納大陸。

  「巖石圈厚度和地殼厚度是判斷東南極山系是大陸碰撞形成的重要依據。我們研究發現,整個東南極山系的地殼和巖石圈都很厚,其中崑崙站所在區域是南極地殼最厚的地方。這表明整個東南極山脈都是大陸聚合碰撞形成的。也就是說,東南極山系是岡瓦納最後聚合形成時的幾個大陸連接的位置。」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安美建說。

  大洋巖石圈向大陸板塊的俯衝,能對大陸板塊產生地震、火山爆發等非常強烈的影響,具有重要研究意義。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最新的研究還發現,在中國南極長城站所在的西南極半島下方,存在著一個「低溫的異常體」,這是一個1000萬年前俯衝到南極半島之下的俯衝板片。而且,「西南極俯衝帶—西南極裂谷系—橫貫南極山脈」這個體系,與現今在東亞的「太平洋俯衝帶—華北盆地—太行山脈體系」,驚人地相似。

  (據新華社「決心」號1月10日電 記者張建松)

  我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成功飛越南極最高區(新聞連結)

  記者從中山站獲悉,當地時間9日下午,我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成功飛越位於南極冰蓋最高區域的崑崙站,持續飛行2623多公裡安全返回中山站。

  當地時間9日13時31分(北京時間16時31分),「雪鷹601」從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起飛,飛行4小時23分後成功飛越崑崙站上空,飛行9小時4分鐘後返回中山站,持續飛行2623公裡。此次飛行全面驗證了飛機的動力系統、控制系統、續航能力和適應南極高原環境複雜條件的技術性能。飛機搭載的多套先進科學設備也獲得了具有重大價值的科學數據。

  崑崙站位於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海拔超過4000米,距離海岸線1200多公裡,年均溫度為零下58.4攝氏度,空氣稀薄,是南極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之一。

  「『雪鷹601』成功飛越南極崑崙站,持續飛行返回中山站,創造了在南極高原超長航程飛行的一個新紀錄。」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副領隊、固定翼飛機項目負責人孫波表示。

  他介紹,自2015年11月22日「雪鷹601」轉場抵達南極至今,已在南極累計起降13次,飛行超過100小時,總飛行裡程超過3萬公裡。開闢了從南極點飛越冰蓋高原到達中山站的2304公裡內陸中央航線,首次在泰山站成功降落和起飛,全面完成各項測試飛行。

  目前,我國南極考察活動主要依託考察站、破冰船和內陸地面車隊開展科學考察,隨著「雪鷹601」投入使用,將為中國極地考察提供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航空平臺,在快速運輸、應急救援和科學調查等極地考察活動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據新華社南極長城站1月9日電 記者朱基釵)

責編:張崇民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地殼和上地幔研究中獲重要發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10 20:09 來源: 新華社 經過多年在南極內陸進行艱苦的野外觀測和不斷研發新技術,同時結合國際計劃的共享數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繪製了覆蓋整個南極板塊的巖石圈厚度圖、地殼厚度圖等。通過對這些結果進行分析,首次發現中國南極崑崙站所在的東南極山系,是岡瓦納大陸最後聚合時的「縫合帶」。地球上大陸的演化過程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聚合和裂解過程。
  •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中國科學家首繪南極板塊巖石圈厚度圖 2016-01-11 14:25:43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
  • 中國繪製完整南極巖石圈厚度圖
    在全球板塊構造理論的研究中,南極大陸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 地殼厚度剖面圖是怎麼繪製的?
    這個問題先通過下面一道題來解釋吧~~如果繪製地殼厚度剖面圖,那麼0km處應該是A.海平面 B.莫霍面 C
  • 首架極地飛機穿越南極最高區
    經過長達8年努力,中國科學家在南極大陸及周邊地區的地殼和上地幔三維結構和地質構造研究中,獲得重要發現。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員介紹,第四個國際極地年(2007年-2008年)開展以來,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作為國際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在中山站至南極內陸海拔最高的崑崙站之間,部署了一系列極低溫的天然地震觀測臺。
  • 新重力模型圖顯示火星多孔地殼密度與月球相當
    新重力模型圖顯示火星多孔地殼密度與月球相當 原標題:   科技日報北京9月18日電 (記者房琳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日前發現,火星地殼的密度並不如此前想的那樣大,這一點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紅色星球的內部結構和演化歷程。
  • 崑崙站——南極大陸地殼最厚處
    神秘的南極大陸90%以上的區域,都被幾千米厚的冰雪嚴嚴實實地覆蓋起來,大陸地殼最厚的地方在哪裡?最新研究發現,我國崑崙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是南極大陸地殼最厚的地方,最厚達6200米。
  • Lithos:巖漿弧地殼厚度的定量地球化學計算
    除此之外,放射性同位素同樣可以為古地殼厚度的估計提供有用的參數。在俯衝帶環境中,地殼的加厚會影響巖石的地球化學成分,這通常與地殼的同化混染作用有關。釹地殼指數(Neodymium Crust Index,NCI)可以很好的定量描述巖漿演化過程中的地殼混染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 ...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武澄瀧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新生代以來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碰撞擠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
  • 科學家公布地球第二磁場的最新細節圖,展示地殼深處的驚人結構!
    據《每日郵報》4月11日報導,最近歐洲航天局公布影片展示了數千個細微波動的地磁信號圖,這是該機構結合了三顆衛星得到的數據作出的數字地圖,也是迄今為止繪製的最詳細的巖石圈信號分布圖,該地圖可被用來了解更多的地球地質歷史。   這張通過在太空測繪出的地球磁場分布圖,涵蓋了前所未有的細節。
  • 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
    武澄瀧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新生代以來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碰撞擠壓形成了規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鑽頭鑽到了巖漿?
    此時此刻,中美英等12國科學家正在西南印度洋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鑽穿殼幔邊界。此時此刻,遠在近萬公裡之外的中國大量網友,發出了自己的擔心:「打穿了地幔,海水是否會倒灌進去?」 「是不是會打出巖漿?」 「會不會引起火山爆發?」
  • 各國科學家明年要鑽開地殼 尋找地殼與地幔界限
    新快報訊 據路透社4月11日報導,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本周表示,他們首次鑽探到地球地殼底部,預計明年有可能鑽至地幔。這些科學家目前正服務於國際合作組織「海洋綜合鑽探計劃」(IODP),該組織希望找到神秘的「莫霍」。莫霍也被稱作莫霍洛維奇契不連續面,是地殼與地幔間的界限。  莫霍的深度不一。
  • 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巖石圈板片撕裂和地殼流對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多項研究認為印度巖石圈板片向北已俯衝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衝的角度和幾何形態還存在較大爭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澄瀧博士後與田小波研究員、徐濤研究員等針對該問題,基於布設在青藏高原中部橫跨班公怒江縫合帶的SANDWICH流動寬頻帶地震臺陣數據(圖1),開展XKS、Pms及近震S波的剪切波分裂分析研究,獲取殼幔不同深度範圍的地震波速度各向異性,來約束印度巖石圈俯衝形態、共軛走滑斷層的形成及深淺動力學過程的關聯。
  • 揭開南極「未知點」面紗 實現地球重力「全掌握」
    歐洲南極科研項目PolarGAP派出各種飛行器在南極來回探查,獲得了一系列極其重要的信息,包括南極點的重力場、南極冰川下的地貌等等。  有了這些信息,人們能夠繪製出第一幅精確的全球重力模型圖;只有掌握了全球重力數據,才能更好地理解固態地球、水文學、冰雪圈、海洋和大氣的運動過程及其變化。
  • 最新研究:火星地殼如三層蛋糕結構
    火星探測車洞察號(Insight)最新發回的分析顯示,原來火星地殼的結構就像三層蛋糕一樣。美國宇航局(NASA)選擇在近期宣布了這個應景假日氣氛的消息。 根據數據科學家繪製了火星地殼結構圖,這是科學家繪製的第一張地球以外另一個星球的地質解剖圖。火星的地殼由三層不同的巖石組成。這一信息對天文學家、行星地質學家和太空工程師研究火星的誕生和演化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洞察號於2018年5月發射、同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探察火星的內部結構是它的主要目標之一。
  • 最新研究發現:我國崑崙站所在冰穹A地區是南極大陸地殼最厚的地方
    >    新華社上海11月18日電(記者 張建松)神秘的南極大陸90%以上的區域,都被幾千米厚的冰雪嚴嚴實實地覆蓋起來,大陸地殼最厚的地方在哪裡?最新研究發現,我國崑崙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是南極大陸地殼最厚的地方,最厚達6200米。    類似於醫生用超聲波為病人腦部做CT,科考人員利用地震波給南極大陸「做CT」,是目前研究南極大陸深部特徵的最先進手段。第四個國際極地年開始後,國際上在東南極實施了大規模利用天然地震觀測對南極大陸深部結構進行探測的工作。
  • 人類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邊界 探尋地球深處秘密
    首次打穿地幔邊界 探尋地球深處的秘密 我們離地心還有多遠?  近日,來自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準備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處名為「亞特蘭蒂斯淺灘」的地方,進行一次大洋鑽探活動,這次活動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
  • 「洞察號」:火星地殼或分三層
    這是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地球以外的行星內部,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揭開火星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和演化的。  這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的一項重大發現。數據顯示,火星地殼也分層,厚度為20公裡或37公裡,是兩層還是三層,具體取決於地震波的反射是否準確跟蹤到地幔的頂部。
  • 安第斯山脈彈性厚度變化,與下地殼的超重力異常有關
    近日,科學家魯伊斯對中央安第斯山脈區域的分析,發現出了有效的彈性厚度變化。與山體變化和下地殼超重力異常相關,通過重力反演得到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中部莫霍面的幾何結構科學家表示,以目前的高解析度重力數據分析,已經確定了有效的彈性厚度變化,安第斯山中部最東段扇形變形機制與彈性厚度的關聯密切,淺層重力莫霍界面與高重力異常,導致最上層地幔高速運動,當然與地殼熱流之間的逆向運動也相關。